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風濕熱
概述
小兒風濕熱是兒科較為常見的危害學齡期兒童生命和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是一種全身性結締組織的非化膿性炎症,主要侵犯心臟和關節,其他器官如腦、皮膚等均可受累。該病多發於5~15歲兒童,主要治療方法為藥物治療,治癒率高,較易復發。
- 就診科別:
- 小兒內科、小兒風濕免疫科
- 英文名稱:
- pediatric rheumatic fever
- 疾病別稱:
- 小兒急性風濕性多關節炎
- 是否常見:
- 是
- 是否遺傳:
- 具有遺傳傾向
- 併發疾病:
- 關節炎、心內膜炎
- 治療周期:
- 1~6個月
- 臨床症狀:
- 發熱、面色蒼白、疲倦、食慾減退
- 好發人群:
- 風濕熱家族史者、營養不良者、免疫功能低下者
- 常用藥物:
- 阿斯匹靈、普賴鬆、 Digoxin
- 常用檢查:
- 血液常規、咽拭子培養、心電圖
病因
小兒風濕熱是由A組β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後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寒冷和潮濕是重要誘因。此外,小兒風濕熱還與遺傳、家族病史有關。
先天因素
小兒風濕熱的基因可通過父母遺傳到下一代。
後天因素
A組β溶血性鏈球菌的細胞壁的M蛋白有特殊致風濕性,感染後可導致小兒風濕熱。
潮濕和寒冷使得人體免疫力降低,可以誘發小兒風濕熱。
本病多見於學齡兒童,患兒性別差異不大,大多數在冬春兩季發病。有小兒風濕熱家族病史的家庭發病率較無風濕熱史的家庭高,居住條件潮濕,社會經濟情況差者發病較多。風濕熱的發病與上呼吸道鏈球菌感染、人體免疫反應及環境因素有關,我國風濕熱的發病率近年有明顯下降。
有風濕熱家族史者
小兒風濕熱具有遺傳傾向,風濕熱的基因可能通過父母遺傳到下一代。
營養不良者
缺乏營養,身體免疫力較差,復健慢,容易發生細菌感染。
免疫功能低下者
抵抗力低,易被溶血性鏈球菌等細菌感染,從而導致本病。
症狀
發熱、疲倦和關節疼痛或腫大是小兒風濕熱最主要的症狀,部分病人還會出現臉部及四肢不自主的運動,如不自覺地皺眉、咧嘴、聳肩、皮下結節、環形紅斑等症狀。
發熱
發熱是小兒風濕熱最常見的症狀之一,通常體溫在38~40°C,伴隨扁桃腺發炎等症狀,面色蒼白,臉部無血色。
心臟炎症
包括心肌炎、心包炎等,表現為心悸、呼吸困難、面色蒼白無血色。
皮下結節
常見於膝、踝、肘、腕等關節的周圍,豌豆大小,多為幾個或十幾個,偏硬,觸碰不會痛,不與皮膚沾黏。
舞蹈病
多見於女孩,表現為臉部及四肢不自主的運動,如不自覺地皺眉、咧嘴、聳肩等,興奮時或注意力集中時症狀會加劇,以上症狀會在入睡後消失。一般病程1~3個月。
環形紅斑
常見於軀幹及四肢內側的環形或半環形淡紅色皮疹,通常不痛不癢,時隱時現。
部分患兒還會有食慾下降、鼻釁、多汗、腹痛、體重減輕等症狀。
不自覺地皺眉、咧嘴、聳肩等,興奮時或注意力集中時症狀會加劇,以上症狀會在入睡後消失。
關節炎
炎症引起的關節紅、腫、熱、痛,以及功能障礙、關節畸形。
心內膜炎
溶血性鏈球菌直接侵襲心內膜而引起,具體表現為發熱、脾臟大、腹痛、血尿、便血、胸痛、咳嗽、咳血。
看醫
小兒風濕熱應早發現、早就醫、早治療,並及時複查避免再次復發此病。因此,當兒童出現發熱、疲倦、關節疼痛、皮下結節、環形紅斑及皺眉、咧嘴等症狀時,尤其有小兒風濕熱家族史的患兒,應及時去醫院檢查是否患病。
- 出現感冒、扁桃腺炎並伴有發熱、心跳加快、面色蒼白,關節疼痛、發熱、腫大,臉部及四肢不自主地運動,如不自覺皺眉、咧嘴、聳肩等;皮下出現數個豌豆大小結節,軀幹及四肢內側出現淡紅色環形或半環形皮疹,應及時就醫。
- 出現呼吸困難、咳血等症狀,應該立即就醫。
風濕熱患兒可至小兒內科、小兒風濕免疫科就診。
- 關節是否疼痛?
- 最近有無感冒、發燒症狀?
- 身體上有無豌豆大小結節?
- 此類症狀持續多久了?
- 有沒有感覺心臟不舒服?
血液常規
抽取血液檢查病人有無感染。
心電圖
通過心電圖判斷心臟是否受到損壞,檢查時病人應心情平靜,避免影響診斷結果。但心電圖異常只是提示心律不整,因而心電圖結果異常不能確診,還需要結合其它檢查結果進行確診。
咽拭子培養
用醫用棉棒從病人咽部輕輕蘸取少量分泌物,然後接種到培養皿中,在一定條件下培養後進行觀察,咽拭子培養出A組β溶血性鏈球菌,則基本可診斷為小兒風濕熱。
血液生化檢查
用於判斷患兒近期是否感染過溶血性鏈球菌。通常患病時結果可見紅血球和血紅素輕度下降;白血球總數和嗜中性白血球增高;紅血球沉降率增快;抗鏈球菌溶血素"O"滴度增高;C反應蛋白陽性。
影像學檢查
如胸部X線、心臟超音波等,可明確心臟是否病變,如心包積水、心臟擴大等,能為後續治療提供依據。
小兒風濕熱的診斷主要依靠臨床表現。由於缺乏特殊診斷方法,過去常將風濕熱的臨床表現分為5個主要指征及6個次要指征。一般有2個主征或1個主要指征加上2個次要指征,診斷即可成立。主要指征包括心肌炎、多發性關節炎、舞蹈病、皮下結節及環形紅斑。次要指征包括發熱、關節痛、既往有風濕熱史或目前有風濕性心臟瓣膜病、紅血球沉降率增速或C反應蛋白陽性,白血球總數增多、心電圖P-R間期延長。若最近有過溶血性鏈球菌感染的證據則更支持診斷。
幼年特發性關節炎
3歲以下多見,常侵犯指趾小關節,可遺留關節畸形,與小兒風濕熱不同的是X線檢查時會顯示關節面破壞。
急性白血病
發熱,伴骨關節疼痛,明顯貧血,與小兒風濕熱不同的是肝、脾及淋巴結腫大,做骨髓檢查可鑑別。
治療
對於小兒風濕熱需要合理治療,防止病情進展造成心臟發生不可逆的改變。根據病情輕重,使用合理的抗風濕藥物使危重患兒避免死亡,能夠及時控制症狀,減少患兒痛苦。
休息
急性期臥床休息至症狀消失、紅血球沉降率接近正常可起床活動。無心臟炎者休息1個月;心臟受累心界不擴大者休息2~3個月;心臟擴大或伴心臟衰竭者休息6個月才能恢復正常活動。
加強護理
避免受潮和寒冷;給予病人易消化含蛋白質和維他命豐富的飲食;心臟衰竭者適當限制水鹽的攝入。
阿斯匹靈
為解熱鎮痛藥、抗血小板聚集藥,具有緩解疼痛、抑制血栓形成等作用,重度心臟衰竭病人、3個月以下嬰兒禁用。
普賴鬆
常用糖皮質類固醇之一,臨床主要外用治療過敏性、非感染性皮膚病和一些增生性皮膚疾患,孕婦慎用。
Digoxin
用於心臟衰竭, Digoxin 屬於強心苷類藥物,可增強心肌收縮力,減慢心率,抑制心臟傳導系統,增加心輸出量,改善體循環。此外,預激症候群伴心房顫動或撲動病人禁用。
在心瓣膜嚴重損害時,可做瓣膜成形術或置換術,從而恢復瓣膜的正常功能,可使危重患兒的臨床症狀顯著好轉,但必須嚴重掌握適應症。
預後
小兒風濕熱的預後主要決定於是否發展為風濕性心臟病,初發心臟炎輕重及復發為決定風濕性心臟病預後的主要因素。風濕熱的復發常以摹擬性,即初發時為心臟炎,復發時仍有心臟炎。在初發時心臟即明顯受累者,多次復發者以及併發心臟衰竭者預後不佳,常發生慢性風濕性心臟瓣膜病。
小兒風濕熱能夠治癒,部分病人會出現復發的現象。
小兒風濕熱經過正規治療,一般不會影響自然壽命。
患兒2~3個月複查一次C反應蛋白、抗核抗體以及心電圖等。
飲食
- 宜食用清熱化濕的飲食,以易消化、高蛋白、高維他命為主。
- 有心臟衰竭者適當限制鹽和水的攝入量,少量多餐,詳細記錄出入水量。
- 忌食辛辣、溫熱食物,慎食肥甘油膩之品。
照護
小兒風濕熱的護理以促進病人症狀減輕並消退為主,因本病對病人的心臟和關節的影響較嚴重,做好日常護理對疾病的復健極為重要,需隨時注意病人是否出現呼吸困難等危急情況。
- 嚴格按照醫囑用藥,正確服用。
- 日常可適當活動,提高機體免疫力,如散步、慢跑等。運動時注意保護關節,防止受傷而加重疼痛。
- 患兒儘量避免去人多的公共場合。
- 居住環境經常通風,不宜太過潮濕。
病人運動不能過累和過久,當出現呼吸困難、心悸等症狀時立即就醫。
預防
預防兒童風濕熱的關鍵在於積極防止和控制上呼吸道鏈球菌感染,居住環境乾濕要適宜,有家族病史的家庭儘早就醫篩檢,做到早發現、早治療。平時適量運動,合理飲食,預防小兒風濕熱。
- 加強營養,合理均衡的飲食。
- 注意環境衛生,使居室空氣清新通暢,防止細菌生長。
- 儘可能避免與鏈球菌疾病病人或帶菌者接觸。
- 注意防寒、防濕,避免著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