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健康

夏季皮膚炎

概述

夏季皮膚炎又名夏令皮膚炎,是夏天的多發病、常見病,主要是由於氣候炎熱引起的一種季節性的炎症性皮膚病,常常在6~8月發病。治療以降溫、通風為主,配合外用藥物以清涼止癢。

就診科別:
皮膚科
英文名稱:
Dermatitis aestivalis
疾病別稱:
夏令皮膚炎
是否常見:
是否遺傳:
併發疾病:
感染、刺激性皮膚炎
治療周期:
10~20天
臨床症狀:
丘疹、丘皰疹、搔癢、紅斑
好發人群:
成年人、高溫環境工作者
常用藥物:
外用1%酚爐甘石洗劑、 Loratadine
常用檢查:
組織病理檢查

病因

夏季皮膚炎的病因以及發病機制總體是由於天氣炎熱、溫度高、濕度大,加上灰塵等刺激皮膚引起發病。

主要病因

高溫環境

出汗是人體在夏天散熱、排泄的主要渠道,在高溫天氣,人體汗液可達到每小時3~4L,而汗液中水分占99%,剩餘的1%中,一半是以鈉鉀為代表的無機鹽,一半是尿素、乳酸、胺基酸代謝的有機物。這些無機鹽、有機物都不是正常存在於皮膚表面的物質,當水分蒸發以後,這些物質會滯留在皮膚上,逐漸增多,隨著時間延長,就會對皮膚形成刺激,導致皮膚炎症。

流行病學

夏季皮膚炎是常見病、多發病,好發於成年人,尤其是中年偏胖的女性,多分布在成年人的四肢伸側。有明顯的季節性,天氣轉涼後症狀可自然減輕或消退,每到該季節可反覆發生,在悶熱、潮濕地區常見。

好發人群

成年人

尤其是中年發胖的女性好發。

高溫環境工作者

在高溫環境下工作出汗多,易患此病。

症狀

夏季皮膚炎皮損對稱發生於軀幹、四肢,尤以小腿伸側為甚。初起皮損表現為大片鮮紅色斑,在紅斑上有密集針頭至粟粒大小的丘疹、丘皰疹,搔癢感明顯。

典型症狀

紅斑

初起皮損為大片的鮮紅色斑片,但觸不到皮膚的突起。

丘疹

局限性隆起於皮膚表面,邊緣規則,直徑一般小於等於1公分。

丘皰疹

在丘疹的頂端形成小皰。

搔癢

病人自覺劇癢,並且伴有灼熱感。搔抓後可出現抓痕、血痂,消退後留下色素沉澱,久之皮膚粗糙、增厚,無糜爛、滲出。

併發症

刺激性皮膚炎

皮膚出現紅斑、脫屑,並有灼熱感及搔癢等症狀。

感染

皮膚感染是由於搔抓後導致皮膚的破損進而誘發感染。

表皮萎縮、毛孔增大、多毛

有的人會使用激素治療,但這樣會引起大面積的色素沉澱,甚至有可能導致表皮萎縮、毛孔增大、多毛現象,且病症還會反覆發作。

看醫

夏季皮膚炎的病人應早診斷、早治療,避免出現感染等併發症。若出現疑似夏季皮膚炎的臨床表現的病人更應及時就診、明確診斷,以儘早治癒夏季皮膚炎,緩解病人苦痛。

就醫指征
  • 一旦出現紅斑、丘疹、丘皰疹、自覺皮膚搔癢,應及時就醫。
  • 若病人搔癢嚴重,影響到工作、生活或學習,或者出現皮膚破潰嚴重有感染時,應立即就醫。
就診科別

病人應到皮膚科就診。

醫生詢問病情
  • 因為什麼來就診的?
  • 患病有多久了?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如紅斑、丘疹、搔癢等)
  • 之前有無高溫環境工作或受熱的病史?
  • 是否有服用過藥物?是否對藥物過敏?
需要做的檢查

組織病理檢查

可見表皮肥厚,真皮淺層微血管輕度增生、擴張,血管周圍有以淋巴球為主的炎細胞浸潤。

診斷標準

依據發病季節、病程、皮損特點、好發部位即可診斷。

發病季節

夏季皮膚炎在炎熱的夏季發病。

病程

一般病程較短。

皮損特點

出現紅斑、丘疹、丘皰疹。

好發部位

對稱發生在軀幹、四肢,尤以小腿伸側為甚。

鑑別診斷

痱子

皮損多見於頭面、軀幹和褶皺部位,皮損特點為密集的針頭大小的丘疹、丘皰疹或小膿皰,自覺症狀輕,主要見於兒童。

夏季皮膚搔癢症

無原發性皮損,僅僅見到因搔抓而產生的抓痕以及苔蘚樣改變。

治療

夏季皮膚炎的治療總體以通風散熱為原則,治療方法以外用藥物為主,再配合病人自身良好的生活習慣,即可治癒。

治療周期
夏季皮膚炎能治癒,治療周期一般為10~20天,但也可在炎熱的夏季反覆發作。
藥物治療

局部藥物

外用1%酚爐甘石洗劑、1%薄荷爐甘石洗劑、1%薄荷酒精或糖皮質類固醇外用製劑,效果滿意。還可用馬齒莧水煎外洗,六一散、滑石粉兌入少量冰片外用。

全身治療

搔癢明顯者可使用口服抗組織胺藥,如 Loratadine 、 Levocetirizine 。

手術治療

該病無需手術治療。

預後

夏季皮膚炎能治癒,有效且規範的治療,能夠緩解甚至消除夏季皮膚炎症狀,不影響到病人的生活、工作或學習。

能否治癒

夏季皮膚炎能治癒,但有的病人會在夏季反覆發作。

能活多久

夏季皮膚炎一般不會影響自然壽命。

複診

夏季皮膚炎一週1~2次複診即可。

飲食

夏季皮膚炎病人宜飲食清淡,食用易消化、去暑、利濕、清火、生津的食物,烹調食物宜選用植物油。

飲食調理
  • 患夏季皮膚炎的病人應飲食清淡,食用易消化食物,可多食用一些去暑、利濕、清火、生津的食物,如苦瓜、絲瓜、冬瓜、生藕、豆菜、西瓜、哈密瓜、葡萄等蔬菜水果,又如鴨肉、銀耳、蓮子、百合、豆腐、豆漿、海帶等食物。這些食物均具有清熱或生津的作用,可緩解夏季皮膚炎的症狀,利於疾病的復健,亦可選用綠豆湯、赤豆湯、米仁湯等服用以清火利濕。
  • 對一些辛辣刺激的食物,如酒、狗肉、羊肉、韭菜、辣椒、芥菜等則要少食或禁食,這些刺激性食物容易導致搔癢加劇,反覆發作,難以痊癒。

照護

夏季皮膚炎病人的護理非常重要,有利於症狀的緩解和消除。此外,還需避免發生感染或在感染發生時能被及時發現和處理等。

日常護理
  • 了解各類口服抗組織胺藥物的作用、劑量、用法、不良反應和注意事項。
  • 保持室內通風和散熱,室內溫度不宜過高。首先要注意防暑降溫,在特別潮濕、悶熱的環境下,皮膚容易排汗不暢而發病。
  • 穿著應寬鬆、吸汗,保持皮膚乾燥、清潔。
  • 宜用溫水沐浴,浴後擦乾並外用粉劑。洗澡時可用一些含中藥成分和具有殺菌作用的浴液,一旦出現輕微的皮膚炎、熱痱子,浴後晾乾皮膚,撲爽身粉,通常可自行消退。如皮膚炎較嚴重,可用「十滴水」滴在洗澡水裡,也會起到殺菌、清潔的作用。也可用溫而偏涼的水清洗患處,切忌為了止癢而用熱水燙洗患處。
  • 高溫天氣下儘量在陰涼、通風的地方,避免頻繁外出。外出時戴寬邊帽,穿長袖衫、長腿褲、襪子,戴手套,使用黑色遮陽傘遮光,因黑色能吸收各種波長的紫外線,以阻擋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外出前在暴露部位塗抹防曬劑,對預防夏季皮膚炎起到一定的作用。
特殊注意事項

外用藥注意事項

  • 在藥房購用OTC類外用藥,使用前必須詳細閱讀藥品說明書,了解用藥禁忌。
  • 避免使用曾引起過敏反應的藥物。
  • 在外用藥使用過程中,一旦出現過敏反應或刺激現象,應立即停用。
  • 若同一種藥物的外用製劑有多種濃度,應先使用低濃度,然後根據治療效果,逐步調整增加藥物濃度。
  • 根據病人的性別、年齡、發病部位,選用不同的藥物。一般兒童或女性臉部和皮膚皺褶部,宜選擇無刺激性、安全度高的外用製劑。
  • 外用藥一次塗用面積不宜過大,若皮損面積大,可分次輪流用藥。如果使用上述藥物3~5天後,症狀仍未緩解或繼發細菌感染,皮膚破損或伴有劇烈搔癢,病人應立即就醫,以免延誤病情,損害健康。

抗菌藥對單純夏季皮膚炎無效

抗生素如紅黴素、林可黴素和抗真菌藥,對單純夏季皮膚炎的症狀緩解無作用。因為即使皮膚上存在有少量的細菌或真菌,但這並不是夏季皮膚炎的病因,而皮膚反覆接觸一些無關的、不需要的藥物,不但不利於疾病的恢復,反可會誘發皮膚產生過敏。

預防

夏季皮膚炎病因明確,能夠治癒,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對預防疾病發生,或避免疾病進一步加重有益處。

預防措施
  • 在進入夏季時保持室內良好通風和散熱,不宜穿不透氣的衣褲,最好穿著棉麻或真絲等純天然寬大、輕薄的衣褲,保持皮膚清潔、乾燥。
  • 可經常用溫而偏涼的水清洗患處,切忌為了止癢而用熱水燙洗患處。
  • 夏天要多喝水,而不宜多喝含糖飲料,多喝水可以稀釋汗液里化學成分的濃度。
  • 高溫天氣下儘量多待在陰涼、通風的地方,避免頻繁外出,外出時無論陰天和晴天,最好使用黑色遮陽傘遮光,因為黑色能吸收各種波長的紫外線,以阻擋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
  • 潮濕、悶熱的季節室內溫度不宜過高,啟用空調除濕,以免身體出汗過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