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健康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概述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是起源於淋巴組織細胞的一組異質性很高的增殖性疾病的總稱。本病較為多見,占全部淋巴瘤病人的85%。根據起源淋巴球種類的不同,可以分為B細胞淋巴瘤、T細胞淋巴瘤和NK/T細胞淋巴瘤,其中B細胞淋巴瘤多見。

就診科別:
血液科、腫瘤科
英文名稱:
Non-Hodgkin lymphoma
是否常見:
是否遺傳:
併發疾病:
病理性骨折、腦疝
治療周期:
長期持續性治療
臨床症狀:
無痛性淋巴結腫大、乏力、低熱、盜汗、消瘦
好發人群:
直系親屬有腫瘤病史者、長期使用免疫系統抑制藥物者
常用藥物:
環磷醯胺、 Doxorubicin 、 Vincristine 、普賴鬆
常用檢查:
組織病理切片檢查、血液常規檢查、超音波檢查、CT檢查
疾病分類

世界衛生組織(WHO)將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分為高度侵襲性、侵襲性和惰性三大類型

高度侵襲性淋巴瘤

表現為腫瘤細胞增殖迅速,病變進展快,需要儘快介入治療。

侵襲性淋巴瘤

指介於高度侵襲性和惰性之間,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是最常見的侵襲性淋巴瘤。

惰性淋巴瘤

表現為腫瘤細胞增殖較慢,有時觀察等待數年,病變無明顯進展。

根據起源淋巴球種類的不同

可以分為B細胞淋巴瘤、T細胞淋巴瘤和NK/T細胞淋巴瘤。

根據起源淋巴球的成熟度

可以分為前體淋巴球起源和成熟淋巴球起源的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病因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病因和發病機制較為複雜,至今未完全闡明。該疾病可能與遺傳因素、免疫功能狀態、感染因素、環境因素等相關,在這些因素影響下,B細胞和T細胞內癌症基因激活及抑癌基因失活,使淋巴球增殖失控,最終形成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主要病因

免疫功能異常

不論是先天性還是後天性的免疫功能失調,均是導致罹患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相關因素。

遺傳因素

家族中近親患有某種血液、淋巴系統惡性疾病史者,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發病風險可能會增加2~4倍。

感染因素

病原體的感染增加了罹患本病的風險,常見病原體如EB病毒感染、愛滋病病毒感染。

其他因素

化學物質的應用增多、放射線暴露增多、不良生活方式等,如經常使用染髮劑可能是發病的危險因素。

誘發因素

年齡

隨著年齡的增長,自身的免疫力降低,會導致患非霍奇淋巴瘤的風險增高。

飲食因素

過多攝入動物蛋白、脂肪以及亞硝酸鹽,可能會影響細胞的免疫功能,增加腫瘤的發生風險。

流行病學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隨年齡增長而發病增多,男性發病比女性多,但是不同類型的淋巴瘤其流行病學不同。

來源於NK細胞淋巴瘤

屬於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一種少見類型,占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20%~10%,多發生於亞洲及南美洲,西歐及北美少見。

來源於T細胞淋巴瘤

其有明顯的地域分布,世界範圍內的高發區域有日本東南部、加勒比海沿岸地區和非洲西部地區。至今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發現了數十例淋巴瘤。本病多見於成年人,尤其是50~60歲的中老人,男女之比為2:1。

來源於B淋巴球的淋巴瘤

其為B細胞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一種類型。本病好發於老人,中位發病年齡約60歲,男性多於女性。也可以發生在青少年,如兒童濾泡淋巴瘤,大多數預後較好。

好發人群
  • 長期使用免疫系統抑制藥物的病人,其免疫抑制劑可能會破壞正常人的免疫功能。
  • 父母、兄弟、姐妹有腫瘤病史者易患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 病毒感染者也可能有發病風險,例如愛滋病毒和EB病毒等病毒感染者。

症狀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屬於全身性疾病,幾乎可以侵犯全身任何組織和器官。無痛性淋巴結腫大是最為常見的首發症狀,全身症狀包括發熱、盜汗、體重下降以及乏力、皮膚搔癢、貧血等。

典型症狀

淋巴結腫大

無痛性淋巴結腫大通常為首發症狀,頸部和鎖骨上淋巴結腫大最常見,其次是腋下和腹股溝淋巴結腫大,隨著病情進展,腫塊由軟變硬。惰性淋巴結通常呈散在分布,界限清晰,活動度尚可。侵襲性淋巴結可逐漸融合,和皮膚沾黏,活動度差。

局部壓迫症狀

縱隔部位的淋巴結腫塊可壓迫氣管和支氣管,導致咳嗽、胸悶、胸痛、呼吸困難等;腹腔內淋巴結腫塊可致腹痛、腹部腫塊、腸阻塞、輸尿管梗阻、腎盂積水等。

淋巴結外症狀

淋巴瘤可侵犯身體的其他部位,導致相應的症狀,如骨骼病變病人常出現胸椎、腰椎疼痛;皮膚病變病人可表現為皮膚搔癢、結節和皮膚潰爛;睪丸病變病人可表現為睪丸腫脹、下垂等。

其他症狀

病人末期可出現發熱、乏力、盜汗、體重下降等全身症狀。

併發症

病理性骨折

骨髓受侵時會導致貧血、血小板減少等血液病症狀,嚴重時可能導致病理性骨折。

肝損傷

肝臟受侵時會出現黃疸、肝區疼痛等肝臟受損的症狀。

腦疝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侵襲顱腦時,占位效應可導致顱內壓升高,病人會出現頭暈等症狀,嚴重者可能出現腦疝。

看醫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對於改善症狀、預防併發症極為重要,尤其對於高危人群(如年齡50~69歲、有腫瘤疾病家族史等),要定期進行體檢篩檢。對於有疑似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臨床表現的病人更應該及時就診,以明確診斷。

就醫指征
  • 對於高危人群,定期體檢非常有必要,重視體檢中的淋巴結都卜勒超音波檢查和腫瘤標記物的檢查,一旦體檢中出現淋巴結腫大都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一步檢查。
  • 出現淋巴結腫大,伴有咳嗽、腹痛等症狀,高度懷疑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時,應及時就醫。
  • 已經確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病人,若出現其他系統症狀,如腹水、黃疸、貧血等,應立即就醫。
就診科別

病人可至血液科或者腫瘤科就診。

醫生詢問病情
  • 淋巴結腫大是一過性還是持續的?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如淋巴結是否疼痛等)
  • 出現症狀多久了?
  • 是否有以下症狀?(如乏力、發熱、消瘦等症狀)
  • 既往有無其他的病史?
需要做的檢查

體格檢查

體格檢查中多見脾臟腫大,部分表現為巨脾、肝大,病人多有頸部或者鎖骨上淋巴結腫大。

組織病理檢查

病理學檢查是診斷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重要手段,為準確進行病理學診斷,應儘可能獲取完整的淋巴結或切取病變組織,粗針穿刺切片檢查僅用於無法有效、安全地獲得切除或切取病變組織的病人。

實驗室檢查

血液常規檢查

白血球計數多數為正常,伴有淋巴球絕對或相對增多。

紅血球沉降率檢查

疾病活動期,紅血球沉降率多數加快,提示預後不良。

血生化檢查

腫瘤侵犯骨骼時可出現血鈣或鹼性磷酸酶活性增加,乳酸脫氫酶升高提示預後不良。

影像學檢查

超音波檢查

主要是用於了解縱隔、肺門、胸腔積水等情況。

X線檢查

胸部X光片可以觀察胸腔內的病變,以確定肺門、縱隔淋巴結是否腫大,胃腸道造影可以觀察腫瘤是否侵犯消化道,鋇劑灌腸可用於大腸腫瘤的診斷。

CT、PET-CT檢查

CT可以檢查縱隔、肺門、腹腔及骨盆腔淋巴結的大小、病變範圍,明確肝脾臟腫大情況,PET-CT可以明確腫瘤在全身分布的情況,評估術後是否復發,通常價格較高。

磁振造影檢查

可觀察腫瘤是否侵犯骨骼和中樞神經系統,靈敏度較高。

免疫學檢查

通過對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細胞的抗原類型進行分析,可為淋巴瘤的分型診斷提供依據。

診斷標準

當體格檢查以及影像學檢查發現淋巴結腫大,組織病理檢查提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免疫組化可明確具體分型,如B細胞淋巴瘤,即可確診。

鑑別診斷

淋巴結結核

為特殊性慢性淋巴結炎,腫大的淋巴結以頸部多見,多伴有肺結核。如果伴有結核性全身中毒症狀,如低熱、盜汗、消瘦、乏力等,則與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不易區別。但是淋巴結結核的淋巴結腫大質較硬,表面不光滑,質地不均勻,或因乾酪樣壞死而呈囊性,或與皮膚沾黏,活動度差,還有PPD試驗(結核菌素試驗)和結核感染T細胞斑點試驗呈陽性反應,這些可以此鑑別。

何杰金氏淋巴瘤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臨床表現與何杰金氏淋巴瘤十分相似,實際上很難單從臨床表現作出明確的鑑別診斷,只有組織病理學檢查才能將兩者明確區別診斷。

淋巴結炎

一般的急性淋巴結炎多有紅、腫、熱、痛等急性期表現,或只有淋巴結腫大伴疼痛,慢性淋巴結炎多有感染灶。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淋巴結腫大具有較大、豐滿、質韌的特點,可予以區別。

治療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治療以化療和放療聯合為主。多數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對於化療、放療較為敏感,具有較高的治癒可能性。

治療周期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目前尚不能治癒,為終身疾病,需要長期持續性治療。
一般治療

一般監護

注意室內環境,保持空氣清新,定期消毒,密切觀察病人體溫變化、營養狀況和睡眠狀況,入睡困難的病人遵醫囑給予鎮靜劑。

體溫護理

低熱病人可採用溫水擦浴等物理降溫措施,囑咐病人多喝水,高熱病人遵醫囑給予退燒藥。

皮膚清潔

皮膚搔癢者不要過度搔抓,以免損傷皮膚引起感染,必要時可局部冰敷冰毛巾,減輕搔癢症狀。

藥物治療

伊布替尼

伊布替尼屬於B細胞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可以阻斷惡化的B淋巴球信息傳遞,有效抑制腫瘤細胞的生存和發展。其毒副作用少、活性強、選擇性高,服藥期間注意出血、感染、間質性肺疾病及心房顫動等不良反應。

西達本胺

西達本胺是—種組蛋白去乙醯化酶抑制劑,可以調節腫瘤細胞的分裂周期,抑制腫瘤細胞的增殖,誘導腫瘤細胞凋亡。主要適用於既往至少接受過一次全身化療的復發或難治的外周T細胞淋巴瘤病人,治療期間應注意貧血、營養不良、疲勞乏力及噁心嘔吐等不良反應。

Rituximab

Rituximab 可以識別並促進B細胞淋巴腫瘤的溶解和凋亡,從而延緩病人的疾病進展。還可以在幹細胞移植前清除體內的腫瘤細胞,提高預後,療效顯著,治療期間應注意感染、水腫等不良反應。

Lenalidomide

Lenalidomide 可以調節免疫系統功能,激活免疫細胞,促進多種抗腫瘤細胞因子的合成,從而抑制腫瘤的進展。主要用於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聯合化療,療效確切。服藥期間應注意貧血、疲勞、肺炎、腹瀉、咳嗽、皮疹等不良反應。

手術治療

造血幹細胞移植治療

一線治療後復發的病人,推薦選擇高劑量化療聯合自體外周血造血幹細胞移植或異基因幹細胞移植來施行治療,使病人恢復正常的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

手術切除

部分惰性淋巴瘤或侵襲性淋巴瘤的病人,根據腫瘤的起源部位可採用手術進行局部切除。

放射治療

通過放射治療機或加速器產生的X射線或質子束,對腫瘤細胞的集中部位進行照射,能夠破壞腫瘤細胞並將其殺滅,或延緩腫瘤細胞生長、擴散的速度。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第一期病人根治性放射治療占有重要地位。對於Ⅱ、第三期病人則應在化學治療之後作為鞏固治療,或在化學治療失敗時作為解救治療。

化學藥物治療

本病在治療上以化療為主,中等強度的化療方案,如環磷醯胺+ Doxorubicin + Vincristine +普賴鬆,完全緩解率為30%~70%,但治癒率小於30%。目前尚缺乏標準的治療選擇,多推薦應用高劑量環磷醯胺+ Vincristine + Doxorubicin + Dexamethasone 或者使用胺甲蝶呤+ Cytarabine 等較大強度的方案作為一線治療選擇。對於多數Ⅰ、第二期B細胞淋巴瘤和第一期T細胞淋巴瘤,這一模式均可取得較高的治癒率。

其他治療

CAR-T細胞免疫治療

將病人體內的T細胞取出,將特殊的受體添加到細胞表面,修飾形成CAR-T細胞,可識別腫瘤細胞。並通過釋放大量細胞因子殺死腫瘤細胞,可用於治療復發難治性B細胞淋巴瘤。

預後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中高度侵襲性淋巴瘤的治癒率小於30%。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中的侵襲性淋巴瘤根據國際預後指數(IPI)評分,可以初步判斷中度侵襲性淋巴瘤的預後,但不同的病理亞型,預後各不相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中惰性淋巴瘤預後相對較好。

能否治癒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為淋巴造血組織最常見的惡性腫瘤,疾病較為複雜,目前尚不能治癒。

能活多久

瀰漫性淋巴球分化好,6年生存率61%;瀰漫性淋巴球分化差,6年生存率42%;淋巴母細胞型淋巴瘤4年生存率僅30%。

複診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治療初期,至少每3個月需要複查一次,完全緩解後可根據醫囑進行檢查,可檢查血液常規、肝腎功能等,有條件者可進行PET-CT檢查。

飲食

飲食調理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病人的飲食無特殊注意事項,建議平時以清淡飲食為主,少吃辛辣食物即可。多吃高蛋白食物,如雞蛋、鴨肉、雞肉等,有助於增強免疫能力。

照護

化療病人應儘可能減少感染,特別是要注意避免接觸放射線和其他有害物質,尤其是對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的藥物。

日常護理
  • 了解所用藥物的用法、不良反應和注意事項,謹遵醫囑用藥,避免忘記服藥或不按規定時間服用藥物。
  • 適當運動,增加自身免疫力,可進行慢跑、游泳等運動。
  • 注意保暖,避免感冒、避免感染,一旦出現感冒等症狀,需要及時治療。
  • 避免接觸放射線或其他有害化學物質。
  • 保證充足的睡眠,避免受涼和勞累,睡覺前可以喝一杯熱牛奶或用熱水泡腳,可以促進睡眠,經常開窗通風,保持家庭空氣清新,定期消毒。
病情監測

病人應警惕有無發熱、乏力等症狀,一旦出現此症狀,應及時前往醫院治療。病人應定期記錄體溫和體重的變化,密切觀察放化療引起的不良反應,如食慾減退、噁心、嘔吐、心慌、感染等,嚴重時及時告知主治醫生。

心理護理

家屬及時給予病人心理安慰,避免其心理壓力過重,讓病人保持放鬆的心情,有利於疾病的治療。

特殊注意事項
  • 放化療會對胎兒的發育產生影響,孕婦病人應謹慎選擇治療方法。惰性淋巴瘤的孕婦可先觀察,分娩後再進行治療;侵襲性淋巴瘤的孕婦懷孕前3個月可考慮終止妊娠,若胎兒較大應綜合考慮決定,治療時密切觀察治療對胎兒發育的影響。
  • 病人放療期間可能出現皮膚的紅腫、發黑、脫落,應注意保持皮膚清潔、乾燥,禁止搔抓、摩擦,禁用酒精、碘酒等塗擦,出門注意遮擋陽光,避免放療部位的暴曬。

預防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病因尚不明確,因此無特異的預防方法,主要是針對高危因素進行預防。平時適當鍛煉,增強體質,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注意個人及環境衛生,避免藥物濫用,注意個人防護等。

初期篩檢

直系親屬有腫瘤病史者、長期使用免疫系統抑制藥物的病人以及50歲以上的人群,建議每年定期體檢,進行腫瘤標誌物和淋巴結都卜勒超音波篩檢,有利於初期發現此疾病。

預防措施
  • 注意個人及環境衛生,避免藥物濫用,少接觸放射性物質和有害氣體。若在經常接觸放射性物質的環境中工作,注意要做好防護措施。
  • 有惡性淋巴瘤家族史的人群應定期進行體檢,以便初期發現腫瘤,初期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