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下垂
概述
胃下垂是以腹脹、噁心、噯氣及胃痛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胃部疾病。該病的發生多是由於膈肌懸吊力不足,肝胃、胃膈韌帶功能減退而鬆弛,腹內壓下降及腹肌鬆弛等因素,加上體形或體質等因素,使胃呈極底低張的魚勾狀,即為胃下垂所見的無張力型胃。以30~50歲病人多見,女性多於男性。
- 就診科別:
- 消化內科、胃腸外科
- 英文名稱:
- gastroptosis
- 疾病別稱:
- 低位胃
- 是否常見:
- 是
- 是否遺傳:
- 否
- 併發疾病:
- 內臟下垂、慢性胃炎、憂鬱症
- 治療周期:
- 1~2週
- 臨床症狀:
- 腹痛、腹脹、噁心、嘔吐、腹痛、便秘、上腹不適
- 好發人群:
- 瘦弱人群、產後婦女、多次腹部手術有切口性疝氣者、長期臥床少動者
- 常用藥物:
- Mosapride 、 Metoclopramide 、胰島素、三磷酸腺苷
- 常用檢查:
- 體格檢查、X線檢查
輕度胃下垂
指胃小彎弧線最低點的位置位於髂嵴聯線下1.0~5.0公分。
中度胃下垂
指胃小彎弧線最低點的位置位於髂嵴聯線下5.0~10公分。
重度胃下垂
指胃小彎弧線最低點的位置位於髂嵴聯線下10公分以上。
病因
胃下垂的主要病因可以分為胃本身表面張力減弱以及胃周圍的固定力量減弱兩大原因,常見於產後婦女以及突然消瘦的肥胖人群、消瘦人群。個人的體型、重大手術之後以及消耗性疾病、幽門阻塞等原因更易誘發胃下垂。
胃本身表面張力降低
胃的表面張力在正常情況下,對充盈的胃起到一定的分散重力的作用,表面張力下降胃下垂。
胃周圍的固定力量減弱
橫膈肌、腹肌以及胃周圍的韌帶等力量減弱,胃的固定力量下降,出現胃下垂。
體型
瘦長體型的人,先天胃的位置就低於常人,更易患胃下垂。
手術
重大腹部手術、妊娠分娩以後,腹壓突然下降,易出現胃下垂。
幽門阻塞的病人
幽門阻塞的病人,長期胃輕癱,造成胃本身的表面張力降低,出現胃下垂。
其他
不良飲食習慣、慢性消耗性疾病等情況,造成內臟脂肪減少對胃的牽拉作用減弱,易出現胃下垂。
本病目前尚無權威的流行病學相關資料。
瘦弱人群
這種人的體形比較瘦弱,胸廓狹長,骨骼細弱,橫膈肌以及腹肌等發育不良易出現胃下垂。
產後婦女
婦女產後,腹壓突然下降,使胃整個位置降低、胃蠕動減弱,容易患此病。
多次腹部手術有切口性疝氣者
手術之後容易導致鄰近臟器或某些相關韌帶的固定作用降低,出現胃膈韌帶、肝胃韌帶、胃脾韌帶、胃結腸韌帶過於鬆弛的現象,從而容易導致胃下垂。
長期臥床少動者
容易導致膈肌活動力降低,腹腔壓力降低,腹肌收縮力減弱等,從而出現胃下垂。
症狀
輕度胃下垂的病人多無症狀,中度以上病人常出現胃動力差以及消化不良的症狀,尤以飯後明顯且無法自行緩解。病人常以腹脹及上腹不適、噁心、嘔吐為首發症狀,可有低血壓、心悸以及站立性昏厥等表現。胃下垂可伴發精神心理疾病、慢性胃炎及肝、腎等其他內臟器官下垂疾病。
腹脹及上腹不適
病人會出現腹部飽脹感,由於胃周圍韌帶的牽拉,上腹部出現不適。
噁心、嘔吐
吃飯過快時食物來不及消耗,胃內容物過多引起胃的牽拉作用加大,出現噁心、嘔吐。
便秘
胃下垂易引起橫結腸下垂,使得升結腸、降結腸與橫結腸的解剖位置發生變動,食物通過緩慢,引起便秘。
腹痛
飯後病人胃內容物增多,胃的周圍牽拉作用加強,引起腹痛。
消瘦、乏力
胃下垂病人長期消化不良、進食後疼痛,導致營養攝入不足,從而消瘦、乏力,引起血液循環不足造成心悸、昏厥等循環不足的表現。
神經精神症狀
胃下垂的病人腹痛、進食後各種不適,對病人的精神心理壓力較大,產生頭痛、失眠、焦慮以及憂鬱等。
胃下垂病人長期消化不良、攝入不足,引起血液循環不足造成心悸、昏厥等循環不足的表現。
慢性胃炎
由於胃下垂常引起胃排空障礙,容易伴發慢性胃炎。
內臟下垂
多發於老人及體質較弱者,人體胃、肝、腎等內臟器官,主要靠韌帶、筋膜固定於腹壁上,而上述人群由於腹肌力量較為薄弱,韌帶比較松馳,更容易引起內臟下垂。
憂鬱症
胃下垂的發生主要是和胃痙攣,胃負擔大,不良的生活飲食習慣、遺傳因素、情緒因素等有關係,而因為如果情緒不佳會影響到進食,影響到消化酶,影響到胃腸道蠕動,故胃下垂可併發該疾病,但並不是絕對的。
看醫
任何常出現飽脹不適、厭食、噯氣、便秘、腹痛等病人且在飯後站立過久和勞累後加重,尤其是屬於一般體形消瘦的人群都應去醫院消化內科就診。病人在必要時完善X線檢查,以明確胃下垂嚴重程度。本病要與急性胃儲留、胃擴張相鑑別診斷。
- 有飯後胃部持續性隱痛的人,要及時就醫。
- 病人出現腹部脹滿感、沉重感、壓迫感且不能自行緩解的症狀時建議及時就醫,完善相關檢查。
- 病人出現飯後不能控制的噁心、嘔吐等症狀時應立即就診,明確診斷。
出現腹脹及上腹不適、噁心、嘔吐等症狀時,優先到消化內科、胃腸外科就診。
- 有什麼不舒服?
- 症狀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 有無噁心、嘔吐等伴隨症狀?
- 大便情況、睡眠情況怎麼樣?
- 是否到過醫院就診,做過那些檢查,檢查結果是什麼?
- 有無藥物過敏史?
體格檢查
上腹部壓痛點因立臥位變動而不固定,有時用衝擊觸診法,或病人急速變換體位時,可聽到臍下振水聲,有些瘦長體型病人有肝下垂、腎下垂及結腸下垂的體徵。
X線檢查
- 胃體明顯向下,向左移位,重者幾乎完全位於脊柱中線的左側。
- 胃小彎弧線最低點在髂嵴連線以下。
- 無張力型胃其胃體呈垂直方向,體部較底部寬大,胃竇部低於幽門水平以下,蠕動無力,緊張力減退,鋇餐滯留,6小時後仍有1/4~1/3殘留胃內。
病史及臨床表現
胃腸功能低下和分泌功能失調,常出現飽脹不適、厭食、噯氣、便秘、腹痛等,飯後站立過久和勞累後加重。
體格檢查
一般體形消瘦,立位時,下腹部有時呈「葫蘆樣」外形,胃區可有振水音,上腹部易觸到明顯的腹主動脈搏動,通常伴有肝、脾、腎和結腸等器官的下垂。
X線檢查
依據站立位胃小彎弧線最低點與兩側髂嵴聯線的位置分為3度:
輕度
指胃小彎弧線最低點的位置位於髂嵴聯線下1.0~5.0公分。
中度
指胃小彎弧線最低點的位置位於髂嵴聯線下5.0~10公分。
重度
指胃小彎弧線最低點的位置位於髂嵴聯線下10公分以上。
急性胃擴張
常發生於創傷,麻醉和外科手術後數小時至1~2天內或飽飯後不久出現,病人感上腹脹滿或持續性脹痛,繼而出現嘔吐,主要為胃內容物,量小,但發作頻繁,雖吐而腹脹不減,X線腹部平片可見擴大的胃飽和緻密的食物殘渣陰影,服少量的鋇劑可見擴張的胃型。鋇劑不可進入空腸,根據誘因、臨床表現、X線表現可與胃下垂鑑別。
胃輕癱
胃輕癱多由於胃張力缺乏所致。此外,胃部或其他腹部手術引起的胃運動障礙、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糖尿病所致的神經病變,以及迷走神經切斷術等均可引起本病。胃腸鋇劑檢查時,鋇劑在四小時候仍有存留,可達50%,或六小時候仍未完全排空,此可與胃下垂鑑別。
治療
對於胃下垂的治療方法主要以預防為主,症狀較輕者平時多注意加強營養,定時定量飲食,而對於症狀嚴重,內科治療無效的重度胃下垂者需手術治療以根治,此外,中藥、針灸等治療可改善胃下垂的症狀。
Metoclopramide
此類藥物適用於各種病因所致噁心、嘔吐、噯氣、消化不良、胃部脹滿、胃酸過多等症狀的對症治療,但對普魯卡因或普魯卡因胺過敏者,胃腸道出血、機械性腸阻塞或穿孔者禁用。
Mosapride
此類藥物主要用於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有胃灼熱、噯氣、噁心、嘔吐、早飽、上腹脹等消化道症狀。
胰島素
增加營養,並給予助消化劑,必要時給蛋白合成製劑及胰島素等以增加腹腔內脂肪,加強腹肌肉張力。飯前半小時皮下注射,以促進食慾。
三磷酸腺苷
有改善機體代謝的作用,參與體內脂肪、蛋白質、糖、核酸以及核苷酸的代謝。同時又是體內能量的主要來源,在早、午飯前半小時肌內注射,總有效率為98.5%。
畢氏胃部分切除術可縮小胃體積,減少胃內容物瀦留,幫助恢復正常胃的體積和位置。同時,胃內容物減少,可減少胃壁施加牽引的張力,縮短胃排空時間,縮短胃腸道功能的恢復。適用於症狀嚴重,內科治療無效的重度胃下垂者。
中藥治療
脾虛氣陷型
面色萎黃,精神倦怠,語言低微,氣短乏力,食少納呆,脘腹重墜,脹滿,噯氣不舒,食後加重,肌肉瘦弱,舌淡苔白,脈象緩弱。治以補氣升陷,方用補中益氣湯和枳術丸。少食納呆可加雞內金、炒稻芽、麥芽,噁心、嘔吐加半夏或合用旋覆代赭湯。
虛實夾飲型
脘腹墜脹不適,食後尤甚,喜暖喜按,必下悸動,水走腸間漉漉有聲,噁心、嘔吐、清水痰涎、便溏、舌淡苔白滑。脈象沉細小滑。治以溫陽化飲、和胃降逆,方用苓桂術甘湯合附子理中湯加半夏、代赭石,或加黃連、吳萸。
肝胃不和型
兩脅脹而不適、脘腹脹滿、呃逆、噯氣、嘈雜噫酸,善太息,苔薄膩,脈弦小。治以疏肝和胃,方用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或四逆散與逍遙散加減化裁。
胃陰不足型
面色略紅,唇紅而干,脘腹脹滿,灼熱不適,口乾苦,口渴思飲,噯氣,噁心嘔吐,大便干,舌紅少津,脈象細數。治以濡養胃陰,方用益胃湯合一貫煎加雞內金、炒麥芽、萊服子。如嘔吐較著,可養胃降逆,方用麥門冬湯合竹茹湯。
胃絡瘀滯型
胸膈痞滿,脘腹脹墜,臍上刺痛,按之濡軟,噁心,形體消瘦,面色晦暗,舌暗淡或有瘀斑,苔薄,脈象沉細或澀。治以疏肝養血化瘀,方用血府遂瘀湯合香砂六君子湯加減化裁或用柴胡疏肝湯合桃紅四物湯加減化裁。
針灸治療
可選內關、足三里、中脘透梁門、脾俞、胃俞、氣海、章門,任選2~3穴,以平補平瀉法,留針20~30min。如胃痛屬實加期門、陽陵泉;偏虛者選脾俞、胃俞、章門;泄瀉加關元;便秘加大腸俞、天樞、上巨虛。以補法針刺太溪穴0.5寸左右,以平補平瀉法針刺足三里1.5寸左右,三陰交1寸左右,間隔5分鐘行針一次,留針25分鐘。每天一次,十次為一療程,有效率為96.94%。
- 病人仰臥位,用掌摩法在腹部以逆時針方向操作治療,時間約10分鐘。再用指揉法按揉腹部的鳩尾穴、中脘穴、天樞穴、氣海穴,每穴按揉一分鐘。
- 兩手重疊,自下腹向上托推,同時配合掌振法邊托邊振動,往返數次。
- 按揉雙側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脛骨外1寸)、三陰交(內踝上3寸,脛骨後緣)、血海穴(髕骨內上緣2寸)各一分鐘。
預後
一般來說,胃下垂預後較好,但重度胃下垂病人在進行胃部分切除術後部分病人會出現腸阻塞及胃出血等後遺症。病人治療後每周複診,直至腹脹緩解,不適隨診。嚴重者需入院治療,壓痛減輕後轉門診治療。
胃下垂病人經積極治療後一般能夠治癒。
胃下垂一般不影響病人的自然壽命。
腸阻塞
術後發生的腸阻塞較複雜,包括功能性腸阻塞和機械性腸阻塞。其中發生於術後10天左右的多為功能性腸阻塞,但也不絕對。
胃出血
術後胃出血多為吻合口出血,其原因常為縫合胃壁時未能完全縫閉血管,特別是在全層縫合過淺或不嚴密的情況下,有時胃壁血管向黏膜內出血不宜發現。近年來某些質量稍差的吻合器在手術時己閉合或吻合胃壁,但仍可發生延遲性出血。
病人治療後每周複診,直至腹脹緩解,不適隨診。嚴重者需入院治療,壓痛減輕後轉門診治療。
飲食
對於胃下垂的病人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及健康均衡的飲食很重要,建議吃營養且溫補的食物,避免暴飲暴食及刺激性食品,減少對胃的傷害。
適宜吃的食物
- 病人要增加飲食營養,宜多食用有補益作用的高蛋白、高熱量、多糖、低脂肪飲食。多食易消化吸收的食物。
- 病人要多吃一些溫補的食物,如紅棗、杏仁、鮮藕汁、羊肉、狗肉、生薑等,可以使胃氣升溫,調理脾胃寒氣,減輕症狀。
- 病人要經常食用對胃有益的食品,如捲心菜、胡蘿蔔、猴頭菇、優酪乳、山楂等。
不適宜吃的食物
- 病人要避免暴飲暴食,宜少食多餐,以減輕胃的負擔。飯後若感不適,可做短時間的平臥休息。飯後不宜劇烈運動。
- 病人要忌吃生冷與刺激性強的食物,忌煙、酒。忌大量飲用水及各種飲料,忌過多食用體積大的食物。
照護
胃下垂是人體比較常見的疾病,會給病人帶來比較大的危害,嚴重的時候有可能會引發內臟下垂及憂鬱症等精神問題,病人可以通過藥物、針灸及手術方式進行治療,術後要合理的調整飲食結構及生活習慣的調整來做好該病的護理措施。
心理
保持樂觀愉快的情緒。長期出現精神緊張、焦慮、煩燥、悲觀等情緒,會使大腦皮質興奮和抑制過程的平衡失調,所以需要保持愉快的心情。
適量運動
生活節制注意休息、勞逸結合,生活有序,保持樂觀、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對預防疾病有很大的幫助。做到茶飯有規律、生存起居有常,不過度勞累,心境開朗,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口服用藥
病人要了解各類藥物的作用、劑量、用法、不良反應和注意事項,遵醫囑正確服用藥物。
病人定期複查X線腹部平片,以監測病情。
不吃夜宵
夜晚人體的大部分組織器官都進入了「休整」狀態,包括胃。如果人此時吃東西,會使胃被迫緊張工作,重新分泌出大量的胃液來消化食物。由於此時大腦已經處於休息狀態,所以這時胃液的分泌是處於失控的狀態,會造成胃液分泌過多。而過多的胃液會腐蝕胃黏膜,使胃黏膜發生糜爛、潰瘍。
飯後注意休息
飯後食物集中在胃裡,此時的胃部需要大量的消化液和血液來消化食物。因此,人們在飯後即使只是散散步,也會使血液遍布全身各處,造成胃部的血液供應相對減少,使食物得不到充分的消化和吸收。因此,人們在飯後應靜坐休息半小時左右,然後再進行其他活動,這樣食物才能得到充分的消化和吸收。
預防
建議病人養成少食多餐、細嚼慢咽,切勿暴飲暴食,應少食多餐,同時應選擇細軟、營養均衡的食物,以減少刺激,防止便秘的發生。
對於飲食結構不合理、有長期胃部不適人群建議每半年一次X線平片監測胃部狀態。
加強體育鍛煉
本病多見於體瘦虛弱、腹壁鬆弛、肌肉不堅之人,故適當進行體育鍛煉,增加肌力,有助於防治本病。最為有效的方法是每日堅持做仰臥起坐、伏地挺身等健身活動。
飲食營養豐富
平素宜進食富有營養易消化,體積小,動、植物蛋白及一定脂肪含量的食物,使腹壁有一定的脂肪厚度,這樣可有效地防治胃下垂。
禁止暴飲暴食
避免暴飲暴食,可有效地預防胃下垂及其它胃腸疾病,對胃呈低張力型,有胃下垂傾向者,宜少吃多餐,飯後宜平臥少許時間,有利於胃的張力恢復,可預防胃下垂及防止病情進一步發展。
搞好計劃生育
經產多胎生育者,由於腹壁鬆弛易患本病,故積極實行計劃生育,少生優生也是預防本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勞逸結合
過度勞累、氣虛正耗,易致脾虛氣陷而發生本病,故勿過度勞累,勞逸結合,使脾氣旺盛而不下陷,可有效地預防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