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功能異常
概述
肝功能異常是由各種致病因素導致肝臟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害而發生的生化和病理改變,可見於病毒性肝炎、脂肪肝、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以及其他非肝臟疾病。主要表現為肝臟酶學改變、膽紅素代謝異常、肝臟合成功能障礙以及毒物降解功能下降等肝功能異常改變。
- 就診科別:
- 肝病科、肝膽外科、消化內科、感染科
- 英文名稱:
- Hepatic Insufficiency
- 是否常見:
- 是
- 是否遺傳:
- 是
- 併發疾病:
- 電解質不平衡、肝癌、肝腎症候群、肝性腦病變、消化道出血、感染
- 治療周期:
- 依病因不同,部分需要終身間歇性治療
- 臨床症狀:
- 食慾減退、噁心嘔吐、腹痛、腹腔積水、胸水
- 好發人群:
- 長期熬夜、飲酒或者進食高脂油膩食物的人,使用肝毒性藥物的人群
- 常用藥物:
- 異甘草酸鎂、水飛薊賓、複方甘草酸苷、甘草酸二銨、還原型穀胱甘肽
- 常用檢查:
- 肝細胞損傷檢查、肝臟排泄功能檢查、肝臟合成功能檢查、病毒性肝炎相關抗體、自身免疫性肝炎相關抗體、肝臟腫瘤標記物、超音波檢查、CT檢查、穿刺組織切片檢查
病因
不同類型肝損傷其病因不盡相同,總體來說,可能與藥物因素、飲食習慣、病毒感染、免疫反應等有一定的關係,還存在腫瘤因素以及遺傳因素等共同參與其發病。
病毒性肝炎
由嗜肝病毒感染引起,如A型肝炎、B型肝炎、C型肝炎、E型肝炎,可以檢測血清病毒抗體或病毒核酸DNA或RNA以明確診斷。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近年脂肪肝很常見,肝功能也可以受損,在除外病毒性肝炎的情況下,如果病人血脂高,腹部都卜勒超音波提示脂肪肝,沒有飲酒史,可以考慮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酒精性肝炎
在除外病毒性肝炎的情況下,病人有長期大量飲酒史,肝功能GGT,鹼性磷酸酶升高有一定提示作用。
自身免疫性肝病
除外病毒性肝炎,又沒有飲酒史,也無脂肪肝,可以檢測免疫球蛋白和自免肝抗體譜以診斷。
感染中毒性肝炎
所有的細菌和病毒感染(非嗜肝病毒,如巨細胞病毒,EB病毒,麻疹病毒等)都可以引起肝功能異常。
膽汁淤積
膽囊、膽管的結石、腫瘤、蛔蟲等使膽汁淤積,如時間過長,可因膽汁對肝細胞的損害和肝內擴張的膽管對肝血竇的壓迫造成肝缺血,引起肝細胞壞死。表現為阻塞性黃疸,以直接膽紅素升高為主,肝功能GGT和鹼性磷酸酶升高。
慢性充血性心臟衰竭
可引起肝淤血和缺氧,導致肝功能異常。
溶血性黃疸
紅血球溶血破壞導致黃疸,以間接膽紅素升高為主,有貧血表現,可以檢查溶血抗體。
先天性黃疸
多為遺傳性肝病導致肝功能異常,如血色病、囊性纖維化、a1-抗胰蛋白酶缺陷症、Wilson氏病等是最常見的先天性肝臟疾病,都可能導致肝功能異常。
飲食不節制
如食用油膩、油炸 、辛辣食品等。
飲酒
酒精進入肝內會氧化,從而形成有害物質乙醛,可以直接損害肝臟,而導致肝功異常。
過度勞累
包括長途跋涉、熬夜、精神高度緊張、工作壓力過大、情緒波動、暴怒和鬥毆以及房事過頻等。
誤服或濫用藥物
藥物可引起肝臟炎症和中毒損傷,導致肝功能異常。
患其它疾病
如感冒、腹瀉、膽囊炎、消化道大出血也可以導致肝功能異常。
肝功能異常是常見病,可見於病毒性肝炎、脂肪肝、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以及其他非肝臟疾病。
- 其中酒精性肝病在歐美地區多見,近年在我國發病率也有上升,我國部分地區成人患病率為4%~6%。
- 自身免疫性肝病多表現為女性多發,男女比例為1:4,好發於30~50歲。
- A型肝炎主要通過消化道傳播。
- B型肝炎、C型肝炎主要通過血液、性生活以及母嬰垂直途徑進行傳播。
- 長期熬夜者。
- 長期高脂油膩飲食者。
- 長期服用有肝毒性藥物者。
- 長期過量飲酒者。
症狀
肝功能異常可表現為消化功能障礙、肝細胞損害、膽紅素代謝異常、脂肪代謝障礙、維他命代謝障礙、凝血因子合成障礙以及激素代謝異常等。
消化功能障礙
食慾減退、肝功能異常、厭油、噁心、嘔吐等。
膽紅素代謝異常
可導致病人出現黃疸。
糖代謝障礙
肝源性糖尿病或低血糖。
脂肪代謝障礙
可致血脂含量改變,膽固醇合成及酯化能力降低,可形成脂肪肝。
白蛋白合成障礙
嚴重時導致腹腔積水、胸水等。
肝細胞損害
血清轉胺酶等酶類增高,而膽鹼脂酶降低,可致乏力、易倦、嗜睡等。
凝血因子合成障礙
會出現牙齦流血、鼻出血等。
維他命類代謝障礙
皮膚粗糙、夜盲、唇舌炎症、水腫、皮膚出血、骨質疏鬆等。
激素代謝異常
性慾減退、月經失調、皮膚小動脈擴張,出現蜘蛛痣、肝掌、臉色黝黑等。
可引起肝臟物質代謝障礙和解毒功能降低,影響神經、肌肉的功能。
嚴重肝損傷、肝功能異常可導致肝衰竭,病人可併發肝腎症候群、肝性腦病變、消化道出血、感染、電解質不平衡、肝癌等。
看醫
肝功能異常病人要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對於改善症狀、預防併發症極其重要,要定期進行體檢。對於有疑似肝功能異常的病人更應該及時就診,以明確診斷。
- 對於高危人群,定期體檢非常有必要,重視體檢中的肝功能檢查。無論是不是高危人群,一旦體檢中出現肝功能指標異常都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一步檢查。
- 發現食慾減退、疲倦、噁心、厭油、蜘蛛痣、肝掌等,高度懷疑肝功能異常時,應及時就醫。
- 病人通常可以去肝病科就診檢查。
- 部分醫院可能沒有肝病科,此時病人也可以到消化內科、肝膽外科、感染科就診。
- 肝功能檢查如何?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如食慾減退、疲倦、噁心、厭油等)
- 是否有以下症狀?(如黃疸、蜘蛛痣、肝掌等等症狀)
- 平時飲食習慣是什麼?是否酗酒?
- 既往有無其他的病史?
肝細胞損傷檢查
包括血清酶類,如丙胺酸轉胺酶(ALT)、穀草轉胺酶(AST)、鹼性磷酸酶(ACP)、γ-穀氨醯轉肽酶(γ-GT)等。
肝臟排泄功能檢查
檢測直接和間接膽紅素、膽汁酸等。
肝臟合成功能檢查
包括血漿的蛋白(ALb)和凝血酶原時間(PT)。
病因相關的檢查
病毒性肝炎相關抗體(B型肝炎五項,抗HCV、抗HAV、抗HEV),自身免疫性肝炎相關抗體(抗核抗體、抗線粒體抗體),肝臟腫瘤標記物(甲型胎兒蛋白等)。
超音波檢查
通過檢查可以確定肝臟是否增大,是否存在強回聲,肝內管道是否清晰,肝內血流信號是否正常等。可以初步確定疾病以及疾病類型。
CT檢查
確定肝密度是否呈瀰漫性減低,在未行增強掃描時門靜脈和肝靜脈分支是否清晰可見。可以更好的確定疾病的類型。
穿刺組織切片檢查
主要是用來確定病人的病因,對疾病的嚴重程度進行評估,可以確定病人是否存在肝硬化等疾病。
根據病史、臨床表現以及相關檢查診斷:
病史
有無酒精、藥物服用史等,有無相關的致病因素。
臨床表現
出現食慾減退、乏力、黃疸、牙齦流血等相關症狀,高度懷疑肝功能異常。
實驗室及輔助檢查
可以通過肝功能指標是否異常、腹部超音波以及肝炎病毒標誌物等加以診斷。
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以及其他非肝臟疾病均可以引起肝功能異常,需要加以鑑別。病毒性肝炎需要與藥物性或中毒性肝損傷區別,主要根據流行性病學、服藥或接觸毒物史和血清學標誌進行鑑別。
治療
要查明肝功能異常的病因,針對不同的表現和病因採用不同的治療方法,比如保肝、降黃、抗病毒、降脂等對症治療,標本兼治。
肝功能異常的原因較多,中國以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藥物性肝炎等為主。肝功能異常可以選擇護肝降酶類藥物治療,效果較好的有異甘草酸鎂、水飛薊賓、複方甘草酸苷、甘草酸二銨、還原型穀胱甘肽等。根據不同原因引起的肝功能異常,可以選擇上述不同的護肝藥物:
- 酒精性肝病可以選用水飛薊賓,這一類藥物對酒精性肝病效果較好。
- 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肝功能異常可以選用甘草酸二銨、複方甘草酸苷以及異甘草酸鎂等藥物保肝降酶。活動性B型肝炎及C型肝炎需使用核苷類似物或干擾素抗病毒治療。
- 脂肪肝引起的肝損害可以選用還原型穀胱甘肽、多烯磷脂醯膽鹼等。
肝臟切除術
如果明確診斷為肝癌,需行肝臟切除手術,完整切除腫瘤病灶。
肝移植術
適用於有失代償肝硬化病史、已經不適合肝臟切除的肝功能異常者。目的是將健康的肝臟供體移植到病人體內,代替病人的肝臟。
如果是B型肝炎、肝硬化、脂肪肝等疾病引起的肝功能異常,要及時對症治療。如考慮藥物性肝損害,須停止使用可疑藥物。如劇烈運動以後、勞累、睡眠不佳等引起的一過性轉胺酶升高,常無須用藥也可自行恢復,具體原因需具體分析。
預後
肝功能異常需進行有效且規範的治療,能夠減輕或消除症狀、維持正常的生活質量。
肝功能異常依病因不同,預後不一,部分病人可治癒,部分病人經治療,可緩解症狀,延緩病情惡化。
肝功能異常病人如果護理得當,治療及時,肝功能指標控制良好,一般不會影響自然壽命。終末期肝病肝功能異常者預後不良,常死於併發症。
慢性B型或C型病毒性肝炎病人應在臨床恢復後兩年內每六個月複查一次病毒指標。慢性肝炎和肝硬化如病情處於穩定期,每1.5~3個月複查一次,活動期每0.5~1個月檢查一次肝功能。
飲食
肝功能異常的病人要做到戒酒,高蛋白質、高維他命、低糖、低脂肪飲食。避免吃有刺激性的不易消化的食物,這樣反而會增加肝臟的負擔。
- 要適量攝入蛋白質、少量脂肪、豐富的維他命。蛋白質必不可少,但不要過多,可以吃一些瘦肉、魚類、乳類、花生、豆類等。
- 肝功能異常的病人日常飲食宜選擇低脂肪、低膽固醇的食物。多食用菌類食品,如木耳、香菇、蘑菇等,能提高免疫力,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
- 肝功能異常的病人不能暴飲暴食,濫用補品,擅自用藥。
照護
肝功能異常病人的護理應促進病人肝功能的恢復,避免熬夜勞累或者濫用藥物帶來不可避免的損害。
- 遵醫囑使用藥物,忌濫用藥物,以免損傷肝功能。
- 病人應注意活動與休息,避免勞累,注意勞逸結合。
- 定期複診。
預防
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對預防疾病發生,或避免疾病進一步加重有益處。
- 平時要多食用菌類食品,如木耳、香菇、蘑菇等,能提高免疫力。
- 不吸菸、不飲酒,減少肝臟負擔。
- 多飲水,可補充體液,增強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
- 保持心情舒暢。
- 適量運動,如散步、踏青、打球,避免超重肥胖。
- 保證休息,肝功能異常者不可從事過於激烈和繁重的運動和勞動,否則會加重肝臟的負擔,對病情不利。
- 不可亂服藥,因為絕大多數藥物都經過肝臟代謝,而且不少藥物對肝臟有害,會引起肝臟的藥物性傷害,加重肝損傷。
- 定期檢查,每隔半個月至一個月檢查一次肝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