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血管瘤
概述
鼻血管瘤是屬先天性良性腫瘤或血管畸形,是來源於脈管組織的良性腫瘤,多發於身體血管分布較豐富處,在鼻腔及鼻竇好發,並以此分為微血管瘤及海綿狀血管瘤兩種類型。反覆鼻塞、出血為本病的典型表現,嚴重者可引起貧血、臉部畸形等症狀。
- 就診科別:
- 耳鼻喉科
- 英文名稱:
- nasal angioma
- 是否常見:
- 是
- 是否遺傳:
- 否
- 併發疾病:
- 球形鼻尖、貧血和抵抗力下降、鼻部潰瘍感染
- 治療周期:
- 短期治療
- 臨床症狀:
- 單側反覆鼻出血、進行性鼻塞、耳咽管阻塞
- 好發人群:
- 青年男性
- 常用藥物:
- 平陽黴素、 Propranolol
- 常用檢查:
- 鼻內鏡檢查、鼻竇CT掃描、鼻竇X線平片、核磁共振檢查
鼻血管瘤屬於脈管組織腫瘤的一種, 按病理般可分為微血管瘤、海綿狀血管瘤、靜脈血管瘤、良性血管內皮瘤、血管球瘤等。其中微血管瘤好發於鼻中隔,發病率約占鼻血管瘤的80%。海綿狀血管瘤好發於上頜竇、下鼻甲。
病因
鼻血管瘤的病因是在人體胚胎發育過程中,特別是在初期血管性組織分化階段,由於其控制基因段出現小範圍錯構,而導致其特定部位組織分化異常,從而發展成血管瘤。本病無傳播途徑,好發於中青年,環境因素和外傷因素可能會誘發本病。
關於鼻部血管瘤的病因觀點很多,具體病因尚不明確,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胚性成血管細胞發生
鼻血管瘤系自胚性成血管細胞所發生,而非真正腫瘤。
慢性炎症
上頜竇海綿狀血管瘤為息肉扭轉、靜脈瘀滯等營養障礙所致,或由於炎症的反覆刺激形成了肉芽組織血管病變,從而導致鼻血管瘤。
外傷
微血管瘤多發於鼻中隔前下部,此處易受外傷、乾燥等刺激,所以考慮腫瘤與外傷有關。
內分泌因素
部分學者認為血管瘤的發生與內分泌有關,如懷孕期間激素水平的變化會出現鼻血管瘤,產後鼻血管瘤又會縮小。
發育因素
胎兒時期在母體子宮內沒有攝入充足營養,出生低體重,可能會引起胚胎殘留成血管細胞異常,誘發本病。
環境因素
嬰幼兒生活環境接觸到了輻射、化學污染等危險因素,可能會引發內分泌異常及胚胎成血管細胞異常,可誘發本病。長期處在乾燥的得環境內,或空氣中有刺激性物質,也可誘發本病。
外傷因素
如外力刺激導致的鼻中隔外傷,也可誘發本病。
- 鼻血管瘤發病率在鼻部良性腫瘤中占41.92%,為第二位。
- 本病發生於任何年齡,無明顯性別差異,但多見於青壯年,近年兒童發病率有增高趨勢。
鼻血管瘤好發於10-25歲的青年男性。
好發於有鼻腔的慢性炎症或長期鼻炎人群。
好發於鼻腔存在出血性息肉、鼻中隔外傷人群。
症狀
鼻血管瘤的臨床表現隨病程長短及病變範圍的大小而異,鼻腔血管瘤主要表現為單側進行性鼻塞、反覆鼻出血。初期鼻竇血管瘤可無任何症狀,隨著血管瘤增大,可出現鼻塞、鼻出血,嚴重者可有臉部畸形、突眼、眼球移位等症狀。
發病特點
鼻血管瘤多單發,一般微血管瘤多發於鼻中隔、外鼻皮膚,而海綿狀血管瘤則易發於下鼻甲、上頜竇、鼻骨。此外,可發於鼻底、中鼻甲、篩竇、下鼻道側壁、蝶齶孔附近。
症狀與體徵
鼻出血
鼻腔血管瘤主要表現為單側進行性鼻塞,反覆鼻出血為本病的突出表現,出血量不等,出血多者可有繼發性貧血。
鼻腔分泌物或血性分泌物
鼻血管瘤若出血不多, 往往表現為鼻涕中帶血。另外,鼻血管瘤反覆破潰會刺激鼻黏膜分泌物增加,同時伴有血性分泌物的出現。
鼻塞
初期鼻竇血管瘤可無任何症狀,隨著血管瘤增大,瘤體會出現鼻腔占位,影響鼻部的氣體吸入呼出,可出現鼻塞、鼻出血,嚴重時可出現嗅覺障礙。血管瘤向前由前鼻孔脫出,向後進入鼻咽部,導致耳咽管阻塞。
鼻部異常腫物
可見紅色或紫紅色的新生物,一般觸感較軟,大多數可以推動,重力碰觸後容易出血。腫瘤較大者,可導致竇腔擴大、骨壁受壓,使骨質吸收、變薄,甚至破壞。腫瘤向外擴展,可發生臉部畸形、突眼、眼球移位、視力減退、復視、頭痛等症狀。
球形鼻尖
鼻血管瘤中約2/3累及鼻尖,通常侵犯較深,多位於鼻尖皮膚與鼻軟骨之間。當血管瘤增大時可累及軟骨,形成球形鼻尖。
貧血和抵抗力下降
由於鼻腔的血管瘤逐漸生長,如果生長在淺表處,容易反覆發生鼻出血,反覆出血的病人易出現貧血和抵抗力下降的表現。
鼻部潰瘍感染
若鼻部血管瘤快速增殖,血管處於高壓狀態,易導致血管破裂,形成潰瘍從而繼發感染。
看醫
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對鼻血管瘤的改善、預後至關重要,病人在發現有單側進行性鼻塞及反覆鼻出血症狀後,應立即到耳鼻喉科就醫。本病可通過鼻內鏡檢查、鼻竇CT來確診。
若出現以下症狀應及時就醫:
- 發現有單側進行性鼻塞、反覆鼻出血的症狀。
- 有耳咽管阻塞症狀,或發現鼻腔內有腫瘤狀異物。
若出現下列症狀,應立即到院就診:
- 鼻部有大量出血無法自止,甚至出現昏迷、休克。
- 有鼻血管瘤病史的病人,突然出現血管壁破裂大量出血。
病人常鼻塞、反覆鼻出血,可以到耳鼻喉科就診。
- 有什麼症狀?(如反覆鼻出血等)
- 症狀持續多久?
- 既往有無其它病史?
- 有無家族史?
- 有無食物、藥物過敏史?
前鼻鏡檢查
可見紫紅色新生物、瘤體軟,有壓縮性和推動性,觸之易出血。
鼻內鏡檢查
可了解腫物的大小、範圍以及腫物來源。
血液常規檢查
判斷是否由於頻繁的鼻出血導致了貧血。
鼻竇CT掃描
鼻腔及同側上頜竇、篩竇密度均勻增高,類似炎症表現;上頜竇竇腔擴大、密度增高,類似囊腫表現;竇壁骨質破壞,類似惡性腫瘤的表現。
鼻竇X線平片
可顯示腫物的密度、範圍及周圍骨質情況,現在多數被CT掃描取代。
核磁共振檢查
能清楚的觀測到腫物組織,對臨床診斷及後期手術有著重要價值。
鼻血管瘤需要結合臨床表現及檢查結果來確診。
臨床表現
反覆鼻出血為此病的突出表現,可表現為反覆血性鼻涕。亦有大出血者,可導致繼發性貧血。進行性鼻阻塞發生於鼻竇的血管瘤較大者,使竇腔擴大、骨壁受壓吸收變形。
檢查
鼻竇CT檢查
可見鼻腔、鼻竇內占位性病變,鼻海綿狀血管瘤常有竇腔擴大、骨質吸收破壞。
鼻內鏡檢查
可見鼻腔腫物的大小、範圍,以及腫物來源。
上頜竇出血性息肉
上頜竇出血性息肉表現為鼻出血、鼻塞、頭昏等症狀,可通過鼻內鏡檢查來鑑別,出血性息肉鼻腔內有暗紅色、觸之易出血的新生物,可見壞死狀息肉和肉芽。伴發感染時可有惡臭味,或檢查發現中鼻道飽滿、上頜竇自然開口處有息肉或肉芽,而鼻血管瘤則無肉芽組織。
上頜竇黴菌性鼻竇炎
鼻內鏡檢查發現中鼻道有豆渣樣物或竇內有豆渣樣物,而鼻血管瘤不存在豆渣樣物,憑此鑑別。
治療
對鼻血管瘤要儘早給予適當的干預治療,鼻血管瘤的治療手段主要為手術治療,包括鼻內鏡手術、面正中掀翻術、頜內動脈造影和栓塞術。此外,常用的還有物理治療,如雷射等。體積較小的鼻血管瘤可以通過藥物注射治療或雷射清除,較大的腫瘤需要手術切除。
對於鼻血管瘤,可採用類固醇治療,常用的藥物是平陽黴素,用注射的方法注入到鼻腔內。口服藥物治療常用藥物為 Propranolol 、卡替洛爾,可以作為輔助治療手段,加速鼻血管瘤的治癒。
鼻內鏡手術
若病變相對局限,鼻內鏡手術為首選方法。鼻中隔微血管瘤或原發於鼻腔的較小的血管瘤,可經前鼻孔加以切除,手術應將腫瘤基底部的軟骨膜一併切除。
面正中掀翻術
對於較大、基底較寬及易出血的鼻腔、鼻竇血管瘤,可通過面中部掀翻術加以切除,或另取鼻外途徑進行手術。
頜內動脈造影和栓塞術
可了解病變的範圍,以減少出血。
YAG雷射治療有較好的療效,外鼻部血管瘤均採用浸潤麻醉,微血管瘤用雷射燒灼去除迅速方便,海綿狀血管瘤雷射照射血管瘤當即見凝固皺縮。術後第1~3天可有水泡、滲出、腫脹等反應並結有薄痂,干痂任其自然脫落,不必人為揭除以避免繼發性感染及疤痕形成。鼻腔及鼻中隔常見的微血管瘤常常引起鼻出血,並能阻塞鼻腔,宜及時治療。
如出現失血性休克,應積極補充血容量,輸血及對症治療。
預後
鼻血管瘤屬良性腫瘤,若能早發現、早治療,預後良好。若等到血管瘤被抓撓、破潰,繼發感染則預後較差,絕大多數病人可通過手術或者雷射治癒。及早正規治療的病人不會被本病影響壽命,通過手術治療的病人術後第1、3、6個月需到門診複查。
鼻血管瘤能治癒,可通過手術及雷射切除鼻血管瘤達到治癒。
鼻血管瘤經過正規診治的病人,不會出現影響壽命的情況。
鼻血管瘤自然消退時間晚且不完全,消退後常遺留過多的纖維脂肪塊和沒有彈性的蜂窩狀皮袋,皮膚顏色灰暗並有較多的微血管擴張形成的斑點,有時還會出現嚴重的凹陷畸形、鼻子不對稱等。
- 出院後1個月、3個月、6個月到門診複查。
- 養成每年全身體檢一次的習慣。
飲食
鼻血管瘤病人多選用易消化的優質蛋白飲食,適當補充維他命,促進手術切口癒合。膳食營養應搭配均衡,避免食用刺激性的食物,飲食以清淡為主。
- 病人術後可進溫涼的流食,避免攝食溫度高導致的出血加速。
- 注意治療期間應保持飲食清淡,忌食油膩食物。
- 多選用易消化的優質蛋白質飲食,適當補充維他命,促進手術切口癒合
- 膳食營養應搭配均衡,忌食姜、辣椒、咖喱等辛辣刺激食物,治療期間應忌食魚蝦等海鮮。
照護
鼻血管瘤病人宜多飲水,保持鼻腔黏膜濕潤,若家中環境乾燥可增添加濕器保證空氣濕度。術後家屬應監測生命體徵變化,出院後按時複診。部分血管瘤的表皮很薄,術前、術後均容易破潰,避免手亂抓撓,注意修剪指甲,以免抓破血管瘤。
- 術後如果病人鼻腔有填塞物,不得隨意拉扯。
- 術後病人可適當恢復身體鍛煉,循序漸進,待傷口癒合後可適當加強日常鍛煉,增強體質,但要避免劇烈運動。
- 出院後家屬應注意保持鼻腔黏膜濕潤,可在居所增添加濕器保證空氣濕潤。
- 全麻術後,病人要取去枕平臥位,頭偏向一側,隨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
- 家屬應監測生命體徵變化,觀察手術部位出血、滲血情況。
鼻血管瘤極易破損,避免手亂抓撓,特別是臉部,注意修剪指甲,以免抓破血管瘤。
預防
鼻血管瘤的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明確,部分為原發性血管瘤,較難預防。應通過胎兒時期滿足營養供給,母體遠離輻射等方式進行一定的預防。
鼻血管瘤尚無特異的初期篩檢手段,建議應養成每年做一次全身體檢的習慣。
- 胎兒在母體子宮內時保證應有足夠的營養攝入。
- 注意工作及生活環境,應遠離輻射、化學污染等危險刺激因素。
- 保持宮內環境適合胎兒生存,避免妊娠高血壓、妊娠糖尿病等妊娠併發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