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竇炎
概述
鼻竇炎是指一個或多個鼻竇發生炎症,累及的鼻竇包括上頜竇、篩竇、額竇和蝶竇,這是一種在人群中發病率較高的疾病,影響病人生活質量。鼻竇炎可分為急性、慢性鼻竇炎兩種。急性鼻竇炎多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細菌與病毒感染可同時併發。慢性鼻竇炎較急性者多見,常為多個鼻竇同時受累。
- 就診科別:
- 耳鼻喉科、眼科、神經內科
- 英文名稱:
- rhino-sinusitis
- 疾病別稱:
- 鼻-鼻竇炎
- 是否常見:
- 是
- 是否遺傳:
- 否
- 併發疾病:
- 咽和扁桃腺炎、喉炎、氣管炎、支氣管炎
- 治療周期:
- 短期治療
- 臨床症狀:
- 鼻塞、流涕、嗅覺障礙、頭痛或壓迫感、發熱、畏寒
- 好發人群:
- 免疫力低下的人、從事飛行員、潛水員的人、鼻畸形病人
- 常用藥物:
- 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 Cefuroxime 、糖皮質類固醇、麻黃素、標準桃金孃油膠囊
- 常用檢查:
- 鼻鏡檢查、鼻內窺鏡檢查、上頜竇穿刺沖洗、鼻竇X線檢查、鼻竇CT檢查、鼻竇磁振造影檢查
急性鼻竇炎
急性鼻竇炎為急性化膿性鼻竇炎,即鼻竇黏膜的一種急性化膿性感染。本病是在上呼吸道感染的基礎上伴發的鼻竇黏膜感染,多為病毒或細菌直接造成的感染性炎症。
慢性鼻竇炎
多因急性鼻竇炎反覆發作未徹底治癒而遷延所致,可單側發病或單竇發病,但雙側或多竇發病極常見。
病因
鼻竇炎發病機制非常複雜,一般認為病毒、細菌感染,變態反應,鼻腔鼻竇解剖學異常是產生鼻竇炎的三大主要致病因素,同時這些致病因素經常交叉在一起。本病好發於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從事飛行員、潛水員的人群以及鼻畸形病人。
急性鼻竇炎的病因如下:
病毒感染
病毒感染最常見的致病病毒是鼻病毒和冠狀病毒,鼻病毒約占50%,其他病毒包括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及腸病毒。
細菌感染
引發上呼吸道感染的致病菌均可以導致細菌性鼻竇炎發生,最常見的致病菌有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卡他莫拉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以及其他種類的鏈球菌和厭氧菌,混合性感染遠多於單一細菌感染。
解剖因素
Haller氣房(眶下篩竇氣房)、泡狀中鼻甲、鼻中隔彎曲、後鼻孔閉鎖、鼻息肉以及鼻竇發育不良與急性鼻竇炎發病相關。
變態反應
變應性鼻炎可能和急性鼻竇炎有一定相關性。
纖毛系統損傷
病毒和細菌感染、吸菸以及變態反應可以導致纖毛系統損傷,可能對急性鼻竇炎發病有一定作用。
其他因素
如牙源性上頜竇炎、腺樣體肥大、鼻外傷、鼻竇氣壓傷及異物殘留等均可以直接或間接地誘發鼻竇急性炎症。
慢性鼻竇炎的病因如下:
急性鼻竇炎
多因對急性鼻竇炎治療不當,或對其未予徹底治療以致反覆發作、遷延不愈,使之轉為慢性。此為本病之首要病因。
阻塞性病因
鼻腔內的阻塞性病因,如鼻息肉、鼻甲肥大、鼻腔結石、鼻中隔彎曲、鼻腔腫瘤、鼻腔填塞等阻礙鼻腔鼻竇通氣引流的疾病及因素,成為本病的重要病因。
致病菌毒力
某些毒力較強的致病菌,如患猩紅熱時的B型溶血性鏈球菌,其所致的急性鼻竇炎,極易轉為慢性。
牙源性感染
因上列磨牙的牙根與上頜竇底部毗鄰,如果牙疾未獲根治,易成為牙源性慢性上頜竇炎。
外傷和異物
如外傷骨折、異物存留或血塊感染等,此點基本上同急性鼻竇炎。
鼻竇解剖因素
由於各個鼻竇特殊的甚或異常的解剖構造,不利於通氣引流,亦為一不可忽略的自身因素。
變應性因素
近年來隨著變態反應學的不斷發展,人們在變應性因素對慢性鼻竇炎的影響或兩者之關係等方面的認識日益提高。由變應性因素而致的慢性上頜竇炎約占60%~80%。
- 經常接觸污染空氣,如吸菸、被動吸菸,經常吸入汽車尾氣,或者霧霾天不戴口罩等,容易誘發本病。
- 過敏體質人群接觸過敏原,如花粉、香水等容易誘發鼻竇炎。
- 由於患有全身性慢性疾病、營養不良、嗜好菸酒及疲勞過度等各種原因導致機體抵抗力低下時,容易誘發鼻竇炎。
- 碘中毒時可以誘發中毒性鼻竇炎。
- 急性鼻竇炎患病率為6%~15%,冬春季多發。
- 慢性鼻竇炎發病率較高,是耳鼻咽喉科最常見的疾病之一,鼻竇炎的發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 免疫力低下的人群。
- 長期從事氣壓突變工作者,例如飛行員、潛水員等。
- 有鼻竇的解剖學畸形病人。
症狀
鼻竇炎的典型症狀為鼻塞、流涕、嗅覺障礙、鼻出血、局部疼痛和頭痛等。其他病人可有食慾不佳、精神萎靡等症狀。兒童病例的症狀往往較成人重,本病可以併發咽和扁桃腺炎、喉炎、氣管炎和支氣管炎等疾病。
急性鼻竇炎的典型症狀
鼻塞
表現為患側持續性鼻塞,擤出分泌物後,鼻通氣可暫時得以改善,但不久又產生鼻塞。
流涕
患側有大量黏液膿性或膿性鼻涕,有擤不盡感。變應性鼻竇炎病人鼻涕中常帶有稀薄血水樣物。牙源性上頜竇炎者,其膿涕可有惡臭。
嗅覺障礙
可因鼻塞而出現嗅覺減退或缺失,以篩竇炎或蝶竇炎者為明顯。牙源性上頜竇炎和少數蝶竇炎還可能引起主觀惡臭覺。但嗅覺障礙大多為暫時性的,當急性炎症逐漸消退,嗅覺便隨之改善。
鼻出血
急性上頜竇炎者有時鼻涕中可混有血液或病人自覺鼻涕中帶有腥臭氣味。溶血性鏈球菌所致的急性上頜竇炎容易引起鼻出血,嚴重者出血較多,但少見。
局部疼痛和頭痛
急性鼻竇炎最常見的疼痛症狀可表現為神經痛、瀰漫性疼痛或局限性疼痛。在急性鼻竇炎初期,多表現為日夜不分輕重的瀰漫性持續性頭痛,一旦越過急性期,頭痛便迅速減輕,頭痛時間縮短,逐漸局限於一定部位。當頭部靜脈壓增高,如咳嗽、擤鼻、向前屈身、低頭、體力勞動、用力大便、突然身體震動或搖頭之時,頭痛明顯加重。
慢性鼻竇炎的典型症狀
流膿涕
流膿涕為主要症狀之一,其量多少不定,色黃或灰綠。若膿涕有腐臭氣味,多為牙源性上頜竇炎。若膿涕積留於下咽部的梨狀窩,則病人可有咽異物感。
鼻塞
鼻塞為慢性鼻竇炎的另一主要症狀,鼻甲黏膜腫脹或已發生息肉樣變,鼻息肉形成,膿涕過多或過黏稠等均可成為鼻塞原因。若因膿涕的量特別多而致鼻塞,需將其擤出後方得以暫時通氣,則多見於上頜竇炎者。
嗅覺障礙
嗅覺障礙表現為嗅覺減退、失嗅或惡嗅覺,多為暫時性症狀。鼻部病變經久不愈,可使嗅區黏膜發生退化性變,少數亦可呈永久性失嗅。
頭痛及其他
若慢性鼻竇炎有急性發作時,頭痛則較明顯。而在一般情況下則並無頭痛或不如急性者顯著,常表現為頭部沉重或壓迫感或僅有鈍痛或悶脹痛。其發作規律多為上午發生或較重,午後漸減輕或消失,或為白天重夜晚輕。頭痛有較固定的部位,且多為一側,亦有雙側頭痛者,但必以一側為重。
急性鼻竇炎的其他症狀
病人可有食慾不佳、煩躁不安、周身不適、畏寒、發熱、便秘、失眠、精神萎靡或嗜睡等症狀。兒童病例可出現咳嗽、嘔吐、腹瀉等呼吸道及消化道症狀,兒童病例的症狀往往較成人為重。
慢性鼻竇炎的其他症狀
病人一般可有頭昏、易倦、精神憂鬱、萎靡不振、胃納差、失眠、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和工作效率降低等症狀,極少數病例若已成為病灶者,可有持續低熱。
咽和扁桃腺炎
鼻竇炎病人的炎性膿涕向後流入咽部,可引起咽和扁桃腺炎症。
喉炎、氣管炎和支氣管炎
若致病菌直接蔓延,或經過淋巴循環侵入下呼吸道,可引起喉炎、氣管炎和支氣管炎。
肺炎
免疫功能低下者還可引起肺炎。
眼部併發症
感染鼻竇的細菌和膿液進入眼眶內,鼻竇外傷或手術損傷相鄰眼眶壁,這些都有可能引發眼部併發症,導致視力下降甚至失明。常見的有眶周蜂窩性組織炎、眶骨膜下膿腫、眶內蜂窩性組織炎、眶內膿腫、球後視神經炎等併發症。
顱內併發症
該併發症較少,病人主要有硬膜外膿腫、化膿性腦膜炎、腦膿腫及海綿竇栓塞性静脉炎等併發症。
看醫
鼻竇炎病人經過保守治療一般可取得療效,如果出現病情加重比如出現鼻塞加重、膿涕增多、高燒、頭痛、頭昏等症狀時,應及時就診,大多病人優先考慮去耳鼻喉科就診。醫生根據病人的典型症狀及相關檢查結果可確診,本病要與偏頭痛、過敏性鼻炎等疾病相鑑別。
- 對於高危人群,定期體檢非常有必要。無論是不是高危人群,一旦出現鼻塞加重、膿涕增多等症狀,都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一步檢查。
- 病人出現鼻塞加重、膿涕增多、高燒、眼睛腫脹、頭暈、頭痛等症狀,高度懷疑鼻竇炎時,應及時就醫。
- 已經確診鼻竇炎的病人,若出現鼻竇炎症狀並且伴有視力減退、頭暈、頭痛、脖子僵硬甚至神智昏迷時,則表明感染加重,應立即就醫。
- 大多病人優先考慮去耳鼻喉科就診。
- 若病人出現其他嚴重不適反應或併發症,如眶周腫脹、高熱、嘔吐、頭痛劇烈等,可到相應科別就診,如眼科、神經內科等。
- 因為什麼來就診的?
- 鼻分泌物的性狀?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如鼻塞、流涕等)
- 症狀持續多久了?
- 既往有無其他的病史?
鼻鏡檢查
即前、後鼻孔鏡檢查,宜先用1%~2%麻黃鹼棉片收縮鼻黏膜,然後仔細檢查鼻腔各部。後鼻孔鏡可補充前鼻孔鏡窺查不到之處,如後鼻孔和鼻咽部等。
鼻內窺鏡檢查
可進一步查清竇口鼻道複合體、鼻腔各部甚至鼻竇內的病變。必要時可考慮應用管徑較細和以冷光源纖維導光的軟管或硬管鼻內鏡行鼻腔檢查,以觀察其膿液來源,但急性期進入鼻竇應慎重。
上頜竇穿刺沖洗
上頜竇穿刺沖洗既用於檢查及診斷,亦用於治療。必要時可將鼻竇穿刺沖洗物抹片行細胞學檢查。上頜竇穿刺雖然是一項簡單的技術,但操作不當也有可能發生併發症,如面頰部皮下囊腫或感染、眶內氣腫或感染、氣栓等。
X線鼻竇攝片
X線平片可見竇腔形態變化及竇內黏膜不同程度的增厚、竇腔密度增高,或息肉影,如竇內積聚膿性分泌物,則可見液平。
鼻竇CT檢查
這是診斷鼻竇炎最直接和準確的方法,可以顯示病變鼻竇的位置、範圍、解剖學致病因素、鼻腔鼻竇黏膜病變程度,還可根據某些CT特徵對鼻竇炎性質進行確定。
鼻竇磁振造影檢查
能準確地觀察鼻竇內軟組織占位性病變的範圍、程度及與周圍肌肉、血管等組織的解剖關係,而且能反映竇腔中黏液的成分、性質,從而為鑑別診斷提供依據。
醫生根據病人的典型症狀及相關檢查結果可確診,具體如下:
典型症狀
症狀
包括鼻塞、膿涕、臉部脹滿和壓迫感、嗅覺改變。
體徵
局部紅腫及壓痛,前組急性鼻竇炎由於病變接近頭顱表面,其病變部位的皮膚及軟組織可能發生紅腫,由於炎症波及骨膜,故竇腔在體表投影的相應部位可以有壓痛。後組急性鼻竇炎由於位置較深,表面無紅腫或壓痛。
輔助檢查
鼻腔檢查
鼻腔黏膜充血、腫脹,尤以中鼻甲、中鼻道及嗅裂等處為明顯。前組鼻竇炎可見中鼻道積膿,後組鼻竇炎可見嗅裂積膿,或膿液自上方流至後鼻孔。
鼻竇CT
可見鼻竇內液平面或軟組織密度影,CT由於其解析度高,觀察病變較為細緻和全面,是目前診斷急性鼻竇炎的較好指標。
偏頭痛
偏頭疼是一種常見的反覆發作的頭痛疾患,其病情特徵包括一側或兩側搏動性的劇烈頭痛,且多發生於偏側頭部,可合併有噁心、嘔吐、害怕聲光刺激等症狀。常見於中青年女性,一般預後良好,隨年長逐漸不再發作。
過敏性鼻炎
過敏性鼻炎主要由各種過敏原引起的鼻黏膜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現為鼻癢、大量清水鼻涕和陣發性噴嚏,鼻內窺鏡檢查見鼻黏膜蒼白、水腫等症狀,通過鼻內窺鏡檢查和鼻涕性狀不同可以與鼻竇炎鑑別。
鼻腔惡性腫瘤
鼻腔惡性腫瘤主要是因為長期鼻腔慢性炎症的刺激、外傷、放療後誘發、長期吸入某些刺激性或化學物質如鎳、砷、汞等,從而導致鼻腔惡性腫瘤。臨床症狀逐漸發展,單側鼻塞逐漸加重,反覆出現鼻出血或者膿涕中帶血而且有臭味,同側上牙齒或者臉部麻木,伴有劇烈的偏頭痛。鼻內窺鏡檢查有新生物,進行病理切片檢查可明確診斷。
治療
單純細菌感染引起的鼻竇炎經藥物等保守治療一般可取得療效,無效者可考慮手術治療。伴有變態反應因素的鼻竇炎,除手術治療外,尚需抗變態反應治療,單靠手術難以避免鼻竇炎和鼻息肉復發。需要手術的病人儘量採用功能性內鏡鼻竇手術,以最大限度地清除病變、保護鼻及鼻竇的生理功能。鼻竇炎短期治療即可。急性鼻竇炎一般治療7~10天,慢性鼻竇炎一般治療半個月的時間。
- 病人注意休息,保證睡眠質量。
- 病人多飲水或進食高營養流質飲食。
- 病人局部頭痛劇烈時可使用鎮靜劑等。
抗生素類藥物
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
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具有廣效性抗菌作用,適用於急性鼻竇炎。不良反應包括過敏反應、噁心、嘔吐、肝損害、白血球減少、中樞神經系統失調等。對青黴素和頭孢菌素類抗生素過敏的病人禁用。
Cefuroxime
Cefuroxime 屬於二代頭孢抗生素,可用於鼻竇炎,若有厭氧菌的感染,可聯合甲硝唑一同使用。不良反應包括多形性紅斑、中毒性表皮壞死松解症、血小板減少、過敏反應等,比較少見。對頭孢類抗生素過敏的病人禁用。
激素
糖皮質類固醇
糖皮質類固醇可以應用鼻局部激素或全身應用激素,改善局部炎症狀態,加強引流。最重要的局部抗炎藥物,與阿莫西林聯合使用可以提高療效、縮短病程。使用時間為12週以內。不良反應包括骨質疏鬆、滿月臉、水牛背、消化道潰瘍、下肢浮腫,嚴重者可導致肌無力、肌萎縮等。
減充血劑
麻黃鹼
長期使用鼻腔減充血劑會對黏膜纖毛系統的形態與功能造成破壞,因此原則上不推薦使用。除非發生急性感染並有比較嚴重鼻黏膜充血、水腫影響呼吸,可以臨時使用,不超過一週。
黏液促排劑
標準桃金孃油膠囊
具有稀化黏液及改善黏膜纖毛活性的作用,有利於分泌物的排出和鼻腔黏膜環境的改善,推薦使用。適用於急、慢性鼻竇炎,本藥物極少發生不良反應,偶有過敏反應。
通常情況下,當藥物治療三個月以上仍然不能有效控制症狀時,推薦使用手術療法。
內鏡鼻竇手術
急、慢性鼻竇炎的病人在藥物控制不滿意或出現併發症時可採用鼻內鏡手術,通過內鏡引導直達病灶,開放鼻竇口,清除病變,改善局部引流,進而恢復鼻竇正常的生理功能。內鏡鼻竇手術為目前首選手術方法,在鼻內鏡明視下,徹底清除各鼻竇病變,充分開放各鼻竇竇口,改善鼻竇引流,並儘可能保留正常組織,是一種儘可能保留功能的微創手術。
上頜竇根治術
上頜竇黏膜嚴重息肉樣變時,可考慮同時行上頜竇根治術,刮除所有病變的黏膜。
鼻腔沖洗
這是治療鼻竇炎的有效手段,也是鼻內鏡手術後常用的輔助治療方法。用於沖洗的試劑有生理鹽水、高滲鹽水等。還有鹽水鼻腔噴霧、噴霧等,多於鼻內鏡手術後,為保持術腔濕潤,促進創面癒合。
鼻竇負壓置換療法
此方法用於治療亞急性或慢性鼻竇炎,亦名普羅茲療法。此法適用於額竇、篩竇、蝶竇或全鼻竇之慢性炎症的治療,尤宜用於兒童慢性鼻竇炎。負壓不宜過高,持續吸引和每次治療的時間不宜過久,否則可致頭痛、耳痛或鼻出血。急性鼻竇炎或慢性鼻竇炎急性發作時、高血壓病人、鼻部腫瘤及有局部出血跡象或全身出血傾向之病人禁用此法。
預後
鼻竇炎通過合理的藥物治療都可以痊癒,不會影響自然壽命。個別情況下病人會轉為慢性鼻竇炎,出現眼部或頭顱的併發症,鼻竇炎病人術後謹遵醫囑複查。
大多數急性鼻竇炎通過合理的藥物治療都可以在短期內痊癒,個別情況下會轉為慢性鼻竇炎,出現眼部或頭顱的併發症。慢性鼻竇炎在藥物、手術治療下,大多數病人可以治癒,少數伴過敏、氣喘、阿斯匹靈不耐受等特異體質的病人,疾病常反覆發作。
鼻竇炎病人可治癒,不會影響自然壽命。
鼻竇炎經過系統治療後一般不留有後遺症,個別情況下會轉為病人慢性鼻竇炎,出現眼部或頭顱的併發症。
鼻竇炎病人術後出院後第一個月每周複查一次,第二個月每两週複查一次,以後每月一次。
飲食
鼻竇炎病人應該注意營養均衡,飲食搭配合理,通過調整飲食可以達到促進身體恢復、提高免疫力的效果。
- 飲食以清淡為主,忌辛辣、油膩、生冷刺激食物,忌海鮮、羊肉等發物。
- 多吃富含纖維素的食物,比如芹菜、胡蘿蔔、蘋果等。
- 忌酒,儘量減少咖啡和濃茶的攝入。多喝水,有助於鼻腔分泌物的稀釋,從而利於膿涕的排出。
照護
鼻竇炎病人日常應積極主動配合醫生治療,日常護理應嚴格遵照醫囑執行。
- 病人多休息,保證充足睡眠,有助於提高身體抵抗力。
- 病人避免接觸過敏源如花粉、香水等,空氣污染時外出戴口罩。
- 病人在氣溫變化時注意保暖,預防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
病人日常注意觀察自身身體狀況,如出現鼻塞加重、膿涕增多等狀況應及時前往醫院就診。
病人可主動與醫生進行溝通,了解鼻竇炎的相關知識。病人有問題及時與醫生或者家人溝通,可以通過看電影、聽音樂等方式舒緩焦慮的心情。
鼻竇炎急性期的病人多不宜手術,僅在鼻竇炎症向外擴散而導致毗鄰器官發生嚴重併發症時,才動手術控制炎症。
預防
由於鼻竇炎病因主要與免疫功能低下相關,因此應提高自身抵抗力,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對預防疾病發生,或避免疾病進一步加重有益處。過敏體質的人可以做過敏原篩檢,以避免接觸過敏原。
過敏體質的人可以去醫院做過敏原篩檢,以避免接觸過敏原。
- 適度增加體育鍛煉與戶外活動,有助於提高身體的免疫力。
- 及時治療氣喘和牙源性感染,避免氣喘和牙源性感染引發鼻竇感染。
- 鼻腔有分泌物時要注意擤鼻涕的方式方法,輕柔擤鼻涕。
- 積極治療鼻腔的急性炎症及慢性鼻炎、過敏性鼻炎,並矯正鼻腔解剖畸形。
- 注意保暖,預防感冒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