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度脂肪肝
概述
輕度脂肪肝是由各種內因和外因造成脂肪在肝臟中過量堆積,長期積累會造成輕度脂肪肝及肥胖症,肝臟中脂肪含量超過5%,醫學上稱為脂肪肝。輕度脂肪肝是指5%~33%的幹細胞有脂肪變性,脂肪變性的程度與肝臟炎症損傷和纖維化有關。輕度脂肪肝不易被重視,其危害隱蔽性大。
- 就診科別:
- 消化內科
- 英文名稱:
- mild fatty liver
- 是否常見:
- 是
- 是否遺傳:
- 否
- 併發疾病:
- 酒精中毒、肥胖症、糖尿病、結核病、潰瘍性結腸炎
- 治療周期:
- 長期間歇性治療
- 臨床症狀:
- 肝區悶脹不適或疼痛、食欲不振、厭油膩、乏力、噁心、嘔吐
- 好發人群:
- 嗜酒、酗酒的人、肥胖的人、營養過剩的人、營養不良的人
- 常用藥物:
- 天然維他命E
- 常用檢查:
- 腹部超音波檢查、腹部CT檢查、肝切片檢查檢測
酒精性脂肪肝
是由於長期大量飲酒導致的中毒性肝損傷,初期表現為肝細胞脂肪變性,進而發展為酒精性肝炎,最終導致肝纖維化、酒精性肝硬化。短期嚴重酗酒時也可誘發廣泛肝細胞損害甚或肝衰竭。
非酒精性脂肪肝
是一種無過量飲酒和其他明確的肝損害因素所致,以肝實質細胞脂肪變性為特徵的臨床病理症候群。組織學上,分為非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兩種類型。非酒精性脂肪肝指存在大泡為主脂肪變,無肝細胞損傷,多為良性、非進展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指肝臟脂肪變性,合併炎症和肝細胞損傷,伴或不伴纖維化,可進展為肝硬化、肝衰竭和肝癌。
病因
輕度脂肪肝由很多原因引起,引起的過程較緩慢,主要包括肥胖、飲酒、糖尿病、藥物中毒、高脂血症或者肝炎等,也有可能因近期生活方式或飲食習慣突然改變引起。
酒精性脂肪肝
飲酒史
長期大量飲酒是診斷酒精性肝病的必備條件。包括酒的種類、每天的攝入量和持續時間等。目前酒精攝入的安全量尚有爭議,我國標準是:長期飲酒史,一般超過5年,折合乙醇量男性≥40g/d,女性≥20g/d,或2週內有大量飲酒史>80g/d。但應注意性別、遺傳易感性等因素的影響。
飲酒方式
不同酒精飲料所致肝損傷亦有差異。狂飲模式,空腹飲酒造成的肝損傷更嚴重。
其他
女性對酒精介導肝毒性的敏感性是男性2倍,酒精性肝硬化發生於非白色人種者較多。存在蛋白質熱量營養不良和嚴重程度對決定酒精性肝病病人的預後,死亡率與營養不良程度成正比。遺傳因素、基因多態性也影響酒精代謝、此外尚需排除代謝異常和藥物因素引起的肝臟損傷。
後,死亡率與營養不良程度成正比。遺傳因素、基因多態性也影響酒精代謝、此外尚需排除代謝異常和藥物因素引起的肝臟損傷。
非酒精性脂肪肝
主要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
原發性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與胰島素抵抗和遺傳易感性相關。
繼發性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包括由藥物如 Amiodarone 、他莫西芬等的使用、廣泛小腸切除、內分泌疾病等病因所致的脂肪肝。此外,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與一些少見的脂質代謝病如無β-脂蛋白血症和存在嚴重胰島素抵抗的罕見症候群如脂肪萎縮性糖尿病和Mauriac症候群等有關。
高血脂
高血脂增加肝臟代謝負擔,久而久之影響了肝功能,而肝功能低下又使脂類代謝能力降低,使脂類大量沉積於肝細胞而形成脂肪肝。
糖尿病
糖尿病病人常常伴有脂類代謝失調,體內葡萄糖和脂肪酸不能很好被利用,大多數葡萄糖和脂肪酸在肝臟內轉變為脂肪而儲存下來。
飲酒
酒精主要在肝臟進行分解代謝,會對肝細胞造成毒性作用,導致脂肪酸的分解和代謝障礙,從而引起肝內脂肪沉積造成脂肪肝。一般來說飲酒越多,脂肪肝風險越大。若脂肪肝病人飲酒,更是會加速肝細胞纖維化和壞死。
藥物中毒
多數藥物都要通過肝臟代謝,藥物本身或在體內代謝的產物都可能會直接對肝臟造成損傷;此外,對某些藥物成分過敏等也易引起肝臟損傷,增加脂肪肝、藥物性肝炎風險,比如一些抗結核藥、皮質激素等。
輕度脂肪肝為脂肪肝其中一類型,目前在國內暫無權威的發病相關數據。我國脂肪肝患病率高達27%,起病年齡趨向年輕化,在長期過量飲酒、肥胖、代謝症候群、糖尿病等高危因素中,脂肪肝患病率高達50%。
嗜酒、酗酒的人
對於嗜酒、酗酒的人,酒精性脂肪肝是其最為常見的病變,病變程度與飲酒總量呈正比。
肥胖的人
肥胖會導致機體脂肪重新分布,當過多的脂肪沉積在肝臟,則易導致輕度脂肪肝。
營養過剩的人與營養不良的人
所謂營養過剩的人,以及說那些偏食葷菜、甜食的人,易造成營養過剩性脂肪肝。營養不良的人則是人為節食、長時間飢餓易造成營養不良性脂肪肝。
症狀
輕度脂肪肝初期不會出現明顯症狀,部分病人僅會感覺到食慾減退、腹脹、乏力等症狀,因而不會引起重視。輕度脂肪肝的病人常因食慾減退而出現體重減輕等表現,常併發有酒精中毒的表現或肥胖症、糖尿病、高血脂症等疾病,營養不良性脂肪肝常與結核病或潰瘍性結腸炎等疾病並存,重症脂肪肝病人可進展為肝硬化。
肝區悶脹不適或疼痛、疲乏、消化不良、噁心嘔吐、厭食、腹脹。典型脂肪肝的症狀是由於肝功能異常及肝內脂肪積蓄所引起,症狀類似於肝炎。
輕度脂肪肝的病人常因食慾減退而出現體重減輕等表現。
常併發有酒精中毒的其他表現
如酒精依賴、胰臟炎、周圍神經炎、貧血舌炎、酒精性肝炎、肝硬化等。
營養過剩型脂肪肝可併發的疾病
如肥胖症、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壓、冠狀動脈粥狀硬化性心臟病(簡稱冠心病)、痛風、膽石症等。
營養不良性脂肪肝常與慢性消耗性疾病並存
如結核病、潰瘍性結腸炎等。
重症脂肪肝病人可進展為肝硬化
可以有腹腔積水和下肢水腫,其他還可有蜘蛛痣;男性乳房發育、睪丸萎縮、陽痿;女子有閉經、不孕等。
看醫
在體檢或其他情況下發現肝區悶脹不適或疼痛、噁心、嘔吐、腹脹等症狀,高度懷疑輕度脂肪肝時,應及時到消化內科就診,若出現其他嚴重不適反應,也要到相應科別就診。通過腹部超音波檢查、腹部CT、腹部磁振造影、肝活組織檢查等檢查可以進行診斷,但要注意輕度脂肪肝要與肝癌、病毒性肝炎等疾病相鑑別。
- 對於長期食慾減退、疲乏、肥胖病人,定期體檢非常有必要,重視體檢中的腹部都卜勒超音波或CT檢查。一旦體檢中出現脂肪肝情況下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一步檢查。
- 在體檢或其他情況下發現肝區悶脹不適或疼痛、噁心嘔吐、腹脹等症狀,高度懷疑輕度脂肪肝時,應及時就醫。
- 已經確診輕度脂肪肝的病人,若出現肝區疼痛、肝區腫大應立即就醫。
- 大多數病人優先考慮去消化內科就診。
- 若病人出現其他嚴重不適反應或併發症,如合併慢性B型肝炎等,可到相應科別就診,如感染科等。
- 因為什麼來就診的?
- 什麼時候開始出現這種不適症狀?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如肝區悶脹不適或疼痛、食欲不振、厭油膩、乏力等)
- 是否到過醫院就診?做過那些檢查?檢查結果是什麼?
- 既往有無其他的病史?
腹部超音波檢查
當肝脂肪沉積超過30%時,可檢出脂肪肝,肝脂肪含量達50%以上時,超音波診斷敏感性可達90%。瀰漫性脂肪肝表現為肝臟近場回聲瀰漫性增強,強於腎臟回聲,遠場回聲逐漸衰減,肝內管道結構顯示不清。
腹部CT
瀰漫性脂肪肝表現為肝的密度普遍降低,嚴重脂肪肝CT值可變為負值。增強後肝內血管顯示非常清楚,其形態走向均無異常,CT診斷脂肪肝的特異性優於超音波。
腹部磁振造影
主要用於鑑別超音波與CT上難以區分的局灶性脂肪肝、瀰漫性脂肪肝伴正常肝島與肝臟腫瘤。磁振造影波譜分析、二維磁共振成像是目前無創性診斷研究的熱點。
肝組織切片檢查
經常規檢查和診斷性治療仍未能確診的病人;存在脂肪性肝炎和進展期肝纖維化風險,但臨床或影像學缺乏肝硬化證據者;鑑別局灶性脂肪性肝病與肝腫瘤、某些少見疾病如血色病、膽固醇酯貯積病和糖類抗原貯積病;血清鐵蛋白和鐵飽和度持續增高者推薦進行肝切片檢查,尤其是存在血色沉著病C282Y基因純合子或雜合子突變的病人。有以上四種情況時,需進行肝切片檢查。
分析病史
是診斷脂肪肝的方法之一,許多輕度脂肪肝病人無特異性症狀。約半數病人無明顯自覺症狀,部分病人有易疲勞、食慾降低、腹脹、肝區不適或隱痛、噁心、噯氣等。病人可能有長期飲酒史或有糖尿病,肥胖、營養不良及中毒性肝損傷等病史。
實驗室檢測
是診斷脂肪肝的方法之一,病人可有血漿球蛋白變化,特別是α1、α2及β脂蛋白增高,血清GGT、ALT、AST輕度增高或正常。但這些均為非特異性的變化,因而實驗室檢查並不能確切反映脂肪肝及其病因。
超音波檢測
超音波檢查可見肝實質呈微細緻密的強反射光點,深部組織回升減弱。當肝細胞內脂肪沉積達到肝組織的30%以上時,超音波即可作出診斷,隨著脂肪沉積越多,診斷率越高。超音波對重度脂肪肝的診斷率達95%。
CT檢測
CT掃描示肝臟密度比其他臟器如正常脾臟、血管低下,增強後肝內血管影顯示得非常清楚,其形態和走向均無異常。CT對脂肪肝的診斷具有優越性,其準確性優於超音波。正常情況下,肝臟與脾臟密度均勻,CT值接近,比值≥1。但當肝細胞內有脂肪浸潤時,肝臟密度減低,比值變小,因此臨床常用肝脾比值來確定是否有脂肪肝。
肝切片檢查檢測
是確診脂肪肝的金標準。採用的肝穿刺切片檢查細胞學檢查是確診脂肪肝的唯一方法。目前多在超音波引導下進行肝穿刺,抽吸肝組織切片檢查,遠較過去的盲目肝穿刺法準確安全,尤其對於局灶性脂肪肝或彌慢性脂肪肝伴正常肝島與超音波下肝癌鑑別有困難時具有獨特的優越性。通過對切片檢查組織顯微鏡下觀察可以明確脂肪肝病變程度、類型、有無合併脂肪性肝炎和肝纖維化。對治療以及預後判斷亦有重要價值。但由於它是一種創傷性檢查,存在風險,臨床應用還是要謹慎選擇。
輕度脂肪肝要與以下疾病相鑑別:
肝癌
肝癌尤其是小細胞肝癌和甲型胎兒蛋白陰性的肝癌,很難與局限性脂肪肝鑑別。通常情況下小細胞肝癌多呈衰減,常有包膜影和門靜脈侵犯。轉移性肝癌多為超音波增強,常見多結節,無門脈系統侵犯,CT顯示肝癌多呈邊界較清楚的密度減低區,加注顯影劑後掃描組織對比增強。選擇性肝動脈造影能較好地顯示腫瘤血管或血管瘤。肝動脈造影雖然在鑑別肝血管瘤和肝癌時存在困難,但對於排除肝膿瘍、肝囊腫等仍有一定價值。超音波引導下肝穿刺切片檢查是確診各種肝內占位性病變的有效方法。
病毒性肝炎
脂肪肝病人肝內脂肪變性呈瀰漫性分布,常需與病毒性肝炎等鑑別。病毒性肝炎病人除具有乏力、納差、發熱、噁心、嘔吐、黃疸、尿黃等表現外,流行病學、病原學檢查有助於確診。
其他原因導致的脂肪肝
還需除外藥物、全胃腸外營養、炎症性腸病、甲狀腺機能低下、庫欣氏症候群、β脂蛋白缺乏血症以及一些與胰島素抵抗有關的症候群導致脂肪肝的特殊情況。
治療
輕度脂肪肝治療以消除病因、緩解症狀、預防併發症及改善生活質量為主。針對原發病和危險因素予以治療,如減肥、合理控制血糖和血脂、糾正營養失衡等。通過藥物治療、減肥手術或肝移植等方法達到治療目的。
控制飲食和適量運動是治療關鍵。建議低熱量低脂平衡飲食,肥胖成人每日熱量攝入需減少500~1000千卡。中等量有氧運動,每周至少150分鐘。體重至少下降3%~5%才能改善肝脂肪變,達到10%可改善肝臟炎症壞死程度。
藥物需以西藥為主,副作用是易造成藥物性肝損傷。血糖失調者,改善胰島素抵抗,控制血糖;血脂代謝失調者,應用降血脂藥,調整血脂;戒酒困難者,可口服 Baclofen 幫助戒酒。而有酒精依賴病人在戒酒過程中,如果出現酒精戒斷反應,必要時可以在醫生指導下選擇安定類鎮靜藥物對症治療;服用天然維他命E可減少酒精對肝臟細胞的損害。
減肥手術
BMI>40kg/m^2,或>35kg/m^2伴有併發症如難以控制的第二型糖尿病可以考慮減肥手術。
肝移植
推薦肝衰竭末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病人進行肝移植。然而部分病人肝移植後容易復發,並迅速進展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和肝硬化,可能與遺傳以及術後持續性高脂血症、糖尿病和皮質激素治療等有關。BMI>40kg/m^2不宜做肝移植。
預後
輕度脂肪肝大多數的預後都比較好,只要重視飲食方面的控制,血壓、血糖、血脂在正常範圍,以及適當進行體育鍛煉,其預後很好,脂肪肝及可能存在的肝酶異常都可以恢復至正常。
輕度脂肪肝一般情況下是可以治癒的。
輕度脂肪肝經過積極有效的治療,一般不會影響自然壽命。
輕度脂肪肝一般3~6個月查一次,定期檢查肝功能、血脂和肝臟都卜勒超音波等情況。
飲食
輕度脂肪肝病人需合理、均衡地分配各種營養物質。合理控制總熱量,合理營養物質分配,合理餐次分配,忌食辛辣刺激食物,慎食肥甘油膩之品。
宜調整飲食結構
主食宜以糖類如碳水化合物為主,儘量減少精米,精面,多搭配一些雜糧。總能量應該控制在每日每公斤標準體重20~25千卡左右,無論是由於什麼原因引起的脂肪肝,都應該把每天攝入的總能量控制在正常範圍。
宜規律飲食
堅決改掉不良的飲食習慣,實行有規律的一日三餐,同時應該儘量避免過量的攝食,吃零食、夜食以及過分追求高熱量的調味濃的食物。
宜戒酒
因長期大量飲酒可引起輕度脂肪肝,應堅決戒酒。
忌油膩、內臟
選擇肉類食物應該以魚肉、家禽、兔肉為主,避免過量使用肥膩的豬肉,尤其對豬內臟要限量。
照護
輕度脂肪肝病人要隨時關注自身病情變化,如血糖、血壓是否正常、是否還有再飲酒等,並且需注意多休息、避免過度勞累等。對於已出現或潛在心理問題的病人,要及時進行勸慰,提高疾病治癒性。
口服用藥
了解各類保肝藥、降糖藥、降壓藥等藥物的作用、劑量、用法、不良反應和注意事項,指導病人正確服用。
運動
適當體育鍛煉,改善體重,增強自身免疫力,增加愉快生活的體驗。
戒菸、戒酒
避免煙、酒對肝臟造成進一步損害,因此要堅決戒菸戒酒。
定期監測血壓、血糖、血脂及體重變化情況,並囑其定期複診。
正確評估病人心理狀態,了解已出現或潛在的心理問題,有針對性地解決,使病人保持心情愉快,不暴怒、少氣惱,注意勞逸結合。
口服維他命E時若出現噁心、嘔吐,可能是出現了藥物不良反應,應立即停用並及時就醫。
預防
輕度脂肪肝目前還沒有特異而有效的預防方法。但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減少飲酒,避免不必要的肝臟損害對預防疾病發生,或避免疾病進一步加重有益處。
對於患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糖的人群,應該每年定期體檢,行消化道都卜勒超音波或CT檢查。以免因原發病的加重而導致輕度脂肪肝,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合理膳食
每日三餐膳食要調配合理,做到粗細搭配營養平衡,足量的蛋白質能清除肝內脂肪。禁酒、戒菸,少吃過於油膩的食物,控制脂肪的攝入量,尤其要避免動物性脂肪的攝入。
慎用藥物
任何藥物進入體內都要經過肝臟解毒,在選用藥物時更要慎重,謹防藥物的毒副作用,特別對肝臟有損害的藥物絕對不能用,避免進一步加重肝臟的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