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
概述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疾病,是一種自限性疾病,但是傳染性很高,通過呼吸道傳播。典型的麻疹症狀通常包括高熱、咳嗽、口腔麻疹黏膜斑,首發症狀出現3~ 5日後出現全身斑丘疹,病後大多可獲得終身免疫。
- 就診科別:
- 感染科、兒科、皮膚科、呼吸內科
- 英文名稱:
- measles
- 是否常見:
- 是
- 是否遺傳:
- 否
- 併發疾病:
- 中耳炎、喉氣管炎、麻疹腦炎
- 治療周期:
- 2~3週
- 臨床症狀:
- 咳嗽、流鼻涕、持續性發熱、麻疹黏膜斑、紅色斑丘疹
- 好發人群:
- 8個月以內的嬰兒、7歲以上學齡兒童、沒有接種麻疹疫苗的幼兒及成人
- 常用藥物:
- 布洛芬、 Naproxen 、普拿疼、維他命A、 Phenobarbital
- 常用檢查:
- 體格檢查、病毒抗原檢測、血清學檢查、病毒分離、血液常規
輕症麻疹
毒力減低型麻疹病毒感染多見於潛伏期內注射過丙種球蛋白的病人,也可見於小於8個月的體內尚有母親抗體的嬰兒。發熱程度低,上呼吸道感染症狀較輕。麻疹黏膜斑不明顯,皮疹稀疏,病程約一週,無併發症。
重症麻疹
發熱高達40℃以上,中毒症狀重,伴驚厥、昏迷,皮疹融合呈紫藍色者,常有黏膜出血,如鼻出血、嘔血、咳血、血尿、血小板減少等,稱為黑麻疹。皮疹少、色暗淡,此型患兒死亡率高。
無疹型麻疹
注射過麻疹減毒活疫苗的病人可不出現典型黏膜斑和皮疹,甚至整個病程中無皮疹出現。此型臨床診斷較難,只有依賴前驅症狀和血清中麻疹抗體滴度增高才能確診。
異型麻疹
不典型麻疹,是指接種滅活疫苗後引起的高熱、頭痛、肌痛,但是無口腔黏膜斑,出診順序為四肢遠端、軀幹、臉部,呈多形性,常伴水腫及肺炎。國內不用麻疹滅活疫苗,故此類型少見。
成人麻疹
與兒童麻疹不同處在於成人肝損壞發生率高,胃腸道症狀多見,如噁心、嘔吐、腹瀉及腹痛、骨骼肌病,包括關節和背部痛。麻疹黏膜斑存在時間長,可達7天,眼部疼痛多見,但畏光少見。
病因
麻疹是一種高度傳染性疾病,造成麻疹的病因是麻疹病毒感染。麻疹病毒在人體外生存力弱,可以被紫外線、高溫、酸性溶液、乙醚、胰蛋白酶迅速滅活。隨飛沫排出的病毒在室內可存活至少32小時,但在流通的空氣中或陽光下半小時即可失去活力。感染麻疹必須具有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三個要素,缺一不可。
與患有麻疹的病人接觸,病人在呼吸、咳嗽或打噴嚏時,會將含有麻疹病毒的分泌物排出體外,如果接觸到這些分泌物,就有機會感染麻疹病毒。
接種麻疹滅活疫苗
滅活的麻疹病毒疫苗不能阻止野毒株病毒感染,導致麻疹的發生,使用麻疹減毒活疫苗也會發生不典型麻疹症候群,這很可能是由於儲存不當致使滅活不全的結果。
接觸麻疹病人
麻疹病人呼吸、咳嗽、打噴嚏會使麻疹病毒隨飛沫傳播到空氣中,接觸到這些物質會誘發麻疹。
麻疹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發病高峰期是3~ 5月份。麻疹病人是唯一的傳染源,病毒通過呼吸道進行傳播,麻疹易感人群包括沒有接種疫苗的幼兒和成人。麻疹病人在出疹前後5天均有傳染性,如合併有併發症傳染性可延長至出疹後10天。自麻疹疫苗發明以來,全世界麻疹的死亡率一直在下降,部分國家和地區已經消滅了麻疹,但其仍是造成全球幼兒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經呼吸道飛沫傳播
病人在呼吸、咳嗽或打噴嚏時,會將含有麻疹病毒的分泌物排出體外,暴露於空氣中,沒有接受過麻疹疫苗注射的人接觸到這些空氣中的病毒,就有機會得麻疹。
8個月以內嬰兒
由於嬰兒太小,還沒有接種麻疹疫苗,抵抗力低,容易感染。
7歲以上學齡兒童
上學的兒童接觸的人多,教室的空氣流動差。
沒有接種麻疹疫苗的幼兒
麻疹病毒傳染性很強,是造成兒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麻疹疫苗的接種讓麻疹的死亡率下降,沒有接種疫苗的幼兒沒有產生麻疹抗體,導致得麻疹的機率增大。
沒有接種麻疹疫苗的成人
沒有接種麻疹疫苗的成人體內沒有麻疹病毒的抗體,接觸麻疹病毒後容易感染,成人麻疹中毒症狀較重,可出現麻疹黏膜斑,半數病人皮疹有出血傾向,常伴有嗜睡等症狀,但併發症較少,預後良好。
症狀
麻疹通常先出現類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狀,如發熱、咳嗽等,隨後越來越嚴重,可能出現高熱,臉上出現紅色皮疹。皮疹出現按照耳後、頸部、臉部、軀幹、上肢、下肢及足部的順序,由上至下逐漸發展至全身,退疹與出疹順序一致,先出先退、後出後退。
上呼吸道感染症狀
麻疹病人有咳嗽、流鼻涕、畏光、眼結膜紅腫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
持續性發熱
發熱時間長,在潛伏期有輕度體溫上升,前驅期多為中度以上的發熱,出疹期體溫可突然升高至40℃~40.5℃,恢復期體溫逐漸下降。
麻疹黏膜斑
在發疹前1~2天出現,是直徑約1.0mm的灰白色小點,外有紅色暈圈,整個頰黏膜和唇部黏膜上均可見,黏膜疹在皮疹出現後逐漸消失,可留有暗紅色小點。
紅色斑丘疹
疹間皮膚正常,出疹順序為耳後、頸部、臉部、軀幹、上肢、下肢及足部,病情嚴重者皮疹常融合,皮膚水腫,臉部水腫變形,大部分皮疹壓之褪色,但也有出現淤點的病人。
部分病人出現全身不適、食慾下降、精神不振、腹瀉、腹痛、嘔吐等,也可有全身淋巴結腫大和脾臟腫大,並持續幾週。
中耳炎
患有麻疹之後,會導致病人出現中耳炎的概率偏大,每10個病人中就有一個會出現中耳炎,會導致病人出現耳鳴、耳悶、傳音性聾等症狀。嚴重者可造成永久性聽力損害。
喉氣管炎
麻疹病毒可導致整個呼吸道炎症,由於3歲以下的小兒喉腔狹小、黏膜血管豐富、結締組織鬆弛。如果引起繼發的細菌或病毒感染,可造成呼吸道阻塞。臨床表現為聲音嘶啞、犬吠樣咳嗽、吸氣性呼吸困難及三凹征,嚴重者可窒息死亡。
肺炎
感染麻疹病毒後,繼發的細菌感染導致的間質性肺病、支氣管肺炎。常見致病菌有肺炎鏈球菌、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流感嗜血桿菌等,所以容易併發膿胸或膿氣胸。
麻疹腦炎
發病率較低,1‰~2‰,表現為出疹後2~5天再次發熱、頭疼、嗜睡、驚厥、突然昏迷等,病死率達10%~25%;存活的病人中有20%~50%存在運動、智力或精神上的後遺症。
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
它是一種急性感染的遲發性併發症,表現為大腦機能的進行性衰退,病情嚴重,預後差。但發病率極低,約為百萬分之一,此病有典型麻疹史,85%起病在5~15歲,開始有輕微的行為改變和學習障礙,隨即出現智力低下,並出現對稱性、重複的肌陣攣。隨後出現各種異常運動和神經功能障礙,包括小腦萎縮症、視網膜病、視神經萎縮等,最後發展為木僵、昏迷、自主功能障礙、去大腦強直等。病程快慢不一,大部分病人在診斷後1~3年死亡,個別能存活10年以上。
看醫
麻疹屬感染科疾病,當懷疑自己或孩子接觸過麻疹病人時,及時到醫院就診。如果出現發熱、皮疹等情況,及時去醫院檢查,不要盲目治療。
- 懷疑自己或孩子接觸過麻疹病人,應該及時去醫院就診。
- 如果出現皮疹,及時去醫院就診。
- 如果出現發熱、呼吸困難、驚厥、咳血的症狀及時去醫院就診。
- 大多數病人優先考慮到感染科、呼吸內科就診。
- 如出現皮疹也可以去皮膚科就診。
- 如果孩子出現發熱、皮疹的症狀也可去兒科就診。
- 有什麼症狀?(如發熱、咳嗽、皮疹等)
- 出現這種情況多久了?
- 身上有疹子嗎?哪裡先開始起的?
- 接觸過得麻疹的病人嗎?
- 有呼吸道感染的情況嗎?
- 家裡有人有這種情況嗎?
- 做過什麼處理嗎?處理結果怎麼樣?
體格檢查
醫生對口腔和皮膚進行檢查,觀察是否有麻疹黏膜斑、紅色斑丘疹等,並進行體溫測量,判斷是否發熱。
病毒抗原檢測
用免疫螢光法檢測鼻咽分泌物中是否有麻疹病毒,可以初期、快速的診斷麻疹。如果檢測出麻疹病毒,即可確診麻疹。
血清學檢查
目的是了解免疫功能,通過檢測特異性抗體協助診斷,常用的方法有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採血前8~56天內未接種過含麻疹成分的減毒活疫苗,而出疹後28天內血液中麻疹lgM抗體呈陽性,可診斷為麻疹。恢復期血標本麻疹lgG抗體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升高,或急性期lgG抗體陰性而恢復期抗體轉陽,也可確診。
病毒分離
剛開始出疹時,把血、尿或鼻、咽分泌物做病毒培養,培養出麻疹病毒即可確診。
血液常規
可以檢測血液中的白血球、嗜中性白血球和淋巴球計數,可以協助診斷。
- 發病前1~2週,和麻疹病人接觸過或者有麻疹流行地區居住或旅行史。
- 發熱,體溫一般高於38°C。
- 出現紅色斑丘疹,疹間皮膚正常,出疹順序為耳後、頸部、臉部、軀幹、上肢、下肢及足部。
- 有咳嗽、流鼻涕、畏光、眼結膜紅腫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
- 起病初期在口腔頰黏膜可見麻疹黏膜斑。
- 咽拭子或尿液標本中麻疹病毒核酸陽性或分離到麻疹病毒。
- 8~56天內未接種過含麻疹成分的減毒活疫苗,而出疹後28天內血液中麻疹lgM抗體呈陽性。
- 恢復期血標本麻疹lgG抗體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升高,或急性期lgG抗體陰性而恢復期抗體轉陽。
猩紅熱
猩紅熱是由於感染A組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主要表現為高熱、皮疹和楊梅舌等明顯症狀,血清學檢查可鑑別。
風疹
風疹是由風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包括先天性感染和後天獲得性感染。臨床上以前驅期短、低熱、皮疹和耳後、枕部淋巴結腫大為特徵。一般病情較輕,病程短,預後良好,病毒抗原檢測可鑑別。
幼兒玫瑰疹
幼兒玫瑰疹又稱嬰兒玫瑰疹,是嬰幼兒常見的一種急性發熱發疹性疾病,由人類皰疹病毒6、7型感染引起,是一種傳染性疾病,其特點是在發熱3~5天後熱度突然下降,皮膚出現紅色的玫瑰一樣的皮疹,病毒抗原檢測可確診。
治療
麻疹是因感染麻疹病毒引起的自限性疾病,目前沒有特異性的治療方法,主要為對症治療、加強護理和預防併發症,大部分病人半個月至一個月左右即可治癒。
- 注意臥床休息,保持室內空氣流通,保持室溫適宜。
- 注意閉眼休息,避免強光刺激。
- 注意皮膚和眼、口、鼻清潔,可用生理鹽水清潔雙眼,及時清理鼻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通暢。
- 多喝水,食用易消化、清淡、營養豐富的食物,吃飽後用生理鹽水清理口腔。
退熱劑
麻疹病毒引起的發熱,可適當應用退熱劑比如布洛芬、 Naproxen 、普拿疼,但是非出疹期的發熱可用物理降溫,必要時使用退熱劑。
維他命A
服用足量的維他命A可預防嚴重症狀和併發症的發生,利於疾病的恢復。
鎮咳劑
若出現劇烈咳嗽,咳嗽次數頻繁時,可應用鎮咳劑,緩解症狀嚴重時可應用噴霧治療。
Phenobarbital
病人哭鬧、煩躁難以休息時,可應用 Phenobarbital 鎮靜,讓病人休息,利於病情恢復。
抗生素
如合併咽喉炎、肺炎等感染時,可適當應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麻疹一般無需手術治療。
預後
麻疹為自限性疾病,多數預後較好,沒有併發症的病人大多在2~3週內恢復。但是如果病人營養不良或者免疫力低下時,也會出現其他的併發症。因此要積極治療疾病,避免疾病更加嚴重或者出現其他併發症。
大多數麻疹能治癒,少數合併併發症的病人預後較差。
麻疹一般不會影響自然壽命。
大部分無後遺症,少部分有聽力損害、智力損害等。
麻疹病人應該定期複查,如有發熱、皮疹及時去醫院就診。
飲食
麻疹病人急性發作期間,合理、均衡地分配各種營養物質十分重要,食用清淡、營養、易消化的食物,忌食辛辣、刺激食物。
- 食物應以少渣、低脂、易消化、無刺激性為宜,少食含粗纖維食物、生冷瓜果,要給予高蛋白、富含維他命的飲食。
- 忌菸酒、防寒涼,禁辛辣、刺激的食物。
- 多喝水、果汁,補充因出汗丟失的水分。
照護
麻疹病人注意皮膚、口腔、鼻腔的衛生,保持潔淨,放鬆心情,不要過分緊張,以免加重病情。
口服用藥
了解所使用藥物的作用、劑量、用法、不良反應和注意事項,遵醫囑正確服用。
日常清潔
使用生理鹽水清潔眼睛、鼻腔、口腔,保持乾淨,清潔皮膚,保持乾燥、清爽。
病人及家屬平時注意觀察病情,監測有無發熱、皮疹情況,監測有無其他病原體感染。
醫生及家屬要開導病人放鬆心情,及時給予心理輔導,以積極配合治療。
麻疹為傳染性疾病,注意隔離,不要與外人接觸,不要接觸麻疹病人的衣物及其分泌物,隔離病人室內應保持空氣流通。
預防
麻疹的預防主要是接種疫苗,提高免疫力,疫苗可消除大部分麻疹,提高免疫力,可預防麻疹感染。麻疹流行期間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場所去,同時病人停留過的房間應通風,並用紫外線照射消毒。
- 按時接種疫苗是預防麻疹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出生後8個月接種第1次麻疹疫苗,18~24月兒童要完成第2次接種,免疫力低的成人也可以接種麻疹疫苗。
- 如果接觸了麻疹病人,儘快到醫院或防疫站注射免疫血清球蛋白,這樣不但可以預防發病,也可以減輕發病症狀。
- 一旦發現麻疹病人要儘快隔離治療,一般隔離至出疹後5天,合併肺炎者可延長至出疹後10天。
- 麻疹流行期間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場所去,同時病人停留過的房間應通風,並用紫外線照射消毒,病人衣物、書籍、玩具等用品應在陽光下暴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