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腎小球腎炎
概述
急性腎小球腎炎是一種急性起病,以血尿、蛋白尿、高血壓、水腫,或伴有一過性腎小球濾過率降低為臨床特徵的腎小球疾病。病初伴有血清補體C下降,病理表現為微血管內增生性腎小球腎炎。多見於A組β-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後,也可見於其他細菌、病毒和原蟲感染。該病多能自發痊癒,但重症病人可出現心臟衰竭、急性腎衰竭等併發症。任何年齡均可發病,但以兒童及青少年多見。
- 就診科別:
- 腎內科
- 英文名稱:
- acute glomerulonephritis
- 疾病別稱:
- 急性腎炎
- 是否常見:
- 是
- 是否遺傳:
- 否
- 併發疾病:
- 感染、充血性心臟衰竭、腎功能不全
- 治療周期:
- 短期治療,本病為自限性疾病
- 臨床症狀:
- 血尿、蛋白尿、水腫、高血壓
- 好發人群:
- 多見於兒童、男性
- 常用藥物:
- 青黴素、氫氯噻嗪、呋塞米、硝苯地平、卡托普利、硝普鈉
- 常用檢查:
- 尿液常規、血液常規、紅血球沉降率檢測、腎臟超音波檢查、腎切片檢查
急性鏈球菌感染後腎小球腎炎
有鏈球菌感染的血清學證據,起病6~8週內有血補體低下。
非鏈球菌感染後腎小球腎炎
與細菌感染以及激發的免疫反應有很大關係。
病因
急性腎小球腎炎主要為β-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所致,常見於上呼吸道感染、猩紅熱、皮膚感染等鏈球菌感染後。本病系感染誘發的免疫反應所致。針對鏈球菌致病抗原如蛋白酶、外毒素B等的抗體可能與腎小球內成分發生交叉反應、循環或原位免疫複合物沉積,誘發補體異常活化等均可能參與致病,導致腎小球內炎症細胞浸潤。
本病主要為β-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所致,常見於上呼吸道感染、猩紅熱、皮膚感染等鏈球菌感染後。本病系感染誘發的免疫反應所致。針對鏈球菌致病抗原如蛋白酶、外毒素B等的抗體可能與腎小球內成分發生交叉反應、循環或原位免疫複合物沉積,誘發補體異常活化等均可能參與致病,導致腎小球內炎症細胞浸潤。
急性腎小球腎炎的發病率明顯下降,任何年齡均可發病,但以學齡兒童發病為多見,青年次之,中年及老年少見,以5~14歲發病率最高,2歲以內罕見,一般以男性發病率較高,男女之比約為2∶1。
急性腎小球腎炎好發於男性和兒童,急性腎炎發病急、病程短,4歲以上兒童發病較多,男性多於女性。大多數疾病發生在鏈球菌感染後,多數病例在两週前發生咽炎、扁桃腺炎等原發感染,但感染程度與疾病是否發生無平行關係。
症狀
急性腎炎通常於前驅感染後1~3週起病,潛伏期相當於致病抗原初次免疫後誘導機體產生免疫複合物所需的時間,呼吸道感染者的潛伏期較皮膚感染者短。本病起病較急,病情輕重不一,輕者呈亞臨床型(僅有尿液常規異常);典型者呈急性腎炎症候群表現,重症者可發生急性腎衰竭。本病大多預後良好,常可在數月內臨床自愈。
急性腎小球腎炎常於感染後两週起病,相當於抗原免疫後產生抗體的時間。本病起病急,輕者呈亞臨床型(僅尿液常規及血清C3異常);典型者呈急性腎炎症候群表現,重症者可發生急性腎損傷。臨床均有腎小球源性血尿,約30%為肉眼血尿。可伴有輕、中度蛋白尿,少數可呈腎病症候群範圍的蛋白尿。80%的病人可有晨起眼瞼及下肢水腫,可有一過性高血壓。
眼底改變
為高血壓引起,可見視網膜小動脈痙攣,偶有火焰狀出血及視神經頭水腫。
高血容量
嚴重者可有氣急、呼吸困難、心臟擴大及奔馬律。
充血性心臟衰竭
常發生在急性期,水鈉嚴重瀦留和高血壓為重要的誘因,可能出現水腫、呼吸急促、無法仰臥,需緊急處理。
- 可能在短時間內出現腎功能下降等表現。
- 由於急性腎炎可導致抵抗力下降,因此部分病人可能併發全身感染。
- 即血壓和舒張壓急劇升高,腦血管系統自動舒張和收縮調節功能失控,導致腦充血和腦水腫。
- 充血性心臟衰竭:常發生在急性期,水鈉瀦留和高血壓為其誘發因素。臨床表現為氣短、咳嗽等左右心臟衰竭症狀。
- 氮質血症:急性腎功能衰竭病人可能有不同程度的氮質血症。
看醫
病人因感染後出現水腫(晨起顏臉部水腫,或伴有下肢輕度可凹陷水腫)、血尿(尿色呈棕色、渾濁或呈洗肉水樣)等情況下,應及時就診以明確診斷,早發現、早治療,以免出現腎功能惡化等情況。
- 出現血尿、蛋白尿、水腫、高血壓等情況,需要立即就醫,在醫生的指導下進一步檢查。
- 在體檢或其他情況下發現血尿、蛋白尿、血壓升高時,應及時就醫。
- 已經確診急性腎小球腎炎的病人,若出現血壓升高、呼吸困難、尿量減少、感染加重等情況,應立即就醫。
- 大多病人優先考慮去腎內科就診。
- 若出現血壓高、呼吸困難、難以平臥、心悸、視物不清等症狀,到急診科就診。
- 若出現嚴重的感染、頭暈、神志昏迷等,可就診於感染科、神經內科等科別。
- 因為什麼來就診的?
- 出現血尿、水腫、高血壓多久了?血壓最高達多少?
- 尿液是什麼顏色的?尿液起泡嗎?
- 目前是否有以下症狀?(如呼吸困難、難以平臥、心悸、視物不清、頭暈等症狀)
- 既往有無其他的病史?
尿液檢查
血尿幾乎見於所有病人,尿紅血球呈多形性,常伴有腎小管上皮細胞、白血球、透明或顆粒管型,輕、中度蛋白尿,約有1/4病人的24h尿蛋白定量>3.5g,尿中纖維蛋白降解產物增加。
紅血球沉降率檢查
急性期病變紅血球沉降率常增快。
腎功能測定
多數病人急性期有輕度腎小球濾過率下降,血尿素氮和肌酸酐濃度在正常上限,腎血流量正常。極少數濾過率嚴重下降,出現尿毒症、高血鉀表現。
血清補體及免疫球蛋白測定
一過性血清補體降低是本病重要的診斷依據之一。疾病初期血清總補體濃度(CH50)、C3、C4及備解素下降,其後逐漸恢復,6~8週恢復正常。
細菌培養及血清學試驗
咽拭子或皮膚培養常見A組β-溶血性鏈球菌;血清抗鏈球菌溶血素「O」抗體常在鏈球菌感染後2~3週出現,3~5週滴度達高峰後逐漸下降;在感染後4週可檢測到抗鏈球菌胞壁M蛋白抗體。
腎臟超音波檢查
雙腎大小正常或增大。
腎臟切片檢查
以下兩種情況下應進行腎切片檢查:少尿3~7d以上或進行性尿量減少,腎小球濾過功能呈進行性損害,疑為急進性腎小球腎炎者。病程1~2個月以上,臨床表現無好轉趨勢,考慮其他原發或者繼發腎小球疾病者。
當病人出現以下症狀可診斷為急性腎小球腎炎:
- 發病急,起病於前驅感染後1~3週。
- 尿量減少、浮腫,中等度血壓升高一般為150~180/90~100 mmHg(20~24/12~13.3kPa)。
- 實驗室檢查:鏡下血尿伴紅血球管形及輕中度蛋白尿;短暫氮質血症;尿纖維蛋白降解產物(FDP)升高;血清補體降低;抗鏈球菌溶血菌素「O」滴度增高。
- 腎切片檢查示微血管內增生性腎小球腎炎。
急性腎小球腎炎需要與其他表現為急性腎炎症候群的腎小球疾病鑑別。
其他病原體感染後的急性腎炎
應尋找其他病原菌感染的證據,病毒感染後常不伴血清補體降低,少有水腫和高血壓,腎功能一般正常,臨床過程自限。
膜增生性腎小球腎炎(MPGN)
臨床上常伴腎病症候群,50%~70%病人有持續性低補體血症,8週內不恢復。
IgA腎病變
部分病人有前驅感染,通常在感染後數小時至數日內出現肉眼血尿,部分病人血清IgA升高,血清C3一般正常,病情無自愈傾向。
治療
病人以休息和對症治療為主,急性腎衰竭者應予透析,待其自然恢復。本病為自限性疾病,不宜應用糖皮質類固醇、細胞毒性藥物。
- 急性期應短期臥床休息。
- 低鹽飲食,每天少於3g。
- 優質動物蛋白飲食。
- 明顯少尿者限制液體入量。
治療感染灶
根據病原學選擇及應用抗生素10~14天;反覆發作性扁桃腺炎,病情穩定後可考慮摘除。
利尿消腫、降血壓,預防心腦合併症
休息、低鹽和利尿後高血壓控制仍不滿意時,可加用降壓藥物。可適當依據病情應用利尿劑及降壓藥。
急性腎小球腎炎一般無需手術治療。
發生急性腎衰竭而有透析指征時,應及時透析治療。
預後
急性腎小球腎炎為自限性疾病,多數病人預後良好。6% ~18%病例遺留尿異常和(或)高血壓而轉為慢性,或於臨床痊癒多年後又出現腎小球腎炎表現。
急性腎小球腎炎為自限性疾病,可治癒。
急性腎小球腎炎治療及時不影響自然壽命。
急性腎小球腎炎病人需要定期到醫院複查,建議1~2週複查病人血壓情況、水腫情況及尿量、腎功能情況。
飲食
急性腎小球腎炎病人需要限鹽,以便減輕水腫和心臟負荷。堅持低蛋白飲食,出現氮質血症的病人應限制蛋白質的攝入。飲食以清淡及易消化食物為主。
- 限制高鹽食物,如臘肉、醬菜、榨菜、鹹菜、醬油等。
- 少吃植物蛋白,如豆腐、豆漿等。
- 限制辛辣、刺激食物,如咖喱、辣椒、芥末等。
照護
急性期病人應絕對臥床休息,如此可增加腎血流量及尿量。症狀明顯的病人應臥床4~6週,待水腫消除後可適當運動。
- 日常生活多飲水,幫助人體將新陳代謝產生的廢物排出,降低有毒物質在腎臟中的濃度,避免腎臟受損。
- 急性期應臥床休息,避免勞累。
- 鍛煉身體、增強體質、避免減少上呼吸道感染有助於本病的好轉。
病人應多與家人溝通,得到家庭、社會的支持,保持良好心態,緩解心理壓力,積極對抗疾病。
每天監測血壓、水腫及每日尿量情況,如血壓、尿量有忽高忽低的變化及時就診。
預防
防治感染是預防急性腎小球腎炎的最關鍵措施,減少呼吸道及皮膚感染,對急性扁桃腺炎、猩紅熱及膿皰的病人,應儘早、徹底地使用青黴素或其他敏感抗生素治療。A組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後1~3週內應隨時檢查尿液常規,以及時發現和治療。
- 生活規律,儘量不熬夜,適量運動,鍛煉身體.。
- 從精神上緩解自己的壓力,合理的安排工作休息,勞逸結合,增強自身抵抗力。
- 出現上呼吸道感染時應積極的治療,配合醫生複查,進行尿液常規檢查,以便及時發現急性腎小球腎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