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健康

高血壓腎病

概述

高血壓腎病系原發性高血壓引起的腎臟結構和功能損害,分為良性高血壓腎硬化症和惡性高血壓腎硬化症。良性高血壓腎硬化症是高血壓長期作用於腎臟所致,惡性高血壓腎硬化症指在原發性高血壓基礎上,發展為惡性高血壓後引起的腎臟損害。高血壓和腎損害同時存在會互為因果、互相加重,需積極控制病人血壓水平,避免持續高壓對於人體,包括腎臟在內的靶器官的損傷,緩解病人病情。

就診科別:
腎內科
英文名稱:
Hypertensive nephropathy
疾病別稱:
高血壓性腎損害、高血壓腎小動脈硬化、高血壓性腎病
是否常見:
是否遺傳:
併發疾病:
腦出血、心臟衰竭、失明
治療周期:
長期持續性治療
臨床症狀:
長期高血壓、血尿、蛋白尿
好發人群:
40~50歲以上人群、有高血壓病史5~10年以上人群
常用藥物:
厄貝沙坦、硝苯地平、氫氯噻嗪
常用檢查:
尿液常規、24小時尿蛋白定量、腎切片檢查
疾病分類

第一期

即微量白蛋白尿期,以尿中白蛋白排泄率異常為特徵,腎功能正常,尿液常規蛋白陰性。

第二期

即臨床蛋白尿期,以尿液常規蛋白陽性、24小時尿蛋白定量1~2g為特徵,腎功能正常。

第三期

即腎功能不全期,以Ccr下降、SCr升高為特徵,分非透析期和透析期。

病因

主要病因

腎臟本身用於過濾體內毒素,通過尿液排出多餘的水和鈉鹽,同時防止蛋白、血球等漏出血管,高血壓使血管內血液壓力增高,導致蛋白漏出至尿液里,蛋白一旦漏出會對腎臟的濾網系統造成破壞。高血壓長期控制不佳,造成腎臟結構破壞難以逆轉,就會逐漸出現腎功能損害,甚至慢性腎衰竭,最後嚴重階段為尿毒症。

誘發因素

高鹽飲食

高鹽飲食可使中樞神經系統交感神經活性升高,容易出現高血壓。

先天因素

原發性高血壓一般是先天遺傳因素導致,呈家族聚集性。

流行病學
  • 高血壓腎病患病年齡多在40~50歲以上,有5~10年高血壓病史。
  • 其中有一小部分病人(1%~8%)可轉為惡性高血壓腎硬化症,此類病人若不及時治療,死亡率極高。
好發人群

高血壓人群

20%的病人會合併慢性腎臟的損傷,也就是高血壓導致的慢性腎臟病。

40~50歲以上人群

隨著年齡的增大,腎功能都會緩慢下降,如果下降的快,可能導致毒素升高。

症狀

高血壓腎病初期僅有夜尿增多,繼之出現蛋白尿,個別病例可因微血管破裂而發生短暫性肉眼血尿。同時高血壓可導致其他臟器的損傷,引起相應的併發症。

典型症狀

夜尿增多

病人初期可出現夜尿增多,在夜間排尿次數多於兩次,尿量多於全天總量的1/2。

蛋白尿

蛋白尿通常表現為尿中帶有泡沫的現象,泡沫比較細密,並且所持續的時間也會比較長。

血尿

病人在臨床上還可以出現血尿症狀,一般是短暫性肉眼血尿。

高血壓

病人通常有5~10年的高血壓病史,可表現為經常頭暈、頭痛等不適。

下肢浮腫

病人的浮腫現象比較常見,其中以雙下肢凹陷性水腫比較多見。

其他症狀

部分病人可出現胸水、腹水,當胸水、腹水較多時可引起呼吸困難、臍疝氣或腹股溝疝氣。

併發症

心臟衰竭

高血壓導致心臟負荷過重,引起心臟結構和功能的改變,進而發展為高血壓性心臟病,末期可發生心臟衰竭。

腦出血

腦部的血管結構比較薄弱,發生硬化後更脆弱,易在血壓波動時致腦出血。

失明

高血壓可導致視網膜動脈硬化及出血,尤其是惡性高血壓腎動脈硬化症,容易導致視力下降,甚至失明。

看醫

當病人出現夜尿增多、下肢浮腫、血尿、蛋白尿的情況需要及時就醫,優先考慮去腎內科,通過體格檢查、腎功能檢查、尿液常規檢查等確定診斷,注意與其他腎病相鑑別。

就醫指征
  • 出現下肢浮腫、夜尿增多、尿中泡沫增多,需要及時就醫,在醫生的指導下進一步檢查。
  • 出現肉眼血尿、呼吸困難、劇烈頭痛、意識障礙等症狀,應立即就醫。
就診科別
  • 病人優先考慮去腎內科就醫。
  • 如果出現劇烈頭痛、偏癱、意識障礙、呼吸困難,應去急診科就診。
  • 出現視物模糊、視力下降,可去眼科就診。
醫生詢問病情
  • 都有什麼不適症狀?
  • 不適症狀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 每日尿量多少?
  • 有沒有視物模糊、頭疼、嗜睡、抽搐等伴隨症狀?
  • 有什麼既往病史?如高血壓史?
需要做的檢查

體格檢查

測量血壓,確定血壓升高的程度,視診、觸診確認有無水腫等,聽診上腹部或腎區是否有血管雜音。

尿液常規檢查

多為輕中度蛋白尿,24小時定量多在1.0~2.0g。

腎功能檢查

腎功能是一項抽血化驗檢查,查看血中血漿肌酸酐、尿素氮及血尿酸是否出現異常,為判斷是否為良性小動脈性腎硬化症提供依據。

影像學檢查

腎臟多無變化,發展致腎功能衰竭時可出現腎臟不同程度縮小,核素檢查初期即出現腎功能損害。心電圖常提示左心室高電壓,胸部X線或超音波心動圖常提示主動脈硬化、左心室肥厚或擴大。

腎切片檢查

通過腎臟穿刺的手段取少量腎臟組織,明確有無腎小動脈硬化,此項檢查可用於確診良性或惡性小動脈性腎硬化症。

診斷標準
  • 具有相關臨床表現,即夜尿增多、蛋白尿、下肢浮腫等。
  • 結合5~10年的高血壓病史,以及尿液常規、腎功能檢查發現蛋白尿、腎功能損害,可基本確診。
  • 綜合病史以及腎切片檢查、腎功能檢查,進一步確診良性或惡性小動脈性腎硬化症。
鑑別診斷

慢性腎小球腎炎繼發性高血壓

該病病人尿液檢查異常在前,高血壓在後,而高血壓腎病病人的高血壓在前,可先於腎損害5~10年出現,二者的因果關係相反。

慢性腎盂腎炎繼發高血壓

病人多為女性,常有間歇發作的泌尿刺激征,尿白血球增多,細菌培養陽性,出現腎功能損害後可繼發高血壓。而高血壓腎病是高血壓導致的腎損害,病人通常有多年的高血壓病史。

治療

高血壓腎病的發生與高血壓嚴重程度和持續時間呈正相關,需注意限制鈉的攝入量,嚴格控制血壓水平,預防併發症。

治療周期
高血壓腎病需要長期持續性治療。
一般治療

血壓輕度升高、尿液常規大致正常者,注意低鹽、低脂飲食,適當運動,減輕體重,積極控制血壓。

急症治療

惡性腎小動脈硬化症病人短期內腎功能迅速惡化,在合併有高血壓腦病、視力迅速下降、顱內出血,以及不能口服藥物時,可靜脈給藥,常用硝普鈉,力爭在12~24小時控制血壓。

藥物治療

鈣離子通道阻斷劑

硝苯地平緩釋或控釋片可使血壓有效的控制到正常或接近正常,能夠預防、穩定或延緩高血壓腎病的損害。

血管緊張素Ⅱ受體阻斷劑

厄貝沙坦適用於原發性高血壓,合併高血壓的第二型糖尿病腎病變的治療,對本品過敏者或孕婦禁用。

利尿劑

氫氯噻嗪可降低血壓,有利尿作用,常與其他降壓藥合併使用。

血管緊張素酶抑制劑

常用藥物有 Ramipril 、福辛普利等,本類藥物通過改善腎臟血流供應,減少尿蛋白,減慢腎小球硬化速度,有抗氧化等保護腎臟功能,是目前治療良性小動脈性腎硬化症的首選藥物,主要適用於血壓升高及有蛋白尿的人群。

β受體阻斷劑

常用藥物有美托普洛、比索洛爾等,通過減少心臟收縮力、擴張周圍血管達到降壓效果,此類藥物通常與其他降壓藥物聯合使用。

手術治療

腎移植手術

如果病人病情進展至終末期,可以考慮進行腎移植手術,將病人腎臟替換為健康的腎臟,清除體內代謝的廢物,維持水、電解質平衡。

其他治療

透析治療

高血壓腎病病人終末期時腎功能衰竭,無法進行正常的代謝,需要通過透析治療來維持腎功能,延長病人的生命。

預後

高血壓腎病是由於長期高血壓導致的腎臟損害,通常預後不良,建議病人積極配合醫生治療,延緩腎臟損害,可提高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時間。

能否治癒

高血壓腎病的病人需要長期服藥治療,通常難以治癒。

能活多久

病人的壽命取決於高血壓控制程度以及腎臟損害程度,如果是惡性高血壓性小動脈性腎硬化,未進行規範治療,病人壽命可受到明顯影響,可在一年左右死亡。

複診

病人需要根據醫囑定期複診,複查尿液常規、腎功能等檢查。

飲食

病人應注意飲食的合理性,進行低鹽飲食,維持適量的蛋白質吸收,避免高植物蛋白的攝入,減輕腎臟的負擔,同時避免高脂肪的食物。

飲食調理
  • 均衡飲食,避免過量攝入鹽、糖、脂肪等,並保證鉀、鎂等對高血壓有益的微量營養素的攝入。
  • 清淡飲食,避免進食過量的鈉鹽,儘量控制在每天6g以下。
  • 注意低脂、低蛋白飲食,注意進食優質蛋白,如魚肉、瘦肉。

照護

高血壓腎病病人的護理主要是適當運動,飲食清淡,戒菸、限酒,可有效調控血壓,改善病情。

日常護理
  • 適度運動,運動對糖尿病、動脈粥狀硬化都有積極的防治作用。
  •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戒菸限酒,減輕體重。
  • 需要按醫囑用藥,不要漏服或多服,對藥物的作用及副作用要了解。體位變化時(例如由久坐起身時或久臥坐起時)動作要緩慢,避免發生暈厥。
病情監測

病人日常注意監測血壓,遵醫囑定期複診。

特殊注意事項

加強對病人血壓的控制,保持良好的心態,過度憂慮、精神緊張、猜疑病情,均可使血壓升高。

預防

高血壓腎病的初期預防十分重要,合理的生活方式,遵醫囑用藥控制血壓,能有效預防高血壓腎病。

初期篩檢

具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危險因素的病人,應定期到醫院體檢。

預防措施
  • 堅持適量的體育運動,控制體重。
  • 避免高鹽飲食以及過量脂肪的攝入,戒菸、限酒。
  • 高血壓病人注意積極控制血壓,提高用藥依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