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癬
概述
頭癬是由於頭部毛髮真菌感染引起的傳染性疾病,主要表現為脫髮、頭皮出現鱗屑、斷髮等,多發生於頭部,具有傳染性,好發於兒童,主要通過藥物治療。
- 就診科別:
- 皮膚科
- 英文名稱:
- tinea capitis
- 疾病別稱:
- 頭皮癬
- 是否常見:
- 是
- 是否遺傳:
- 否
- 併發疾病:
- 滲液、膿皰
- 治療周期:
- 短期治療,6~8週左右
- 臨床症狀:
- 脫髮、鱗屑、斷髮
- 好發人群:
- 兒童
- 常用藥物:
- Terbinafine 、灰黃黴素、 Itraconazole
- 常用檢查:
- 真菌檢查、Wood燈檢查
根據致病菌及臨床表現分類
黃癬
頭癬主要表現為黃癬痂,主要見於兒童,成年人和青年人也可以出現。
白癬
病變表現為白色鱗屑性脫髮斑片,可在幼稚園、小學等場所爆發。
黑癬
毛髮折起處呈現黑色小點。
膿癬
病變處出現膿液,表現為漿液或半透明的膿液,多在用力擠壓後出現。
根據臨床表現是否有炎症分類
非炎症性頭癬
病變沒有出現炎症。
炎症性頭癬
病變出現炎症。
根據致病菌侵犯毛髮的方式分類
發外型感染
顯微鏡下可見致病菌在毛干外。
發內型感染
顯微鏡下可見致病菌在毛干內。
病因
頭癬與頭部毛髮感染真菌有關,主要是直接或間接接觸病人或患病動物而感染,尤其是抵抗力低下或頭皮損傷後。
直接接觸患病病人或患病動物
正常人群如與頭癬病人接觸,尤其在身體抵抗力下降時,容易感染頭癬。
間接接觸患病病人或動物
間接接觸被患病人群或動物污染的物品,如毛巾、枕頭等。
抵抗力低下
身體抵抗力低下,免疫力下降,可促進頭癬的發生。
頭皮損傷
頭皮出現損傷,真菌感染後容易入侵,可促進本病的發生。
頭癬好發於青春期前的兒童,男女均可發病,男性多於女性,全國各地均有發生,患病率存在地區和人口統計學差異。
接觸傳播包括直接接觸感染者或密切接觸患病的貓、狗、兔等動物,或接觸受污染的理髮工具、帽子、枕巾、梳子等物品引起間接傳染。接觸無症狀致病菌攜帶者也是一種感染傳播方式,可能在頭癬的復發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頭癬好發於兒童。
症狀
頭癬主要表現為頭皮脫髮、斷髮、鱗屑,部分病人可伴有頭皮搔癢,有時可出現疼痛,黃癬伴有明顯的鼠臭味。嚴重的病人可出現頭皮滲液、膿皰。
黃癬
表現為針頭到2公分大小的杯狀痂,有數根毛髮穿出,伴明顯的鼠臭味,可造成永久性脫髮,可引起甲黃癬、體黃癬。
白癬
表現為灰白色鱗屑性脫髮斑片,患區頭髮一般在距頭皮2~4mm處折斷,病髮根部包繞灰白色套狀鱗屑(即菌鞘)。一般沒有自覺症狀,偶爾有輕微的搔癢感。
黑癬
皮損和白癬相似,但髮根無菌鞘,毛髮出頭皮即折斷,折斷處可見黑色小點,又稱黑點癬,可引起體癬、甲癬等。
膿癬
炎症性頭癬,皮損處為化膿性毛囊炎,形成暗紅色浸潤性斑塊,表面柔軟,破潰後有多個蜂窩狀排膿小孔,觸摸有波動感,可形成疤痕及永久性脫髮。
搔癢、疼痛
部分病人皮損部位可出現搔癢、疼痛。
繼發感染
嚴重病人可繼發感染,出現臭味。
感染嚴重的病人可出現頭皮部位的滲液、膿皰,部分病例可出現永久性疤痕和脫髮,或引起體癬、甲癬等。
看醫
當病人出現脫髮、頭皮鱗屑等症狀的情況,應及時就診於皮膚科,並做真菌等檢查明確診斷。頭癬需要與頭皮脂漏性皮膚炎、頭皮銀屑病、毛囊炎性脫髮進行鑑別。
- 無論是不是高危人群,一旦發現脫髮、頭皮鱗屑都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一步檢查。
- 已經確診頭癬的病人,若出現滲液、膿皰等症狀,應立即就醫。
多數病人優先考慮去皮膚科就醫。
- 症狀出現多久了?
- 以前是否也有類似情況?
- 是否進行過治療?
- 有沒有其他疾病?
- 身邊有沒有人出現類似情況?
- 是否服用糖皮質類固醇、免疫抑制劑等?
真菌檢查
拔出斷髮於顯微鏡下觀察有無真菌成分,黃癬可見發內出現菌絲,白癬可見圍繞毛髮排列的孢子,黑點癬可見發內密集的孢子。
Wood燈檢查
Wood燈照射脫髮區,黃癬呈現暗綠色螢光,白癬呈現亮綠色螢光,黑癬無螢光。
病人出現脫髮、頭皮鱗屑,結合真菌檢查發現真菌成分即可確診。
頭皮脂漏性皮膚炎
主要表現為紅斑、鱗屑,可出現脫髮現象,也可發生於鼻唇溝等褶皺部位。但一般無斷髮,真菌檢查陰性。
頭皮銀屑病
鱗屑比較厚重,常呈束狀發,很少脫髮。
毛囊炎性脫髮
一般見於成年人,表現為一個脫髮斑伴膿皰,真菌檢查陰性。
頭虱病
頭虱病的搔癢可能會與頭癬相混淆,但是通過體格檢查發現虱成蟲或虱卵可確診頭虱病,頭虱病的鱗屑極少或沒有鱗屑。
治療
頭癬主要通過藥物口服和外用治療,結合剪髮、消毒等,治療6~8週可好轉。另外需積極去除病因,減少誘發因素。
剪髮
儘可能將頭髮全部剪掉,每周一次,連續8週。
消毒
病人接觸的毛巾、帽子、枕頭、梳子等一切頭部用具全部消毒、除菌。
口服藥
如灰黃黴素、 Terbinafine 、 Itraconazole 等,系統進行抗真菌治療,病人需要定期進行隨訪,明確是否可停用此類藥物。
外用藥
可以外用抗真菌的洗劑和藥膏,連續使用3~6個月,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頭癬一般無需手術治療。
預後
頭癬治療後預後效果良好,大多數病人預後不留疤痕,少數症狀嚴重的病人預後可出現疤痕、永久性脫髮。再次接觸誘發因素,可導致復發。
頭癬可以治癒。
頭癬一般不影響壽命。
頭癬病人再次接觸誘發因素可出現復發,出現脫髮、頭皮鱗屑症狀時,應及時就醫。複診需攜帶病歷資料及檢查報告單,可能醫生會做體格檢查。患病期間應每周複診一次,觀察病變情況,以便根據病情調整治療方案。治療好轉後應半年定期複診一次,減少復發。
飲食
頭癬病人要注意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有助於減緩病情進展,合理、均衡地分配各種營養物質的攝入,禁食油膩、辛辣食物。
- 宜吃新鮮水果、蔬菜,如蘋果、香蕉等,多飲水,有利於提高免疫力。
- 忌吃辛辣、油膩食物,忌菸酒,少吃高熱量食物,避免加重病情。
照護
頭癬病人注意患病皮膚的清潔,不抓撓患病皮膚,以免加重病情,保持心情愉快,緩解壓力,養成良好的生活作息習慣,有利於病情的減輕。
- 患病後不與他人共用頭部用具。
- 充分休息,保障規律的生活作息。
- 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勤洗手,保持皮膚清潔,不抓撓患處皮膚。
- 加強營養,提高機體免疫力。
- 頭癬病人接觸過的梳子、枕巾等物品可以使用含氯消毒劑進行消毒。
頭癬病人應注意觀察皮膚顏色,脫髮、斷髮面積,脫屑的情況。觀察用藥後的反應,出現不良反應及時就醫。患病期間定期複查,以便醫生根據症狀及檢查結果,調整治療方案。
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緒激動,學會緩解壓力。
發病期間注意個人衛生,保持患處皮膚清潔,避免過度抓撓皮膚。如果家裡寵物有可疑病變時,需要及時就診獸醫。
預防
頭癬主要與頭部皮膚感染真菌有關,因直接或間接接觸病人或患病動物而感染,要注意個人衛生,減少與病人的直接或間接接觸。
初期進行真菌檢查可以確診是否為頭癬。
- 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保持頭髮清潔。
- 適量運動,增強機體的免疫力。
- 規律的生活作息,不熬夜、不飲酒、不吸菸。
- 補充維他命,加強營養,提高身體抵抗力。
- 不與他人共用頭部用具。
- 避免與患病病人或動物接觸。
- 加強飼養動物的管理,注意觀察有無鱗屑、除毛的現象,及時送至動物醫院進行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