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健康

急性胃炎

概述

急性胃炎也稱急性胃黏膜病變,是不同原因導致的胃黏膜急性受損並出血炎症,伴有腹痛、嘔吐、噁心、食慾缺乏、腹瀉等,在胃鏡下見胃黏膜糜爛和出血。組織學上,通常可見胃黏膜急性炎症,但也有些急性胃炎症狀很輕,甚至不伴有炎症細胞浸潤,而以上皮和微血管的異常改變為主,稱之為胃病。

就診科別:
消化內科、急診科
英文名稱:
acute gastritis
疾病別稱:
急性胃黏膜病變
是否常見:
是否遺傳:
併發疾病:
胃穿孔、胃出血、休克
治療周期:
短期治療
臨床症狀:
上腹痛、噁心、嘔吐、嘔血
好發人群:
有應激的人群、有服用藥物等誘發因素的人群
常用藥物:
Omeprazole 、 Hydrotalcite 、 Domperidone
常用檢查:
胃鏡、血液常規、大便常規
疾病分類

急性胃炎主要包括急性糜爛出血性胃炎、急性幽門桿菌胃炎、除幽門桿菌以外的急性感染性胃炎。

病因

急性胃炎是由各種原因造成的胃黏膜的急性炎症,主要有應激、藥物因素、乙醇、創傷,及物理因素、十二指腸-胃逆流、胃黏膜血液循環障礙等因素所造成。急性胃炎好發於有應激、服用藥物等誘發因素的人群,飲食不當、免疫力低、不良情緒、醫療操作等因素容易誘發。

主要病因

應激

如嚴重創傷、手術、多器官功能衰竭、敗血症、精神緊張等,可致胃黏膜微循環障礙、缺氧、黏液分泌減少、局部攝護腺素合成不足,屏障功能損壞,也可增加胃酸分泌,大量氫離子反滲,損傷血管和黏膜,引起糜爛和出血。

藥物

常見於非類固醇抗炎藥,如阿斯匹靈、普拿疼等非特異性環氧合酶抑制劑,主要機制是抑制環氧合酶的作用而抑制了攝護腺素的產生,這類藥物可引起黏膜糜爛和出血,病變除胃黏膜外,也可累及十二指腸。其他藥物,如氯化鉀、某些抗生素或抗腫瘤藥等,也可刺激或損傷胃黏膜。

乙醇

乙醇具有親脂性和溶脂能力,高濃度乙醇可直接引起上皮細胞損傷,破壞胃黏膜屏障,導致黏膜水腫、糜爛和出血。

創傷和物理因索

放置鼻胃管、劇烈噁心或乾嘔、胃內異物、食道裂孔疝、胃鏡下各種止血技術(如雷射、電凝)、息肉摘除等微創手術,以及大劑量放射線照射均可導致胃黏膜糜爛甚至潰瘍。

十二指腸-胃逆流

上消化道動力異常、幽門括約肌功能不全、十二指腸遠端梗阻,均可導致十二指腸內容物、膽汁、腸液和胰液逆流入胃,其中的膽汁酸和溶血卵磷脂可以損傷胃黏膜上皮細胞,引起糜爛和出血。

胃黏膜血液循環障礙

門靜脈高壓常致胃底靜脈曲張,不能及時清除代謝產物,胃黏膜常有滲血及糜爛,稱為門靜脈高壓性胃病。胃動脈治療性栓塞後的局部區域、一些罕見疾病伴隨的胃黏膜血管炎均可使胃黏膜缺血,從而導致糜爛或出血。

誘發因素

飲食不當

當飲食不當或不衛生時,進食辛辣、刺激食物或過期、變質食物,可導致急性胃黏膜病變,造成急性胃炎。

免疫力低

機體免疫力低,對致病外界因素抵抗力差。

不良情緒

持續焦慮,長時間緊張、恐懼、傷心等。

醫療操作

放置胃管、照胃鏡、腹部腫瘤放療等。

流行病學

各種因素造成的急性胃黏膜損傷,無確切統計學資料,好發於有應激、服用藥物等誘發因素的人群。

好發人群

急性胃炎好發於有應激、服用藥物等誘發因素的人群。

症狀

急性胃炎常有上腹痛、脹滿、噁心、嘔吐和食欲不振等症狀出現,症狀嚴重者可出現胃穿孔、胃出血、失血性休克等併發症。

典型症狀

上腹痛、噁心、嘔吐、腹脹

由於急性胃黏膜損傷造成非特異性症狀。

嘔血、黑便

重症病人可導致上消化道出血,出現嘔血、黑便症狀。

其他症狀

部分病人有食欲不振、腹瀉、脫水等症狀,輕症病人可無症狀,僅在胃鏡檢查時發現,門靜脈高壓性胃病病人有門靜脈高壓或慢性肝病的症狀和體徵。

併發症

失血性休克

上消化道出血為其嚴重表現,甚至出現失血性休克,嚴重者危及生命。

胃潰瘍甚至胃穿孔

病人會出現劇烈腹痛。

胃出血

可出現吐血或黑便。

身體嚴重缺水

表現為極度口渴。

看醫

病人出現上腹痛、噁心、嘔吐、嘔血、黑便時,建議到消化內科、急診科就診,並進行胃鏡檢查、血液常規、大便常規等檢查,注意與急性膽囊炎、急性胰臟炎、空腔臟器穿孔、腸阻塞相鑑別。

就醫指征
  • 對有應激、服用藥物等因素的病人,出現上腹痛、噁心、嘔吐等症狀,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一步檢查。
  • 發現上腹痛不能緩解,甚至出現腹瀉、脫水等症狀時,應及時就醫。
  • 已經確診急性胃炎的病人,若出現嘔血、黑便等上消化道出現症狀時,應立即就醫。
就診科別
  • 大多病人優先考慮去消化內科就診。
  • 若病人突然出現急性消化道大出血,需就診急診科。
醫生詢問病情
  • 上腹痛是一過性還是持續的?
  • 目前是否出現上腹痛、噁心、嘔吐、嘔血等症狀?
  • 是否近期有服用藥物、飲酒等情況?
  • 既往有無其他的病史?
  • 發病前吃過特殊東西嗎?(刺激性食物、不潔食物等)
  • 發病前有受外傷嗎?
需要做的檢查

血液常規

為評估是否存在感染。

大便常規

評估是否有細菌、病毒感染。

胃鏡

確診依靠胃鏡檢查,由於此病恢復很快,當臨床提示本病時,應儘早行胃鏡檢查確診。

診斷標準

病人通過以下表現可以確診為急性胃炎:

  • 病人表現為上腹痛、脹滿、噁心、嘔吐和食欲不振等表現。
  • 胃鏡下可見到以多發性糜爛、淺表潰瘍和出血灶為特徵的急性胃黏膜病損。
鑑別診斷

治療

急性胃炎的治療主要是口服質子泵抑制劑、H2受體阻斷劑、胃黏膜保護劑、改善胃動力藥等進行治療,一般短期可治癒。

治療周期
急性胃炎病人為短期治療。
藥物治療

抑酸治療

質子泵抑制劑

抑制胃酸分泌,緩解症狀快,常用藥物如 Omeprazole 、 Rabeprazole 等。

H2受體阻斷劑

對夜間胃酸分泌抑制明顯,常用藥物如 Ranitidine 、 Famotidine 等。

胃黏膜保護劑

可中和胃酸,用於解除症狀、促進黏膜癒合,常用有 Hydrotalcite 、 Sucralfate 。

改善胃動力藥

改善胃動力,促進胃蠕動,使胃液排出,減少胃黏膜損傷,常見藥物有 Domperidone 和 Metoclopramide 。

手術治療

該病一般無需手術治療。

預後

多數胃黏膜糜爛和出血可自行癒合及止血,少數病人黏膜糜爛可發展為潰瘍,併發症增加,但通常對藥物治療反應良好。

能否治癒

急性胃炎病人能治癒。

能活多久

急性胃炎一般不會影響自然壽命。

複診

急性胃炎預後較好,一般無需複診,但如果症狀無明顯緩解或是進展的病人,需複查胃鏡檢查。

飲食

選擇營養豐富、清淡、易消化流質或半流質飲食,有規律地定時進餐,飲食不宜過飽,避免攝入油膩、過辣的刺激性食物,停服刺激性藥物的使用。

飲食調理
  • 忌飲食過冷、辛辣食品,辛辣食品可加重胃黏膜損傷,從而使本病症狀加重。
  • 忌油膩食物,過於高脂、油膩食物可以加重十二指腸胃逆流,加重胃黏膜損傷。
  • 忌煙、酒,乙醇可加重胃黏膜損傷,是造成急性胃炎原因。
  • 宜營養豐富、清淡、易消化流質或半流質飲食,促進胃腸道吸收與恢復。
  • 少食多餐,多吃水果、蔬菜、優酪乳、全穀物食品、雞肉或魚類、豆類食品等,有助於病人恢復。

照護

病人與家屬應積極學習急性胃炎相關疾病知識,提高對急性胃炎的認識,注意飲食,利於疾病恢復,保持愉悅的情緒,適當鍛煉,加強自身抵抗力。

日常護理

注意飲食衛生,保證食物新鮮,存留食物必須經過煮沸才能食用,涼拌食物要注意製作過程的衛生,飯前、便後注意洗手。

預防

病人要定期到醫院照胃鏡檢查,避免發生急性胃炎,預防應做到有飲酒習慣的人群要戒酒,不要濫用藥物,避免誤服強酸、強鹼。

初期篩檢

有應激或化學性損傷因素者表現為上消化道出血時應懷疑該病,但確診依賴於在出血後12~48小時內進行的急診胃鏡檢查。

預防措施
  • 有飲酒習慣的人應限制飲酒量,最好戒酒,禁止空腹忺酒。
  • 避免濫用口服藥物,藥物可刺激胃黏膜,破壞黏膜的保護屏障,如非類固醇類抗炎藥等,不可濫用。若疾病治療需要則應飯後服,以減少對胃黏膜的損害。
  • 強酸、強鹼等腐蝕性物品應放置在孩子取不到的地方,避免誤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