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健康

腮腺炎

概述

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最常影響5~15歲的兒童。以腮腺非化膿性炎症、腮腺區腫痛為臨床特徵,唾液腺和其他多種腺體組織及神經系統可受累,一次感染後多可獲得終身免疫。在已經實施腮腺炎免疫接種的國家,該病的發病率已經顯著下降。

就診科別:
感染科、傳染病科、兒科
英文名稱:
parotitis
疾病別稱:
流行性腮腺炎
是否常見:
是否遺傳:
併發疾病:
腦膜腦炎、睪丸炎、卵巢炎
治療周期:
7~10天
臨床症狀:
頭痛、發熱、倦怠、腮腺腫大
好發人群:
5~15歲兒童
常用藥物:
Ribavirin 、腎上腺皮質激素
常用檢查:
血尿澱粉酶測定、血清學檢查、病毒分離

病因

病毒通過口、鼻進入人體後,在上呼吸道黏膜上皮組織和淋巴組織中生長繁殖,導致局部炎症和免疫反應,並進入血液引起病毒血症,進而擴散到腮腺和全身各器官。亦可經口腔沿腮腺管傳播到腮腺。由於病毒對腺體組織和神經組織具有高度親和性,可使多種腺體(腮腺、舌下腺、頒下腺、胰臟、生殖腺等)發生炎症改變,如侵犯神經系統,可導致腦膜腦炎等嚴重病變。

主要病因
  • 人是腮腺炎病毒唯一的天然宿主,初期病人及隱性感染者均是本病的傳染源,從腮腺腫大前6天至發病後9天都有傳染性,但以發病前1~2天至發病後5天的傳染性最強。
  • 腮腺炎病毒經上呼吸道或眼結膜侵入機體,在局部上皮細胞和淋巴結中繁殖後侵入血液循環,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並侵犯腺器官,在其中繁殖後再次入血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並侵犯第一次病毒血症時未受累的腺器官,兩次病毒血症幾乎累及所有器官,致多臟器損傷並出現相應的症狀。
誘發因素

本病好發於兒童和青少年,可能與免疫功能尚不夠健全、疫苗接種效果不理想、缺乏野生型感染暴露等有關。

流行病學
  • 人群普遍易感,好發於兒童和青少年,以1~15歲發病率到90%以上,尤其以5~9歲兒童最為多見。
  • 腮腺炎主要發生於人群密集區,如學生宿舍、車營、運動隊等全年均可發病,但以冬春季節(2~5月)發病率最高。
傳播途徑

可經呼吸道傳播、接觸傳播,也可以通過母嬰傳播。

好發人群

5~15歲兒童。

症狀

腮腺炎大多數病人沒有明顯的前驅期症狀,少數病人可有肌肉酸痛、頭痛等,1~2天後出現腮腺腫痛,症狀的輕重個體差異較大。

典型症狀
  • 潛伏期14~25天,平均18天左右。最初的症狀通常是非特異性,如頭痛、倦怠和發熱,隨後出現腮腺腫脹和疼痛,部分患兒以此為首發症狀。常先見一側,然後另一側也相繼腫大,位於下頜骨後方和乳突之間,以耳垂為中心向前、後、下發展,邊緣不清,表面發熱,觸之有彈性感並有觸痛。1~3日內達高峰,臉部一側或雙側因腫大而變形,局部疼痛、過敏,開口咀嚼或吃酸性食物時脹痛加劇。腮腺腫大可持續5日左右,以後逐漸消退。
  • 腮腺導管開口(位於上頜第二臼齒對面黏膜上)在初期可有紅腫,有助於診斷。頸前下頜處頜下腺和舌下腺亦明顯腫脹,並可觸及橢圓形腺體。病人可有不同程度發熱,持續時間不ー,短者1~2天,多為5~7天,亦有體溫始終正常者,可伴有頭痛、乏力、食慾減退等。
其他症狀

胰臟受累時,可引發胰臟炎,常發生在腮腺腫大數日後,表現為上腹部劇痛和觸痛,伴發熱、寒戰、噁心、反覆嘔吐等。

併發症

腦膜腦炎

是兒童期最常見的併發症,常在腮腺炎高峰時出現,表現為發熱、頭痛、嘔吐、頸項強直、克氏征陽性等。腦脊髓液的改變與病毒性腦炎相似,預後大多良好,常在2週恢復正常。

睪丸炎

是男孩最常見的併發症,多為單側。常發生在腮腺炎起病後的4~5天,腫大的腮腺開始消退時。開始為睪丸疼痛,隨之腫脹伴劇烈觸痛,可併發副睪丸炎、腱鞘積水和陰囊水腫。大多病人有嚴重的全身反應,突發高熱、寒戰等。

卵巢炎

約5%~7%的青春期女性病人可併發卵巢炎,症狀多較輕,可出現下腹痛及壓痛、月經失調等,一般不影響受孕。

病毒性心肌炎

病人表現為面色蒼白、胸悶、煩躁不安,吸氧後安靜,心率增快或減慢,心音低鈍,心律不整,暫時性心臟擴大,收縮期雜音。心電圖改變。因此病人出現精神變化時應立即通知醫生,病人絕對臥床休息,嚴密監視心率及心律情況。

胰臟炎

以中上腹劇和觸痛為主要症狀。伴嘔吐、發熱、寒戰、腹脹、腹瀉或便秘等。胰臟炎發病急、變化快、病情重、預後差,可致電解質不平衡、休克、感染等。

頜下腺炎

病人張口受限、口乾明顯,患兒進食哭鬧。腮腺腫痛時可予局部冰敷,使局部血管收縮,從而減輕炎症充血的程度,減輕疼痛與腫脹;噁心、嘔吐、進食困難者,少量多次餵藥、水或補液,以保證治療。

耳聾

腮腺炎病毒侵犯聽神經較少見,發病率約為1/15000,易導致永久性、完全性耳聾,其中75%為單側,預後差。

看醫

如出現腮腺腫大、腫脹伴疼痛等症狀時,應立即就醫。

就醫指征

當病人出現頭痛,同時伴有發熱,隨後出現腮腺腫脹和疼痛。常先見一側,然後另一側也相繼腫大,位於下頜骨後方,以耳垂為中心,表面發熱,觸之有彈性感並有觸痛時,應立即就醫。

就診科別

腮腺炎成人病人就診感染科或傳染病科,兒童優先考慮去兒科就診。

醫生詢問病情
  • 因為什麼來就診的?
  • 孩子有發熱嗎?
  • 身體有哪些不舒服?
  • 是否到醫院做過檢查?做過哪些檢查?檢查結果是什麼?
  • 是否有以下症狀?(如腮腺腫大、疼痛、發熱、嘔吐等)
需要做的檢查

血、尿澱粉酶測定

90%病人發病初期血清和尿澱粉酶有輕至中度增高,約2週左右恢復正常,血脂肪酶同時增高有助於胰臟炎的診斷。

血清學檢查

近年來大多採用 ELISA法檢測病人血清中腮腺炎病毒特異性IgM抗體,可以初期快速診斷,前提是1個月內未接種過腮腺炎減毒活疫苗。雙份血清特異性IgG抗體效價4倍以上增高有診斷意義。亦可用PCR技術檢測腮腺炎病毒RNA,有很高的敏感性。

病毒分離

於病程初期,自唾液、血液、腦脊髓液、尿液標本中分離出腮腺炎病毒,可以確診。

診斷標準

根據流行情況、接觸史及腮腺腫大的特徵可作出診斷,不典型病例或可疑病例應依賴上述實驗室檢查方法,檢測出腮腺炎病毒特異性IgM抗體或腮腺炎病毒RNA,結合流行病學資料明確診斷。

鑑別診斷

對可疑病例可進行血清學檢查及病毒分離以確診,鑑別診斷包括化膿性腮腺炎、其他原因引起的腮腺腫大,如白血病、淋巴瘤、乾燥症或腮腺腫瘤等。

化膿性腮腺炎

常為一側腮腺腫大,局部紅腫疼痛明顯,後期有波動感,擠壓時有膿液從腮腺管口流出,不伴有睪丸等腺體炎,外周血白血球和嗜中性白血球增高。

其他原因所致腮腺腫大

慢性肝病、糖尿病、營養不良或某些藥物如碘化物、保泰松等引起的腮腺腫大常為對稱性,質地較軟,無觸痛感。

局部淋巴結炎

下頜、耳前、耳後淋巴結炎,多伴有局部或口腔、咽部炎症,腫大淋巴結不以耳垂為中心,外周血白血球及嗜中性白血球增高。

其他病毒性腮腺炎

已知A型流感、副流感、A型柯薩奇、單純皰疹、巨細胞等病毒亦可引起腮腺炎,需行血清學及病毒學檢測方能鑑別。

治療

腮腺炎無特異性抗病毒治療,以對症處理為主。

治療周期
腮腺炎的療程為3~5天。
一般治療

病人臥床休息,隔離至腮腺腫脹消退;注意口腔衛生,給流質或半流質飲食,避免進食酸性食物;合併胰臟炎者應禁食,行靜脈營養。

原發病治療
  • 高熱時可物理或藥物降溫。
  • 頭痛、腮腺腫痛明顯可用鎮痛劑。
  • 對中毒症狀嚴重,尤其合併睪丸炎、腦膜腦炎、心肌炎者短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能減輕症狀,縮短病程。通常給予 Dexamethasone 靜脈滴注,連用3~5天。
  • 睪丸炎脹痛者局部冰敷或用棉花墊和丁字帶托起以減輕疼痛,亦可加用已烯雌酚,以促進炎症更快消失,減少睪丸萎縮等後遺症。
  • 合併腦炎、腦膜炎有顱內壓升高者,應及時脫水降低顱內壓,預防腦病,減少病死率。
藥物治療

干擾素肌內注射,療程5~7天,或 Ribavirin 靜脈滴注,療程5~7天,初期應用可減輕症狀減少併發症。

手術治療

對於少數急性化膿性腮腺炎,以及老人慢性復發性腮腺炎,經保守治療無效時可進行腮腺切除。

中醫治療

中醫將腮腺炎分為風熱型及痰毒型,給予疏風清熱、解毒消腫,可內外兼治,以柴胡葛根湯、普濟消毒飲加減,外用鮮仙人掌切片貼敷或青黛散外敷,可減輕局部脹痛。

預後

隔離病人直至腮腺腫脹完全消退為止。集體機構中有接觸史的兒童應檢疫3週,可通過接種腮腺炎減毒活疫苗進行主動免疫,通常以麻疹、腮腺炎和風疹三聯疫苗(MMR)的形式納入國家免疫規劃,取得良好的保護作用。

能否治癒

絕大多數腮腺炎病人預後良好。

能活多久

絕大多數腮腺炎病人預後良好,只有個別病人因併發病毒性腦炎、嚴重併發症時才有可能危及生命。

飲食

腮腺炎病人應注意清淡飲食,忌酸性食物,多飲水,有利於控制病情發展。

飲食調理
  • 病人應進食高蛋白、高熱量、富含維他命以及高糖類飲食,增強抵抗力。多喝溫水,促進新陳代謝,補充身體所欠缺的水分和能量。
  • 避免食用酸性食物,如橘子等,以免分泌過多唾液。

照護

結合腮腺炎病人實驗室檢查指標、生命體徵指標,對其進行科學評估,繼而制定個性化護理干預方案,包括病房環境營造、口腔護理、局部護理、併發症對症護理等。

日常護理
  • 由於腮腺炎病毒可通過直接接觸、唾液、空氣等途徑傳播擴散,在流行性腮腺炎病人入院接受治療後,立即設定隔離區域並叮囑病人臥床休息,以促使腮腺腫脹情形能夠在最短時間內消退。
  • 可用冰敷和熱敷減輕疼痛。
  • 病人每飯後可以使用生理鹽水漱口或清潔口腔,防止感染。
  • 對於併發睪丸炎,可以穿戴運動護具進行保護。
病情監測

應注意監測症狀和體徵,如出現腮腺腫大,同時伴有疼痛,或者出現嘔吐、頭疼、睪丸腫痛時,應立即就醫。

特殊注意事項

腮腺炎具有傳染性,當腮腺炎病人出現症狀和體徵後10天內都可能具有傳染性,所以應注意隔離防護,以防傳染他人。

預防

國內外應用腮腺炎、麻疹、風疹三聯減毒活疫苗皮下或皮內接種,亦可用氣霧、噴鼻方法,其預防腮腺炎的效果可達95%以上,可減少發病率。但活疫苗對胎兒有影響,可能有致畸作用,孕婦忌用。

初期篩檢

腮腺炎好發於5~15歲兒童,此階段應注意篩檢。

預防措施
  • 及時接種疫苗,國內外應用腮腺炎、麻疹、風疹三聯減毒活疫苗皮下或皮內接種,亦可用氣霧、噴鼻方法。但活疫苗對胎兒有影響.可能有致畸作用,孕婦忌用。人免疫球蛋白、胎盤球蛋白對本病無預防作用,特異性免疫球蛋白可能有用,但來源困難,臨床少用,效果尚難確定。
  • 避免接觸腮腺炎病人。
  • 在本病流行期間或流行地區,儘量減少外出,外出時佩戴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