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腦膜炎
概述
病毒性腦膜炎是指由各種病毒感染引起腦膜急性炎症的一種感染性疾病,臨床上以發熱、頭痛和腦膜刺激征為主要表現。不同病毒所致病情輕重不等,輕者可自行緩解,預後良好。重者不僅會對病人的神經組織產生影響,還會導致病人免疫系統發生失調。嚴重危害病人的生命安全,初期診治可提高治癒率、減少病死率及後遺症的發生。
- 就診科別:
- 神經內科、兒科
- 英文名稱:
- viralmeningitis
- 是否常見:
- 是
- 是否遺傳:
- 否
- 併發疾病:
- 顱內壓升高、意識障礙、腦疝
- 治療周期:
- 两週左右
- 臨床症狀:
- 發熱、頭痛、腦膜刺激征
- 好發人群:
- 1個月以下的嬰兒、免疫系統功能較弱的人群
- 常用藥物:
- 甘露醇、 Acyclovir 、普來可那立
- 常用檢查:
- 頭部CT、頭部磁振造影、腦脊髓液檢查
病因
病毒性腦膜炎是由病毒導致的腦膜急性炎症,其中腸病毒最為常見,病人發病可能是病毒感染或者發生感染後,機體所產生的免疫反應所導致。
- 臨床上85%~95%的病毒性腦膜炎由腸病毒引起。該病毒屬於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有60多個不同亞型,包括脊髓灰質炎病毒、柯薩奇病毒A和B、埃可病毒等。
- 其它病毒感染:例如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單純皰疹病毒及腺病毒。
免疫力下降
對於免疫力比較差的病人,如果過度勞累或者著涼,容易出現病毒性腦炎。
長期服用某些藥物
如果長期服用某些藥物,比如免疫抑制劑、激素類藥物,不僅會損傷肝腎功能,而且還會降低抵抗疾病的能力,容易受到病毒的侵襲,誘發病毒性腦炎。
和病毒性腦炎的病人親密接觸
病毒性腦炎有傳染性,主要通過飛沫進行傳播,如果健康人和病人接觸之後,很有可能會發生病毒性腦炎。
病毒性腦膜炎的病程一般較短,併發症少,多呈良性過程,偶有小規模流行。夏秋季高發,熱帶、亞熱帶地區終年可發病。該疾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尤以兒童最為常見,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病率也逐漸降低。
腸病毒主要經糞-口途徑傳播,少數通過呼吸道分泌物傳播,病毒侵入人體後,在胃腸道、肝臟、腮腺等組織和其局部淋巴結內進行複製,然後人血產生病毒血症,再通過脈絡叢進入腦脊髓液,侵犯腦膜,引發腦膜炎症病變。
- 各年齡段及兩性均可發病,以兒童多見。
- 1個月以下的嬰兒和免疫系統功能較弱的人群更易發病,與生活習慣和生活環境有關。
- 服用降低免疫力藥物的人群。
- 近期接受過器官移植或者骨髓移植的人群。
症狀
病毒性腦膜炎具有起病急、發病率高的特點,臨床症狀多種多樣,但首發症狀多為呼吸道及胃腸道症狀。很多病人因為疾病症狀輕微而被忽略,就診時已經出現全身中毒症狀。
- 出現發熱情況,體溫一般不超過40℃,且年齡越大、病情越重。
- 病人常有劇烈頭痛,多在額部或眶後,以及噁心、嘔吐,可有腦膜刺激征。幼兒可沒有頭痛,表現為易激惹、易哭鬧症狀。
病人可能還會出現皮疹、咽喉腫痛、扁桃腺腫大等症狀。
- 意識障礙,甚至去皮質狀態等不同程度意識改變。
- 顱內壓升高症狀,若出現呼吸節律不規則或瞳孔不等大,要考慮顱內壓高併發腦疝可能性。
看醫
當病毒性腦膜炎病人出現發熱、頭痛、噁心、嘔吐以及有神經功能缺損症狀,建議立即到醫院就診。切勿耽誤病情,造成病情嚴重出現全身中毒症狀。
如果出現下述症狀,建議立即到醫院就診:
- 體溫高熱不退,存在反覆用退熱藥效果差的問題,尤其體溫高達39℃,持續4小時以上;
- 精神行為異常,可以表現為煩躁、哭鬧不安、精神萎靡、神情淡漠、嗜睡;
- 食慾差,頻繁嘔吐、頭痛;
- 驚厥、顫抖、肢體抖動、走路不穩。
大多病人就診神經內科,兒童可就診於兒科。
- 因為什麼來就診的?
- 症狀什麼時候出現?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如頭痛、發熱、嘔吐、肢體活動不利等)
- 既往有無其他的病史?
- 有沒有自行用藥治療?
詢問病史
醫生會詳細詢問病人的症狀以及近期的旅行史、用藥史以及是否接種過腮腺炎病毒疫苗等情況。
體格檢查
進行詳細的全身檢查,觀察病人有無發熱、頸部僵硬、皮疹、咽炎等情況,還會關注病人的精神狀態。
頭顱CT或磁振造影
檢查主要用來與結核性腦膜炎進行鑑別。病毒性腦膜炎病人頭顱磁振造影、胸部CT檢查大多無明顯異常。
腦脊髓液檢查
觀察腦脊髓液壓力是否正常,有助於確定病原,但臨床診斷意義不大。
血液常規
關注檢查結果周圍血淋巴球或單核球比例是否升高,可輔助診斷病毒性感染。
病毒學檢查
取樣本做實驗室檢測可以輔助診斷,觀察是否存在引起腦膜炎的病毒。
腦電圖檢查
當醫生懷疑病毒已經影響了腦組織,病人出現癲癇症狀時,會進行該項檢查。
- 病毒感染症狀。
- 急性或亞急性起病,以腦膜刺激症狀為主的臨床表現,如頭痛、嘔吐、頸項強直等。
- 腦脊髓液淋巴球輕度增高,蛋白含量輕度增高,糖和氯化物含量正常。
化膿性腦膜炎
多呈暴發性或急性起病,全身感染中毒症狀重,顱內壓升高症狀和腦膜刺激征明顯,可有腦實質受累表現,如意識障礙、精神症狀。化膿性腦膜炎腰椎穿刺壓力多明顯增高,腦脊髓液中白血球明顯增高,多大於100×10^6/L,以嗜中性白血球為主;蛋白含量高,糖含量很低,而病毒性腦膜炎多無此嚴重變化。
結核性腦膜炎
為慢性腦膜炎,亞急性起病,慢性病程,病程常延續數月,可有低熱、盜汗等結核中毒症狀,可伴有顱神經損害,發病4~8周後常出現交通性腦積水和腦實質損害症狀。腰椎穿刺常提示腦脊髓液白血球輕到中度增多,常為(100~500)×10^6/L,淋巴球增多為主,蛋白增高明顯,糖及氯化物下降,特別是氯化物下降明顯。而病毒性腦膜炎腦脊髓液檢查顯示腦脊髓液淋巴球輕度增高,蛋白含量輕度增高,糖和氯化物含量正常,可以此鑑別。
無菌性腦膜炎
可見於累及腦膜的白血病、淋巴瘤和其他惡性腫瘤。無菌性腦膜炎與病毒性腦膜炎的鑑別主要依賴病史、神經系統以外器官損害的症狀,以及腦脊髓液的病原學檢查。
治療
病毒性腦膜炎是一種自限性疾病,治療主要是對症治療、支持治療和防治併發症。醫生會積極對病人進行抗病毒治療以緩解症狀。
應用藥物對症治療與支持治療
- 如頭痛嚴重者,可用止痛藥;癲癇發作可首選 Carbamazepine 或 Valproic Acid 。
- 顱內壓升高,可適當應用甘露醇。
- 對存在發熱情況的病人使用退燒藥,以降低體溫。
- 可以使用 Carbamazepine 、 Phenytoin Sodium 病人病人癲癇症狀。
- 如病人出現嘔吐,可食用 Domperidone 等藥物進行止吐。
抗病毒治療
可明顯縮短病程和緩解症狀,應酌情予以 Acyclovir 等抗病毒藥物。
- 一般應用免疫血清球蛋白等藥物治療倡導病毒感染。
- 對於單純皰疹病毒感染的病人,應聲一般會在初期實用 Acyclovir 進行治療。
新型的抗微小核糖核酸病毒藥物
普來可那立能阻斷病毒與宿主細胞受體的結合,可減輕病毒感染的症狀,縮短病毒性腦膜炎病程。
對於有意識障礙、腦積水等重症病人,必要時行引流術、去骨瓣減壓等手術。
可以在病情穩定時,配合中醫的針灸、中藥以及復健治療,促進身體恢復。
預後
病毒性腦膜炎屬於一種良性感染性疾病,病程短、整體預後良好,大多數病人不留有後遺症,一般無需長期用藥。
病毒性腦膜炎經規範治療一般能治癒。
病毒性腦膜炎治癒後不影響壽命。
多數病人完全恢復,但少數遺留癲癇、肢體癱瘓、智能發育遲緩等後遺症。少數病人病情嚴重,尤其是單純皰疹病毒腦炎病人,可有腦實質的嚴重受累,預後不良,常常遺留神經精神異常,可有運動障礙、癲癇、視聽功能受損和智力低下等。
病毒性腦膜炎病人完全治癒後不用複查。如果有後遺症,建議出院後一個月、三個月、半年複查。
飲食
病毒性腦膜炎病人的飲食要遵循低鹽、低脂、低糖、營養豐富的原則,多進食高蛋白、高維他命的食物。有吞咽困難者慢進食,必要時給予鼻飼流質飲食。
- 可以食用維他命C比較豐富的食物,比如新鮮蔬菜、水果。維他命C可以清除氧自由基,能夠緩解病毒性腦炎引起的全身症狀。
- 建議不要吃具有發性的物質,比如羊肉、海鮮等,可能不利於病情的恢復。
- 宜進食對胃腸功能有保護作用,或易吸收、營養較豐富的食物。
照護
對病毒性腦膜炎的病人護理,家屬應關注飲食、肢體活動、二便、預防併發症以及心理的疏導等方面,儘早進行恢復訓練。
- 絕對臥床休息,給予生活上的照顧,做好皮膚保養及精神護理,有精神症狀者,應有家屬陪護。
- 高熱病人做好高熱護理,每4小時測體溫一次,進行物理降溫,補充足夠水分和熱量。
- 如果初期病情嚴重,處於昏迷狀態,要防止出現併發症。定時翻身拍背,防止出現肺部感染或皮膚壓瘡。
- 恢復期要進行智能訓練。
- 存在癲癇發作的病人,出院後要持續用藥,並且留意病情變化。
預防
為預防病毒性腦膜炎,在日常生活中應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飲食均衡、加強鍛煉,預防感冒與腸道感染。家長在照顧孩子時應特別注意衛生,生病期間應避免接觸旁人。
- 免疫力低的人注意飲食均衡和鍛煉,注意飲食衛生安全。
- 儘量避免與病毒感染的病人接觸,以免引起呼吸道等傳染。
- 及時接種疫苗預防可導致病毒性腦膜炎的疾病。
- 嬰幼兒應儘量避免蚊蟲叮咬。
- 保證居家環境清潔,經常用肥皂洗手,家長要特別注意在給孩子換尿布以及上衛生間之後,及時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