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健康

體癬

概述

體癬指發生於除頭皮、毛髮、掌跖、甲板和陰股部以外的淺表部位的皮膚癬菌感染,表現為丘疹、水泡或丘皰疹,由中心逐漸向周圍擴展蔓延,形成環形或多環形紅斑並伴脫屑,其邊緣微隆起,炎症明顯,而中央炎症較輕或看似正常,伴不同程度搔癢。

就診科別:
皮膚科
英文名稱:
tinea corporis
疾病別稱:
圓癬、金錢癬
是否常見:
是否遺傳:
併發疾病:
治療周期:
2~4週
臨床症狀:
丘疹、水泡或丘皰疹、脫屑、搔癢
好發人群:
免疫功能低下者、衛生條件差的人群
常用藥物:
克霉唑、 Econazole 、萘替芬、 Terbinafine
常用檢查:
真菌鏡檢、真菌培養

病因

皮膚癬菌感染皮膚角質,可以在人與人、動物與人、污染物與人以及人體不同部位之間傳播。病人體質和環境因素在發病中起一定作用,如濕熱地區和高溫季節是體癬高發的誘因,穿著不透氣及過緊衣物、肥胖多汗者或司機易患體癬。

主要病因

真菌感染

本病主要由各種皮膚癬菌感染引起,以紅色毛癬菌,最為多見,其他如須癬毛癬菌、犬小孢子菌等也可引起本病。體股癬可通過直接接觸或間接接觸傳播,也可通過手、足、甲癬的自身接種感染。

誘發因素

藥物

長期應用廣效性抗生素、大量應用免疫抑制劑等導致機體免疫力低下,造成皮膚癬菌侵入感染。

環境

環境因素在淺表真菌感染的發病中也起一定作用,濕熱地區和高溫季節是皮膚癬菌感染高發的促發因素。

穿著

經常穿緊身或者不透氣的衣服。

流行病學

從區域流行病學調查數據來看,全球自然人群發病率在10%以上,如歐洲平均發病率約14%,其他大部分地區的發病率為18%~39%。

傳播途徑

主要為接觸傳播,可以在人與人、動物與人、污染物與人以及人體不同部位之間傳播,如通過日常生活物品,如指甲刀、鞋襪、浴盆和毛巾等傳播。

好發人群

免疫功能低下者

長期局部外用或者系統應用糖皮質類固醇及免疫抑制劑者,導致免疫力下降,真菌侵入皮膚發病。

衛生條件差者

穿著不透氣及過緊衣物、肥胖多汗者易患體癬。

症狀

體癬主要表現為原發損害,如丘疹、水泡或丘皰疹,由中心逐漸向周圍擴展蔓延,形成環形或多環形紅斑並伴脫屑,其邊緣微隆起,炎症明顯,而中央炎症較輕或看似正常,伴不同程度的搔癢。

典型症狀
  • 原發損害為針頭大小的紅色丘疹、丘皰疹或水泡,隨後形成有明顯鱗屑的紅色斑片,境界非常清楚,逐漸向周圍等距離擴展蔓延,皮損中心有自愈傾向,邊緣由丘疹、丘皰疹和水泡、結痂、鱗屑連成狹窄隆起呈環狀或多環狀,形狀如古銅錢狀。
  • 皮損中央常出現色素沉澱,由親動物性皮膚癬菌(如犬小孢子菌)引起的病灶炎症反應較明顯。自覺不同程度的搔癢,也可因長期搔抓刺激等引起局部濕疹化或苔蘚樣改變。
其他症狀

部分嚴重病人損害分開散布,當逐漸擴大後可互相融合、重疊,泛發至全身。

看醫

病人有類似症狀需要去皮膚科就診,治療目標為清除病原菌、快速緩解症狀、清除皮損、防止復發。外用藥、口服藥或二者聯合均可用於體癬的治療,強調個體化用藥。

就醫指征
  • 免疫力低下者和衛生條件差者自檢非常有必要,一旦洗澡中發現體癬的體徵都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一步檢查。
  • 發現為丘疹、水泡或丘皰疹伴有搔癢等症狀,高度懷疑體癬時,應及時就醫。
  • 已經確診體癬的病人,若見有患處擴散或融合成大片病灶應立即就醫。
就診科別

病人優先考慮去皮膚科就診。

醫生詢問病情
  • 目前都有哪些症狀?(如為丘疹、水泡或丘皰疹、搔癢等)
  • 出現這些症狀多長時間了?
  • 足部、手部等其它部位有無類似症狀?
  • 既往有無其他的病史?(如糖尿病等)
  • 有接觸過患病的人或動物嗎?
需要做的檢查

查體

觀察是否出現皮膚丘疹、水泡或丘皰疹。

真菌鏡檢

刮取皮損邊緣鱗屑進行真菌鏡檢,難辨認癬應避開炎症較為劇烈的水泡、膿皰區域,刮取相對乾燥的鱗屑或者皰壁。標本置於載玻片上,加10%氫氧化鉀(KOH)溶液後覆上蓋玻片,放置數分鐘或者稍微加熱後置於顯微鏡下觀察。陽性表現為有折光、細長、平滑、分支分隔菌絲和(或)關節孢子,有利於診斷疾病。

真菌培養與菌種鑑定

刮取皮損邊緣鱗屑接種於含氯黴素和放線菌酮的沙保弱葡萄糖瓊脂培養基(SDA),可以減少培養過程中的細菌和其他腐生絲狀真菌的污染。根據菌落形態、鏡下結構及生理生化試驗進行皮膚癬菌表型鑑定,對於疾病的診斷以及治療有重要意義。

診斷標準
  • 出現典型的臨床表現,體徵及病變。
  • 真菌鏡檢陽性和(或)培養分離到皮膚癬菌。
鑑別診斷

濕疹

是一種慢性炎症性皮膚病,皮疹可呈多形性,有散在紅斑、丘疹,搔癢明顯,會有難以忍受而留下的搔抓痕跡,根據具體臨床表現可以加以鑑別。

慢性單純性苔蘚

以陣發性搔癢症狀為主要特徵,好發於頸部、肘窩、腕部、踝部、陰道、肛周等部位等部位,可通過真菌檢相鑑別。

玫瑰疹

一種自限性炎症皮膚病,多表現為四肢和軀幹出現圓形或橢圓形斑片,伴有低熱、食欲不振、咽痛等全身不適症狀,還可出現風團或者水泡等,通過臨床症狀相鑑別。

治療

體癬治療目標為清除病原菌、快速緩解症狀、清除皮損、防止復發。外用藥、口服藥或二者聯合均可用於體癬的治療,強調個體化用藥,根據病人的臨床分類,決定療程長短。

治療周期
體癬一般治療2~4週。
一般治療

體癬病人一般衛生條件比較差,應該注意個人衛生,經常洗滌衣服和洗澡,衣服需要單獨洗滌和消毒。

藥物治療

咪唑類抗真菌藥物

包括克霉唑、 Econazole 、 Miconazole 、酮康唑、 Bifonazole 、異康唑、舍他康唑、奧昔康唑及盧立康唑等,盧立康唑由於體外對皮膚癬菌的抗菌活性較強,顯示出很好的臨床療效。

丙烯胺類抗真菌藥物

包括萘替芬、 Terbinafine 和 Butenafine ,由於該類藥物在體外對皮膚癬菌的抗菌活性較強,口服抗真菌藥物、外用藥治療效果不佳,皮損泛發、反覆發作以及免疫功能低下病人,可用系統抗真菌藥物治療,常用 Terbinafine 和 Itraconazole 。

其他治療

免疫力下降者建議局部與系統抗真菌藥物聯合治療,療程適當延長並個體化,同時積極糾正免疫缺陷狀態。對於部分持續存在免疫功能缺陷的病人,可能需要長期維持治療。

預後

體癬雖然比較頑固和反覆,但是經過有效、規範的治療和自身管理均能控制和完全治癒。有些病人依從性較差,不注意自己管理,導致大面積感染,需要長期治療,但是總體預後較好。

能否治癒

本病能治癒,部分病人會出現反覆感染的現象,較頑固。

能活多久

本病一般不會影響自然壽命。

複診

體癬治療結束2周後需複診,評估治療情況。

飲食

體癬病人的飲食以促進疾病炎症消退、提高免疫力為主,應避免辛辣、油炸食物,忌菸酒,忌易導致過敏的海鮮,以免加重皮損。

飲食調理

忌辛辣食品

辛辣食品會導致血管擴張和通透性加大,促進炎症介質的釋放,從而使本病症狀加重。 

忌海鮮

海鮮類食物有大量過敏原,易導致皮膚過敏,加重體癬的皮損。

忌甜膩食物

研究發現,高糖飲食會促進炎症反應,延緩身體的癒合能力。

忌菸酒

尼古丁和酒均會促進炎症反應。

宜多高蛋白飲食食物

例如雞蛋、瘦肉、牛奶等,宜多食水果和新鮮蔬菜。

照護

對於體癬的護理,日常應注意個人衛生,保持乾燥、潔淨,避免和其他人混用衣物、毛巾,內衣應定期進行洗、曬、煮、燙等消毒處理,不要有過重的心理負擔。

日常護理

用藥

了解各類抗真菌藥物的作用、劑量、用法、不良反應和注意事項,病人應正確使用。

日常清潔

  • 建議病人貼身穿著吸汗、透氣的棉質衣物,避免和其他人混用衣物、毛巾,內衣應定期進行洗、曬、煮、燙等消毒處理。
  • 肥胖病人鼓勵更頻繁更換衣物,積極控制體重,易出汗部位可以使用粉劑保持局部乾燥,易復發病人可以採用抗真菌粉劑進行預防。
  • 家庭成員有類似感染時應同時治療,合併足癬及甲真菌病時應積極治療。
病情監測

複診時查體,檢測是否有丘疹、脫屑和搔癢。

特殊注意事項

如果系接觸寵物感染所致,應對寵物進行真菌學檢查並治療,同時對寵物接觸過的家庭物品消毒。

預防

體癬容易復發或再感染,健康教育對防治體癬、降低其復發及減少傳播至關重要,需提高免疫力和個人衛生觀念。

初期篩檢

從事體力勞動、易出汗和長期處於濕熱環境的人群,出現皮膚搔癢等不適時應初期篩檢。

預防措施
  • 改善生活習慣,如穿寬鬆、棉質衣服,經常清洗衣服和洗澡。
  • 注意浴池、宿舍等公共場所衛生,不與他人共用日常生活物品,如指甲刀、鞋襪、浴盆和毛巾等。
  • 對於出現手、足癬,需要及時就醫,防止誘發體癬。
  • 對於疑似患有癬的寵物,儘量避免接觸,防止被傳染。
  • 做好個人衛生習慣,保持潔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