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視
概述
遠視是指事物成像在視網膜之後的一種屈光不正的狀態,遠視發病部位在眼球,是眼科的常見疾病,當眼球屈光異常或眼軸長度發生改變時,即可發生,可根據遠視度數高低或是表現出來的不同症狀進行分型。
- 就診科別:
- 眼科
- 英文名稱:
- hyperopia
- 是否常見:
- 是
- 是否遺傳:
- 是
- 併發疾病:
- 弱視、內斜視
- 治療周期:
- 長期間歇性治療
- 臨床症狀:
- 遠視物正常、近視物模糊、眼睛疼痛
- 好發人群:
- 有家族遺傳疾病史的人、患有糖尿病的人、患有眼部腫瘤或眼部外傷的人
- 鑑別診斷:
- 近視、老花眼
- 常用檢查:
- 眼科常規檢查、眼底檢查、眼底血管造影
根據遠視的度數進行分類
輕度遠視
遠視度數小於300度。
中度遠視
遠視度數在300~500度之間。
高度遠視
遠視度數大於500度。
根據病人表現出來的症狀進行分類
隱性遠視
遠視度數比較低的病人,通過眼睛的調節作用可以正常視物,經過散瞳之後可以顯露出真實的遠視度數。
顯性遠視
遠視度數超出眼球調節作用的代償範圍,不經散瞳即可測出遠視度數。
全遠視
隱性遠視與顯性遠視的總稱,經過充分散瞳後即可測出準確度數。
病因
遠視病人不同類型有不同的發病原因,受遺傳和後天性因素的影響,並存在個體差異,應根據個人病情及既往病史綜合分析。遠視好發於有家族遺傳疾病史的人、患有糖尿病的人、患有眼部腫瘤或眼部外傷的人,遺傳、受到外傷等因素容易誘發。
先天性因素
在發育過程中,因遺傳因素導致眼球發育停止或出現異常改變,使眼球的前後軸縮短,即軸性遠視,是較為常見的發病原因。
後天性因素
因眼部腫瘤、炎性腫塊等疾病壓迫眼球造成的病理改變,糖尿病病人長期血糖異常引起的病理性變化,或是眼部外傷引起的晶狀體異常都可以導致遠視的反生。
生理性因素
人在出生時眼的前後徑較短,故很多嬰幼兒表現為一種生理性的遠視,眼軸隨發育逐漸增長到成年後應當成為正視或接近正視。
遺傳
遺傳可導致遠視的發生,因遺傳因素患病者,大多數為病理性遠視。
眼部外傷
眼部外傷時,損傷晶狀體時可導致遠視的發生。
眼部腫瘤、糖尿病等疾病
患有可以引起眼球結構異常或反生病理性改變的其他類型的疾病時,也可以引起遠視。
遠視在我國較為常見,各年齡均可發生。
有家族遺傳疾病史的人
遠視可通過遺傳獲得,因內在遺傳的因素使病人的眼球停止發育,從而使軸長小於正常長度,反生軸性遠視。
患有糖尿病的人
患有糖尿病的病人,血糖長期處於異常狀態,反生病理性改變時可導致遠視的反生。
患有眼部腫瘤或眼部外傷的人
眼部腫瘤壓迫眼球造成的病理改變,或是眼部外傷引起的晶狀體異常,也可以引起遠視。
症狀
遠視主要有遠視物正常,近視物模糊、眼睛疼痛等表現,也可以出現散光、視疲勞,還可以有神經衰弱等全身症狀,遠視也可以出現弱視、內斜視等併發症。
- 隱性遠視病人可無異常表現,多可通過自身調節代償,超出代償範圍後需經散瞳才可測出真實度數,多表現為遠視物正常,近視物模糊。
- 用眼時間稍長之後即可出現眼睛酸痛、酸脹等視疲勞的現象。
- 遠視也可以發生全身症狀,以神經系統改變為主,如神經衰弱、自主神經功能失調等表現。
- 眼部常見眼球較小、前房淺,眼底檢查可發現視盤小、色紅、邊緣不清、稍隆起,類似水腫或視盤炎。
- 有伴隨症狀且6歲前未及時矯正的高度遠視兒童,會影響視覺發育,可形成弱視。
- 度數較高的遠視病人,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眼底改變,也可伴有慢性結膜炎、眼瞼炎等慢性炎症。
弱視
在視覺發育的關鍵期及敏感期內,沒有進行正確的驗光配鏡,長期處於一種視物模糊的狀態可以導致弱視的發生,遠視併發弱視時,初期通過配戴合適度數的矯正鏡即可使視力恢復正常。
內斜視
多發病於半歲以後的高度遠視的兒童病人,是由於在眼睛的高度調節下發生過度集合導致。
看醫
患有家族遺傳疾病史的人群,要定期進行視力檢查,對有疑似遠視臨床表現的病人,更應該及時到眼科就診,以明確診斷。病人需要做眼底檢查、眼科常規檢查、眼底血管造影檢查等來確診,並與近視、老花眼相鑑別。
- 對於有家族遺傳病史的高危人群,定期體檢非常重要,應重視體檢中的眼科檢查,無論是不是高危人群,一旦體檢中發現眼科檢查結果異常,都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一步檢查。
- 在體檢或者日常生活中發現眼部異常表現,並出現視力下降、眼睛酸痛、神經衰弱等表現,高度懷疑遠視時應及時就醫。
- 已經確診遠視的病人,若出現視野受限、視覺異常、視力驟降等症狀,甚至失明,應立即就醫。
- 優先考慮去眼科就診。
- 出現視力驟降、眼部突然劇痛導致摔倒、撞傷等意外事故時,去急診科就診。
- 是因為什麼原因來就診?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如視覺異常、眼睛酸痛等)
- 既往都有過什麼病史?
- 有沒有家族遺傳疾病史?
- 近期都做過哪些治療?
眼科常規檢查
需要進行裸眼視力和矯正視力測定、眼壓測量等常規檢查,結合既往病史確定病人的視力範圍,了解病人目前的眼球狀態,除外併發症。
眼底檢查
檢查病人是否存在眼底病變,或是查看病變的位置及範圍,為制定治療方案提供幫助。
眼底血管造影檢查
眼底血管造影檢查可以清晰的表示出微循環的細微結構,及眼底微血管水平,更為直觀的看到眼底病變情況,指導治療。
超音波檢查
主要檢測眼軸長度、晶體厚度、前房深度,是否符合正常指標。
可以根據遠視力正常、近視力降低、眼睛酸痛等表現,伴或不伴視疲勞、神經衰弱等改變,結合眼部檢查結果可進行綜合分析並診斷。
近視
好發青少年人群,表現為遠視力下降、近視力正常,眼球突出及暗適應能力下降等,也可伴有視疲勞等改變,屈光異常時,可用雲霧法或阿托品法進行鑑別,可以區分遠視與近視。
老花眼
也表現為視遠物清楚,視近物迷糊,是由於生理性調節功能的異常而導致的視覺異常,配戴眼鏡後只能看清楚近物,視遠物模糊,而遠視病人配戴眼鏡後近物、遠物均可看清楚,由此可進行鑑別。
治療
遠視病人需要依據病人既往病史、表現及檢查結果綜合分析,可通過配戴眼鏡、角膜手術、晶狀體手術來治療。
- 注意用眼衛生,適度放鬆休息,緩解眼疲勞。
- 多吃含維他命A和維他命C的食物。
遠視無有效藥物可以治療,主要是進行配鏡治療,必要時可以手術。
角膜手術
適用於遠視度數較為穩定者,包括準分子雷射角膜切削術(PRK)、準分子雷射原位角膜磨鑲術等手術方式,可以改變角膜的曲度,糾正遠視性屈光不正。
晶狀體手術
適用於晶狀體已經發生損傷或不可逆性病變的高度遠視病人,需注意避免術後視網膜剝離、黃斑水腫等併發症。
遠視病人還可以在醫生的專業指導下,配戴角膜接觸鏡、框架眼鏡來糾正遠視性屈光不正,適用於大多數的遠視病人。
預後
遠視一般不會治癒,但可以維持視力,不會影響壽命,如果病情加重,可能會出現摔倒、撞傷等意外事故,造成永久性傷害。遠視病人要定期複查,避免度數增高。
遠視多為眼球不可逆性的結構改變,通過治療只能改善症狀,大多不能治癒。
遠視經過早發現、早診斷、初期干預,可以有效的改善症狀,一般不影響壽命。
遠視病人出現視力驟降、眼部突然劇痛時,可能會引發摔倒、撞傷等意外事故,可能會造成身體永久性的功能損害。
遠視病人治療初期應每周複查一次,達到治療預期效果後可每月複查一次,病情穩定後每年複查一次,若出現眼部劇痛、視野受限等情況應及時就醫。
飲食
遠視病人的飲食調理應以維持病人的營養均衡為主,促進病人的疾病恢復,避免因營養不良或免疫力下降引發其他的疾病。
- 注意補充微量營養素,多進食富含鉻、鈣、磷、鋅等元素的食物,如豆類、豬肉、黃油等。
- 多吃富含維他命A的食物,如豬肝等食物。
- 忌吃餅乾、奶油蛋糕等含糖過多的食品,忌吃肥肉、鴨皮等油膩的食物。
照護
遠視病人的護理旨在改善病人的症狀,減輕對病人日常生活造成的不良影響,避免發生併發症或在發生時可以被及時發現並處理。
- 適度休息,放鬆眼部肌肉,養成良好的用眼習慣,避免用眼過度。
- 不用髒手揉眼睛,防止眼部感染的發生。
- 在醫生的指導下,適度運動,避免進行容易影響眼壓的激烈運動,如蹦極、跳水等項目。
- 外出戴護目鏡,避免強光直射。
遵醫囑定期到醫院進行視力檢測及眼科檢查,並保留好病歷記錄。遠視的高風險患病人群,應定期進行散瞳後的眼科檢查:
- 年齡小於40歲的人群,應每5~10年檢查一次。
- 年齡在40歲~50歲之間的人群,應每2~4年檢查一次。
- 年齡在55歲~64歲之間的人群,應每1~3年檢查一次。
- 年齡超過65歲的人群,應每1~2年檢查一次。
平常要注意精神愉悅、心情舒暢,保持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遠視病人或家屬若不重視疾病的進展情況,可發生眼底的不可逆性改變或弱視、內斜視等併發症,應對疾病有正確的認識,儘早發現,儘早治療。
預防
對於遠視的預防,病人要定期檢查視力,養成良好的用眼習慣,對於患有家族遺傳病史的高危人群,應儘早開始進行視力篩檢。
遠視的篩檢
對於患有家族遺傳病史的高危人群,應儘早開始進行視力篩檢,兒童宜從第一次進行眼科檢查開始,儘早干預,規避風險。對於有長期用眼或患有糖尿病、眼部腫瘤等疾病的高危人群,有條件下也應儘早進行篩檢。
遠視篩檢的方法
視力檢測是較為經濟、有效的檢查方法,可以作為篩檢方法。
- 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避免長時間用眼。
- 做好手衛生,不用髒手揉眼睛,避免用力揉壓眼部皮膚。
- 患有癤腫、毛囊炎等臉部感染的病人,應先治癒所患疾病後再進行眼部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