GO健康

放射病

概述

放射病是指天然和人工放射性物質等電離輻射源產生的電離輻射作用於人體,造成機體代謝障礙和組織細胞形態及功能損傷的疾病。本病主要由於人體經過電離輻射源的電離輻射引起的機體形態及功能的損傷。主要表現為頭暈乏力、失眠嗜睡、食欲不振、噁心等,嚴重時可見意識障礙、左右搖晃等小腦萎縮症症。該病的治療以遠離輻射源、抗輻射損傷為主。

就診科別:
急診科、血液科、腫瘤科
英文名稱:
radiation disease
是否常見:
是否遺傳:
併發疾病:
間質性肺病、感染
治療周期:
短期治療
臨床症狀:
頭暈、乏力、失眠、食欲不振、噁心
好發人群:
從事核反應工作的研究人員、長期接觸電離輻射的工作人員
常用藥物:
碘化鉀、普魯士藍、二乙三胺五乙酸
常用檢查:
放射性監測、血象、骨髓象
疾病分類

根據電離輻射的來源及方式可分為內照放射病和外照放射病。

  • 內照放射病的臨床表現有其自身特點,由於體內留的放射核素不斷釋放射線,形成持續放射源,直至其完全衰變或全部從體內排出,導致病程遷延。
  • 外照放射病即急性放射病。

根據病情輕重緩急可分為急性放射病和慢性放射病。

  • 急性放射病即為外照放射病,根據輻射劑量、病理改變和臨床表現可分為骨髓型、腸型和腦型等三種類型。
  • 慢性放射病的特點是起病慢,病程長,症狀多;症狀的消長,白血球的升降常與接觸放射物質的時間長短及劑量大小有關。

病因

放射病主要是因為電離輻射源可見核反應堆、各種射線等,接觸人體後所致,好發於從事核反應工作的研究人員及長期接觸電離輻射的工作人員。

主要病因

天然及人工放射物質及核反應等設施產生的電離輻射或者電離輻射物質,進入人體產生的電離輻射,造成細胞、組織和器官損害所致放射病。

流行病學

放射病暫無明確的流行病學資料。

好發人群

放射病好發於從事核反應工作的研究人員及長期接觸電離輻射的工作人員。

症狀

放射病病人主要表現有頭暈、乏力、失眠、食欲不振、噁心、消瘦、腹痛、腹瀉,嚴重者可見意識障礙、站立不穩、左右搖晃等小腦萎縮症症狀,其併發症包括間質性肺病以及感染。

典型症狀

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白血球減少、感染、出血。骨髓造血組織損傷,白血球減少。抵抗力降低,容易發生感染。血小板減少,凝血功能差,容易出血。

腸型急性放射病

腹痛、腹瀉、噁心及水電解質不平衡。腸黏膜壞死水腫,發生腹瀉、腹痛,機體體液大量丟失,導致水電解質不平衡。

腦型急性放射病

意識障礙及站立不穩、步履蹣跚等小腦萎縮症症狀。腦組織受電離輻射而受損,神經系統受損,發生肢體運動障礙。

其他症狀

部分病人受電離輻射嚴重,特別是內照放射病的病人,可能會出現臟器衰竭等症狀。

併發症

間質性肺病

該病是受大劑量照射後的嚴重併發症,其發生原因不完全清楚,一般認為與肺部放射損傷和病毒(如巨細胞病毒)感染有關。間質性肺病的病理變化主要為肺間質水腫、炎細胞浸潤,肺泡纖維蛋白滲出和透明膜形成,末期可見肺纖維化,肺泡壁增厚、氣體交換障礙。臨床表現為輕到中度咳嗽,乾咳或有少量非膿性痰、呼吸急促或進行性呼吸困難、發紺等,多數病人有發熱和肺部囉音。治療困難,一般在發病後10~15天死亡。

感染

該病是急性放射病的嚴重併發症,而且往往成為死亡的主要原因。感染的發生與粒細胞缺乏密切相關,照射後機體免疫功能被剝弱,粒細胞數愈低,感染愈重,威脅愈大。細菌、毒素和有害分解產物侵入血液,很快造成脫水、水電解質代謝失調,毒血症、菌血症等併發症。

看醫

放射病病人多有電離輻射的接觸史,初期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等症狀時,應及時就診,因與消化道症狀相似,需詳細提供病史,進行血液常規、肝腎功能等常規化驗,以免誤診。

就醫指征
  • 長期接觸電離輻射的人,一旦發現有噁心,嘔吐腹瀉等自主神經功能失調,需要及時就醫。
  • 接觸電離輻射的人,發現有出血感染、運動神經系統功能異常,必須立即就醫。
就診科別

多數病人優先考慮去消化內科或者普通內科就診。

醫生詢問病情
  • 有無電離輻射接觸史?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如噁心、嘔吐、腹瀉、乏力、頭暈等)
  • 是否有以下症狀?(如出血、白血球減少、運動功能障礙等症狀)
  • 既往有無其他的病史?
需要做的檢查

放射性疾病監測

通過體外測量裝置可評估出病人的輻射力量,便於診療。

骨髓象檢驗

通過骨髓象檢查可評估本病對影響骨髓造血功能的影響程度。

血液常規、肝腎功能等常規化驗

通過這些化驗可了解本病對心、肝、腎等的影響。

診斷標準

病人有電離輻射源的接觸史,且在較長時間內連續或間斷受到年劑量≥0.25Gy,且全身累計劑量≥1.5Gy的照射,可見有消化系統、骨髓象、運動神經功能障礙等的表現即可確診。

鑑別診斷

放射病可與有噁心、嘔吐、腹瀉等消化道症狀的疾病進行鑑別,可依據病人從事的工作,有無電離輻射接觸史以及放射性疾病監測進行鑑別。

治療

放射病病人以消除病因,遠離輻射源為主。選擇抗輻射損傷治療、對症支持治療。注意骨髓型的輕度放射病短期治療,住院觀察即可。

治療周期
骨髓型輕度放射病短期治療即可,宜住院觀察3個月左右。
一般治療

去除誘因

遠離輻射源,去除污染物,用溫和的肥皂水清洗和擦洗病人。

對症治療

噁心、嘔吐、腹瀉的病人要注意應用止嘔藥,補充體液,維持電解質平衡等。

藥物治療
  • 碘化鉀,預防甲狀腺攝取碘放射性同位素,特別是碘-131,促進碘-131的排出。
  • 普魯士藍,與體內銫和鉈結合,經糞便排出。
  • 二乙三胺五乙酸,與體內鈽、鋂、銫結合,經尿液排出。
  • 放射病導致機體內白血球減少,發生感染,需抗生素治療,可用阿莫西林或喹諾酮類藥物進行抗感染治療。
  • 細胞因子,可促進骨髓造血球的生成,改善造血功能,如非格司亭或培非司亭。
  • 輔助造血功能恢復的藥物:例如,維他命、肌苷、輔酶A、葉酸等。
  • 神經系統藥物,腦型放射病病人影響神經功能,選用甘露醇降顱內壓,鎮靜藥物及糖皮質類固醇保護大腦。
手術治療

病人存在放射性碎片或者開放性傷口,需外科手術干預的,在暴露36小時後實施,最遲不超過48小時。

其他治療
  • 輸血治療,對於輻射造成的重度血球減少的病人,予以輸血治療,補充血球。
  • 造血幹細胞移植治療,對於輻射造成的骨髓造血功能嚴重損害的病人,予以造血幹細胞移植治療,促進造血功能恢復。
  • 隔離治療,在有條件的情況下,病人輻射量大的可予以隔離治療,醫生穿戴手套、隔離衣、帽子,必要時可穿戴隔離防護服。

預後

輕度骨髓型放射病病人經過治療後可恢復,中重度的病人經治療後可恢復,但伴有後遺症。腦型的放射病病人預後差,放射病病人恢復後每年檢查一次。

能否治癒

骨髓型放射病病人可治癒,腦型及腸型的急性放射病病人治癒率較低,多因器官衰竭而死亡。

能活多久

骨髓型放射病病人一般不會影響壽命,腦型及腸型放射病病人最後多因器官衰竭而亡。

複診

急性放射病病人恢復後每年檢查一次,輕中度的骨髓型放射病病人恢復後每年檢查一次,重度的骨髓型放射病病人恢復後每半年檢查一次,3年後可每年檢查一次,骨髓型放射病病人恢復10年後可每三年檢查一次。

飲食

放射病病人機體抵抗力差,應注意補充營養,提高機體抵免疫力,忌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飲食調理
  • 忌辛辣及刺激食物,辛辣刺激食物能加重病人免疫炎症反應。
  • 多食富含維他命的食物,促進造血功能的恢復,如蘋果、番茄、黃瓜以及其他各類瓜果蔬菜。
  • 補充營養,多吃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瘦肉、大豆、雞蛋等。

照護

放射病病人機體抵抗力差,易感染,要注意個人衛生及飲食清潔,避免感染的發生,同時定期複查血象,觀察機體血球情況。

日常護理
  • 注意保持個人衛生,經常洗浴、擦浴,避免受傷出血。
  • 遠離輻射源,從事相關工作的病人應調離崗位,儘量減少輻射。
  • 加強口腔護理,飯後漱口,可用消毒液含漱。
病情監測

放射病病人需要定期複查血液常規及凝血功能,防止感染、出血的發生。

預防

預防放射病在於平時要遠離輻射源,提高機體抵抗力,靠近電離輻射源時,穿戴相應的防護服,並攜帶體外放射性檢測裝置監測電離輻射含量。

初期篩檢

長期接觸電離輻射的高職工作人員應該每年體檢一次,查血尿便三大常規,肝功、腎功及甲狀腺功能,體內輻照含量,輻照劑量超標及出現化驗異常應及時就診。

預防措施
  • 放射工作人員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及防護規定以減少不必要的照射。
  • 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進行嚴格的就業前體檢。
  • 放射工作人員在崗期間,定期進行健康體檢,建立個人健康和劑量檔案。
  • 遠離放射物質存放區域,若有放射物質泄露的,要立即尋找避難所或者回到家裡,關閉所有與外界通氣的地方,同時要時刻關注官方發布的消息。避難所里至少停留24小時。
  • 可服用一些抗輻射藥物,以減輕和恢復細胞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