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健康

腎性尿崩症

概述

由於遺傳性和繼發性因素導致腎臟器質性病變,引起腎臟遠曲小管、集合管上皮細胞抗利尿激素受體及受體後信息傳遞系統缺陷,對抗利尿激素不敏感導致多尿、煩渴,以及低比重尿和低滲尿等臨床症候群。

就診科別:
急診科、腎內科
英文名稱:
nephrogenic diabetes insipidus,NDI
是否常見:
是否遺傳:
原發性腎性尿崩症具有遺傳性;繼發性腎性尿崩症不具有遺傳性
併發疾病:
泌尿系擴張、精神異常與發育障礙、慢性腎功能衰竭
治療周期:
終身間歇性治療或短期治療
臨床症狀:
多尿、煩渴、多飲
好發人群:
青少年、嬰幼兒
常用藥物:
氫氯噻氫、吲哚美辛、 Amiloride
常用檢查:
尿量測定、血尿滲透壓測定、血漿抗利尿激素測定、禁水-加壓素試驗
疾病分類

先天性或遺傳性腎性尿崩症

是一種罕見的遺傳性疾病,約占所有腎性尿崩症的10%,由AVPR2或AQP2基因突變引起,也可以是遺傳病的繼發改變,如Bartter症候群等導致腎臟缺陷使遠端腎單位對精氨酸加壓素的抗利尿作用不敏感、腎單位不能正常濃縮尿液,引起嚴重脫水和電解質不平衡,如高鈉血症和高氯血症。

獲得性或繼發性腎性尿崩症

繼發於藥物、電解質不平衡和腎臟阻塞性疾病等多種疾病導致的腎小管損害引起,更為常見。

病因

腎性尿崩症是由於腎臟對抗利尿激素部分或完全抵抗造成的尿液濃縮障礙性疾病,主要分為先天性和獲得性兩大類。

主要病因

遺傳性因素

約90%病人患病與抗利尿激素受體2基因突變有關,系X連鎖隱性遺傳性疾病;部分病人由編碼水孔蛋白的基因發生突變所致,系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疾病。其中約90%的病人遺傳方式為X連鎖隱性遺傳,而約10%的病人為常染色體顯性或隱性遺傳。

繼發性因素

繼發於多種疾病導致的腎小管損害,如慢性腎孟腎炎、阻塞性尿路疾病、腎小管性酸中毒、骨髓瘤、腎臟移植等,也可繼發於低血鉀症、高鈣血症等代謝失調。多種藥物,如慶大黴素、頭孢唑林鈉、諾氟沙星、 Amikacin 、鏈黴素等。

誘發因素
  • 導致腎小管損傷的疾病活動。
  • 離子代謝失調,低血鉀症和高鈣血症持續存在。
  • 過量長期使用具有腎小管損害作用的藥物。
流行病學
  • 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以青少年、嬰幼兒多見,男性多於女性,男女之比約2:1。
  • 遺傳性腎性尿崩症發病率很低,國內尚無流行病學資料。
好發人群

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以青少年、嬰幼兒多見,男性多於女性,男女之比約2:1。

症狀

腎性尿崩症臨床表現,以腎臟排出大量低滲尿液及繼發性多飲為特點。

典型症狀

主要表現為多尿、煩渴與多飲,起病常較急,一般起病日期明確,24小時尿量可多達5~10L極少超過18L。但也有報導可達40L/d。尿比重常在1.005以下,尿滲透壓常為50~200mOsm/(kg·H2O),尿色淡如清水。部分病人症狀較輕,24小時尿量僅為2.5~5L,如限制飲水,尿比重可超過1.010,尿滲透壓可超過血漿滲透壓,可達290~600mOsm/(kg·H2O),稱為部分性尿崩症。

其他症狀

由於低滲性多尿,血漿滲透壓常輕度升高,因而興奮口渴中樞,病人因煩渴而大量飲水,多喜冷飲,如飲水不受限制,本症僅影響病人睡眠,使其體力虛弱,但智力、體格發育接近正常,但先天性腎性尿崩症,尿液濃縮障礙在出生後即可出現,在生後1週症狀逐漸明顯,出現易激惹、嘔吐、便秘、發熱、餵養困難、生長障礙等非特異症狀,長期反覆脫水與高血鈉可能造成持久的腦細胞器質性損害,使病人出現精神異常與發育障礙等。多尿、煩渴在勞累、感染、月經期和妊娠期均可加重,當腫瘤及顱腦外傷手術累及口渴中樞,或因手術麻醉、顱腦外傷等原因使病人處於意識不清狀態,從而口渴感覺減退或消失此時,如未及時補充大量水分,病人可嚴重失水、血漿滲透壓與血清鈉明顯升高,出現極度乏力、發熱、神經症狀,甚至死亡。

併發症

泌尿道擴張

泌尿道擴張是腎性尿崩症常見併發症,持續的多尿可併發巨形膀胱、神經源性膀胱、輸尿管積水、腎積水等合併症。

精神異常與發育障礙

長期反覆脫水與高血鈉可能造成持久的腦細胞器質性損害,使病人出現精神異常與發育障礙等。如果初期診斷及治療,智力減退可極少發生,但是由於持續多飲和頻繁排尿,腎性尿崩症病人的心理健康會受到嚴重影響。

慢性腎功能衰竭

長期大量低滲尿可以導致神經源性膀胱、尿路及腎盂擴張、腎皮質萎縮的發生,病人年輕時即可能面臨腎造瘺、腎衰竭風險。

低血容量休克

循環容量丟失而導致的有效循環血量減少、組織灌注不足、細胞代謝失調和功能受損的病理生理過程。典型表現為血壓下降、心率增快,病人出現煩躁、意識淡漠、四肢濕冷,同時尿量減少。

看醫

腎性尿崩症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對於控制病情改善症狀、預防併發症極其重要,一旦出現此病的臨床症狀,應該及時到腎內科就診,進行24小時尿量、尿液常規等檢查,明確診斷。

就醫指征
  • 如果病人出現口渴、大量飲水、多尿,包括夜頻尿繁、虛弱等情況應及時就醫。
  • 如果病人出現極度虛弱、意識模糊、嗜睡、頭暈、心慌等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119急救。
就診科別
  • 病人出現口渴、多尿等懷疑腎病的症狀,需去腎內科就診。
  • 病人如果意識不清、心慌等症狀,需去急診科就診。
醫生詢問病情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如多飲、多尿、口渴等)
  • 這些症狀出現多久了?
  • 除此之外還有哪些症狀?
  • 既往有無其他的病史?
  • 既往有無長期使用藥物病史?
  • 家族有無類似病人?
需要做的檢查

血液常規

尿比重和滲透壓降低為尿崩症最顯著的實驗室檢查特點,病人的尿比重一般在1.001~1.005;尿滲透壓一般在50~200mmol/L,低於血漿滲透壓。尿鈉、尿液鉀離子、尿鈣濃度降低,但24h總量一般正常。血鈉和血漿滲透壓一般在正常高限或輕度升高,但如病人飲水受限則血鈉和血漿滲透壓可顯著升高。血肌酸酐和尿素氮一般正常,但伴有嚴重高張症候群者可因腎小球濾過率顯著降低而致血肌酸酐和尿素氮升高。

血漿精氨酸加壓素測定

血漿精氨酸加壓素測定對腎性尿崩症的診斷具有重要意義。正常人血漿精氨酸加壓素基礎值為1~5ng/L,腎性尿崩症者顯著升高,且完全性者較部分性者更高。

禁水試驗

完全性腎性尿崩症病人因對精氨酸加壓素顯著抵抗,故于禁水後尿液仍不能充分濃縮,尿量無明顯減少,尿比重在1.010以內,尿滲透壓和血漿滲透壓之比仍小於1.部分性腎性尿崩症病人對精氨酸加壓素仍有一定的反應,禁水後尿量減少、尿滲透壓和尿比重升高,尿滲透壓可超過血漿滲透壓但低於750mmol/L(多在400~500mmol/L),尿比重低於1.020。

禁水-精氨酸加壓素試驗

完全性腎性尿崩症病人在充分禁水後,注射5U精氨酸加壓素並不能使尿滲透壓和尿比重升高。部分性腎性尿崩症病人在充分禁水後,注射5U精氨酸加壓素一般也不能使尿滲透壓和尿比重進一步升高,但有些病人可有輕微的升高。

高滲鹽水試驗

正常人在滴注高滲鹽後,血漿精氨酸加壓素水平顯著升高,腎臟對游離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較滴注前減少70%以上,同時尿比重和尿滲透壓升高。高滲鹽水試驗中,腎性尿崩症病人血漿精氨酸加壓素的反應基本正常,但因腎臟對精氨酸加壓素敏感性下降,故沒有上述尿量驟減、尿比重和尿滲透壓升高的反應。

診斷標準
  • 常有家族史,或者病人母親懷孕時羊水過多史,或有引起繼發性腎性尿崩症的原發性疾病病史。
  • 多出生後即有症狀,嬰兒病人有尿布更換頻繁、多飲、發育緩慢或不明原因發熱。
  • 兒童及成年病人有多尿、口渴、多飲症狀,尿濃縮功能減低,每日尿量明顯增加,比重<1.010,尿滲透壓低,多低於300mOsm/(kg·H2O)。
  • 禁水-加壓試驗常無尿量減少、尿比重和尿滲透壓升高等反應,尿滲透壓/血滲透壓比值<1,注射加壓素後仍無反應。
鑑別診斷

原發性煩渴

常與精神因素有關,部分與藥物、下丘腦病變有關。主要由於精神、藥物等因素引起煩渴、多飲,導致多尿與低比重尿,與尿崩症極相似,但抗利尿激素並不缺乏。這些症狀可隨情緒而波動,並伴有其他神經症的症狀,診斷性試驗均在正常範圍。由此可以進行鑑別。

糖尿病

有多尿、煩渴症狀,但血糖升高,尿糖陽性,糖耐量曲線異常,容易鑑別。腎性尿崩症無血糖升高,通過此點可以鑑別。

低血鉀症

低血鉀症可影響腎臟濃縮功能,從而引起多尿、煩渴等症狀,但低血鉀症血清中鉀的含量降低,通過血清檢查可以判斷。

治療

先天性腎性尿崩症由於屬於遺傳性疾病,目前尚無有效的基因治療方法,主要以對症治療為主,繼發性腎性尿崩症以積極治療原發病為主。

治療周期
先天性腎性尿崩症需要終身間歇性治療;繼發性腎性尿崩症隨著原發病治癒而治癒。
一般治療

嬰幼兒病人不能表達渴感或主動飲水、生長發育較快、胃腸道發育欠完善、飲食中水分含量高,應該由專業的醫生綜合考慮以上因素給出合適的營養攝入量和飲水量,防止脫水和高鈉血症的反覆發生,促進正常的生長發育。

藥物治療

噻嗪類利尿劑

氫氯噻嗪可以減少腎性尿崩症病人尿量,短期內增加排鈉量,機制可能是作用於遠曲小管的噻嗪類敏感受體,抑制遠曲小管對Na的重吸收,增加小管液的Na,由緻密斑感知Na的變化通過管球反饋機制減少腎血容量,並促進近端小管對濾過液的重吸收,減少到達集合管的原尿量,使終尿量減少。

攝護腺素合成酶抑制劑

非選擇性攝護腺素合成酶抑制劑吲哚美辛可以使腎性尿崩症病人尿量明顯減少,尤其在起始應用時效果明顯,故可以用於獲得性腎性尿崩症的緊急處理,機制可能與促進抗利尿激素刺激的cAMP生成和增加非抗利尿激素依賴的溶質重吸收相關。

鈉離子通道阻斷劑

Amiloride 可以阻斷連接管和集合管起始段的 Amiloride 敏感性鈉離子通道,抑制鈉的重吸收,減少血容量從而達到控制尿量的效果,對於健康個體沒有抗利尿作用。

中醫藥治療

中醫藥辨證論治,針對性選用清熱生津、補腎固腎治療,可改善臨床症狀。而針對腎功能損害者,也可以配合中醫藥治療以保護腎功能,延緩腎衰竭病程進展。

手術治療

本病無需手術治療。

其他治療

靜脈輸液

存在胃腸道失水和發熱處於嚴重脫水狀態的腎性尿崩症病人,可能需要靜脈補液,應該注意輸液濃度及輸液速度。由於腎性尿崩症病人的尿滲透壓明顯低於血滲透壓,腎臟在排出相等溶質的情況下往往會排出更多的水,所以常常需要輸入低張鹽溶液而不是生理鹽水,否則將進一步加重機體的脫水狀態。同時應該避免輸液速度過快導致血鈉下降過快造成神經肌肉興奮、腦水腫等的發生,一般建議慢性高鈉血症24h內血鈉下降不宜超過10mmol/L。

預後

輕度繼發性腎性尿崩症可完全恢復正常,先天性腎性尿崩症常屬永久性,在充分的飲水供應和適當的抗利尿治療下,通常可以甚本維持正常的生活。

能否治癒

先天性腎性尿崩症尚不能治癒,部分輕度繼發性腎性尿崩症可完全恢復正常。

能活多久

採取相應措施,可基本維持正常的生活,對壽命影響不大。

複診

治療初期至少每1個月複查一次,治療穩定後可3個月複查一次。

飲食

腎性尿崩症病人平時應注意補充水分,膳食多樣化,避免不規律進食,暴飲暴食。

飲食調理

應由專業的營養師醫生綜合考慮病人具體情況,給出合適的營養攝入量和飲水量,防止脫水和高鈉血症的反覆發生,促進正常的生長發育,同時也應該避免飲水量過多造成水中毒的發生。對於兒童和青少年病人,提倡低鹽飲食以減少溶質性利尿,提倡合理的蛋白飲食以維持生長發育所需,提倡口渴時主動飲水,避免一次性大量飲水,警惕水中毒的發生。

照護

腎性尿崩症較難治癒,但是對病人的良好護理可以有助於症狀的緩解。

日常護理
  • 了解各類藥物的作用、劑量、用法、不良反應和注意事項,遵醫囑正確服用。
  • 在合適的年齡指導腎性尿崩症病人養成定時排尿、徹底排空膀胱的排尿習慣,有助於減低尿路靜水壓,預防尿路擴張、神經源性膀胱、慢性腎衰竭等併發症發生,使病人終身受益。
病情監測

檢測24小時攝入液體以及排尿量,並進行記錄,防止脫水的發生。

特殊注意事項

按醫囑用藥,適當補充水分,記錄24小時液體出入量,防止脫水和水中毒,練習排尿,避免積水。

預防

由於先天性腎性尿崩症屬於遺傳性疾病,目前還沒有特異有效的預防方法。繼發性腎性尿崩症是由於原發疾病引起,因此定期體檢,初期發現問題,初期治療,可以避免疾病進一步加重。

初期篩檢

定期體檢,初期發現可以導致繼發性腎性尿崩症的原發疾病。

預防措施
  • 定期體檢,每年至少一次全面體檢。
  • 避免濫用可能導致腎小管損傷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