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骨折
概述
跟骨骨折成年人較多發生,常由跳躍、高處墜下或擠壓致傷、足跟遭受垂直撞擊所致。跟骨骨折主要以足跟部劇烈疼痛為主,伴有腫脹和瘀斑明顯、足跟不能著地行走、跟骨壓痛等。高處墜落的高能量損傷,經常伴有脊椎骨折、骨盆骨折等。
- 就診科別:
- 骨科
- 英文名稱:
- fracture of calcaneus
- 疾病別稱:
- 足跟骨折
- 是否常見:
- 是
- 是否遺傳:
- 否
- 併發疾病:
- 軟組織腫脹、創口感染、跟骨畸形
- 治療周期:
- 短期治療
- 臨床症狀:
- 足跟疼痛、腫脹,足部畸形、行走障礙
- 好發人群:
- 成年人、高空作業者
- 常用藥物:
- 一般不使用藥物治療
- 常用檢查:
- 足部X線平片、足部CT、足部磁振造影
病因
跟骨骨折最常見的病因是直接暴力,如高處墜落傷,導致足跟部直接撞擊地面,距骨撞擊跟骨,引起跟骨後關節面的粉碎性塌陷,跟骨完整性遭到破壞。其他病因還包括機動車事故、小腿三頭肌突然劇烈收縮等。
跟骨關節外骨折
扭轉暴力多造成跟骨關節外骨折,如跟骨前突、載距突和內側突骨折。直接暴力可以導致跟骨任何位置的骨折。
跟骨關節內骨折
軸向應力是導致跟骨關節內骨折的主要原因。距骨縱軸位於跟骨軸內側,兩者約成25~30°角,當受到偏心位垂直軸向暴力時,距骨外側突像楔子一樣插人跟骨內,使距下關節外翻。並將跟骨剪切為內外兩部分,形成初級骨折線。如果受傷時足處於外翻位,則骨折線偏外,反之則偏內。內側骨折塊由於有堅切的跟距內側帶及骨間帶,所以常維持在原位,外側半骨塊由於缺乏類似的切帶連接而向跖側移位並旋轉。
跟骨結節水平(烏嘴形)骨折
為阿基里斯腱撕脫骨折的一種。如撕脫骨塊小,不致影響阿基里斯腱功能。如骨折片超過結節的1/3,且有旋轉及嚴重傾斜,或向上牽拉嚴重者,可手術復位,螺絲釘固定。
跟骨前端骨折
較少見。損傷機制為前足強烈內收加上跖屈。應拍X線斜位片,以排除跟骨前上突撕裂骨折,短腿石膏固定4~6週即可。
接近跟距關節的骨折
為跟骨體的骨折,損傷機制亦為高處跌下跟骨著地,或足跟受到從下面向上的反衝擊力量而引起。骨折線為斜行。X線片正面看,骨折線由內後斜向前外,但不通過跟距關節面。
骨質疏鬆
存在骨質疏鬆的老年病人,跟骨骨折情況逐漸增多。
交通方式
隨著交通行業發展,車禍所致的跟骨骨折逐漸增多。
職業及行走方式
高空作業及步行不穩人群,因跌倒所致的跟骨骨折越來越多。
年齡
中青年男性較多,女性相對男性少見。
跟骨骨折約占全身骨折的2%,占跗骨骨折的60%,其中雙側骨折約占2%,開放性骨折約占2%~15%。相關報導成人跟骨骨折中75%和56%的是關節內骨折,而兒童跟骨骨折的情況恰好與此相反,63%的兒童跟骨骨折是關節外骨折。
該病好發於高空作業者以及成年人。
症狀
跟骨骨折以足跟部劇烈疼痛、腫脹和瘀斑明顯,以及足跟不能著地行走、跟骨壓痛為主要表現。
- 傷後足跟部疼痛,不能站立和負重。
- 足跟橫徑增寬,可有內翻或外翻畸形,並有程度不等的腫脹和青紫瘀斑。
- 可有前足增長和足縱弓低平,多有外踝下膨出,甚至足呈舟狀畸形。
- 足跟兩側擠壓和足跟底部按壓及沿跟骨縱軸扣壓均有明顯疼痛。
- 踝關節背伸、跖屈及內翻、外翻活動,均有明顯受限。
由高處墜下足跟著地或繼而臀部著地時,除引起跟骨骨折外,還可合併腰椎壓縮骨折,甚至顱底骨折和顱腦損傷,應注意全面檢查,以免漏診。
軟組織腫脹
跟骨骨折後由於小血管破裂、微血管通透性增加,滲出增加,致局部軟組織腫脹,多發生在傷後48h內,72h達到高峰。
創口感染
跟骨骨折因骨外側軟組織較薄、跟骨表面致結締組織和皮膚血液循環差,術前軟組織腫脹明顯、抗感染能力差。
跟骨畸形
跟骨畸形是常見的併發症,當跟骨局限性部位壓力增大後,易形成胼胝、疼痛,由於跖側皮質不平刺激跖筋膜,造成跖筋膜炎而致疼痛。
足跟增寬,穿鞋困難
跟骨後關節面塌鄰近骨骼之間的撞擊以及肌腱、神經的卡壓,穿鞋困難等。卡壓,穿鞋困難等。
距下關節炎
後關節面復位不完整,關節面不吻合引起的距跟關節過度磨損。
看醫
跟骨骨折後一般情況較為嚴重,可表現為劇烈疼痛、站立、行走受限等。一旦發生跟骨骨折,病人切勿活動過大,需立即就醫。入院後可能會進行X線片或CT檢查以確定骨折嚴重程度及具體位置等。
跟骨骨折後可表現出明顯症狀,出現骨折部位疼痛、腫脹,且不能直接站立、行走等,需立即就醫。
跟骨骨折可就診於骨科。
- 因為什麼來就診的?
- 多久之前造成的?
- 因為什麼造成的?
- 有無其它症狀?(如嘔吐、發熱、畏寒等症狀)
- 既往有無其他的病史?
X線片檢查
足側位片
關節內跟骨骨折通常都有跟骨高度的丟失,如果全部後關節面與載距突分離,在側位片上表現為Bohler角變小和Gissane角變大。如果僅僅是外側半關節面塌陷,則在側位片上Bohler角是正常的,而跟骨後關節面下方骨質密度增高,經常可以在跟骨體中找到旋轉了90°的關節面骨塊。
足正位片
足正位片能顯示跟骰關節受累情況和跟骨外側壁膨出。
跟骨軸位片
跟骨軸位片能顯示跟骨增寬、後關節面骨折塊、載距突骨折,及成角畸形的結節骨塊。
CT檢查
跟骨CT掃描可以清楚地判斷跟骨骨折的部位及移位程度,有助於骨折分型和手術治療。檢查時病人取平臥位,屈髖、屈膝,足底置於台上,調整掃描平面與後關節面垂直,之後伸膝,調整掃描平面與後關節面平行,均以3mm間距掃描冠狀位CT片,可以清楚地看到後關節面、載距突足跟外形以及屈蹲長肌腱和腓骨肌腱的位置,水平位CT片應注意觀察跟骰關節、跟骨的外側壁載距突及後關節面的前下部。
- 病人有典型的外傷史和足跟疼痛,局部觸痛、腫脹和皮下瘀血斑亦多明顯。在較嚴重的壓縮骨折時,除可見到足後跟的高度變低和足跟橫徑變寬以及外踝下部正常凹陷消失外,距下關節活動亦完全喪失。但跟骨周邊骨折僅有局部腫脹及壓痛,而距下關節活動範圍多屬正常。
- X線正、側、軸位片可明確跟骨的結節關節角和其橫徑寬度的改變。
踝部韌帶損傷
多由踝關節扭傷所致,病人有腫痛,壓痛點在內踝下方或外踝的前下或下方,無內擦音和畸形,X攝片可排除骨折。
距骨骨折
多由高處跌下所致,壓痛點在距骨,X線攝片可鑑別。
足底脂肪墊炎、跖筋膜炎
病人發生跟骨骨折後,足跟部位會有明顯的外傷病史,而且會感覺足跟部位有較重的針刺樣疼痛。在外觀上,足跟部位會出現腫脹、廣泛的皮下瘀青,足跟部位會有變寬的表現,而且不能進行負重活動,拍攝跟骨的X光片能做出明確診斷。病人發生足底跖筋膜炎或者脂肪墊炎,有長期、慢性的負重病史或者著涼病史,局部疼痛程度較輕,病人可以進行輕度的負重活動,拍攝核磁共振片或者做超音波檢查能明確診斷。
治療
跟骨骨折病人需及時進行治療,分為保守治療與手術治療,根據病情嚴重程度選擇治療方式。
保守治療包括傷後抬高患肢、休息、應用冰袋和使用非類固醇抗炎藥,患足加壓包紮,小腿使用軟夾板維持踝關節中立位。傷後儘早開始踝關節功能練習,傷後1週左右換彈力繃帶包紮,開始內外翻練習以及足內在肌、外在肌的等長收縮。待疼痛和水腫完全消除以後,開始拄拐下地,患肢部分負重15kg。病人需穿著特殊定做的氣墊鞋,後足畸形嚴重病人應使用矯形鞋。
閉合復位多針內固定(撬撥復位)
適用於舌型骨折和SandersⅣ型這種嚴重粉碎的關節面骨折,術中注意距下關節對合、Bohler角以及跟骨寬度。手術的關鍵是注意選擇跟骨結節入針點,在透視下撬撥復位,多根1.5mm直徑克氏針穿經或不經距下關節固定,術後無需石膏固定,術後6週拔除克氏針。
有限切開復位內固定術
適用於關節塌陷型骨折或SandersⅡ型骨折、多發創傷、軟組織條件差,以及開放骨折、有足筋膜間隔症候群或者骨折移位較小的病人,做跟骨外側小切口,顯露復位後關節面,Schanz針或斯氏針打入跟骨結節牽引復位跟骨力線,復位後關節面用1~2枚3.5mm直徑的螺釘固定,外側橫形接骨板橋接固定跟骨前後骨折塊。對於持續不穩定骨折,可以輔以克氏針固定距下關節。此方法的優點是在跟骨關節內骨折不具備應用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條件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恢復跟骨力線以及後關節面的對合關係,同時將手術合併症的發生率降到最小。
切開復位內固定術(ORIF)
對於SandersⅣ型骨折、軟組織條件好、病人依從性良好的病例,採取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目前切開復位手術通常採取Regazzoni和Benirschke提出的延長外側L形入路。此入路的優勢在於顯露方便,利於復位,可以避免內側入路的危險。
垂直切口位於腓骨後緣及阿基里斯腱之間,水平切口位於外踝與足底之間,在足底與外踝中點偏下做弧形延伸止於第5蹠骨基底。注意銳性剝離,掀起全層皮瓣,細克氏針打入距骨及外踝牽開皮瓣,顯露距下關節,復位後多以解剖形狀接骨板固定骨折。注意減少軟組織的牽拉和損傷,能降低術後切口合併症的發生率。為了便於切口癒合,術後可以短期進行石膏外固定。
預後
跟骨骨折治療方案個體差異大、難度大,預後需根據骨折程度而定。目前隨著影像學技術、手術技術、內固定技術的發展,跟骨骨折手術治療效果越來越好,結合術後復健治療,基本可恢復到正常狀態。若發生嚴重的粉碎性骨折,將導致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
跟骨骨折可治癒。
跟骨骨折一般不會影響自然壽命。
跟骨骨折治療後1個月、2個月、3個月進行複查。
飲食
跟骨骨折與飲食相關性較小,無特殊飲食調理注意事項,維持正常均衡飲食即可。
照護
跟骨骨折病人護理方面尤為重要,主要措施為注意傷口不要感染,儘量早起下床活動,以促進傷口癒合。
- 堅持功能鍛煉,待骨折癒合後,可適當負重鍛煉。
- 保持心情愉快,增加營養,以促使骨折癒合。
- 骨折臥床病人,要注意定時翻身,按摩受壓部位,防止發生褥瘡。
- 骨折後應抬高患肢,促進血液循環,防止腫脹。
跟骨骨折恢復期間,若病人自覺骨折處疼痛劇烈,且過度腫脹,應及時就醫,避免傷口造成感染等相關併發症。
骨折病人經過整復和固定以後,要特別注意觀察石膏或夾板固定的是否太緊。如發現骨折部位的遠端(手指或腳趾)有血運障礙,即腫脹嚴重或皮膚發紫,應及時請醫生處理。
預防
跟骨骨折是由於外傷性因素引起,故注意生產和生活安全、避免創傷、保證人身安全是本病預防的重點。
- 高處作業者需加強保護措施,避免出現墜落等情況。
- 加強安全教育。
- 外出旅遊或是登高時,要進行必要的防護措施。
- 在處於高處作業時,需找專業人員陪護。
- 老年病人注意補鈣,多吃高蛋白質食物及富含維他命的食物,保證足夠的營養支持,避免骨質疏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