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健康

膝關節韌帶損傷

概述

膝關節韌帶損傷是由膝關節受到外力造成膝關節周圍韌帶,如內側副韌帶、外側副韌帶、前十字韌帶、後十字韌帶等一條或多條損傷。暴力是引起膝關節韌帶損傷的主要原因,常見的臨床症狀有膝關節處疼痛、腫脹、活動受限,膝關節不穩。治療原則為部分斷裂可以保守治療,完全斷裂需要手術治療,並配合藥物,加強營養,6個月左右可恢復。

就診科別:
骨科、運動醫學科
英文名稱:
ligamentous injury of knee joint
疾病別稱:
膝關節扭傷、膝關節外傷性不穩
是否常見:
是否遺傳:
併發疾病:
膝關節創傷性關節炎
治療周期:
3~6個月
臨床症狀:
膝關節處疼痛、腫脹、活動受限,膝關節不穩
好發人群:
青少年、運動員
常用藥物:
布洛芬膠囊、七葉皂苷鈉、雲南白藥膠囊、低分子肝素鈣
常用檢查:
膝關節X線片、磁共振檢查、關節鏡檢查
疾病分類

韌帶扭傷

為有少量韌帶纖維撕裂,伴局部壓痛,但無關節不穩。

部分韌帶斷裂

有更多韌帶纖維斷裂,伴有更重的功能喪失和關節反應,並有輕到中度的關節不穩。

韌帶完全斷裂

為韌帶完全斷裂,伴有顯著的關節不穩。

聯合性損傷

為兩條韌帶或兩條以上韌帶損傷。

病因

暴力是引起膝關節韌帶損傷的主要原因,其中包括膝外翻暴力、膝內翻暴力、屈曲位暴力、伸直位暴力。

主要病因

內側副韌帶損傷

為膝外翻暴力所致,當膝關節外側受到直接暴力,使膝關節猛烈外翻,便會損傷內側副韌帶。當膝關節半屈曲時小腿突然外展外旋,也會使內側副韌帶損傷。

外側副韌帶損傷

主要為膝內翻暴力所致,因外側骼脛束比較強大,單獨外側副韌帶損傷少見,通常合併腓骨小頭骨折。如果暴力強大,骼脛束和腓總神經都難免受損傷。

前十字韌帶損傷

膝關節伸直位內翻損傷和膝關節屈曲位外翻損傷,都可以使前十字韌帶損傷。一般前十字韌帶很少會單獨損傷,往往合併內、外側副韌帶與半月板損傷,但在膝關節過伸時,有可能會單獨損傷前十字韌帶。另外,暴力來自膝關節後方,脛骨上端受到向前衝擊的力量,也可使前十字韌帶損傷。

後十字韌帶損傷

無論膝關節處於屈曲位或伸直位,來自前方的使脛骨上端後移的暴力都可以使後十字韌帶損傷。後十字韌帶損傷相對少見,通常與前十字韌帶同時損傷,單獨後十字韌帶損傷更為少見。

誘發因素

參加高強度對抗遠動、運動場所濕滑、運動前無熱身活動、單次運動量過大,以及鞋子、護具不合適等,均是膝關節韌帶損傷的誘發因素。

流行病學

膝關節韌帶損傷在運動員中多見,約占所有運動損傷的40%左右,在普通人群中目前缺乏足夠的流行病學數據,男性多於女性。

好發人群

膝關節韌帶損傷以青少年多見,男性多於女性,以運動員最為多見,多見於運動創傷,如足球、滑雪、摔跤等競技項目。

症狀

膝關節韌帶損傷常見的臨床症狀有膝關節處疼痛、腫脹、活動受限,膝關節不穩。膝關節韌帶損傷可出現關節疼痛、關節腔積水,導致膝關節功能受限、膝關節不穩,最終可出現膝關節創傷性關節炎。

典型症狀

膝關節韌帶受傷時有時可聽到韌帶斷裂的響聲,很快便因劇烈疼痛而不能再繼續運動或工作。膝關節處出現腫脹、壓痛與積血,膝關節周圍肌痙攣,病人不敢活動膝關節,膝關節處於強迫體位或伸直、屈曲。膝關節側副韌帶的斷裂處有明顯的壓痛點,有時還會摸到蜷縮的韌帶斷端。

其他症狀

如果暴力強大,腓總神經都難免受損傷,可出現足背皮膚感覺異常,足趾及踝關節背伸活動障礙、足下垂。

併發症

膝關節韌帶損傷可出現關節疼痛、關節腔積水、功能受限,導致膝關節不穩,進而加重膝關節半月板及關節軟骨磨損,加速膝關節退變,最終可發展為膝關節創傷性關節炎。

看醫

對於膝關節韌帶損傷,應根據損傷的程度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及時就醫,積極主動的進行功能鍛煉,通常可以治癒,病人可優到骨科或運動醫學科就診。

就醫指征

病人有明顯的外傷史,出現膝關節處疼痛、腫脹、活動受限,膝關節不穩,需要及時就診。

就診科別
  • 病人可優先到骨科就診。
  • 如果是專科醫院,則運動醫學科更為專業。
醫生詢問病情
  • 怎麼受傷的?
  • 受傷多長時間了?
  • 受傷後可以行走嗎?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如膝關節處疼痛、腫脹、活動受限,膝關節不穩、無力等症狀)
  • 有沒有足背麻木及足下垂的情況?
需要做的檢查

X線平片檢查

能顯示撕脫的骨折塊,為明確有無內、外側副韌帶損傷,可拍攝應力位X線平片,即在膝內翻和膝外翻位置下攝片。因為膝內、外翻應力位會引起明顯疼痛,故需於局部麻醉後進行。在X線平片上比較內、外側間隙張開情況,一般認為兩側間隙相差4mm以下為輕度扭傷,4~12mm為部分斷裂,12mm以上為完全性斷裂,可能還合併前十字韌帶損傷。

磁振造影檢查

可以清晰的顯示出前、後十字韌帶的情況,還可以發現意料不到的韌帶結構損傷與隱匿的骨折線。

關節鏡檢查

對診斷十字韌帶損傷十分重要,75%急性創傷性關節血腫可發現為前十字韌帶損傷,其中2/3病例同時伴有內側半月板撕裂,1/5病例伴有關節軟骨面缺損。

診斷標準

臨床表現

疼痛、腫脹、瘀斑和滲出區,損傷後行走能力、穩定感,有無交鎖。

物理檢查

膝伸直位、外翻與內翻側向應力試驗陽性;Lachman試驗、前抽屜試驗、後抽屜試驗均為陽性。

影像學表現

膝關節前後位、側位X線片及髕骨軸心位X線片;MRl檢查有重要參考價值,關節造影也是確定診斷的重要手段之一,還有關節鏡檢查可確定診斷並進行治療。

鑑別診斷

膝關節周圍骨折

本病應與膝關節周圍骨折相鑑別,二者均有膝關節疼痛、腫脹、活動受限,大部分X線片可明確診斷,與輕微骨折相鑑別時,需要結合膝關節CT及磁共振檢查,暴力較大時可出現韌帶損傷與骨折同時發生的情況。

治療

膝關節韌帶損傷部分斷裂可以保守治療,完全斷裂需要手術治療,配合使用藥物治療,同時加強營養。

治療周期
保守治療周期3個月左右,手術治療大約6個月。
保守治療

膝關節韌帶扭傷或部分性斷裂可以保守治療,用長腿管型石膏固定4~6週。

藥物治療

非類固醇藥物

如芬必得、布洛芬,可減輕病人疼痛。

七葉皂苷鈉

為一種白色結晶性粉末,味苦澀而辣,有消炎、抗滲出、減輕組織水腫等作用。

活血化瘀藥

如活血止痛膠囊、雲南白藥、舒筋活血丸,可改善病人局部血液循環。

抗凝藥物

如低分子肝素,可預防下肢深靜脈栓塞。

手術治療

內側副韌帶損傷

完全斷裂者應及早修補,如同時伴有半月板損傷與前十字韌帶損傷者,也應手術中同時進行處理。

外側副韌帶損傷

外側副韌帶斷裂者應立即手術修補。

前十字韌帶損傷

前十字韌帶完全斷裂者目前主張在關節鏡下行韌帶重建手術,可選用自體骨-髕韌帶-骨重建術、自體半腱肌與股薄肌肌腱重建術,異體肌腱或人工韌帶作為移植材料。如伴有髁間嵴骨折,骨折片抬高移位>2mm,應行螺釘固定。

後十字韌帶損傷

對斷裂的後十字韌帶是否要重建以往有爭論,目前的意見偏向於在關節鏡下初期修復重建。

預後

膝關節韌帶損傷不影響壽命,根據損傷的程度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及時治療,積極主動的功能鍛煉,大多預後良好。

能否治癒

膝關節韌帶損傷大多可以治癒。

能活多久

膝關節韌帶損傷不影響自然壽命。

複診

初期治療病人1週複診一次,病情穩定病人2週複診一次,完全復健後停止複診。

飲食

膝關節是人體的負重關節,其發生損傷後一定要注意飲食調理等,飲食主要是均衡營養,以易消化、吸收的食物為主,促進損傷早日修復。

飲食調理
  • 多進食富含優質蛋白的飲食,促進韌帶修復,如瘦肉、魚肉、牛奶。
  • 多進食富含維他命的飲食,如橙子、菠菜等蔬菜和水果。
  • 忌進食辛辣、刺激飲食,避免刺激胃腸,影響胃腸吸收功能。

照護

膝關節韌帶損傷病人的護理以減輕疼痛、改善膝關節功能為主,日常生活中應該對患肢加強觀察,出現膝關節僵硬,可采局部熱敷,促進膝關節肝功能恢復。

日常護理
  • 了解各類止痛、消腫等藥物的作用、劑量、用法、不良反應和注意事項,遵醫囑正確服用。
  • 抬高患肢,觀察末節血運,注意石膏鬆緊度,避免患肢過早負重和劇烈運動。
  • 後期膝關節僵硬,可採用局部熱敷,促進膝關節功能恢復。
特殊注意事項

石膏外固定易併發壓瘡及肢體缺血,病人自訴外固定位置疼痛明顯,末節血運差,需要及時去除石膏,消毒換藥處理。

預防

暴力是引起膝關節損傷的主要原因,預防方法主要是防止受傷,增強安全意識,加強防護,運動需要循序漸進。

預防措施
  • 增強安全意識,參加體育運動,提前熱身,加強防護。
  • 預防摔倒,走路不穩者使用拐杖。
  • 選擇合適的鞋子,尤其注重防滑。
  • 運動循序漸進,不要突然增加運動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