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健康

腱鞘囊腫

概述

腱鞘囊腫是指手與足部的關節或腱鞘內黏液增多而發生的囊性疝出,內含膠凍樣黏液,可為單囊性或多囊性改變,其本質是人體關節或者韌帶部位的一種良性腫物,表現為表皮隆起的一種光滑、柔軟的腫塊,常發生於腕關節的掌側或背側。

就診科別:
骨科
英文名稱:
tendonfollicle
是否常見:
是否遺傳:
併發疾病:
跗管症候群
治療周期:
數周
臨床症狀:
皮下有半球狀隆起、關節屈伸或側偏可聞及彈響
好發人群:
上班族、家庭主婦
常用藥物:
普賴鬆、布洛芬
常用檢查:
X線、都卜勒超音波檢查
疾病分類

根據嚢腫在體表是否可見分為顯性腱鞘曩腫與隱匿性腱鞘嚢腫。

顯性腱鞘囊腫

顯性多發生於四肢,手部好發於手腕背側,橫紋中央偏拇指側即「舟狀骨、月骨間韌帶」,還可發於腕掌側及手背部,拇指、食指間凹陷內。足部發病以足背外側,足中趾掌根部的腱鞘多見。

隱匿性腱鞘囊腫

隱匿性腱鞘囊腫多發生於腕舟月骨間韌帶處,腕背橫紋中央偏拇指側,具備明顯的疼痛、壓痛,卻難以觸及囊腫時,需考慮本病,同時可見於腹股溝和椎管內等處。

病因

腱鞘囊腫發病機理尚未明確,目前多數學者認為它是關節囊或腱鞘中多餘的結締組織發生黏液樣變性所形成,部分病人有外傷史。

主要病因

腱鞘囊腫可以是受傷、過分勞損(尤其見於手及手指)、骨關節炎,一些系統免疫疾病或者一些組織的退變,甚至是感染也有可能引起。長期重複關節活動的職業,如打字員、貨物搬運工或家庭主婦等都會引發或加重此病。

誘發因素
  • 病人自身受過傷,患骨關節、系統免疫疾病,甚至感染也有可能引起腱鞘囊腫。
  • 長期重複關節活動的職業,如打字員、貨物搬運工,長時間勞動引起慢性損傷,如可引發或加重腱鞘囊腫。
流行病學

腱鞘囊腫多見於中青年人群,其中女性發病率是男性的3倍,兒童偶有發生,可在成長過程中自然消失,多發病於手部、足部。

好發人群

上班族

面對電腦長時間打字,手指和手腕長時間工作,對關節腔滑膜造成損傷,可能導致腱鞘囊腫的形成。

家庭主婦

家庭主婦平時在家裡勞動比較多,特別是年輕的女性需要長時間抱孩子,也容易形成腱鞘囊腫。

症狀

腱鞘囊腫表現為皮下局部隆起光滑的腫塊,大小不一,與表皮沒有任何沾黏,囊腫可以推動,無明顯症狀或有輕微壓痛,囊腫越大疼痛越明顯。

典型症狀

腱鞘囊腫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多見於青年和中年,女性多於男性。囊腫生長緩慢,圓形,直徑一般不超過2公分,也有突然發現者。部分病例除局部腫物外,無自覺不適,有時有輕度壓痛。多數病例有局部酸脹或不適,影響活動。囊腫大小與症狀輕重無直接關係,而與囊腫張力有關,張力越大,腫物越硬,疼痛越明顯,觸摸腫塊可感到比表面光滑、柔軟、邊界清楚,與皮膚無沾黏。

其他症狀

手腕部腱鞘囊腫

一般腕關節活動時,可以聽到彈響,或者有拇指外展受限的症狀。多發生於腕背側,少數在掌側。

足踝部腱鞘囊腫

如果壓迫跗管內脛神經,會造成麻木、疼痛、向足底放射的症狀,也就是附管症候群。以足背腱鞘囊腫較多見,多起源於足背動脈外側的趾長伸肌腱腱鞘。

腹股溝腱鞘囊腫

可以在病人大腿內側,腹股溝部位出現腫脹或者腫塊,嚴重者還會伴有下肢腫脹的表現,此類較為少見。

椎管內腱鞘囊腫

此類疾病常可以侵犯椎旁的韌帶或者軟組織,嚴重者會壓迫病人神經產生麻木等感覺。

併發症
  • 如果壓迫跗管內脛神經,造成麻木、疼痛,向足底放射,即跗管症候群。
  • 如果病人在手術治療時不注意保護,就會引起感染或者損傷神經等一系列併發症,最後導致病人出現手部關節活動障礙等症狀。

看醫

對於腱鞘囊腫的病人,無明顯症狀的可繼續觀察,保守治療,症狀較重的需要去醫院檢查,可選擇手術治療以降低復發率。

就醫指征
  • 無明顯症狀者,如無疼痛或輕微壓痛,不影響活動的,可視情況到醫院進行保守治療。
  • 症狀較重者,如有明顯壓痛,有酸脹不適感,影響活動的,需及時就醫。
就診科別

腱鞘囊腫一般去骨科就診。

醫生詢問病情
  • 最近有沒有長期打字或者使用滑鼠等情況?
  • 高起於皮膚表面的腫塊多長時間了?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如酸脹、活動不適等)
  • 用過什麼藥嗎?
  • 既往有無其他的病史?
需要做的檢查

X線檢查

主要是判斷是否為骨性腫塊,局部的骨質是否有改變。

都卜勒超音波檢查

為主要的檢查手段,通過都卜勒超音波檢查可以明確囊腫的大小、包膜是否完整,還有囊腫的性質是實性,還是囊性,可以觀察到囊腫和周圍組織是否緊密沾黏,可以觀察到腫物當中有沒有血管通過,對診斷最具有價值。

體格檢查

可以通過觸診或者視診檢查觀察關節出有無紅腫和皮膚隆起。

透光試驗

可以通過照射手部隆起的部位,通過觀察透亮度來判斷隆起內容物是什麼物質。

病理學檢查

可以通過抽取手部隆起的內容物,然後做病理檢查,以此來判斷手部內容物的性質。

診斷標準
  • 對病人進行體檢,通過觸診感受囊腫的質地,如壓痛、酸脹,質硬,有囊性感。
  • 都卜勒超音波檢查顯示有囊變區域,與周圍組織界限清楚,邊界高回音,囊變中心低回音。
  • X線檢查未見骨關節異常。
鑑別診斷

腕隧道症候群

腕隧道症候群的病人常見症狀是拇指、食指、中指和環指橈側半感覺異常或麻木,很多病人有夜間麻醒的經歷,有的病人會有大魚際肌肉萎縮和拇指對掌無力。主要診斷依據是正中神經分布區的麻木不適。

腱鞘巨細胞瘤

表現為關節附近出現無痛腫塊,與腱鞘囊腫的症狀相似,可通過影像學的方法進行鑑別。

滑膜肉瘤

是一種惡性腫瘤,屬於軟組織瘤,通常發生在四肢和軀幹的關節周圍,一般採用X線或者核磁等影像學檢查來鑑別兩種疾病。

治療

腱鞘囊腫是關節附近的囊性腫塊,病因尚不太清楚,腱鞘囊腫有時可被擠壓破裂而治癒,臨床治療方法有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但復發率較高。

治療周期
腱鞘囊腫一般治療數周即可。
藥物治療

疼痛較輕者,可口服非類固醇類抗炎藥,如阿斯匹靈、布洛芬來緩解症狀。擠破囊壁,囊內容物排出後,在囊內注入藥物或留置可取出的無菌異物,比如縫扎粗絲線等,並加壓包紮,使囊腔沾黏而消失,通常在囊內注入普賴鬆,然後加壓包紮,本方法簡單,痛苦較少,但有一定的復發率。

手術治療

腱鞘囊腫多數較小,穿刺後復發率較高,多次復發者可手術切除。術中應完整切除囊腫,切勿殘留囊壁。如關節囊滑膜疝出,應在根部縫扎切除,同時修復關節囊以減少復發。

其他治療
  • 中醫治療:可以通過針灸腫塊周圍的皮膚,使其液體自動流出或者促進吸收。
  • 紅光照射:可以通過物理療法,例如紅光照射腫塊部位,促進皮膚自行吸收。
  • 針刀治療:低於急、慢性腱鞘炎和狹窄性腱鞘炎都有較好的效果。

預後

腱鞘囊腫經過有效治療可以治癒,部分囊腫可自行破裂、吸收,保守治療復發率高,手術治療後復發率相對較低。

能否治癒

腱鞘囊腫可治癒,部分會有復發。

能活多久

規範治療,腱鞘囊腫是不會影響壽命的。

複診

術後兩天換一次藥,两週以後拆線。拆線以後若無明顯不適症狀,傷口恢復良好,即不必複查。

飲食

腱鞘囊腫的病人在飲食方面沒有特殊要求,正常飲食即可,但是注意避免進食辛辣刺激飲食,適當進食高蛋白飲食、新鮮蔬菜和水果。

飲食調理
  • 宜吃高蛋白、高維他命、高熱量、易消化食物,如魚肉、綠葉蔬菜等。
  • 少吃油膩、難消化、高鹽、高脂肪食物,如火鍋、燒烤等。
  • 宜清淡飲食,避免辛辣刺激。
  • 戒菸限酒。

照護

腱鞘囊腫病人的護理首先就是要改善生活習慣,日常生活中要避免高強度的工作,過度勞累,注意休息。另外還要注意的是對於腱鞘囊腫術後的護理,觀察切口,發現異常應立即處理。

日常護理

避免患處劇烈活動,長時間勞作者可定時做局部按摩,儘量避免高強度的工作,如若有症狀加重的表現,應及時去醫院就醫。

特殊注意事項
  • 觀察患肢遠端血運,肢體腫脹、疼痛、色澤、溫度的改變。上肢手術,術後觀察橈動脈搏動,下肢手術,術後觀察足背動脈搏動。
  • 切口引流的觀察,當引流較多或切口敷料大量滲出,需積極處理。
  • 根據手術方法、部位、麻醉方式決定病人術後的體位。硬膜外麻醉病人術後應去枕平臥6小時,患肢抬高,高於心臟20~30公分,上肢置胸前位,下肢抬高墊軟枕。

預防

腱鞘囊腫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對預防疾病發生,或避免疾病進一步加重有益處。

初期篩檢

得了腱鞘囊腫的主要症狀就是局部隆起光滑的、大小不一的腫塊,與表皮沒有任何沾黏,有波動感,無明顯感覺或輕度酸痛,最常見於手部、足部,如果發現有以上這些症狀,應該去醫院進行體格檢查,或者做都卜勒超音波來確診。

預防措施
  • 避免高強度工作,工作一定的時間後可進行按摩緩解。
  • 適當的休息,避免勞累。
  •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帶護具來保護關節部位,避免碰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