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健康

肺腺癌

概述

肺腺癌是非小細胞肺癌的一類,多數起源於支氣管黏膜上皮,少數起源於大支氣管的黏液腺,主要來自小支氣管的黏液腺體。肺腺癌初期可無症狀,進展至末期可出現明顯症狀,如咳嗽、咳血、呼吸困難等。

就診科別:
呼吸內科、胸外科、腫瘤科
英文名稱:
lung adenocarcinoma
是否常見:
是否遺傳:
併發疾病:
肺不張、肺炎、呼吸功能不全
治療周期:
根據病人的癌症分期,肺腺癌發展較快,治療周期長短不一
臨床症狀:
咳嗽、胸痛、咳血、胸悶
好發人群:
女性、40歲以上中老人、長期大量吸菸者
常用藥物:
Gefitinib 、 Erlotinib 、奧希替尼
常用檢查:
胸部X線檢查、肺部CT檢查、骨掃描、顱腦核磁成像、病理學檢查
疾病分類

根據腫瘤類型分類

原位腺癌

指小的局灶性結節(腫瘤直徑≤3公分)、單純貼壁生長模式的腺癌,大部分為非黏液型,極少數為黏液型。

微小浸潤性腺癌

指小的(腫瘤直徑≤3公分)孤立性腺癌,以貼壁型成分為主,且浸潤成分最大徑≤5mm。通常為非黏液型、罕見黏液型,無肋膜、支氣管、脈管侵犯,無腫瘤性壞死,無呼吸道播散。

浸潤性腺癌亞型

分為貼壁型(主型)、腺泡型、乳頭型、微乳頭型和實體型,常多個亞型混合存在。

根據腫瘤分期分類

肺腺癌屬於非小細胞肺癌,目前臨床上將非小細胞肺癌分為四期。臨床Ⅰ~第三期的病人中發生遠處轉移的概率為腦轉移43%、骨轉移41%、肝臟41%、腎上腺25%。

第一期

屬於初期,指腫瘤位於肺組織中,尚未發生轉移。

第二期

屬於中期,指癌細胞已經轉移到了肺門附近的淋巴結。

第三期

屬於中末期,指癌細胞已經進一步轉移到縱隔或肺外淋巴結。

第四期

屬於末期,指腫瘤出現肋膜轉移、胸腔積水或全身多處轉移,如肝、腦、骨等。

病因

肺腺癌病因目前尚不明確,有研究表明其發生多與苯並芘相關,其機制可能是多種基因及外界因素相互作用,長期發展形成的一種複雜病理過程。

主要病因

吸菸

75%的肺癌病人有重度吸菸史,紙菸中含有苯並芘、菸鹼、亞硝胺及微量砷等10餘種致癌物質。

大氣污染

大氣中含有大量工業燃料燃燒後產生的、機動車排出的,具有3,4-苯並芘、SO2、NO2和飄塵等致癌物質的廢氣,而吸入被嚴重污染的城市空氣,可能會導致癌症的發生。

室內微小環境的污染

女性患肺腺癌多與室內空氣污染有關,如廚房小環境內煤焦油、煤煙、烹調的油煙(如菜油和豆油高溫加熱後產生的油煙凝聚物)等污染,均可成為女性肺癌的危險因素。

職業危害

某些職業環境中,可能會接觸導致或促進腫瘤發生、發展的物質,如鈹、石棉、芥子氣、異丙油、二氯甲基醚及電離輻射等。

慢性肺部疾病

慢性支氣管炎、肺結核等與肺腺癌發病有顯著關係,結節病和間質性肺纖維化病人中,肺腺癌的發病相對危險度也較高。

營養狀況

飲食中長期缺乏維他命A、維甲類化合物、維他命E、維他命B2、β-胡蘿ト素和微量營養素(鋅、硒)等。

人體內在因素

如家族遺傳、免疫機能降低、代謝活動、內分泌功能失調等。

流行病學

肺腺癌占肺癌總數的40%~50%,是最常見的肺癌類型。肺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其發病年齡較非鱗狀細胞癌和小細胞肺癌年輕,且女性發病率較高。

好發人群
  • 40歲以上中老人,肺腺癌在女性以及不吸菸人群中發病率較高,可能與其經常接觸廚房油煙等因素有關。
  • 長期大量吸菸者。
  • 長時處於重度空氣污染環境中的人群。
  • 餐飲業長期接觸油煙的廚師。
  • 生產過程中接觸有害氣體或粉塵的工人。

症狀

根據腫瘤發生的具體部位、大小,對鄰近器官浸潤、壓迫程度,有無轉移等情況,病人可表現出多樣的症狀,常見症狀為咳嗽、血痰、胸痛、局部喘鳴、發熱和氣急等。肺腺癌初期病人多無症狀,末期可見消瘦、乏力、食慾減退、聲音嘶啞及食道受壓等。

典型症狀

咳嗽

最常見的症狀,常表現為輕度、陣發性、刺激性咳嗽,偶爾出現呼吸困難、喘息、伴發熱,極易被誤認為呼吸道感染(如傷風、感冒或咽炎等),不容易引起注意。

呼吸困難

多見於肺腺癌累及肋膜,形成不同程度的胸腔積水,可導致胸悶、憋氣等呼吸困難的表現。

咳血

可有間歇性或持續性痰中帶血,少量咳血,可能會伴有模糊或難以描述的胸痛或鈍痛。

胸外轉移表現

肺腺癌可有腦轉移、骨轉移、關節轉移、腹部臟器或組織轉移等,可引發相關症狀。

腦轉移

少數可見顱內壓升高,如頭疼、噁心、嘔吐、精神狀態異常等。極少見的症狀為癲癇發作、偏癱、小腦功能障礙、定向力和語言障礙。

骨、關節轉移

疼痛為主要表現,常表現為骨痛或關節痛,病人易出現骨質疏鬆。

腹部轉移

可轉移到胃腸道、腎上腺和腹膜後淋巴結,有便秘、腹痛等症狀,腹部腫塊很少見。

伴隨症狀

胸內蔓延表現

包括聲音嘶啞、上腔靜脈壓迫症候群表現等。

肺外表現

主要有棘皮症、神經肌肉病變等。其中神經肌肉病變發生在約5%的腺癌病人中,主要表現有:

小腦退化性變

如小腦萎縮症、眩暈、構音障得等。

運動神經病變

表現為進行性消耗、虛弱和肌纖維自發性收縮。

感覺性神經病變

表現以麻木開始,有時可有臉部、肢體疼痛,逐漸丟失全身的各種感覺,還可出現反射減弱,偶爾出現耳聾。

精神異常

進行性痴呆,時有抑制性精神錯亂、木僵或精神不穩定。

肌病

表現為萎縮性輕癱,特別是肢體肌肉和近端肢體。

多發性肌炎

特別是大腿肌肉消耗、疲勞。

自主神經系統異常

可出現姿勢性低血壓。

骨骼表現

杵狀指,有時合併肥大性骨關節病。

末期症狀

肺腺癌病人初期可無明顯症狀和體徵,但病情進展至末期,可見消瘦、乏力、食慾減退、惡病質等全身表現。

併發症

呼吸道併發症

如痰液瀦留、肺不張、肺炎、呼吸功能不全等,尤以年老體弱者,原有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者發病率較高。

心血管系統併發症

手術後低血壓、心律失常、心包填塞、心臟衰竭等。

手術後併發症

如血胸、膿胸及支氣管肋膜瘺,發病率很低。術後血胸是一種後果嚴重的併發症,必須緊急救治,必要時應及時再次剖胸止血。

看醫

當出現輕度陣發性、刺激性咳嗽等,與平時完全不同的咳嗽,或出現痰中帶血、咳血、胸痛時應及時就診。但約80%的初期肺癌無臨床症狀,故推薦定期體格檢查以排除肺癌,尤其是年齡大於40歲者,推薦每年行一次低劑量螺旋CT檢查。

就醫指征
  • 病人出現輕度陣發性、刺激性咳嗽,應及時就診。
  • 病人出現不明原因持續性痰中帶血、咳血,以及難以描述的持續性胸痛時,應立即就診。
就診科別

優先到呼吸內科就診,若進行相應治療可到胸外科、腫瘤科就診。

醫生詢問病情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
  • 症狀性質、發作時情況?
  • 症狀出現多長時間了?
  • 工作和生活環境?
  • 是否有其他基礎疾病?
需要做的檢查

胸部X線檢査

可用於明確病灶部位,但X線胸部X光片難以發現較小的病灶及一些中心部位的病灶。

胸部CT掃描

胸部CT具有更高的分辦率,可發現更小和特殊部位的病灶,了解病灶對周圍臟器、組織侵犯程度;用於臨床分期,明確病灶與周圍氣道、血管關係;判斷腫瘤細胞治療後滅活的情況。胸部CT檢查是最重要的影像檢查工具,但是僅能協助診斷,不能作為確定診斷的標準。

PET-CT檢查

在CT影像學基礎上,對病灶進行代謝角度的觀察,有利於判斷病灶的良惡性;同時還能對胸腔外區域是否轉移進行比較精確的判斷,有利於對腫瘤進行準確分期,準確率達90%~95%,但是臨床上對於小於1公分的肺結節和結核性病灶,該檢查有一定的誤診率。

骨掃描

可協助明確有無骨轉移等。

頸部及上腹部超音波檢查

可協助明確是否有頸部淋巴結轉移及腹腔臟器轉移。

顱腦磁共振成像(磁振造影)

可協助明確是否有腦轉移。

腫瘤標誌物

目前無特異性肺腺癌腫瘤標誌物,採用多個指標聯合檢測,有可能提高檢出率。腫瘤標誌物也可作為監測腫瘤復發的指標之一,單純的腫瘤標誌物數值高低不能診斷肺癌。

痰脫落細胞學檢查

腺癌多不敏感,需準確取痰,經反覆、多次符合標準的檢查,可提高痰檢陽性率。

支氣管鏡檢査

包括經支氣管鏡肺切片檢查、肺泡灌洗等,可協助診斷。

病理學檢査

是診斷肺腺癌的金標準。

血液檢查

觀察白血球水平,明確有無炎症反應;肝腎功能是否正常。

診斷標準

通過詢問臨床症狀和病史並進行全面檢查,可以確診。病理學檢査是診斷肺腺癌的金標準,鏡檢瘤細胞異型性明顯,結構不一,有的呈實性團塊或小條索狀排列,有的可見腺腔形成,有的排列成管狀或腺樣結構。一般認為具有腺腔樣結構者分化程度較高,惡性程度較低。

鑑別診斷

肺結核

肺結核球多見於年輕病人,病灶多見於肺上葉尖後段和下葉背段。一般無症狀,病灶邊界清楚、密度高,可有包膜,時含鈣化點,周圍伴纖維結節狀病灶。結核性肋膜炎病人的胸腔積水多為透明、草黃色,有時為血性;惡性腫瘤性胸腔積水則多為血性,但腫瘤阻塞淋巴管時,可有漏出性胸液。

肺炎

一般起病較急,可有毒性症狀,抗生素治療後炎症吸收,症狀緩解。肺部慢性炎症機化後形成的團塊狀炎性假瘤,也易與肺癌相混淆。炎性假瘤往往形態不整、邊緣不光滑,有密度較高的核心,易伴有肋膜增厚,該病灶可長期無明顯變化。

結節病

典型的結節病影像學檢查可見雙側肺門及縱隔對稱性淋巴結腫大,可伴有肺內網狀、結節狀或片狀陰影。

肺部良性腫瘤

許多良性腫瘤在影像學上與惡性腫瘤相似,其中尤以支氣管腺瘤、錯構瘤等難以鑑別,可行病理切片檢查鑑別。

治療

對於局限性肺腺癌,部分病人可通過外科手術或放療根治。少數病人化療失敗後還可從標靶治療獲益,或可輔以免疫治療和中醫治療等。肺腺癌治療應當採取多學科綜合治療和個體化治療相結合的原則,即根據病人機體狀況,腫瘤侵犯範圍(臨床分期)和發展趨向等選取合適的治療方式。

治療周期
肺腺癌的治療周期一般較長,需要根據醫生制定治療方案,按期複診。
藥物治療

分子標靶治療指針對明確的致癌驅動基因而研發的藥物,藥物進入體內後能特異性的作用於腫瘤細胞,使腫瘤細胞死亡。該療法能夠選擇性的抑制腫瘤細胞而不影響正常組織,能顯著延長病人的生存期。分子標靶治療前需要完善組織或血的基因檢測,明確是否存在驅動基因及其突變類型,並依據分子分型選擇藥物。肺腺癌的分子標靶治療主要有以血管生成為靶點的治療,包括貝伐珠單抗、COX2抑制藥等,以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為靶點的治療,如 Gefitinib 、 Erlotinib 、奧希替尼、HER2抑制藥等。

手術治療

手術為肺腺癌的首選治療方法,但在病人確診時,往往僅有25%的病人仍適合行手術治療。根據不同分期,手術方式不同。

第一期肺腺癌

首選治療為肺葉切除加肺門縱隔淋巴結清掃術,部分病人尤其是影像表現為毛玻璃結節的部分病人,可以考慮亞肺葉切除,包括肺段切除和楔形切除術。

第二期肺腺癌

首選治療為肺葉切除加肺門縱隔淋巴結清掃術,也可行肺葉切除,雙肺葉切除或全肺切除術,僅對肺功能差,不能耐受肺葉切除者才考慮更小範圍切除術。

第三期局部末期肺腺癌

目前建議的治療模式為新輔助化療加手術治療,標準術式為肺葉切除加系統性縱隔淋巴結清掃術。一般N2受累時手術預後差,但應爭取完全切除縱隔轉移淋巴結。近年來,免疫治療已經開始應用於手術治療前的新輔助治療,一些病人取得較好療效。

部分第四期肺腺癌

對單一轉移灶的治療,尤其是單發腎上腺轉移及單發腦轉移,而肺部病變又可切除的病人,單發腦部病變或腎上腺病變可手術切除,或採用立體定向放射治療。

放射治療

放療是通過體外放射線殺死腫瘤細胞,肺腺癌放療包括根治性放療、姑息放療、輔助放療和預防性放療等。

姑息放療

適用於對末期肺腺癌原發灶和轉移灶的減症治療,對於非小細胞肺腺癌、單發腦轉移灶手術切除病人,可以進行全腦放療。

輔助放療

適應於術前放療、術後殘端陽性者。

預防性放療

適用於全身治療有效的小細胞肺癌病人全腦放療。

根治性放療

適用於不能手術治療的初期非小細胞肺腺癌,以及局限性的肺腺癌。

化學藥物治療

化療之前,首先須明確病人血液常規、肝腎功能、心電圖及身體狀況是否可耐受化療,並查血腫瘤指標作為化療前後對比所用。化療常用藥物有 Epirubicin 、 Carboplatin 、 Cisplatin 等。化療方式包括新輔助化療、輔助化療,同時可聯合手術治療和放射治療。化療期間及化療結束後,可酌情使用一些免疫增強劑,如參芪扶正注射液或類似藥物。 

中醫治療

中醫依據整體觀念進行辨證治療,在舒缓治疗中、末期腫瘤病人可改善臨床症狀,提高生活質量。

其他治療
  • 骨轉移病人可行放療聯合雙磷酸鹽藥物治療,對於承重骨轉移病人,推薦行轉移灶手術加放療,可根據病情聯合全身治療。
  • 免疫治療為末期肺癌治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別是PD-1以及PD-L1抑制劑的應用。

預後

肺腺癌病人的預後與腫瘤分期、病理組織類型、治療方案的選擇及病人體能狀況等相關,分期越晚,預後越差、生存率越低。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是改善肺癌病人預後的關鍵,及早發現肺腺癌浸潤、侵襲和轉移,及時進行以手術為主的綜合性治療,對提高肺腺癌的生存率具有重大意義。

能否治癒

目前的技術治療手段,針對肺腺癌中的原位癌和微浸潤癌,因不會出現轉移,手術完整切除可達到治癒效果。但對於浸潤性腺癌,尚無法保證能達到徹底治癒,但是可以積極就醫,提高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期。

複診

根據醫生的治療方案來決定複診時間。

飲食

肺腺癌病人應改變生活方式,健康飲食,補充充足的營養物質。若進行手術治療的病人,要針對術後的身體狀況,進行飲食調理,以促進身體恢復。

飲食調理
  • 應戒菸、戒酒。
  • 肺癌病人無吞咽困難時應自由擇食,在不影響治療的情況下應多吃一些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豐富的食品,提高膳食質量,為手術創造良好的條件。如果營養狀況較差,很難耐受手術的創傷,術後癒合慢,易感染,對手術復健不利。
  • 要求飲食含有人體必需的各種營養素,在足夠熱量供應時可以補充蛋白質營養,促進肌肉蛋白的合成,做到膳食的種類多樣。
  • 術後根據病情來調配飲食,因為手術創傷會引起消化系統的功能障礙,所以在食物選擇與進補時不要急於求成,要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養成良好的生活和飲食習慣,若病人食欲不振,可少食多餐。

照護

肺腺癌病人的護理以緩解症狀、控制疾病進展、提高生活質量為目的。日常中應儘量避免接觸致癌因素,養成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定期進行體檢。此外,日常生活中如有任何不適,應及時求醫問診。

日常護理
  • 每天保持充足睡眠,不可過度勞累。
  • 遵醫囑適度鍛煉身體。
  • 接受手術、化療、放療等治療的病人,日常應注意休息,在公共場合佩戴口罩,避免感染。
病情監測

除觀察病人有無咳嗽、咯痰、咳血、胸痛、胸悶、呼吸困難、發熱等異常狀況外,還要特別留意有無吞咽困難、聲音嘶啞、頭頸部和上肢水腫或上眼瞼下垂。如出現吞咽困難,則提示腫瘤侵犯或壓迫食道,應及時就醫。

心理護理

末期肺癌病人心理生理較脆弱,剛剛確診時病人難以接受,注意安撫其情緒,加強心理疏導。

特殊注意事項
  • 對於隨訪人群,建議前兩年每4~6個月複查增強胸部CT,以後每年複查平掃胸部CT。每年注射流感疫苗,必要時注射肺炎鏈球菌疫苗。
  • 維持健康的體重,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戒菸限酒,定期健康體檢,必要時可進行骨密度檢查、口腔檢查。

預防

對於肺腺癌的預防要注意戒菸,少接觸廚房油煙、室外空氣污染。如果出現呼吸道不適症狀,如咳嗽、胸悶等症狀,注意及時就醫,明確病因,避免進展為嚴重疾病。

初期篩檢

有肺部疾病的病人或45歲以上成年人,應每1~2年進行一次肺部檢查,明確有無病變。

預防措施
  • 注意戒菸、戒酒,二手菸也要避免。
  • 改善生活環境,如果生活在空氣污染比較嚴重的地方,建議避免在空氣污染嚴重時出門,或者有條件者移居到空氣較好的地方。
  • 建議定期進行健康體檢,通過低劑量螺旋CT檢查肺部。
  • 膳食均衡,積極參與體育鍛煉,增強體質。
  • 做好職業防護,避免吸入有害氣體以及粉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