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健康

右束支傳導阻滯

概述

右束支傳導阻滯是較為常見的心律失常,可見於正常人,以兒童和青年人較多,以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滯較常見,約1%的正常青年人有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滯,右束支傳導阻滯病人如無症狀,則無需接受治療,其症狀多表現為引起右束支傳導阻滯原發病的症狀,如冠心病的症狀,如心悸、胸悶、氣短、心前區疼痛等,其治療則主要是針對原發病的治療,該病一般預後良好。

就診科別:
心血管內科
英文名稱:
right bundle branch block
是否常見:
併發疾病:
有可能會增加猝死的風險
治療周期:
長期治療
臨床症狀:
無症狀或出現胸悶、氣短、心悸
好發人群:
冠心病病人、高血壓性心臟病病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先天性心臟病病人、心肌症病人
鑑別診斷:
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心肌梗塞
常用檢查:
心電圖、超音波心動圖、胸部X光片
疾病分類

目前臨床上常分為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和不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該病可單獨存在於正常人身上,也常和其他心血管病等疾病共存。

不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

可見於無心臟病的健康人,通常無病理意義,即正常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會對其有影響。

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

臨床常見的心律失常之一,是束支傳導阻滯中的一種類型,束支的傳導時間差別超過40毫秒以上,延遲傳導一側的心室就會被對側傳導過來的激動所激動,從而表現出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

病因

右束支傳導阻滯多見於右側心臟受累的疾患,以及心肌缺氧、傳導系統慢性退化性變的病人身上,而一些正常人也可出現。所以,右束支傳導阻滯不一定是病理性的。

主要病因
  • 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滯常出現於先天性心血管畸形、部分冠心病及心肌症、部分慢性肺部疾患,輕度的右心室肥厚或擴張等情況。
  • 完全性右束支阻滯病人絕大多數有器質性心臟病,如冠心病、高血壓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心肌症、肺源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高血鉀症、Lev病、Lenegre病或經過心臟直視手術等。
流行病學

右束支傳導阻滯是較為常見的心律失常,可見於正常人,以兒童和青年人較多,以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滯較常見,約1%的正常青年人有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滯。在器質性疾病中常見於心房中隔缺損等先天性心臟病或高血壓性心臟病。

好發人群

本病常見於有冠心病、高血壓性心臟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先天性心臟病、心肌症等疾病的病人。

症狀

右束支傳導阻滯屬於心內科常見疾病,單純存在往往沒有症狀,出現症狀往往是導致本病出現的原發病症狀。

典型症狀

病人多無明顯典型的症狀,且多數是無症狀的。

其他症狀

部分病人因為原發病導致的,如心肌梗塞病人出現雙分支或三分支阻滯時,其症狀多表現在引起右束支傳導阻滯原發病的症狀,如冠心病者出現右束支傳導阻滯時則會出現胸悶、氣短、心悸等。

併發症

由於單純的右束支傳導阻滯多數無症狀,且很少引發血流動力學的異常,故併發症少見,但是因某疾病出現雙分支或三分支阻滯時,即右束支傳導阻滯伴左前分支傳導阻滯或右束支傳導阻滯與左束支傳導阻滯交替出現等時,則有可能會增加猝死的風險,但是什麼時候出現或能否出現沒法確定。

看醫

右束支傳導阻滯的病人多數沒有症狀,病人往往不知道自己患有該病,常常是在體檢或者得了其他疾病進行檢查時發現該病。在有心肌梗塞或心肌炎等的病人在出現兩分支或三分支傳導阻滯時,要定期複查心電圖,如有不適立即就診。

就醫指征
  • 平時身體出現心悸、呼吸困難、眼睛黑蒙、暈厥等任一症狀,應該及時就醫。
  • 如因體檢心電圖發現右束支傳導阻滯可到醫院就診,需在心內科醫生的綜合評估下給與相應的意見,如果病人既往沒有右束支傳導阻滯,而是新出現的右束支傳導阻滯,要給予重視。
  • 如果病人既往是右束支傳導阻滯,其後右束支傳導阻滯與左束支傳導阻滯交替出現,或右束支傳導阻滯伴有左前分支或左後分支傳導阻滯時應到心內科就醫。
就診科別

多數病人考慮去心血管內科就診。

醫生詢問病情
  • 有無胸悶、氣短、心悸、眼睛黑蒙、暈厥等症狀?
  • 既往做心電圖檢查發現有過異常嗎?
  • 既往心臟進行過哪些檢查?
  • 近期應用什麼藥物了嗎?
  • 既往有無冠心病、心律失常、高血壓、先天性心臟病、肺動脈高壓、肺栓塞等疾病?
需要做的檢查

心電圖

診斷右束支傳導阻滯最常用的診斷方法,同時往往能發現病人有無心肌缺氧等改變。

心臟超音波

能方便快捷準確了解心腔的大小、心瓣膜情況和心臟的收縮功能和舒張功能,有無先天性心臟病等,從而有助於對引起右束支傳導阻滯的心血管疾病進行診斷。

胸部X光片

有助於肺部疾病的發現,以及引起右束支傳導阻滯原因的判斷。

診斷標準

診斷主要依靠心電圖檢查,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心電圖特點:QRS時限≥0.12秒;右胸V1、V2導聯的QRS波呈rsR′、R′波粗鈍,V5、V6導聯qRS,S波顯著寬大,T波與QRS主波方向相反,不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的圖形與上相似,但QRS時限<0.12秒。

鑑別診斷

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

心電圖顯示QRS時限≥0.12秒,V5、V6導聯R波寬大,頂部有切跡或粗鈍,其前方無q波。右胸V1、V2導聯呈寬闊的QS波或rS波形,V5、V6導聯T波與QRS主波方向相反,不完全左束支傳導阻滯的圖形與上相似,但QRS時限<0.12秒,根據以上特點可以鑑別。

心肌梗塞

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通常不影響前壁、前間壁、前側壁等心肌梗塞的診斷,但影響正後壁心肌梗塞心電圖圖形。下壁心肌梗塞圖形可受到輕微影響,假陽性率約為3%。當正後壁心肌梗塞擴展到下壁和前側壁時,V4~V6、I及II、III、aVF導聯的R波異常消失,而出現病理性Q波等心電圖改變是一項可靠的診斷指標。肺源性心臟病伴完全性右束支阻滯時,V1、V2、II、III、aVF導聯可出現Q波,此與肺源性心臟病的右心室肥大有關,而非心肌梗塞所致的Q波,據此可以鑑別。

治療

對於無症狀的右束支傳導阻滯不用治療,定期觀察。如果由於右束支傳導阻滯或右束支傳導阻滯伴發其他疾病導致暈厥等情況時,可以考慮心臟起搏器治療,同時針對不同的原發病進行對症治療。

治療周期
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需要進行長期治療。不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通常無病理意義,保持觀察即可。
藥物治療

如果右束支傳導阻滯病人沒有不適症狀,可以不用藥物治療,藥物治療主要是針對引起該病的病因及原發病進行治療,如冠心病引起的,則可應用美托普洛、阿斯匹靈、 Atorvastatin 等治療;如為高血壓引起的,則可應用降壓藥,如絡活喜、纈沙坦等。

手術治療

如果由於右束支傳導阻滯或右束支傳導阻滯伴發其他疾病導致暈厥等情況時,可以考慮心臟起搏器治療,單純的右束支傳導阻滯多數是無症狀的,常常不需要治療。

預後

單獨存在的右束支傳導阻滯通常預後良好,往往心電圖檢查可以發現該疾病,對於沒有明顯症狀的病人無需治療,一般對病人的壽命影響不大。

能否治癒

右束支傳導阻滯往往會長期存在,此病單獨存在時預後良好。合併有明確器質性心臟病的室內阻滯病人,其預後與損害的廣泛程度及心室功能有關。

能活多久

對於只是單獨患有右束支傳導阻滯的人群,其壽命常常與正常人的平均壽命相似。

複診

對於已診斷右束支傳導阻滯、但又沒有症狀的病人不用長期反覆複診,但是對於新出現的右束支傳導阻滯要短期進行複診,或者右束支傳導阻滯進展,如出現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時應立即複診。在臨床上複診往往見於導致該病的原發病的病情變化時,如冠心病病人有右束支傳導阻滯,在用藥治療冠心病時,冠心病的症狀得不到很好的控制,或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也應定期複診,以便對冠心病病人進行定期系統的綜合評估。

飲食

右束支傳導阻滯的病人本身飲食沒有特殊要求,平時清淡飲食,減少刺激性食物的攝入,低鹽、低脂飲食,多吃蔬菜和水果,戒菸、限酒等。

飲食調理

平時可以進食以瘦肉、禽肉、魚、豆製品為主的低動物脂肪性食物,以花生油、大豆油、菜籽油為平時食用油,多吃蘋果、香蕉、櫻桃等新鮮的水果,多吃新鮮的綠葉蔬菜,少吃鹹菜、泡菜等高鹽食物,每日鈉的攝入量<3g/d,減少濃茶、咖啡等的攝入,有規律的三餐飲食,避免過飽、過飢。

照護

右束支傳導阻滯的病人本身常常沒有症狀,不需要特殊或一般的護理,但是當引起右束支傳導阻滯的原發病出現症狀時,需避免情緒過分激動,避免勞累,採取健康的生活方式。

日常護理

合理安排日常的工作、生活,保持樂觀的心態,適當參加室外活動,避免熬夜,避免或減少嘈雜的環境,避免身心壓力過大等。

病情監測

對於單獨存在右束支傳導阻滯的病人多數長期沒有症狀,因此不用頻繁的進行病情監測,可定期複查心電圖,如果出現心悸、氣短、暈厥等,無論是否為該病導致的,都應進行病情監測。

特殊注意事項

當病人出現了與右束支傳導阻滯相關的症狀時,如心悸、胸悶、氣短、暈厥甚至阿斯症候群時,考慮右束支傳導阻滯可能加重,並有進展為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的可能,可能涉及到心臟起搏器的治療。同時對於引起右束支傳導阻滯的原發病,當其原發病的臨床表現加重時,也必須要重視。

預防

右束支傳導阻滯的預防主要在病因、原發病的控制與管理,如冠心病心肌缺氧、高血壓性心臟病、心肌症等的管控,同時一部分正常人也可以出現右束支傳導阻滯,所以說右束支傳導阻滯並不一定是病理性,故對於正常人群,通過減少外界環境刺激,減輕工作壓力等情況,可能有一定的預防意義。

初期篩檢

心電圖檢查是診斷右束支傳導阻滯簡單、有效的確診方法,因此是該病篩檢的主要手段,對於易導致右束支傳導阻滯的原發病,如冠心病、高血壓性心臟病等,心電圖不但能進行該病的初期篩檢,還能對引起右束支傳導阻滯原發病的其他情況做出評估,如有無心肌缺氧,有無左室肥厚、心房的增大等。

預防措施
  • 避免工作過於緊張、壓力過大,勞逸結合,多參加戶外的活動。
  • 生活作息要有規律,減少刺激性食物的攝入,如濃茶、濃咖啡,戒菸、限酒等。
  • 同時注重可能引起右束支傳導阻滯原發病的控制與管理,如冠心病、高血壓性心臟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