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息肉
概述
鼻息肉為鼻部常見疾病,好發於30~60歲的人群,男性較為多見,兒童發病率較低。鼻息肉是指黏膜出現增生後,從鼻道突入鼻腔而形成良性腫物,主要症狀為鼻塞、鼻腔分泌物增多,伴有臉部腫脹感、疼痛、嗅覺減退或喪失。鼻息肉的發病機制目前尚未明確,治療原則主要以手術、藥物治療為主。
- 就診科別:
- 耳鼻喉科
- 英文名稱:
- nasal polyp
- 疾病別稱:
- 鼻痔
- 是否常見:
- 是
- 是否遺傳:
- 是
- 併發疾病:
- 支氣管氣喘、蛙鼻
- 治療周期:
- 短期治療
- 臨床症狀:
- 鼻阻塞、鼻腔分泌物增多
- 好發人群:
- 有鼻息肉家族史、阿斯匹靈耐受不良、變應性黴菌性鼻炎、支氣管氣喘人群
- 常用藥物:
- 糖皮質類固醇、抗生素
- 常用檢查:
- 血清學檢查、鼻竇CT、鼻內鏡檢查、組織切片檢查
- 根據組織學特點可將鼻息肉分為慢性炎症型(以嗜中性白血球為主)、纖維化型、漿黏液腺體型、嗜酸性粒細胞增多伴水腫型和不典型基質型五大類。
- 臨床較常見的還有一種特殊類型的息肉是上頜竇後鼻孔息肉,一般自上頜竇的囊腫黏膜,經後囟進入鼻腔甚至垂入後鼻孔,好發於青少年,約占所有鼻息肉的4.6%,患鼻息肉的兒童患此類型鼻息肉的比例為1/3。後鼻孔息肉,多呈單發性,來自於額竇、蝶竇和後組篩竇。
病因
鼻息肉的發病機制尚不清楚,關於鼻息肉的發病機制以往有多種學說,包括感染學說、變態反應學說、氣流動力學說,也有多種病因猜測,如自主神經功能失調、代謝失調、血管運動功能失調、離子通透性改變等。鼻息肉的發病是多因素、多步驟的過程,可能與病原微生物、遺傳因素、免疫機制和解剖異常等因素有關。
病原微生物
病毒、細菌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可破壞併入侵鼻黏膜上皮屏障,感染後上調局部炎性反應因子,導致鼻黏膜上皮增生、血管形成、成纖維細胞增生和組織重塑,最終形成息肉。
中鼻道微環境學說
竇口鼻道複合體區域的狹窄或局部黏膜腫脹,可使黏膜相互接觸,以致該部位纖毛活動障礙,減少黏膜血流,以致局部黏膜缺氧,黏液纖毛清除能力變弱從而使鼻息肉形成。
變態反應
由於大多數鼻息肉為嗜酸性粒細胞大量浸潤,其臨床表現與過敏相似,而且鼻息肉與氣喘關係密切,所以人們會將二者聯繫起來。99%的鼻息肉病人有鼻黏膜免疫反應,而無身體其他系統的免疫反應。
阿斯匹靈耐受不良
阿斯匹靈耐受不良三聯征:阿斯匹靈性氣喘、鼻息肉和阿斯匹靈不耐受,是以阿斯匹靈為代表的解熱鎮痛藥和非類固醇抗炎藥干擾花生四烯酸代謝引起。此類病人鼻息肉多為雙側,且極易復發。
遺傳
鼻息肉是染色體隱性遺傳性疾病,也可能屬於多基因遺傳,它是由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相互影響發生的。
鼻息肉的誘發因素包括變應性黴菌性鼻竇炎、氣喘未得到控制、花粉熱、過敏性肉芽腫、遺傳性囊性纖維病等,對阿斯匹靈過敏者使用該藥物後也可誘發鼻息肉。此外,感冒、受涼會使機體處於免疫力低下的狀態,從而給病原微生物入侵的機會,也是鼻息肉的誘發因素。
成人鼻息肉發生率為1%~4%,主要見於30~60歲,兒童發病率較低,男性多發,支氣管氣喘、阿斯匹靈耐受不良、變應性黴菌性鼻炎病人中鼻息肉發病率可達15%以上。
鼻息肉多見於成年人,好發於有鼻息肉家族史、阿斯匹靈耐受不良、變應性黴菌性鼻炎、支氣管氣喘的人群。
症狀
鼻息肉的主要症狀包括鼻塞和鼻腔分泌物增多,有的病人還可伴隨有臉部疼痛或腫脹感,甚至嗅覺減退或喪失等症狀。
鼻塞
常表現為持續性鼻塞並且進行性加重,甚至出現鼻腔完全阻塞,不通氣,嚴重者表現為閉塞性鼻音、睡眠打鼾。
分泌物增多
鼻腔有黏性或膿性涕分泌物,有的為清涕,可伴打噴嚏。
嗅覺障礙
有的鼻息肉病人還可伴嗅覺減退或喪失,多為傳導性。
鼻竇炎症狀
息肉阻塞鼻竇引流,可引起鼻竇炎,表現為額部及面頰部脹痛。
耳部症狀
鼻息肉或分泌物阻塞耳咽管,病人可出現耳鳴和聽力減退。
支氣管氣喘
鼻息肉病人中氣喘發生率高達30%左右,因為鼻息肉與支氣管氣喘為同一氣道的慢性黏膜炎症。所以,鼻息肉組織產生的細胞因子可作用於支氣管黏膜而致氣喘。
蛙鼻
反覆發作的鼻腔息肉,可引起外鼻畸形,表現為兩側鼻背變寬,形似蛙腹,稱為「蛙鼻」。
看醫
鼻息肉病人一旦出現流涕、打噴嚏,一側或雙側持續性鼻塞且出現呈進行性加重等症狀時,應及時就診。早診治,預後比較好。
- 如果出現鼻塞、分泌物增多、嗅覺障礙,應及時就診。
- 出現聽力減退、臉部脹痛,甚至氣喘、呼吸困難的症狀時,應立刻就診。
鼻炎病人突然出現進行性鼻塞,或者鼻腔分泌物進行性增多,優先去耳鼻喉科就診。
- 出現鼻塞症狀多久了?
- 近期鼻腔分泌物有沒有增多,什麼性質的?
- 有沒有感冒?
- 有沒有打噴嚏?
- 有沒有鼻部脹痛、嗅覺減退?
血清學檢查
血清學檢查包括血生化、血液常規、相關免疫學檢查等。
鼻內鏡檢查
將內鏡插入鼻腔,可見鼻腔內一個或多個荔枝肉樣腫物,病程長的可為粉紅色,表面光滑。息肉帶蒂或廣基,無痛性且質地柔軟,不易出血,鼻腔內有渗出性、黏性或膿性分泌物。
鼻竇CT
在鼻息肉的影像學診斷方面,沒有特異性。CT結果可顯示單側或雙側鼻腔、鼻竇軟組織團塊影,通常為黏液或軟組織密度。息肉生長緊密時會引起篩竇骨壁的片狀吸收,CT顯示為周圍黏液密度包繞的高密度區。
組織切片檢查
對有骨質吸收的病人,應行切片檢查進一步確診,排除惡性腫瘤。
- 有典型的持續性鼻塞伴有進行性加重的呼吸不順,且鼻腔分泌物增多等。
- 鼻內鏡檢查可見一個或多個肉樣腫物即可確診。
鼻腔良、惡性腫瘤
如纖維血管瘤、內翻乳頭狀瘤、漿細胞瘤、腺樣囊性癌、嗅神經母細胞瘤、鱗狀細胞癌等,切片檢查病理檢查可鑑別診斷。
出血壞死性息肉
病人多有鼻衄史,CT提示上頜竇及篩竇可見「占位性病變」,鼻腔內(多為一側)可見較多暗紅色壞死組織,觸之易出血;有時在後鼻孔及鼻咽部也可見到。
鼻部腦膜腦膨出
病人篩板有先天性缺損時,腦膜或連同腦組織可向鼻腔凸出,類似息肉,尤其在嬰幼兒鼻塞、鼻腔檢查發現「鼻息肉」時,可做磁共振成像檢查進行鑑別。
治療
鼻息肉的治療原則以藥物與手術相結合的綜合治療為主,具體治療方案主要根據鼻竇炎的急慢性來定。急性用糖皮質類固醇治療,慢性病人如藥物治療無效常常需要手術治療。
初發較小息肉和鼻息肉圍手術期者需藥物治療,主要是糖皮質類固醇治療。
局部糖皮質類固醇
對初發較小息肉、鼻息肉圍手術期或伴有明顯變態反應表現,如流清涕、打噴嚏和鼻癢的病人,可選用鼻噴糖皮質類固醇,例如 Triamcinolone Acetonide 、布地奈德、糠酸莫米松、 Fluticasone 、環索奈德。
口服糖皮質類固醇
伴有阿斯匹靈耐受不良、明顯變態反應症狀或氣喘的鼻息肉病人,圍手術期可以遵醫囑口服普賴鬆,服藥的同時注意保護胃黏膜,有糖尿病、高血壓、青光眼的病人禁用。
抗過敏藥物
鼻息肉目前還無法得到根治,只能長期治療控制鼻腔的慢性炎症,根據病情選擇抗生素,治療慢性或復發性感染,選擇抗組織胺藥治療過敏等。
黏液溶解促排劑
可稀釋鼻腔分泌物,改善纖毛活性,促進黏液排出,有助於鼻腔疾病的恢復。
在鼻內鏡下切除鼻息肉,開放鼻竇,糾正鼻中隔彎曲。術中應儘量保護鼻竇黏膜,術後需使用糖皮質類固醇噴霧,以防鼻息肉復發。
中醫治療可作為治療鼻息肉的輔助方法,根據病情依據辨證施治的原則給予病人中醫中藥治療。
預後
鼻息肉通過藥物和手術治療,可以縮小或去除息肉組織,治癒率可達90%左右。但鼻息肉的病因也影響著手術後的治癒率,病人術後易復發,手術後定期隨訪和治療是鼻息肉治療成功的關鍵。
鼻息肉目前還無法得到根治。
飲食
鼻息肉在飲食上無特殊注意事項,注意營養搭配、清淡飲食即可。
照護
鼻息肉有一定的復發傾向,因此需長期關注和恰當的護理及治療。注意自己身體情況的改變,適當運動,增強身體免疫力,減少感冒的機會,有鼻塞或者流鼻涕及時就診處理。
- 注意天氣變化,及時合理增減衣服,防止感冒。
- 如有鼻塞或者鼻腔分泌物增多,及時用藥或就診。
- 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勤洗手,可以防止細菌感染引發鼻炎
- 如果室內乾燥,可用加濕器改善室內濕度,可預防呼吸道不適症狀。
- 可採用生理鹽水灌洗鼻腔,可以濕潤鼻腔,清除過敏原。
鼻腔分泌物監測
隨著病人病情的發展及藥物治療,監測鼻腔分泌物狀況,鼻腔分泌物變得膿綠常見的發病原因是鼻腔水腫,監測鼻腔分泌物是否減少或變的稀薄,並進行記錄。
放鬆心情,鼻腔分泌物增多可能會呼吸不順,家人應該給予安慰和開導,或者給予物理治療如熱敷,幫助減輕病人的不舒適感。
鼻息肉病人應戒菸,儘量避免吸入刺激性物質,如粉塵、化學物質。
預防
對於鼻息肉的預防,日常應做到增強體質,提高自身免疫力,儘量減少感冒次數。若出現感染,應及時就醫用藥治療。如果出現過敏性鼻炎對的情況,及時控制。
一旦有鼻塞或者鼻腔分泌物進行性增多,及時就診行鼻內鏡檢查。
- 適當運動,保證充足的睡眠。
- 增強身體免疫力,避免接觸刺激性氣體或者油煙。
- 多參加戶外活動呼吸新鮮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