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健康

腦膠質瘤

概述

腦膠質瘤是顱內較為常見的原發性腦腫瘤,主要由正常細胞突變而來,並逐漸表現為生長失控。腦膠質瘤以中老人多見,65歲以上人群的發病率近年來明顯增高,男性病人多於女性,典型症狀為頭痛、癲癇和局灶性功能障礙。

就診科別:
神經外科、腫瘤科
英文名稱:
Glioma
疾病別稱:
腦膠質細胞瘤
是否常見:
是否遺傳:
併發疾病:
腦積水、認知功能障礙
治療周期:
長期持續性治療
臨床症狀:
頭痛、癲癇、肢體無力
好發人群:
經常接觸化學、物理製品者,年齡在20~50歲之間者
常用藥物:
甘露醇、替莫唑胺
常用檢查:
CT、磁振造影、立體定向切片檢查
疾病分類

腦膠質瘤按照細胞形態分類可劃分為星狀細胞瘤、少突膠質細胞瘤、室管膜瘤、髓母細胞瘤等。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將腦膠質瘤分成Ⅰ~Ⅳ四個級別,Ⅰ級、Ⅱ級為低級別膠質瘤,Ⅲ級、Ⅳ級為高級別膠質瘤,其中高級別膠質瘤的侵襲性更強,病人預後更差。

病因

引發腦膠質瘤的病因尚不明確,可能與多種危險因素有關,如基因遺傳突變、腫瘤、電離輻射、感染、長期接觸化學物質(如亞硝基化合物)等。據目前研究,可確定的危險因素為暴露於高劑量電離輻射與罕見的基因遺傳突變兩種。

主要病因

電離輻射

是據目前研究可確定的引發腦膠質瘤的危險因素。從輻射受到影響至發病,癌細胞潛伏期可長達5~10年,甚至更久。

不良生活習慣

長期使用電腦、手機的人比較危險,經常熬夜、生活工作壓力較大者也是腦瘤的高危人群。

遺傳基因突變

伴有先天基因缺陷或發生基因變異者,其子女發生腦膠質瘤的機率比普通人高許多。

流行病學

腦膠質瘤發病率較高,在我國腦膠質瘤發病率為(5~8)/10萬,五年內病死亡率在人體全身腫瘤中排名第三,僅次於胰臟癌和肺癌。

好發人群

經常接觸化學、物理製品者

常見的化學致癌物有蒽類化合物,如二苯蒽、苯並芘和甲基膽蒽等都屬腦膠質瘤的病因。一些動物試驗表明,物理因素也可誘發癌變,比如長期接觸放射線者。

年齡在20~50歲之間者

腦膠質瘤發病年齡多於20~50歲之間,以31~40歲為高峰。

症狀

腦膠質瘤的症狀表現與腫瘤的大小、位置以及生長速度有關,主要表現為頭痛、癲癇、局灶性功能障礙等。隨著病情的惡化,病人可出現顱內壓升高、認知功能障礙等併發症。

典型症狀

頭痛

較為常見,有超過一半的病人在就診時呈現此症狀,主要表現為頭部鈍痛或跳痛,並且持續性、進行性加重。

癲癇

主要為局灶性癲癇發作和全面性癲癇發作。

局灶性功能障礙

與腫瘤位置有著密切關係,表現為肢體無力、感覺喪失或減退、失語、視力模糊等。

其他症狀

腦功能下降

病人可表現精神不振、乏力、記憶力下降、睏倦等。

性格改變

病人可因持續性劇烈頭痛而出現情緒易怒、人格改變。

認知功能障礙

如視力模糊、失語等。

併發症

腦積水

腦膠質瘤的生長可引起顱內壓升高,從而導致腦脊髓液流出受限,引發腦積水。

認知功能障礙

腦膠質瘤可導致認知功能障礙,常表現為精神不振、睏倦以及類似於憂鬱症的表現。

看醫

當病人出現長期性的頭痛、肢體活動障礙及感覺障礙時,應及時就診,並在醫生指導下進行CT、磁振造影等檢查,如診斷出患有腦膠質瘤,應諮詢專業醫生確定治療方案,醫生在綜合病人各種情況後給出適合的治療方案。

就醫指征
  • 出現頭痛加重甚至影響睡眠的情況下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一步檢查。
  • 出現癲癇發作、視覺障礙等情況應立即就醫。
  • 出現劇烈頭痛伴隨噁心、嘔吐,甚至出現意識模糊等情況應立即就醫。
就診科別
  • 優先考慮去神經外科或腫瘤科。
  • 出現憂鬱等心理問題去心理科。
醫生詢問病情
  • 目前都有哪些不適狀況?(如頭痛、癲癇、局灶性功能障礙等)
  • 不適症狀程度如何?
  • 出現這種症狀多久了?
  • 平時是否有不良生活習慣?(如熬夜、酗酒等)
  • 有無親屬存在腦腫瘤病史?
需要做的檢查

CT檢查

對病人進行腦部CT檢查,主要應用於急症病人,可見腦內低密度的病變,幫助醫生辨別腦膠質瘤的類型。

磁振造影檢查

在顯示腦組織解剖結構方面比以往任何設備都要優越,一般作為診斷腦膠質瘤的首選手段。

立體定向切片檢查

適用於影像表現不典型或無法手術的病人,該方法可以獲取病變組織,是確診腦膠質瘤最權威的檢查。

診斷標準

通過腦膠質瘤的典型症狀,如頭痛、噁心、嘔吐、癲癇等進行初步診斷,繼而通過CT、磁振造影及切片檢查等方法確定腦部存在膠質瘤,且可明確腦膠質瘤的大小、類型、位置及生長程度。

鑑別診斷

顱內其他原發良惡性腫瘤

如血管瘤和淋巴瘤等,症狀類似,通過定向切片檢查可以鑑別腫瘤類型。

顱內轉移瘤

是顱內惡性腫瘤的一種,可引起意識障礙,伴癲癇、失語等症狀,與腦膠質瘤症狀極為相似,通過既往病史以及定向切片檢查可以鑑別腫瘤類型。

腦膿腫

某些隱源性腦膿腫或慢性腦膿腫,由於在臨床上全身感染症狀和腦膜刺激徵象不明顯,故與膠質瘤壞死囊變不易鑑別,甚至CT掃描所顯示的「環征」也非腦膿腫所特有,此時可通過定向切片檢查可以鑑別腫瘤類型。

治療

目前對腦膠質瘤的治療以手術治療為主,除初期位置適當的小腫瘤外,難以將腫瘤徹底切除。一般在手術治療的同時輔以放射治療,這些治療方法雖無法完全抑制腫瘤的生長,但可以延長病人生存時間。因此病人在診斷出腦膠質瘤後,應及時診治,提升治療效果。

治療周期
本病難以治癒且治癒率低,一旦患上腦膠質瘤,便需長期治療。
藥物治療

甘露醇適用於臨床搶救或腦疝病人,主要作用為降低顱內壓。

手術治療

腦膠質瘤手術治療原則是最大範圍安全切除腫瘤,其基本目的包括解除占位徵象和緩解顱內壓高症狀;解除或緩解因腦膠質瘤引發的相關症狀,如繼發性癲癇等;獲得病理組織和分子病理,明確診斷;降低腫瘤負荷,為後續綜合治療提供條件。若術前出現明顯的顱內壓高症狀,應及時給予脫水藥物緩解顱內壓高;若存在明顯腦積水,可考慮先行腦室腹腔分流術或腦室穿刺外引流術。

腫瘤切除術

適用於CT或磁振造影提示顱內占位;存在明顯的顱內壓高及腦疝徵象;存在由於腫瘤占位而引起的神經功能障礙;有明確癲癇發作史;自願接受手術的病人。但心、肺、肝、腎功能障礙及復發病人,一般狀況差,不能耐受手術。

病理切片檢查術

適用於腫瘤位於優勢半球,廣泛浸潤性生長或侵及雙側半球;腫瘤位於功能區皮質、白質深部或腦幹部位,且無法滿意切除;需要鑑別病變性質。嚴重心、肺、肝、腎功能障礙及復發病人,一般狀況差,不能耐受手術切片檢查可分為立體定向或導航下切片檢查和開顱手術切片檢查兩類。立體定向或導航下切片檢查適用於位置更加深在的病變;而開顱切片檢查適用於位置淺表或接近功能區皮質的病變。

化學藥物治療

替莫唑胺治療方案

主要用藥為替莫唑胺,根據病人體表面積計算用藥,以28天為一個療程。主要不良反應有噁心、嘔吐,少數病人可見骨髓抑制、貧血、便秘、發熱、脫髮等。

PCV化療方案

主要用藥為甲基苄肼、洛莫司汀及 Vincristine ,以6週為一個療程,主要不良反應有噁心、疲乏、皮疹、骨髓抑制等,出現不良情況應遵醫囑減藥或停藥。

預後

腦膠質瘤治療相對複雜,治癒率低,手術後往往容易復發,不同程度的腦膠質瘤的預後情況也不盡相同。低級別腦膠質瘤病人往往病情發展速度較快,在手術後短時間內就有復發的可能。

能否治癒

難以治癒,一旦患上腦膠質瘤,便需長期持續性治療。

能活多久

與病人發病年齡、病情、血壓有密切關係,低級別膠質瘤生存時間往往在8~10年,間變膠質瘤生存期常在3~4年之間,膠質母細胞瘤病人大多生存期為14~17個月之間。

後遺症

腦積水

引發原因大多為顱內壓升高,使腦脊髓液回流受限,導致腦積水。

視覺障礙

腫瘤壓迫視神經,可引發視覺障礙。

語言障礙

腫瘤壓迫大腦語言中樞,病人可出現語言障礙。

聽力障礙

腫瘤壓迫腦神經,引起聽力受損。

癲癇

腫瘤壓迫頂葉中央區、額葉皮質區域,引發部分癲癇部分發作。

複診

腦膠質瘤治療方案因人而異,病人應根據自身病情與醫生囑託定期複診,雖不能完全治癒,但定期複診可以延長生存期、延緩病情。

飲食

腦膠質瘤病人應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科學合理飲食可保證機體正常運轉,對輔助控制病情、維持治療效果、促進疾病復健有重要作用。飲食方案應以清淡飲食為主,多食用水果、蔬菜,忌大魚大肉,菸酒。

飲食調理
  • 清淡飲食,控制食鹽與食用油的攝入量,多吃易消化類食物。
  • 加強營養,多吃富含維他命、蛋白質及高鈣類食物,如新鮮水果、蔬菜及蛋奶肉類。
  • 避免飲酒,以及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照護

對腦膠質瘤病人的護理,應從心理護理、術後護理、日常生活管理及病情檢測幾方面入手。多給予病人鼓勵,使病人保持樂觀的心態,有助於病情恢復。同時注意監測病人對藥物是否有不良反應,出現不良反應時及時與醫生進行溝通。

日常護理
  • 保證病人充足的睡眠時間,不熬夜,使大腦得到充分的休息。
  • 避免病人情緒起伏過大。
  • 除特殊情況外,家中應儘量少用輻射大的電器,以免影響病人復健。
病情監測

術後監測

術後家屬以及病人應重點監測手術傷口的癒合情況以及術後病情復發情況。

身體狀況監測

如化療可導致病人出現一系列不良反應,應注意觀察自身的身體狀況,如有不適應及時與醫生溝通。

藥物不良反應監測

重點觀察病人是否對藥物有不良反應,如有不良反應,應諮詢醫生是否需要減藥或停藥。

心理護理

腦膠質瘤的病死率較高,且治療費用較為昂貴,醫生與家屬應經常與病人溝通,消除病人顧慮,讓病人安心治療,減輕病人心理負擔,指導病人克服焦躁情緒和悲觀心理,正確對待疾病,積極配合治療。同時護士在與病人談話時應語言柔和、態度和藹親切。

特殊注意事項
  • 術後病人應在復健醫師的指導下進行復健訓練。
  • 病人應定期複診、樹立治療信心、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忌菸酒。

預防

預防措施

因該病無確切病因,因此目前尚無明確的預防方法,該疾病的預防可從日常生活習慣、控制飲食及情緒等方面展開,有一些措施可能會起到一定的預防效果,具體如下:

  • 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不熬夜,使大腦充分休息。
  • 避免情緒起伏過大。
  • 忌菸酒等可引發癌症的物品。
  • 避免過多接觸輻射源和放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