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化膿性中耳炎
概述
急性化膿性中耳炎通常是由細菌感染引起的中耳黏膜急性化膿性炎症,偶見病毒感染後細菌入侵,兒童多見,一般以耳痛、耳內流膿、聽力下降等為典型症狀,及時治療預後良好。如果症狀較重或者治療不當,會引發較重的併發症。
- 就診科別:
- 耳鼻喉科
- 英文名稱:
- acute suppurrative otitis media
- 是否常見:
- 是
- 是否遺傳:
- 否
- 併發疾病:
- 急性乳突炎、迷路炎、腦膜炎
- 治療周期:
- 1~2週
- 臨床症狀:
- 耳痛、耳內流膿、聽力下降
- 好發人群:
- 兒童
- 常用藥物:
- 青黴素、 Cefuroxime 、3%氧氟沙星滴耳液
- 常用檢查:
- 聽力檢查、耳鏡檢查、血液常規
病因
急性化膿性中耳炎是細菌感染引發的炎症反應,主要致病菌為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B型溶血性鏈球菌、葡萄球菌及綠膿假單胞菌等,其中,前兩者在小兒中多見,病菌主要由耳咽管或者耳膜侵入。偶見病毒感染後細菌再入侵,進而導致急性化膿性中耳炎者。
上呼吸道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是急性化膿性中耳炎的最常見原因,比如咳嗽、鼻塞等。
急性傳染病
如猩紅熱、麻疹、百日咳等疾病,會引發急性化膿性中耳炎。
耳膜因素
穿刺、置管或者外傷,可引發急性化膿性中耳炎。
細菌血行感染
細菌從身體內其他感染灶,如扁桃腺炎、鼻竇炎、蛀牙或皮膚感染等侵入血流,引發本病,較為少見。
錯誤擤鼻涕方式和捏鼻鼓氣
細菌或病毒、鼻腔分泌物逆行至中耳造成感染,並引發急性化膿性中耳炎。
錯誤的餵奶方式
如平臥為嬰兒餵奶,乳汁可經過耳咽管進入中耳,容易導致急性化膿性中耳炎。
抵抗力低下
各種原因引起的身體抵抗力下降,容易誘發急性化膿性中耳炎。
疾病因素
全身慢性疾病以及鄰近部位的病灶,例如扁桃腺炎、化膿性鼻竇炎等,易引發耳部炎症反應,有腺樣體肥大既往史的病人,發病率也較高。
急性化膿性中耳炎是常見病、多發病,以兒童較多見。2013年全國調查中,未診斷的病人占總數的50%,一般中耳炎症狀會隨著炎症消退自愈,不易引起人們的注意。
急性化膿性中耳炎多見於兒童,此外,感冒病人、麻疹病人、耳膜損傷病人以及經常游泳者,也容易發生急性化膿性中耳炎。
症狀
急性化膿性中耳炎以耳痛、耳道流膿、溢液、聽力減退等為主要症狀,症狀在耳膜穿孔前及耳膜穿孔後極為不同,一般很好區別。建議病人及時治療,以免症狀加重,引起其他嚴重併發症。
全身症狀
耳膜穿孔前全身症狀較為明顯,有明顯畏寒、發熱、怠倦、食慾減退等感染症狀,小兒全身症狀通常較成人嚴重,可有高熱、驚厥等,常伴有嘔吐、腹瀉等消化道症狀。耳膜穿孔後體溫逐漸下降,全身症狀明顯減輕。
局部症狀
耳痛為本病初期症狀,病人感覺到耳深部鈍痛或者搏動性跳痛,疼痛可經過三叉神經放射至同側額、顳、頂部、牙或者整個半側頭部,吞咽、咳嗽、打噴嚏時耳痛加重,耳痛劇烈者夜不能眠。一旦耳膜出現自發性穿孔或者行耳膜切開手術後,膿液外流,疼痛頓減;病人還可出現耳鳴及聽力減退,有波動性耳鳴,聽力逐漸下降,耳膜穿孔後聽力反而提高,如果病變侵入中耳,可出現眩暈和感音性聾。
本病好發於兒童,如果是嬰幼兒病人,因其無法用言語表達身體感受,主要症狀表現為難以入睡、哭鬧、脾氣暴躁、經常扯耳朵等。
急性乳突炎
急性化膿性中耳炎治療不當或周身抵抗力弱,炎症可經鼓竇直接進入乳突形成急性乳突炎。
腦膜炎
炎症可經先天顱骨縫隙進入顱內,導致腦膜炎,小兒常見,隨著廣效性抗生素的使用,此併發症已很少發生。
迷路炎
耳部感染導致乳突炎後可侵入內耳骨迷路或膜迷路,從而導致迷路炎。
看醫
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對於改善急性化膿性中耳炎的症狀、預防併發症極為重要,一旦出現耳部不適、疼痛,建議及時到醫院行耳鏡等檢查,注意與外耳道癤、分泌性中耳炎進行鑑別。
- 病人出現耳痛、發熱、食欲不振等症狀應及時就醫。
- 耳痛劇烈、聽力下降,伴有頭暈、噁心,應立即就醫。
病人需要到耳鼻喉科就診,如果是兒童病人,可至兒科就診。
- 因為什麼來就診的?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如耳朵流分泌物、聽力下降、耳朵及耳道腫脹、疼痛等)
- 是否有其他症狀?(如頭疼、發熱等症狀)
- 既往有無其他的病史?
- 這種症狀持續多久了?
耳周檢查
通過視診觀察乳突間、鼓竇區有無壓痛,有無腫脹、紅腫等症狀。
耳鏡檢查
耳鏡檢查可以明確診斷,可以直接觀察耳膜狀態,有無充血等,可以看到是否有分泌物滲出,是否有耳膜穿孔等症狀。
聽力檢查
聽力檢查是最簡單的一種方法,一般不具有診斷意義,起輔助作用。如果內耳受到細菌損害,可出現混合性聽力損失。
血液分析
血液常規中白血球升高,總數增多,多核性白血球增加,提示有感染徵象,一般耳膜穿孔後感染症狀會消退,一般血象也會隨著穿孔逐漸恢復正常。
病人症狀出現時間較短,符合其中兩條診斷標準就可診斷為急性化膿性中耳炎。
典型症狀
如耳痛、耳內流膿、聽力下降等。
耳鏡檢查
直視下看到耳膜充血或者穿孔,中耳腔中有明顯腫脹等炎症反應。
血液常規
白血球明顯升高,提示有感染指征。
外耳道癤
外耳道癤是外耳道軟骨部皮膚的局限性急性化膿性炎症,主要症狀為耳痛、張口咀嚼時嚴重,常向頭部放散,全身多有不適感或者體溫升高,通過炎症部位的不同可與本病相鑑別。
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以耳內悶脹感或者阻塞感、聽力減退、耳鳴為最常見症狀,搖頭可聽見水聲;而急性化膿性中耳炎全身症狀較重,耳膜穿孔前可高燒不退、耳痛持續,耳膜瀰漫性充血,一旦穿孔便溢膿不止,聽力下降的程度較輕,可通過症狀以及耳鏡檢查鑑別兩種中耳炎。
治療
急性化膿性中耳炎一般容易治療,治療周期短,以抗感染為主。可使用藥物進行全身和局部治療,必要時需要手術切開引流。
全身用藥
- 應儘早應用足量的抗菌藥物控制感染,徹底治癒,以防發生併發症或者轉為慢性炎症。一般可用青黴素與氨苄西林;在頭孢菌素類中可選擇第一代頭孢菌素,例如頭孢拉啶、頭孢唑啉等;第二代頭孢菌素可選用 Cefuroxime 。耳膜穿孔後應立即取膿液做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參照結果選用敏感的抗菌藥物。直到症狀完全消失,並在症狀消失後,繼續治療數日方可停藥。
- 鼻腔減充血劑滴鼻或者噴霧於鼻咽部,可減輕鼻咽黏膜腫脹,有利於恢復耳咽管功能。
- 症狀嚴重者應該注意支持療法,如靜脈輸液、輸血,應用少量糖皮質類固醇。
- 耳痛嚴重伴有發熱者可使用解熱鎮痛藥,如布洛芬或者普拿疼。
局部用藥
- 耳膜穿孔前用2%的石炭酸甘油滴耳,可消炎止痛,因該藥遇膿液即釋放石炭酸,可腐蝕耳膜及鼓室黏膜,在耳膜穿孔後立即停止用藥,慢性化膿性中耳炎禁用此藥。
- 耳膜穿孔後可選擇3%雙氧水洗耳,再使用3%氧氟沙星滴耳液、0.25%~1%的氯黴素液、複方利福平液、5%的金黴素液中的一種外用,到炎症完全消退後穿孔可自行癒合。
耳膜切開術
在耳膜穿孔前可以行耳膜切開治療,適時地耳膜切開可通暢引流,有利於炎症的迅速消退,使全身和局部的症狀迅速減輕。炎症消退後穿孔可迅速封閉,平整癒合,減少疤痕形成及沾黏。此手術較為成熟,一般不會引發較嚴重的併發症,但疤痕體質的病人需要術前評估,以免術後疤痕形成,造成中耳沾黏。
耳膜成形術
一般對於耳膜穿孔長期不愈的病人可以行耳膜成形術,但此手術應用不是特別廣泛,需要豐富的臨床經驗,對術者要求較高。一般耳膜穿孔長期不愈,建議先找尋病因,去除感染,保持中耳腔的潔淨、乾燥,再考慮下一步治療。
預後
急性化膿性中耳炎較為常見,以抗感染治療為主,通常可以痊癒,預後很好,不會影響病人的聽力和生活質量。
急性化膿性中耳炎的病人可以治癒。
本病一般不會影響病人的自然壽命。
本病一般1~2週可控制炎症,1個月複查一次,通過耳鏡檢查是否還有膿液;達到治療目標,無不適症狀出現可無需複查。
飲食
- 忌進食辛辣、油膩飲食,如辣椒、動物內臟、肥肉等,可導致炎症加重。
- 多飲水,多食瓜果蔬菜,如橙子、梨、黃瓜等涼性水果和蔬菜。
- 如果是嬰幼兒,儘量母乳餵養,注意哺乳姿勢。
- 治療期間避免進食難以咀嚼的食物。
照護
急性化膿性中耳炎多見於兒童,由於其表述不清,症狀不易被發現,所以護理重點在於對嬰幼兒的監測、看護與觀察。注意生活環境衛生、乾淨,避免二次感染,使炎症反應加重。
- 了解各類抗生素的作用、劑量、用法、不良反應和注意事項,正確服用。
- 注意滴耳液的使用方法,避免不慎入眼。
- 不可用力擤鼻,以免影響耳咽管功能。
- 注意外耳道清潔,但不能重複擦拭。
- 治療期間避免游泳,避免劇烈運動。
注意及時觀察病人體溫變化,觀察耳中溢液情況與其性質,也可初步判斷病情發展情況。
在進行體外換藥時,應注意換藥器具的嚴密消毒。
預防
急性化膿性中耳炎病因明確,通過避免病原菌感染可有效預防其發生,如積極治療原發疾病,加強鍛煉,避免耳膜外傷等。
- 飲食合理,鍛煉身體,提高身體素質,積極預防和治療上呼吸道感染。
- 對於嬰幼兒,注意正確的哺乳姿勢,哺乳時應將嬰兒抱起,使其頭部抬高,乳汁分泌過多時應當控制其流出速度。
- 耳膜穿孔及鼓室置管者禁止游泳,洗浴時防止污水流入耳內。
- 注意耳部防護,避免過度挖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