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健康

髖關節結核

概述

髖關節結核是由於結核桿菌感染入侵髖關節所引起的結核病變,在全身骨關節結核中約占7.20%,僅次於脊椎結核而居第二位。該病在初期病人常可出現跛行、患肢疼痛等症狀,隨著疾病的發展可出現臀部、大腿肌肉的萎縮,還可形成寒性膿腫等症狀。髖關節結核臨床表現有不同分型,治療方法通常以保守治療與手術治療為主。

就診科別:
骨科 、感染科、中醫科
英文名稱:
tuberculosis of hip joint
是否常見:
是否遺傳:
併發疾病:
股骨頭壞死、關節強直
治療周期:
長期治療
臨床症狀:
跛行、肌肉萎縮、膿腫或竇道形成、疼痛、關節活動受限 、食慾減退
好發人群:
與結核病病人經常經常接觸者、過勞者、過度消瘦者、免疫功能下降者
常用藥物:
異菸鹼醯肼錠、對氨基水楊酸、鏈黴素
常用檢查:
髖關節過伸試驗、“4”字試驗、托馬斯征檢測、影像學檢查
疾病分類

根據其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三種:

單純滑膜結核

病變僅限於滑膜,表現為充血、水腫、滲出以及纖維組織增生等。

單純骨結核

病變限於骨內,可發生在股骨頭骨骺內,亦可發生在股骨近端干骺端之邊緣。

全關節結核

由單純性結核發展而來,其特徵是關節軟骨遭受破壞。

病因

髖關節結核的病因主要是肺結核發展而來,也與機體的慢性勞損和機體的其他內部因素有關,如肌纖維因素等。

主要病因

結核菌感染

結核桿菌通過呼吸道或破損皮膚進入機體之後可導致感染,從而引起該病。

慢性勞損因素

在日常生活中過度使用和運動關節,會使得髖關節功能退化,機體的免疫力下降,為病灶的形成提供了條件。

肌纖維因素

血源性肌纖維瘤非常罕見,臨床上從骨結核來說,有豐富肌肉附著的長骨幹等很少形成病灶,但是沒有或少有肌肉附著的錐體等處卻容易形成病灶,這說明肌纖維不但自己對結核菌有抵抗力,而對附著的骨質也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因此,肌纖維少的骨質處發生病灶的可能性大。

終末血管因素

骨端是由終末動脈供應,其血管吻合支較少,且口徑較細,血流速度也較慢,結核桿菌容易再次停留,引起髖關節結核。

誘發因素

慢性勞損

積累性的損傷對髖關節造成損傷,使機體的免疫力下降,有利於結核菌的侵入。

免疫力低下

如機體患有其他疾病,會造成機體的免疫力下降,從而引發髖關節結核。

流行病學

髖關節結核曾經是兒童期常見病之一,近年來由於生活水平的提高、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以及生後卡-介苗的普遍接種,該病已較為少見,但還是可以經呼吸道傳播。在全身骨關節結核中約占7.20%,僅次於脊椎結核而居第二位。7%~10%的病例可見同時患薦髂關節結核或下段腰椎結核。多見於兒童和青壯年,男性多於女性。

傳播途徑

繼發於肺結核的髖關節結核,可通過呼吸道傳播結核。

好發人群

與結核病病人經常經常接觸者

經常與結核病病人接觸,容易感染結合,發生髖關節結合的可能性較大。

過勞者

多度勞累可損傷髖關節或造成累積性損傷,從而導致結核病變。

過度消瘦者

過度消瘦的人群其骨、長骨骨端和手足短管狀骨等處沒附著的肌肉較少甚至沒有肌肉附著,那麼對於結核病菌的抵抗力較弱,從而發生髖關節的機率較高。

免疫功能下降者

如患有某些疾病造成免疫功能下降,其抗病能力較弱,容易感染結核桿菌。

症狀

髖關節結核是一種結核病變,典型症狀是起病緩慢,有低熱、乏力、倦怠、食欲不振,消瘦等一系列陰虛症狀,發病特點一般為單發性,往往還伴隨其他陰虛症狀。

典型症狀

跛行

患有髖關節結核的病人,一般初期會有輕微的跛行,可能伴隨輕微疼痛。

肌肉萎縮

由於患側出現病變,其患側的肌肉可能會發生萎縮,患側的臀部會比健側要消瘦,行動能力也相對減弱,此時可以明顯的看出來。

膿腫、竇道形成

初期病人最明顯的肢體變化就是肢體發生腫脹,隨著病情的進展,到了後期,膿腫會慢慢潰破,形成竇道,並且會流出膿液。

疼痛和壓痛

結核菌侵入關節後,初期髖部會有輕微的疼痛發生,況且疼痛會隨著髖部的活動而加重,休息時會有明顯的減輕,在疾病發展的過程中,此類性質的疼痛會持續存在,且間隔時間會逐漸縮短,病變後期,疼痛會緩慢消失。

關節活動受限

病變前期最常見的是外展和過伸活動受限。到後期可能會整個肢體活動受限,關節活動受限是一個典型的特徵。

全身結核中毒症狀

在結核菌侵襲關節的過程中,病人慢慢會出現全身結核中毒的症狀,具體表現為食慾減退、盜汗、發熱、消瘦等。

其他症狀

大部分病人往往還會有肢體嚴重畸形出現。肌肉萎縮引起病人大腿輕微屈曲、外旋和外展,進而變為內收內旋的短縮畸形。

併發症

股骨頭壞死

髖關節病變導致股骨頭的血運受阻,骨質缺少血液滋養。遭受破壞而引起股骨頭缺血性壞死。

關節強直

髖關節遭受病變,關節被破壞,關節骨端直接經由骨組織相連,患肢不能活動,在長期制動下引起骨關節內部沾黏,造成關節強直。關節強直又可分為骨性強直和纖維性強直。

病理性脫位

病菌侵入人體關節,使關節結構遭到破壞,在輕微外力作用下發生脫位,為病理性脫位。

看醫

對於髖關節結核,要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對於有初期病變表現的病人,要及時給予重視,為區分其他疾病,要及早做出判斷,以免耽誤治療;對於感到髖部有疼痛感的人群,要及時就診以明確診斷。

就醫指征

當出現以下情況時需立即就醫:

  • 有啼哭不止、睡眠不足、食慾減退、午後低熱盜汗等表現的嬰幼兒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一步檢查。
  • 有感覺髖部有痛感,且休息之後減輕,或者有因疼痛而發生跛行症狀的,應當及時就醫。
  • 如有發生肌肉萎縮、關節腫脹明顯、有畸形或者有竇道形成的症狀,應及時就醫。
就診科別

大多病人優先考慮去骨科就診。

醫生詢問病情
  • 職業是做什麼的?平常工作很累嗎?
  • 髖關節之前有受到過什麼創傷嗎?
  • 平常休息的時候髖部這裡有很痛嗎?活動後它是會減輕還是加重?
  • 有患過其他的結核病嗎?
  • 有沒有跟其他得過結核的人接觸過?
需要做的檢查

體格檢查

髖關節過伸試驗

可以用來檢查兒童的初期髖關節結核,患兒俯臥位,檢查者一手按住骨盆,另一手握住踝部把下肢提起,直到骨盆開始升起為止。

「4」字試驗

測試者仰臥平躺,一腿伸直,提起另一側小腿置於伸直腿的膝上彎曲下壓(即兩腿構成一個「4」字,以觀察是否誘發同側薦髂關節疼痛,如有疼痛,即為陽性。而髖關節結核病人此試驗為陽性。

托馬斯征

病人平臥,雙下肢伸直,一側下肢屈髖膝時對側的髖膝關節出現屈曲,為托馬斯征陽性,髖關節結核病人此實驗也為陽性。

影像學檢查

X線

初期髖關節結核病人的初期病變有局限型骨質疏鬆,可顯示出腫脹的關節囊,進行性的關節間隙變窄。

CT與磁振造影

該檢查能清楚的顯示髖關節內積水的多少與骨內的炎性浸潤,對髖關節結核的初期診斷有幫助。

診斷標準

臨床表現

病人有間歇性跛行、肌肉萎縮、膿腫或竇道形成、疼痛、關節活動受限 、食慾減退等一系列臨床症狀發生。

體格檢查

「4」字試驗、髖關節過伸試驗、托馬斯征試驗都為陽性,可在醫生指導下進行下一步確診。

影像學檢查

X 線檢查可見有骨質疏鬆和關節囊腫脹、進行性的關節間隙變窄;CT與磁振造影檢查可見髖關節內有積水與骨內的炎性浸潤。以上三種表現全有出現,即可確診。

鑑別診斷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

股骨頭血供中斷或受損,引起骨細胞及骨髓成分死亡及隨後的修復,繼而導致股骨頭結構改變、股骨頭塌陷、關節功能障礙的疾病,患兒一般情況良好,無消瘦、盜汗、發熱等症狀,有輕度的關節活動受限,無腫脹。可通過臨床表現鑑別。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

發育過程中以髖關節在空間 和時間上不穩定為特徵的一組 病變的總稱。多見於女孩,可單側或雙側發生,無明顯骨質疏鬆,可通過此項進行鑑別。

脊柱結核

脊柱結核的下部容易誤診為髖關節結核,但脊柱結核伴流注膿腫時,不會有髖關節的屈曲和旋轉功能障礙。可通過拍攝脊柱和髖關節的X線片進行鑑別。

化膿性關節炎

一般均為急性發病,病人有高熱寒戰、白血球增高等,下肢常呈外展、外旋畸形。化膿性髖骨骨髓炎繼發化膿性髖關節炎的須與合併感染的髖關節結核進行鑑別。前者常有急性發病史,X線片上髂骨病變比較廣泛,瀰漫;後者多為慢性發病,但有長期竇道史,X線片上骨的病變局限於關節附近。

治療

髖關節結核的診斷一經確定後,應根據不同病人的情況為其指定治療方案,治療開始越早,治療效果就越好。目前採用的治療是中西醫結合治療,髖關節結核的治療總原則是初期療法和綜合療法。

治療周期
該疾病需要短期持續性治療。
藥物治療

異菸鹼醯肼錠

抗結核藥,對結核桿菌有抑制和殺滅作用,其生物膜穿透性好,由於療效佳、毒性小、價廉、口服方便,故被列為首選抗結核藥。可有效抑制結核菌的生長,控制本病病情的發展。

對氨基水楊酸

與異菸鹼醯肼錠有一樣的效果,通過對葉酸合成的競爭抑制作用而抑制結核分枝桿菌的生長繁殖。對結核桿菌有抑菌作用。

鏈黴素

一種氨基糖苷類抗生素,是繼青黴素後第二個生產並用於臨床的抗生素,機制是干擾結核桿菌蛋白質的合成,從而殺滅或者抑制結核桿菌生長。

手術治療

清除病灶術

直接進入病灶,清除乾酪樣物質、膿腫、及其壞死的組織。對於髖關節骨結核或者單純滑膜結核的病人,使用該方法可以使病人的髖關節保留幾乎正常的活動功能。

功能重建術

末期病人會出現關節強直等一系列症狀,為矯正病人的患肢功能,可以對其行手術,矯正骨質畸形。恢復正常的活動功能。

預後

髖關節結核的預後較好,經中西醫結合治療後,一般效果比較滿意;治療越早,治療效果越好,預後就越理想。

能否治癒

該疾病尚不能完全治癒,但治療效果較為理想。

能活多久

該疾病一般不會影響自然壽命。

飲食

髖關節結核病人所食之物一般是不需要忌口的,只要是營養豐富的食物都可以吃,但還是要注意營養均衡。要滿足四個原則,即飲食可口、營養豐富、易於消化、清潔衛生。

飲食調理
  • 多食富含蛋白質、糖、維他命豐富的食物,如蛋、牛奶、豆腐等食物。
  • 多吃維他命較高的食物,維他命和無機鹽對結核病復健促進作用很大。其中維他命A,有增強身體抗病能力的作用。
  • 辛辣、刺激性食物儘量少吃。

照護

髖關節結核病人的護理主要以生活飲食護理為主,生活要注意規律,少勞累,保持心情舒暢,能改善病情。手術病人術後要注意避免患肢的過度承重,每天適量運動,保證充足的睡眠與休息,多臥床或者拄拐杖行走,注意循序漸進,不要過度勞累以免造成二次勞損。

日常護理

堅持晨練

晨起呼吸新鮮空氣十分重要,可以選擇慢跑步、練太極來強身健體,舒緩身心。

保持二便通暢

消化良好,利於人體調節。

特殊注意事項

鏈黴素用藥需特別注意,有第八對腦神經損害,重症肌無力或帕金森氏症,腎功能損害的病人慎用。在療程中應注意定期進行尿液常規和腎功能測定和聽力檢查或聽電圖(尤其高頻聽力)測定,這對老年病人尤其重要。

預防

髖關節結核的預防必須做好開放性結核病人的消毒隔離工作,減少肺或腸道結核病的發病率,從而降低骨關節結核病的發病率。

預防措施
  • 加強鍛煉,增強機體的免疫力,減少病原菌的侵襲。
  • 注意關節的勞損,勞作後應充分休息。
  • 人群多的地方,注意給兒童佩戴口罩。
  • 必要時可接種與結核相關的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