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健康

喉血管瘤

概述

喉血管瘤位於黏膜下,一般無包膜,較少見,發生於嬰幼兒者相對較多,且危險性較大,臨床上通常將喉血管瘤分為成年型(包括年齡較大的兒童)和嬰兒型。喉血管瘤的症狀主要是聲嘶、咳嗽,偶見咳血,也有無症狀者,治療上如無症狀可暫不處理。現在嬰兒喉血管瘤採用雷射和冷凍等療法,成人喉血管瘤主要採用各種方法的外科治療,根據腫瘤的大小,從腫瘤局部切除到喉切除。

就診科別:
耳鼻喉科、兒科、急診
英文名稱:
Hemangioma of larynx
是否常見:
是否遺傳:
併發疾病:
喉梗阻
治療周期:
1~2週
臨床症狀:
聲嘶、咳嗽、咳血
好發人群:
嬰幼兒
常用藥物:
無特異有效的藥物
常用檢查:
間接喉鏡檢查、纖維喉鏡檢查、CT檢查
疾病分類

按臨床表現,喉血管瘤可分為嬰兒型和成人型:

嬰兒型

約占血管瘤的10%,多見於女嬰,出生後即有,生長迅速,可引起喉阻塞症狀。多位於聲門下區前部,外觀為暗紅或灰紅色結節狀突起的腫物,邊界清楚,鏡下顯示大多數都是海綿狀血管瘤。這些患兒中約有半數病例,還可以發現皮膚、胃腸道其他部位有血管瘤,有自發消退趨勢。

成人型

約占90%,多見於男性,常位於聲門和聲門上區。外觀為紫紅色或灰藍色腫物,有時局部並無明顯腫物而向黏膜下伸展。臨床上可以沒有症狀或可引起出血,較重的病人有吞咽困難和呼吸困難,無自發消退趨勢。鏡下顯示為微血管瘤或海綿狀血管瘤,需與「血管瘤型」或「出血性」聲帶息肉鑑別。

按其組織形態,可將血管瘤分為兩個亞型:

微血管瘤

該類型腫瘤由大片分化成熟、排列密集的微血管組成,呈簇狀或分葉狀。

海綿狀血管瘤

由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相互吻合、擴張的血竇組成,形同海綿或蜂窩,竇腔內含有血液,血竇間為薄層纖維間隔。

病因

主要病因

血管瘤是一種先天性血管發育畸形。起因不明。可能與遺傳、雌激素等有關。常見於兒童。喉血管瘤少見,發生於嬰幼兒相對較多,且危險性較大。

流行病學

喉血管瘤較少見,發生於嬰幼兒者相對較多,目前暫無具體流行病學統計數據。

好發人群

嬰幼兒好發此病。

症狀

喉血管瘤主要症狀為聲嘶、咳嗽、咳血,亦有無症狀者,較重的病人有呼吸困難和吞咽困難。根據腫瘤大小、生長部位和年齡的不同,上述症狀有明顯的不同。嬰兒型血管瘤有時甚大,可致喉阻塞、窒息,氣管切開不可避免。

典型症狀

成年型

發生部位多見於聲門區或聲門上區,常延及梨狀窩,常見的症狀有聲嘶、咳嗽、咳血等。喉鏡檢查見腫瘤呈肉芽腫樣、結節樣、息肉樣,有蒂或無蒂,色紅或略紫,大小不定。

嬰兒型

多發生於聲門下區,臨床上有兩點值得注意。首先是臨床症狀隱蔽,一般無聲嘶,有時在嬰兒哭鬧時出現陣發性呼吸困難。一旦瘤體破裂,則情況危急,可因出血阻塞氣道而窒息死亡。其次喉鏡檢査往往可見聲門下區暗紅色腫物,哭鬧時增大,部分腫瘤可僅位於黏膜深層,表面無明顯改變,給診斷帶來困難。

併發症

喉梗阻嬰幼兒更為常見,由於嬰兒型血管瘤有時甚大,可致喉阻塞、窒息,氣管切開不可避免。

看醫

病人出現聲嘶、咳嗽、咳血症狀時,應及時到醫院耳鼻咽喉科系統檢查,明確診斷,給予間接喉鏡、CT等檢查,排除出血性聲帶息肉的可能,以明確是否為喉血管瘤。

就醫指征
  • 如病人出現聲嘶、咳嗽、吸氣期喘鳴、咳血症狀時,應及時就診。
  • 如出現呼吸困難、窒息,應立即就醫。
就診科別
  • 大多病人優先考慮去耳鼻咽喉科就診。
  • 若發病者為小兒,可至兒科就診。
  • 若出現呼吸困難危急症狀,可到急診就診。
醫生詢問病情
  • 因為什麼來就診的?
  • 有沒有聲音嘶啞,嚴重程度如何,每次持續多長時間,已經出現了多久?
  • 是否有咳血症狀?
  • 有無呼吸困難症狀?
  • 既往有無其他的病史?
需要做的檢查

間接喉鏡、纖維喉鏡和直接喉鏡檢查

血管瘤多位於聲帶、室帶、喉室、杓會厭襞或聲門下,腫瘤突出於黏膜表面,光滑、肉芽樣或結節狀,但不似血管瘤樣肉芽腫的有明顯潰瘍面,常呈紅色或紫色,通過喉鏡檢查有助於疾病的診斷。

頸側位片

如能見到伴有血管的軟組織團塊,則可明確診斷。但頸部淋巴結鈣化也可重疊於喉部,通常可以加攝頸部正位片予以區別,頸部正位片上頸部淋巴結一般位於頸部皮下,而喉血管瘤則居中線部分。

CT檢查

可見到基底較廣的軟組織團塊,密度與鄰近的肌肉組織相仿,腫瘤與鄰近組織有較清楚的邊界,靜脈內推注顯影劑後腫瘤增強顯著,密度遠較肌肉組織高,CT可幫助疾病的診斷。

診斷標準
  • 喉血管瘤的診斷通常由有經驗的醫師,根據病人的病史及間接喉鏡或電子喉鏡結果,進行診斷。檢查可見聲帶、室帶、喉室、杓會厭襞或聲門下,突出於黏膜表面,光滑、肉芽樣或結節狀腫物,常呈紅色或紫色。
  • 如較小的喉血管瘤窺視不清,可進行纖維或電子喉鏡檢查。根據臨床表現特徵及各種檢查,喉血管瘤即可診斷。
鑑別診斷

出血性聲帶息肉

是一種聲帶常見良性病變,常發生於一側或雙側聲帶前中部邊緣,為半透明紅色腫物,表面光滑,內含較多小血管,易出血,後血管瘤多位於聲門區,根據具體發病部位有助於鑑別。

治療

喉血管瘤無症狀者,可暫時不予治療。對症狀明顯者,可以在顯微直接喉鏡下進行雷射手術或冷凍手術,輔以超音波噴霧等治療,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治療周期
根據病人病史及病情程度不同治療時間不固定,約為1~2週。
藥物治療

一般不需要藥物治療。

手術治療

喉血管瘤瘤體生長緩慢,當腫瘤發展至一定程度後一般不再增長。屬良性腫瘤,很少發生惡變,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小者可在間接喉鏡或支撐喉鏡下摘除,大者需行喉裂開術。血管瘤比較大引起病人不舒服的症狀時,也可以採用雷射或者冷凍治療,雷射和冷凍治療需要在顯微喉鏡下進行,治療效果還是比較好的。

預後

喉血管瘤預後一般較好,積極治療可以治癒,但需避免復發的可能性,因此病人治療後應3~6個月複診,掌握病情的恢復情況。

能否治癒

積極治療可以治癒,但要避免復發。

能活多久

一般不會影響自然壽命。

複診

一般3~6個月複診,複診時需注意病人喉部黏膜是否恢復正常,檢查聲帶黏膜恢復情況,以便於掌握病人的病情發展情況。

飲食

喉血管瘤術後病人飲食以清淡、易消化、富含營養為主,應避免不良的生活習慣,保證水分的攝入,避免刺激性的食物刺激咽喉,促進黏膜儘快恢復。

飲食調理

養成良好飲食習慣

日常生活中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為主,多飲水,多食蔬菜、水果,並注意飲食。

摒棄不良飲食習慣

如嗜好辛辣刺激、過熱、過冷、醃製的食物,嗜飲烈酒、濃茶,避免進食過快、暴飲暴食等。

多飲水

保證充足水分的攝入,促進炎症代謝,利於黏膜儘快恢復。

照護

日常護理
  • 術後两週內加強口腔護理,預防感染。
  • 堅持規律鍛煉,做一些放鬆練習,如瑜伽和深呼吸,幫助自己緩解壓力。
病情監測
  • 喉血管瘤為良性病變,血管較多,易出血,但很少有機會轉變成喉癌。喉血管瘤在術後常有復發情況,應當定期複查咽喉鏡,予以特殊注意。
  • 觀察有無咳嗽、咳痰,有無咳血,病人需將口內分泌物吐入痰杯內,以方便隨時觀察吐出物,如分泌物有大量鮮血,或有頻繁的吞咽動作,可能局部有出血,需及時通知醫生處理。
特殊注意事項

若為兒童病人,家長應平時注意兒童的情緒,安撫好孩子情緒的失控,儘量不要讓孩子大哭、大叫等損傷喉部的行為,避免加重病情。

預防

預防措施

喉血管瘤目前病因不明,病人在日常中應避免菸酒等不良嗜好,正確使用聲帶,避免對病人的喉部健康產生不利影響,因缺少初期篩檢手段,因此病人如果出現聲音嘶啞或咳血等症狀時,應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