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健康

慢性化膿性中耳炎

概述

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骨膜或深達骨質的慢性化膿性炎症,常與慢性乳突炎合併存在。本病極為常見,急性化膿性中耳炎8週以上炎症仍未得到控制,則轉為慢性。臨床上以耳內長期或間隙性流膿、耳膜穿孔及聽力下降為特徵,可引起嚴重的顱內外併發症而危及生命。此病預後良好,經積極治療後,通常可治癒。

就診科別:
耳鼻喉科
英文名稱:
chronic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
是否常見:
是否遺傳:
併發疾病:
膿腫、顏面神經麻痹、迷路炎
治療周期:
一般2~4週
臨床症狀:
耳部流膿、聽力下降、耳鳴、耳膜穿孔
好發人群:
患急性化膿性中耳炎者、反覆上呼吸道感染者
常用藥物:
氧氟沙星滴耳液、諾氟沙星滴耳液
常用檢查:
耳膜檢查、聽力學檢查、顳骨CT檢查
疾病分類

單純型

最常見,多由於反覆發作的上呼吸道感染時,致病菌經耳咽管侵入鼓室所致,又稱耳咽管室型。炎性病為主要位於鼓室黏膜層,鼓室黏膜充血、增厚,圓形細胞浸潤,杯狀細胞及腺體分泌活躍。

骨瘍型

又稱壞死性或肉芽型,多由急性壞死性中耳炎遷延而來。組織破壞較廣泛,病變深達骨質,聽小骨、鼓竇周圍組織可發生壞死;黏膜上皮破壞後,局部有肉芽組織或息肉形成。

膽脂瘤型

膽脂瘤非真性腫瘤,而為一位於中耳、乳突腔內的囊性結構。囊的內壁為復層鱗狀上皮,囊內充滿脫落上皮、角化物質及膽固醇結晶,囊外側以一層厚薄不一的纖維組織與其鄰近的骨壁或組織緊密相連。由於囊內含有膽固醇結晶,故稱膽脂瘤。

病因

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因急性化膿性中耳炎延誤治療或治療不當,遷延為慢性比較多見,或為急性壞死性中耳炎的直接延續,一般在急性炎症開始後八週,中耳炎症仍然存在,便可發展為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此外,耳咽管功能異常、鄰近器官的病變、病人的抵抗力下降、免疫能力低下也與本病有一定關係。

主要病因

急性化膿性中耳炎遷延所致

急性化膿性中耳炎未能得到根治,遷延至慢性化膿性中耳炎,這是最常見的原因。

血行感染

途徑身體其他部的細菌隨著血液循環流到中耳,引起中耳黏膜急性化膿性炎症,這種情況極為少見,多有全身其他部位化膿性感染性疾病。

鄰近器官的病變

感冒引起的鼻炎、鼻竇炎、扁桃腺炎及小兒腺樣體肥大。發生以上疾病時,細菌由鼻腔、口腔經過耳咽管進入中耳,引起中耳黏膜急性化膿性炎症,經耳咽管感染途徑是急性化膿性中耳炎發病的主要原因。

機體抵抗力和免疫能力低下

常見於嬰幼兒,在急性傳染病及合併有慢性病的情況下,機體抵抗力下降、免疫能力低後,易使急性中耳炎演變為慢性。

流行病學

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比較常見,多由急性化膿性中耳炎發展而來,近年來隨著學科發展,影像學的技術水平提高,本病較容易診斷。

好發人群
  • 患急性呼吸道感染者,容易波及耳咽管引起急性化膿性中耳炎。
  • 經常在不乾淨的水中游泳的人,污水中常常含有大量致病菌,容易感染。
  • 用錯誤方式挖耳者,挖耳很可能造成耳膜外傷,在洗頭或洗澡時,污水自耳膜外傷處可進入中耳,而引起感染。
  • 患急性化膿性中耳炎者,未及時治療或治療不當,使其遷延為慢性化膿性中耳炎。

症狀

慢性化膿性中耳炎的症狀是耳部流膿,膿液性質為黏液性或黏膿性,可有臭味,伴有不同程度的傳導性或混合性聽力損失,部分病人有耳鳴、頭暈,多與內耳受損有關,較少病人會出現眩暈症狀,但一旦出現眩暈多提示病變較重,應及時就診。

典型症狀

耳部流膿

間歇性或持續性,急性感染時流膿發作或膿液增多,膿液性質為黏液性或黏膿性,長期不清理可有臭味。

聽力下降

患耳可能會有不同程度的傳導性聽力損失,聽力下降的程度和性質與耳膜穿孔的大小、位置、迷路破壞與否、聽骨鏈的連續程度有關。

耳鳴

部分病人伴有耳鳴症狀,多數因為內耳受損。

耳膜穿孔

耳膜鬆弛部或緊張部後上方有邊緣性穿孔,從穿孔處可見鼓室內有灰白色鱗屑狀或豆渣樣物質。

其他症狀

慢性中耳炎病人也可出現眩暈症狀,當慢性中耳炎急性發作導致迷路破壞時,病人可出現劇烈眩暈,但此症狀一般不常見。

併發症

迷路炎

又稱為內耳炎,為耳部感染侵入內耳骨迷路或膜迷路所致,是化膿性中耳炎較常見的併發症。按病變範圍及病程變化可分為局限性迷路炎、渗出性迷路炎和化膿性迷路炎三類。

耳源性腦膜炎

其急性或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所併發的軟腦膜、蜘蛛網膜的急性化膿性炎症,多見於膽脂瘤型總而言病人。按病變範圍本病可分局限性和瀰漫性兩種,局限性腦膜炎系指局部蜘蛛網膜與軟腦膜之間的化膿性病變,又稱硬腦膜下膿腫,瀰漫性腦膜炎即通常所說的耳源性腦膜炎。

膿腫

如耳後骨膜下膿腫、顳肌下膿腫、外耳道後壁膿腫等,出現膿腫後,在局部可摸到很軟的腫塊,紅腫、疼痛劇烈,並有高熱。如果處理不及時,膿腫向頸部擴散,可引起頸部轉動時疼痛,嚴重時會破壞頸部大血管,導致死亡。

顏面神經麻痹

面神經距離中耳腔很近,若損傷面神經,就會引起口眼歪斜。

看醫

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會出現耳部流膿、聽力下降等不適,會給病人生活帶來影響,所以一旦出現上述症狀,需要及時就醫治療,避免導致較為嚴重的併發症。

就醫指征
  • 經常游泳、挖耳的病人,若出現耳部流膿、聽力下降、耳鳴、眩暈的情況下,需及時就醫。
  • 已經確診慢性化膿性中耳炎的病人,若出現持續性眩暈與平衡失調、耳痛加劇、耳流膿增多或減少,或症狀反覆、畏光、視力下降、復視等症狀時應立即就醫。
就診科別

一般去耳鼻喉科就診。

醫生詢問病情
  • 耳道流膿時間多久了?什麼時候發現的?
  • 不適的感覺是否由明顯的因素引起?
  • 有無耳鳴、眩暈、頭暈、耳聾等伴隨症狀?
  • 是否到過醫院就診,做過哪些檢查,檢查結果是什麼?
  • 之前是否進行過治療?
需要做的檢查

耳內鏡

通過耳內鏡檢查慢性化膿性中耳炎病人耳膜,常可見耳膜穿孔,慢性化膿性中耳炎的耳膜穿孔一般均位於緊張部,個別大的穿孔也可延及鬆弛部。

聽力學檢查

呈輕到中度的傳導性聽力損失,或聽力損失為混合性,或感音神經性。

顳骨CT

病變主要限於中鼓室者,聽小骨完整,乳突表現正常,乳突多為氣化型,充氣良好。中耳出現骨瘍者,中、上鼓室及乳突內有軟組織影,房室隔不清晰,聽小骨可有破壞或正常。但鼓竇入口若因炎性疤痕而閉鎖,以致鼓竇及乳突氣房充氣不足,或乳突內黏膜增厚等,乳突腔內亦可呈現均勻一致的密度增高影,應善加鑑別。

診斷標準

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根據病史、臨床表現以及輔助檢查可以確診,如有急性化膿性中耳炎病史,出現耳部流膿,膿液性質為黏液性或黏膿性,有臭味,伴有不同程度的傳導性或混合性聽力損失等表現,耳內鏡檢查鼓室黏膜充血、水腫,耳膜有穿孔可能等,可診斷為慢性化膿性中耳炎。

鑑別診斷

慢性耳膜炎

該病主要表現為耳內流膿、耳膜上有顆粒狀肉芽,但無穿孔,顳骨CT示鼓室及乳突正常,而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可能有穿孔表現,可以提供鑑別依據。

中耳癌

好發於中年以上的成年人,大多有患耳長期流膿史,近期有耳內出血、伴耳痛,可有張口困難。鼓室內新生物可向外耳道浸潤,接觸後易出血。病變初期即出現顏面神經麻痹,末期有Ⅵ、Ⅸ、Ⅹ、Ⅺ對腦神經受損。顳骨CT示骨質破壞,新生物切片檢查可確診。

結核性中耳炎

起病隱匿,耳內膿液稀薄,聽力損失明顯,初期發生顏面神經麻痹。耳膜大穿孔,肉芽蒼白。顳骨CT示鼓室及乳突有骨質破壞區及死骨。肺部或其他部位可有結核病灶,肉芽病檢可確診,這是與慢性化膿性中耳炎的主要鑑別點。

治療

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治療原則為控制感染、通暢引流、清除病灶、恢復聽力、消除病因、避免聽力受損。

治療周期
少部分單純性病人發作次數少,可長期保守觀察。大部分病人尤其骨瘍型膽脂瘤型建議手術治療,治療周期一般2~4週。
藥物治療
  • 抗生素水溶液或抗生素與類固醇激素類藥物混合液,如0.25%氯黴素液、氯黴素可的松液、氧氟沙星滴耳液,用於鼓室黏膜充血、水腫,有膿液或黏膿時。
  • 酒精或甘油製劑,如4%硼酸酒精、4%硼酸甘油,2.5~5%氯黴素甘油等,適用於黏膜炎症逐漸消退,膿液極少,中耳黏膜水腫、潮濕者。
手術治療

乳突根治術

經典的乳突根治手術使外耳道、鼓室、鼓竇和乳突腔形成一個大的術腔,清除被破壞的聽骨,以徹底清除病變。該術式可使聽力遭到嚴重損害,故目前僅適用於骨質破壞範圍較大的膽脂瘤型中耳炎、合併感音神經性聽障或某些顱內、外併發症者,以及耳咽管功能無法恢復者。近年來,隨著耳顯微外科、內鏡中耳手術以及微創耳外科的開展與普及,及時處理中耳細微病變,徹底清除中耳病灶的同時,保留或改善聽覺功能,將會逐步成為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手術治療的基本原則。

鼓室探查+鼓室成形術

即包括耳膜修補、以及聽骨鏈探查聽骨鏈重建。手術目的是清除病灶不再流膿;改善聽力,必要時聽骨鏈探查聽力重建提高聽力;提高生活質量,減輕感冒後或耳內進水後中耳反覆感染的困擾,可正常洗澡或游泳。

良乳突根治術、完壁式乳突根治

目的是根除乳突、鼓竇和鼓室內病變,耳膜穿孔將三者與外耳道相通,形成一復蓋上皮的空腔。手術目的是徹底清除乳突、鼓竇、鼓室和耳咽管鼓口病變組織,停止流膿、獲得干耳,防治顱內外併發症。

單純乳突切除術

主要是通過磨開鼓竇及乳突,清除其內部的全部病變組織及氣房,從而充分引流中耳病變。

預後

單純型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採取保守治療,能達到減輕或消除炎症的治療效果,但為避免反覆流膿並提高聽力,手術治療仍是最佳選擇。骨瘍型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和膽脂瘤型慢性化膿性中耳炎進行手術治療後可達到治癒效果。

能否治癒

及時和正確的診斷和治療,可以完全治癒。

能活多久

慢性化膿性中耳炎病人如果治療及時,護理得當,一般不會影響自然壽命。

複診
  • 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出院後两週到一個月複診,之後應三個月、六個月、兩年複診。
  • 膽脂瘤型病人術後應定期複診至五年以上,以防復發。

飲食

慢性化膿性中耳炎病人的飲食以促進病人症狀減輕並消退為依據,合理、均衡的分配各種營養物質,宜吃清淡、易咀嚼、易消化、營養豐富的食物。

飲食調理
  • 禁食腥葷發物,如雞、魚、蟹、韭菜等,這些食物容易生熱化火,使炎症擴展。
  • 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薑、芥末、蒜等,這些食物溫熱辛燥,化火傷陰,易使中耳炎加重。
  • 禁食堅硬難咬的食物,如花生仁、西瓜子、開心果等,這些食物難以咀嚼,會加重中耳炎疼痛。
  • 多食用易咀嚼、易消化的食物,如雞蛋、牛奶、麵包等食物。

照護

慢性化膿性中耳炎除了遵醫囑用藥、合理運動外,平時還注意保持耳部乾燥、清潔,避免感染,術後需要注意做好護理。

日常護理
  • 了解各類抗生素藥物的作用、劑量、用法、不良反應和注意事項,遵醫囑正確服用或塗用。
  • 合理運動,堅持鍛煉,提高自身免疫力,運動後洗澡,避免污水進入耳內,造成二次感染。
  • 注意避免挖耳,耳部進水,保持清潔、乾燥。
  • 要掌握擤鼻涕的正確手法,儘量不要同時擤兩側的鼻涕,避免增加鼻腔氣壓,加重耳朵的負擔,先擤一側的鼻涕後再擤對側。
特殊注意事項
  • 耳內的填塞物明膠海綿,於1個月內自行溶解後流出,期間可以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幫助排出,亦可使其自然排除,切勿洗耳或填塞外耳道。
  • 耳部手術後不要站在風口處、噪音環境下,半年內勿捏鼻作吞咽動作、游泳,謹慎乘坐飛機或其他容易改變負壓的交通工具,以免造成手術失敗。

預防

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大多以急性化膿性中耳炎遷延不愈發展而來最為常見,應及時徹底治療,並提高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積極治療急性化膿性中耳炎、鼻咽部病變是預防慢性化膿性中耳炎的重要措施。

預防措施
  • 積極參加體育活動,勞逸結合以增強體質,如選擇游泳,需要選擇水源乾淨的場所。
  • 積極治療鼻腔、鼻竇與咽部疾病,避免誘發慢性化膿性中耳炎。
  • 患上呼吸道感染時,勿擤鼻、飛行、游泳,停止做鼻腔沖洗和耳咽管吹張治療。
  • 根除各種引起耳咽管狹窄的因素。
  • 注意自身衛生,要保證耳朵清潔乾燥,避免細菌滋生。
  • 對嬰幼兒餵奶的過程中,要注意頭部不可過低,避免奶經耳咽管進入嬰幼兒中耳,誘發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