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健康

吸入症候群

概述

吸入症候群又稱作新生兒吸入症候群,是指胎兒在宮腔內或者是在分娩過程中吸入羊水、胎糞,引起的呼吸道和肺泡機械性阻塞以及化學性炎症,導致新生兒缺氧;或是分娩後吸入乳汁。常見的症狀呼吸急促、呼吸困難、呻吟、發紺等。吸入症候群治療措施要保持呼吸道通暢,儘快清除吸入物,給予吸氧對症治療。此病病情輕重差異很大,情況嚴重者可導致死亡。

就診科別:
新生兒科、兒科
英文名稱:
Aspiration syndrome
疾病別稱:
新生兒吸入症候群
是否常見:
是否遺傳:
併發疾病:
急性呼吸衰竭、缺血缺氧性腦病
治療周期:
1~2週
臨床症狀:
青紫、呼吸急促、呼吸困難、呻吟
好發人群:
過期兒、早產兒
常用藥物:
碳酸氫鈉、多巴胺
常用檢查:
血氣分析、血糖、血鈣、生化、X線檢查
疾病分類
  • 羊水吸入症候群,分娩過程中吸入羊水成分,引起的吸入症候群。
  • 胎糞吸入症候群,分娩過程中吸入羊水混合有胎糞成分,引起的吸入症候群。
  • 乳汁吸入症候群,哺乳過程中吸入乳汁,引起的吸入症候群。

病因

吸入症候群常見病因是胎兒在宮腔內或分娩過程中缺氧,導致羊水或胎糞吸入。此外,在哺乳過程中,吞咽功能不完善,餵養不當等導致乳汁吸入肺部,引起的呼吸阻塞。

主要病因

缺氧

胎兒在宮內或分娩時缺氧,腸繫膜血管痙攣,肛門括約肌鬆弛,導致胎糞排出。由於胎兒缺氧,喘息性呼吸將羊水或胎糞吸入氣管或肺。

吞咽功能障礙

患兒先天發育不足,吞咽功能不完善,在餵養過程中,乳汁進入鼻腔,呼吸道引起肺炎。

誘發因素

難產

產程較長,孕婦合併妊娠高血壓、糖尿病等,導致胎兒宮腔內缺氧,分娩過程中出現窒息。

餵養不當

哺乳過程中,吞進較多的氣體,哺乳完畢沒有及時輕拍背部,讓氣體排出。

流行病學

吸入症候群發生率為8%~25%,其中約5%發生胎糞吸入。因許多新生兒僅僅吸入少量羊水,症狀比較輕,因此流行病學調查數據比實際患病率低。

好發人群

吸入症候群好發於過期兒、早產兒。

症狀

吸入症候群患兒出生不久出現呼吸窘迫,主要表現是呼吸急促、青紫、鼻翼煽動、呻吟,逐漸發生呼吸困難。病情進展較快,患兒哭鬧、拒乳、煩躁不安等,嚴重者可能出現急性呼吸衰竭,缺血缺氧性腦病。

典型症狀

呼吸急促

呼吸通常大於60次每分,伴有鼻翼煽動和吸氣性三凹征,少數患兒會出現呼氣性呻吟。

青紫

青紫是最主要的臨床表現,初期可能是口周,隨著病情的發展,出現臉部青紫,嚴重者全身青紫。

其他症狀

患兒還伴有口唇發紺、哭鬧、哺乳或躁動時病情加重。

併發症

急性呼吸衰竭

由於呼吸道機械性阻塞,持續存在,沒有及時糾正會引起急性呼吸衰竭。主要症狀呼吸微弱、頻率加快,血氧飽和度低。

缺血缺氧性腦病

由於分泌物阻塞呼吸道,患兒缺血缺氧沒有及時改善,引起缺血缺氧性腦病。主要症狀是肌肉張力改變,反應遲鈍等。

肺不張、肺氣腫

阻塞程度不同,情況較重的可能引起肺不張、肺氣腫。

低血糖

患兒由於拒奶、呼吸困難、餵養困難,可能出現低血糖。

多器官功能障礙

患兒吸入胎糞、羊水混合物,合併感染,救治不及時,可能出現多器官功能障礙,嚴重的出現顱內出血。

看醫

吸入症候群早發現、早治療,對於治療疾病,預防併發症極為重要,若新生兒出現此病症狀,應積極就診於新生兒科,進行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X線檢查、超音波心動圖等檢查,以明確診斷。此病還需與濕肺、乙型鏈球菌肺炎進行鑑別診斷。

就醫指征
  • 孕期發現胎動過頻或過慢需要及時就醫。分娩後發現胎兒吸入糞便應立即就醫。
  • 新生兒出生後呼吸急促、口唇發紺、臉部青紫、鼻翼煽動需要立即告知醫生。
  • 哺乳過程中,寶寶突然出現咳嗽、嘔吐、煩躁不安、臉部青紫、呼吸急促,需要立即撥打119。
就診科別

新生兒突然出現呼吸急促、臉部青紫、口唇發紺、鼻翼煽動、咳嗽,立即就診於新兒科或兒科。

醫生詢問病情
  • 分娩過程是否順利?
  • 出生後皮膚黏膜、鼻腔是否有羊水或胎糞污染?
  • 出現症狀多長時間如臉部青紫,呼吸急促?
  • 哺乳過程中是否出現突然咳嗽、臉部青紫?
  • 是足月分娩還是早產?分娩後胎兒評分如何?
需要做的檢查

體格檢查

查看寶寶是否出現肺部體徵,如肺內有哨音或水泡音。皮膚、手指甲、腳趾甲是否出現黃綠色。

實驗室檢查

檢查出現血氣分析pH值下降,PaO2降低,PaCO2增高。

X線檢查

出生後12~24小時較為明顯,兩肺透過度增強伴有階段性或小葉性肺不張,也可僅有瀰漫性浸潤影或併發縱隔氣腫、氣胸等。

超音波心動圖

確定患兒是否存在心臟結構畸形,排除持續性肺動脈高壓。

診斷標準

新生兒出現呼吸急促、青紫、鼻翼煽動、呼吸困難、煩躁不安等,結合體格檢查,發現肺部水泡音或哨音,皮膚及全身有胎糞污染,動脈血氣分析,胸部X線檢查出現異常,符合新生兒吸入症候群,可以明確診斷。

鑑別診斷

濕肺

屬於自限性疾病,多見於足月兒。生後數小時內出現呼吸增快,哭聲響亮反應好,重者可能出現呻吟、發紺,聽肺可聞及濕羅音,加以輔助檢查,可以鑑別診斷。

乙型鏈球菌肺炎

孕婦妊娠後期多有感染,羊水早破或羊水有異味。患兒使用抗生素治療有效,根據症狀體徵以及細菌培養可以鑑別。

治療

吸入症候群的治療關鍵是及時吸取氣管內的羊水、胎糞,保持呼吸道通暢,糾正酸中毒,維持正常循環,合併感染者選擇廣效性抗生素控制炎症。

治療周期
吸入症候群大多需治療1~2週。
藥物治療

碳酸氫鈉

保證通氣的前提下,酌情使用鹼性藥物,改善代謝性酸中毒。

多巴胺

目的是維持正常循環,糾正低血壓等。

抗生素

根據藥敏試驗,選用廣效性抗生素,不主張預防性用藥。注意過敏現象,出現皮疹立即停藥。

手術治療

吸入症候群一般無需進行手術治療。

其他治療

氧療

採用面罩吸氧,維持血氧飽和度,避免病情加重,出現缺血缺氧性腦病。

機械通氣治療

病情較重的患兒需要機械通氣,維持正常的呼吸功能。

預後

吸入症候群的愈後主要與吸入物質的性質和量有密切關係。少量羊水無胎糞污染,症狀輕微或無症狀,預後良好。吸入大量黏稠胎糞者可致生後不久死亡,預後不佳。

能否治癒

吸入症候群多數能治癒,吸入較多胎糞可能導致不久死亡。

能活多久

吸入症候群積極救治,病情好轉者不影響生存期。吸入較多胎糞導致併發症出現感染者,會引起死亡。

複診

吸入症候群出院後一週複診,查看患兒肺部恢復情況。

飲食

飲食調理
  • 飲食以母乳為主,患兒病情較重時,輸注營養液,保持患兒體能。
  • 待病情穩定後,少量多次給予母乳餵養。餵後注意輕拍背部,促進氣體排出。哺乳完畢,不宜立即平放患兒。

照護

日常護理
  • 保持呼吸道通暢,病情危重者儘量少搬動患兒。
  • 遵醫囑使用藥物,若出現皮疹,藥物過敏,需要立即停藥。

預防

吸入症候群的病因較為明確,可針對部分病因進行有效預防,孕婦應重視孕期體檢,以及早發現異常,及早處理。

初期篩檢

懷孕期間按時做產科檢查,及時了解胎兒情況。

預防措施
  • 積極做好圍產期管理,防止胎兒宮內窘迫和產時窒息。密切觀察,胎動過頻或過慢考慮有缺氧的可能,需對胎兒積極治療。
  • 懷孕後期做胎心監護和超音波檢查,做到早發現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