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健康

雀斑

概述

雀斑為臉部常見的褐色點狀色素沉澱斑,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皮膚病,多見色素斑呈點狀或圓形、卵圓形,或呈各種不規則的形態,分布在顏臉部,尤其是鼻與兩頰周圍最為常見,因皮損外觀如鳥啄食,或雀卵上的斑點,故稱雀斑。

就診科別:
皮膚科
英文名稱:
freckles
是否常見:
是否遺傳:
併發疾病:
治療周期:
長期持續性治療
臨床症狀:
臉部褐色斑點
好發人群:
年輕女性
常用藥物:
二氧化鈦、對氨基苯甲酸、苯酚、維他命E
常用檢查:
體格檢查、組織病理檢查

病因

雀斑可由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引起,日光暴曬或者X射線、紫外線過量接觸,以及不良生活習慣等可誘發雀斑的產生。

主要病因

遺傳因素

遺傳因素是雀斑發病的主要原因,雀斑通常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如果父母有一方患有雀斑,子女中1/2可能發病。如果父母雙方均患病,子女有3/4的可能發病。

環境因素

日光暴曬或紫外線照射過多是導致雀斑的誘因。因此,雀斑多發生在皮膚裸露部位,常見於臉部,此外,頸部、手臂等處也可出現。

誘發因素

生活習慣

不良的飲食及作息習慣可加重雀斑。

女性月經周期

女性月經失調也可誘發雀斑。

其他因素

化妝品以及電子產品設備的不當使用都會誘發或加重雀斑。

流行病學

雀斑在溫帶地區常見。一般而言,膚色白、紅色或金色頭髮的白人更常見。始發年齡一般為2歲,青春期數目增加,而成人後數目有減少趨勢。

好發人群

雀斑好發於年輕女性,尤其是白種人。

症狀

雀斑是呈密集分布的褐色斑點,多數呈對稱性,主要發生於臉部,嚴重者也可見於手背、頸、耳前後、肩臂等軀體暴露的部位。

典型症狀

雀斑如同針尖至米粒大小,直徑一般在2毫米以下,呈淡褐色至深褐色不等,分布數量少者幾十個,多者成百,多數呈密集分布,但互不融合,孤立的布散在臉部周圍,尤其是鼻部和面頰部,多數呈對稱性。雀斑在出生時一般不會出現,通常在3~5歲時出現,女性多見,數量可隨年齡增長而逐漸增加,具有夏重冬輕的特點。

看醫

雀斑對身體健康沒有任何影響,一般無需就診治療。如果色斑比較密集,顏色較深且影響美觀,可及時到皮膚科就診,醫生一般通過體格檢查即可作出診斷,診斷不明確者可通過組織病理檢查確診。

就醫指征

臉部等暴露部位出現密集色斑,嚴重影響美觀,應及時到皮膚科就診。

就診科別

病人可首先考慮到皮膚科就診,確診者也可至雷射中心進行治療。

醫生詢問病情
  • 雀斑出現的時間?
  • 雀斑是否發生變化,變大或者變多?
  • 病情變化是否與季節有關?
  • 父母、兄弟姐妹及其他家庭成員中是否有類似的症狀?
  • 是否經常日曬?
需要做的檢查

體格檢查

醫生通過問診、視診、觸診等體格檢查,通過可以確診雀斑。

組織病理檢查

不易診斷者可進行組織病理檢查,可進行診斷以及鑑別診斷。

診斷標準

根據典型症狀,如褐色或者深褐色的色素沉澱,大小不一,呈圓形或卵圓形,一般分布於臉部,呈對稱性分布,不融合,孤立生長,一般容易診斷。不易診斷者可進行組織病理檢查,可見表皮內黑素增多,但黑素細胞不增多。電鏡示該處的黑素細胞與鄰近正常皮膚的黑素細胞有明顯差異,表現較大且有較強的多巴陽性反應,有更多更長的樹枝狀突,黑素體呈長杆狀。

鑑別診斷

顴部褐青色痣

顴部對稱分布的黑灰色斑點,界限明顯,多見於25~45歲女性,而雀斑常為褐色,多發於3~5歲兒童。

雀斑樣痣

發病年齡在1歲或2歲左右,顏色較雀斑深,與日曬無關,無夏重冬輕變化,可發生在任何部位。病理示黑色素細胞數目增加。

著色性干皮病

雀斑樣色素斑點周圍有微血管擴張,色素斑點大小不等、深淺不勻、分布不均,見有萎縮性斑點,光敏突出。雀斑呈對稱分布,通常無微血管擴張。

黃褐斑

淡褐色到深褐色的色素斑對稱分布臉部,不累及眼瞼和口腔,邊緣清楚或呈瀰漫性,有時呈蝶翼狀,育齡期女性多見,通常較雀斑大。

咖啡斑

咖啡斑又稱咖啡牛奶斑,多發於幼年,臉部、軀幹、四肢均可發生,典型皮損為淡褐色卵圓形或不規則形斑,邊界清楚、表面光滑,皮損一般較雀斑大,不同季節皮損不消退,可單獨發病或者作為神經纖維瘤病的伴發症狀之一。

治療

對於雀斑主要是避免或減少日曬,嚴重影響面容者可利用藥物治療、雷射治療進行減輕或者消除。

治療周期
本病需要長期持續性治療。
一般治療

病人注意避免或減少日曬,外出時可以打傘或者穿防曬衣,必要時可以塗抹遮光劑如2%~5%二氧化鈦霜。

藥物治療

30%~35%三氯醋酸溶液或苯酚點塗

適用於顏色較輕的病人,可局部腐蝕斑點,使色斑局部表皮剝脫以達到治療目的。但部分可能導致疤痕或色素失調,現已很少應用。

維他命E乳塗擦

維他命E乳可減輕雀斑顏色,但不能消除。

手術治療

本病一般無需手術治療。

中醫治療

中醫認為腎水不能榮於面或陰虛火邪上炎是雀斑的病機,病人可內服知柏地黃丸或者犀角升麻湯,也可使用柿葉、浮萍、白朮進行煎水外敷,具有減輕雀斑的作用。

其他治療

雷射治療

根據選擇性光熱作用原理,使色素顆粒瞬間爆破,具有損傷小、療效明顯的特點,包括YAG雷射、Q-開關紅寶石雷射、Q-開關翠綠寶石雷射和IPL強脈衝雷射等。

冷凍治療

孤立或色素較深皮損可以採用液氮冷凍。

腐蝕療法

可使用1%~2%升汞酒精、水晶膏等。但此法局部外用須謹慎密切觀察,以免引起大面積剝脫。

預後

雀斑對身體健康沒有任何影響,但臉部雀斑會給病人帶來負面的心理影響,經過積極正規的治療,可以有效改善症狀,但是本病具有一定的復發性。

能否治癒

本病具有復發性,一般不能徹底治癒。

能活多久

雀斑不影響病人的自然壽命。

飲食

雀斑病人需要忌口刺激性食物和易過敏食物,防止症狀加重,平時多喝水,排出體內毒素,多補充維他命。

飲食調理
  • 宜食富含維他命C和維他命E的新鮮水果和蔬菜。
  • 忌食光敏性藥物及食物,如補骨脂素、甲氧補骨脂素等。

照護

雀斑病人要注意避免皮膚刺激,同時要注意個人衛生清潔,保持心情舒暢,保持充足睡眠,做好防曬。治療期間應遵循醫囑,合理用藥。

日常護理
  • 注意個人衛生、保持皮膚清潔。
  • 保持心情舒暢、愉快,避免增加心理壓力。
  • 保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避免熬夜。
  • 外出做好防曬措施,避免過度日光照射。
特殊注意事項
  • 治療區勿碰水,勿用洗面奶及刺激性化妝品。
  • 治療後可塗修復劑或外敷修復型面膜。
  • 掉痂時勿用手抓,讓其自行脫落;痂脫落後一定要加強修復保濕、防曬。

預防

雀斑具有遺傳性,目前沒有切實有效的預防措施。外出遮陽或使用防曬霜,避免長時間日曬可降低其發病風險。

預防措施
  • 平時應避免過度的日光照射,尤其夏季更應注意,外出應遮陽或使用防曬霜。
  • 保持心情舒暢、愉快,避免憂思、憂鬱的精神狀態。
  • 保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避免熬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