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健康

藥疹

概述

藥疹也稱為藥物性皮膚炎,是皮膚科的常見疾病,是藥物通過口服、注射、吸入、栓劑、灌注、外用等各種途徑進入人體後引起的皮膚、黏膜炎症反應。其屬於藥物不良反應的一種表現形式,也是最常見的類型。病人臨床反應多種多樣,可僅僅表現為皮疹,如紅斑、丘疹,也可發生嚴重反應而導致病人死亡。治療方法為立刻停用可疑致敏藥,並給予糖皮質類固醇藥物治療。

就診科別:
皮膚科、急診科
英文名稱:
drug eruption
疾病別稱:
藥物性皮膚炎
是否常見:
是否遺傳:
併發疾病:
過敏性休克、繼發感染、死亡
治療周期:
短期治療
臨床症狀:
紅斑、丘疹、搔癢
好發人群:
過敏體質者、使用大量藥物者、體質虛弱者
常用藥物:
Loratadine 、維他命C、糖皮質類固醇、碳酸鈣
常用檢查:
皮膚試驗、藥物激發試驗
疾病分類

固定型藥疹

每次發病常在同一部位,常由解熱鎮痛類、磺胺類、巴比妥類和四環素類藥物引起。

蕁麻疹型藥疹

較常見,約占所有藥疹的5%,可由變態反應機制和非變態反應機制引起,血清製品、 Furazolidone 、青黴素等β內醯胺類抗生素和阿斯匹靈等非類固醇抗炎藥最常見。

麻疹型或猩紅熱型藥疹

又稱為發疹型藥疹,是藥疹中最常見的類型,約占所有藥疹的90%。

濕疹型藥疹

病人多首先接觸或外用青黴素、磺胺類等藥物後使局部皮膚致敏並引起接觸性皮膚炎,以後又口服或注射了相同或相類似藥物導致皮膚炎,可出現全身泛發性濕疹樣改變。

紫斑症型藥疹

本型藥疹可通過第二型或三型變態反應介導。

多形紅斑型藥疹

多由磺胺類、解熱鎮痛類及巴比妥類等引起。

大皰性表皮鬆解型藥疹

即藥物引起的中毒性表皮壞死症,是藥疹中最嚴重的類型。

剝脫性皮膚炎型或紅皮病型藥疹

常由磺胺類、巴比妥類、抗癲癇藥、解熱鎮痛類、抗生素等引起,多為長期用藥後發生。

痤瘡型藥疹

多由長期應用碘劑、溴劑、糖皮質類固醇和避孕藥等引起。

光感型藥疹

多由應用 Chlorpromazine 、磺胺類、四環素類、灰黃黴素等藥後,經日光或紫外線照射而發病。

藥物超敏反應症候群

亦稱伴發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及系統症狀的藥疹。常於首次用藥後2~6週內發生,再次用藥可在一天內發病,多見於環氧化物水解酶缺陷的個體。

病因

引起藥疹的病因可以分為個體因素和藥物因素,不同個體對藥物反應的敏感性差異較大。藥疹好發於過敏體質者、使用大量藥物的人群、體質虛弱的人群,光線因素容易誘發藥疹。

主要病因

個體因素

不同個體對藥物反應的敏感性差異較大,同一個個體在不同時期對藥物的敏感性也不盡相同,其原因包括遺傳過敏體質、某些酶的缺陷、機體病理或生理狀態的影響等。

藥物因素

理論上任何藥物都有可能導致藥疹,但不同種類藥物致病的危險性不同。臨床上易引起藥疹的藥物主要有以下四類,即抗生素、解熱鎮痛藥、鎮靜催眠藥及抗癲癇藥、中草藥。另外,異種血清製劑及疫苗、各種生物製劑、抗痛風藥物、抗甲狀腺功能藥物和吩噻嗪類藥物也可引起藥疹。

誘發因素

某些藥物在光線誘導下可轉變為抗原性物質,從而引發藥疹。

流行病學

藥疹是皮膚科的常見疾病,隨著新藥的不斷面世、用藥人群增多及濫用藥物等,藥疹的發病率不斷增多。其中內科系統藥疹高於外科系統,愛滋病病人發生重症藥疹的可能性是普通人群的100~1000倍,且病死率高。引起藥疹的藥物種類繁多,皮損種類多種多樣,病情輕重不一,嚴重者尚可累及多個系統,甚至危及生命。

好發人群
  • 少數過敏體質者:因個體對藥物的敏感程度差異較大,少數易過敏者或者對某種藥物有過敏史的病人,接觸到同種藥物或化學結構相似的藥物時,機體可產生過敏反應,引發藥疹的發生。
  • 使用大量藥物、多種藥物和長期服藥人群、體質虛弱人群、基礎疾病較多的人群也容易引起藥疹。

症狀

藥疹可以表現為紫紅色水腫性紅斑、風團樣損害、紅斑丘疹,糜爛滲出,症狀嚴重者可出現過敏性休克、繼發感染、內臟損害、死亡等併發症。

典型症狀

皮黏膜損害

出現相對固定的紫紅色水腫性紅斑、風團樣損害、紅斑丘疹,糜爛滲出、皮下瘀點瘀斑、多形紅斑大皰、燙傷樣損害、大片脫屑等多樣性損害。皮損常見於軀幹部,重型藥疹可泛發全身並伴口腔、眼、外陰等部位黏膜損害。

搔癢

病人多有不同程度的搔癢,重症藥疹可表現為疼痛。

其他症狀

病人皮損癒合以後可能會留有色素沉澱。

併發症

肝腎衰竭

藥物一般經過肝腎代謝,用藥可能導致肝腎衰竭。

過敏性休克

如蕁麻疹型藥疹嚴重者可致過敏性休克。

死亡

病情較重的類型如藥物超敏反應症候群等,不及時發現治療,可致死亡。

繼發感染

藥疹容易引起病人皮膚黏膜受損,從而可以出現繼發感染。

水電解質不平衡

藥疹可以引起皮膚黏膜屏障破壞,從而使體內水電解質成分丟失;而若出現口腔黏膜損害,則可影響病人攝入水分和食物,從而導致水電解質不平衡。

營養不良

此病病人急性期存在高消耗代謝,出現表皮大面積剝脫可導致蛋白丟失,而且由於進食困難會導致營養物質吸收減少,從而出現營養不良的狀態。

肺炎、氣道阻塞

大皰性表皮鬆解壞死性藥疹發病急,病人管腔黏膜會出現水腫和壞死,還會伴內臟病變,可出現肺炎等情況。

看醫

病人出現紅斑、丘疹、搔癢等表現時,建議到醫院皮膚科、腎內科、風濕免疫科就診,並進行皮膚試驗、藥物激發試驗等檢查,注意與生殖器皰疹、硬下疳相鑑別。

就醫指征
  • 病人用藥治療後出現皮膚不適症狀,如出現紅斑、丘疹等,需及時就醫。
  • 病人用藥後皮損明顯或者出現全身不適,如發熱,甚至休克等,應立即就醫。
就診科別
  • 大多數病人優先考慮去皮膚科。
  • 若病人出現其他嚴重不適反應或併發症,如休克、昏迷,應到急診科就診。
醫生詢問病情
  • 對什麼東西過敏嗎?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如猩紅熱樣或麻疹樣皮損、紅斑丘疹等)
  • 是否有以下症狀?(如發熱、腹痛、頭暈、噁心等症狀)
  • 近期是否服用了藥物?
  • 是否有家族史?
需要做的檢查

體內試驗

皮膚試驗

常用的特異性檢查包括皮內試驗、劃破試驗、點刺試驗和斑貼試驗等。以皮內試驗較常用,準確度較高,適用於預測皮膚速髮型超敏反應,如臨床上預測青黴素和普魯卡因等過敏反應,但陰性不能絕對排除發生反應的可能,高度藥物過敏史者禁用。為預防皮膚試驗誘發嚴重全身反應(過敏性休克),應在測試前準備好腎上腺素、氧氣等搶救措施。對藥物引起的接觸性皮膚炎和濕疹型藥疹,斑貼試驗較有意義,且較為安全。

藥物激發試驗

藥疹消退一段時間後,內服試驗劑量以探查可疑致敏藥物。此試驗有一定危險性,僅適用於口服藥物所致的較輕型藥疹,同時疾病本身又要求必須使用該藥治療時(如抗結核藥、抗癲癇藥等),禁止應用於速髮型超敏反應性藥疹和重型藥疹病人。

體外試驗 

安全性高,可選擇嗜鹼性球脫顆粒試驗、放射變應原吸附試驗、組織胺游離試驗、淋巴球轉化試驗、巨噬細胞遊走抑制試驗、藥物誘導淋巴球刺激試驗、瓊脂彌散試驗等,但上述試驗結果均不穩定,操作繁雜,臨床尚難普遍開展。

診斷標準

本病根據明確的服藥史、潛伏期及各型藥疹的典型臨床皮損進行診斷,同時需排除類似皮損的其他皮膚病及發疹性傳染病。藥疹皮損的顏色較類似皮膚病更鮮艷,搔癢更為明顯,且停用致敏藥物後逐漸好轉。如病人服用兩種以上的藥物,準確判斷致敏藥物將更為困難,應根據病人過去的服藥史、藥疹史及此次用藥與發病的關係等信息加以綜合分析。

鑑別診斷

猩紅熱

臨床表現一般為熱退疹出,療程一般為10天,病原學檢查可鑑別。

麻疹

此病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臨床症狀一般以發熱、上呼吸道炎症、眼結膜症狀明顯,病原學檢查可鑑別。

治療

藥疹的治療,首先是停用致敏藥物,包括可疑致敏藥物,慎用結構相近似的藥物。多飲水或靜脈輸液,加速藥物的排出,儘快消除藥物反應,防止和及時治療併發症。

治療周期
藥疹的治療一般需要數周治療。
急症治療

休克病人必須爭取時間,及時搶救。如開放靜脈通路,補充血容量,採用休克體位,即頭和軀幹抬高10°~15°,雙下肢抬高20°~30°等。

藥物治療

輕型藥疹的治療

系統治療

主要使用抗組織胺藥物(如 Loratadine )、維他命C、鈣劑(如碳酸鈣)以及糖皮質類固醇,如普賴鬆。

局部治療

局部若以紅斑、丘疹為主者,可外用爐甘石洗劑或糖皮質類固醇霜劑,以糜爛滲出為主者可用氧化鋅和抗生素藥膏。

重型藥疹的治療

糖皮質類固醇

及早、足量使用糖皮質類固醇,根據病情選擇劑量,可選用氫化可的松、 Dexamethasone 、甲基普賴鬆靜脈注射。糖皮質類固醇如足量,病情應在3~5天內控制。如未滿意控制應酌情加大劑量,以及時控制病情,待病情好轉、無新發皮損、體溫下降後逐漸減量。

抗生素

防治繼發感染是關鍵措施之一。如有感染存在,選用抗生素時應注意避免使用易過敏藥物,在細菌學檢查結果報告之前,宜選用廣效性、不易致敏抗生素,如磷黴素;在細菌學檢查結果報告後,可結合菌種及藥敏試驗結果選用抗生素。如抗生素治療效果不佳時應注意耐藥菌的存在可能及是否併發其他感染,如真菌感染的可能,並按具體情況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注射丙種免疫球蛋白

可以靜脈注射人血丙種免疫球蛋白。

其他治療

補充水、電解質、蛋白質

加強支持療法,由於高熱、進食困難、創面大量滲出或皮膚大片剝脫等常導致低蛋白血症、水電解質不平衡,應及時加以糾正,同時注意維持血容量,必要時可輸入新鮮血液、血漿或蛋白以維持膠體滲透壓,也可有效減少滲出;對內臟受累者也應做相應處理,如伴有肝臟損害時,應加強保肝治療,應酌情給予能量合劑。

血漿置換

血漿置換可以有效清除致敏藥物及其代謝毒性產物及炎症介質。

對症治療

對皮損面積廣、糜爛滲出重者局部可用雷夫諾爾溶液或生理鹽水濕敷,或以暴露乾燥創面、紅藍光治療等交替治療。累及眼睛結膜者需定期沖洗,以減少感染及防止眼臉結膜沾黏。閉眼困難者可用油紗布覆蓋,以防角膜長久暴露而損傷。如角膜受累,可每2~3小時用糖皮質類固醇類眼藥水滴眼一次,並用含抗生素眼藥膏保護。口腔黏膜損害要注意口腔清潔,受壓部位防止褥瘡的發生。

預後

藥疹經系統正規的治療,一般能夠減輕或消除症狀,但是需要注意以後用藥治療時,避免使用同種藥物或者化學結構類似的藥物。

能否治癒

藥疹一般能夠治癒。

能活多久

藥疹一般不會影響自然壽命,但如果併發嚴重感染、心臟衰竭、肝腎損害等,病死率較高。

複診

藥疹一般痊癒後1月左右複診,有新發皮損時需要及時就診。

飲食

藥疹病人的護理應當注意皮疹的護理,避免感染。飲食方面應當注意合理飲食,加強營養物質的補充,皮損面積較大者注意補充蛋白質,戒菸酒。

飲食調理
  • 忌辛辣刺激飲食。
  • 忌菸酒,一般藥疹的藥物治療複雜多樣,菸酒可能會與所使用的藥物有所衝突。
  • 宜多吃高蛋白食物,藥疹皮損面積大者蛋白質丟失較多,需補充,如多進食雞肉、雞蛋、牛奶等。
  • 宜多吃水果和新鮮蔬菜,補充多種維他命和營養物質。

照護

藥疹病人需要按時用藥,注意皮損部位清潔,以免感染。謹遵醫囑,正確用藥,切勿超量使用或者用量不足。

日常護理
  • 了解各類藥物的作用、劑量、用法、不良反應和注意事項,正確使用。
  • 注意保持皮損處的衛生,預防感染。
  • 避免濫用藥物,注意過敏情況,藥疹可由某些外用或內服藥物引起,如青黴素、磺胺類等藥物,使用時需要注意。
病情監測

複診時注意觀察皮損狀態是否有好轉或恢復正常。

心理護理

嚴重藥疹病人的皮損面積較大,病人往往心理壓力大,護理人員應寬慰病人,放鬆心情,以積極樂觀向上的心態面對治療,有助於疾病的緩解和恢復。

預防

藥疹為藥源性疾病,預防尤為重要,臨床用藥過程中必須要注意過敏反應,以免嚴重藥疹危及生命。

預防措施
  • 對藥物的應用要嚴加控制,必須根據適應症來決定,儘可能減少用藥品種,杜絕濫用藥物,以減少過敏的發生,即使過敏也易於判斷是哪種藥物所致,以便更換或停用。
  • 有藥物過敏者,應儘量避免再度應用此種藥物,對化學結構相似的藥物也應避免使用,以防交叉敏感的發生。個人或家庭成員中有變態反應疾病史者,應特別注意。
  • 注意藥疹的前驅症狀,如發熱、搔癢、輕度紅斑、胸悶、氣喘、全身不適等症狀,以便及早發現,及時停藥,預防嚴重反應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