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潰瘍
概述
口腔潰瘍是指出現在口腔內唇、上齶以及舌頰等部位黏膜上,呈現圓形或者橢圓形的疼痛潰瘍點,疼痛明顯。其具有周期性、復發性及自限性的特點。
- 就診科別:
- 口腔科
- 英文名稱:
- oral ulcer
- 疾病別稱:
- 口瘡
- 是否常見:
- 是
- 是否遺傳:
- 否
- 併發疾病:
- 口臭、慢性咽炎、淋巴結腫大、便秘
- 治療周期:
- 口腔潰瘍具有周期性、復發性,一般1週左右可以癒合
- 臨床症狀:
- 口內有潰瘍面、潰瘍周圍充血紅腫、疼痛、低熱、乏力
- 好發人群:
- 有口腔潰瘍家族史的人群、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偏食的人群、配戴牙套的人群
- 常用藥物:
- 氯己定含漱液、西地碘片、口腔潰瘍散、冰硼散、復健新液
- 常用檢查:
- 口腔視診、血球分析檢查、免疫功能檢查、活體組織檢查、血液檢查
復發性口腔潰瘍
復發性口腔潰瘍也叫復發性阿弗他潰瘍、經常性口腔潰瘍,其最重要的特點是反覆發作,潰瘍有間隔期和自愈性。復發性口腔潰瘍按照臨床表現又分為輕型、重型和皰疹樣潰瘍。
輕型阿弗他潰瘍
病人初發時多為此型,症狀輕,占所有復發性口腔潰瘍的75%~80%。
重型阿弗他潰瘍
也稱腺周口瘡,潰瘍大而深,好發於青春期,占所有復發性口腔潰瘍的10%~15%。
皰疹樣阿弗他潰瘍
也稱口炎型口瘡,潰瘍密集,數目多,多發於成年女性,占所有復發性口腔潰瘍的5%~10%。
創傷性口腔潰瘍
由機械性損傷、化學性灼傷或者冷熱刺激引起的口腔黏膜損傷。
疾病伴發的口腔潰瘍
多種比較嚴重的疾病,如貝賽特氏症、賴特爾症候群、腫瘤等伴發的潰瘍,是疾病主要表現或繼發性損害的一種表現。在潰瘍出現前後,可能出現惡性疾病的全身表現。
病因
口腔潰瘍的致病原因複雜,至今尚不明確。多種因素可誘發,包括遺傳因素、飲食因素、免疫因素、環境因素等,且具有明顯的個體差異。口腔潰瘍經常反覆發作時,嚴重影響病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免疫因素
分為細胞免疫異常、體液免疫異常和自身免疫異常,免疫力下降使機體易受到病原體的侵襲,導致口腔潰瘍的發生。同時,免疫反應過程中也消耗了免疫蛋白,使口腔的免疫平衡狀態被打破,加速口腔潰瘍的發生。
遺傳因素
口腔潰瘍的發病有遺傳傾向,調查顯示約40%的病人有口腔潰瘍家族史。
系統性疾病因素
口腔潰瘍與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潰瘍性結腸炎、局限性腸炎、肝膽疾病等密切相關。
精神因素
精神壓力較大時容易產生煩躁、焦慮和緊張等負面情緒,睡眠質量不佳,機體免疫功能下降,易受病毒感染,從而引發口腔潰瘍。
飲食因素
偏食可導致人體內鐵、鋅、葉酸及維他命B等維他命的攝取不均衡,從而導致口腔潰瘍。比如鋅是體內多種酶的重要成分,能影響細胞的分裂再生,減少口腔黏膜消化黏液蛋白的合成,導致口腔黏膜層剝脫致病。
創傷性因素
以物理性損傷最為常見,比如食用尖銳食物造成的劃傷或磨損、自身的牙齒誤咬、配戴矯正牙齒的牙套、牙刷劃傷等,都易損傷口腔黏膜造成口腔潰瘍。
女性經期前血清中孕酮含量偏低時,口腔黏膜易發生潰瘍。當免疫力低下時,也容易誘發口腔潰瘍。
口腔潰瘍是一種常見的口腔黏膜疾病,目前在我國發病率較高。我國10%~25%的人群患有復發性口腔潰瘍,在特定人群中,該病的患病率甚至可以達到50%。性別方面多數報導女性患病率稍高於男性,患病可為任何年齡,但以10~30歲齡組多見。一般發病沒有季節差別,但夏季發病相對稍少於其他季節。
10-30歲女性
該疾病女性患病率高於男性,好發年紀在10-30歲左右。
吃飯著急的人群
該類人群可因不小心咬到臉頰內側而引起口腔潰瘍。
配戴牙套的人群
牙套摩擦口腔,造成口腔的潰瘍。
偏食人群
會因缺乏維他命等營養物質,造成口腔內形成潰瘍。
精神緊張、焦慮的人群
長期精神壓力大、焦慮,會使機體免疫力降低,引起口腔潰瘍。
有口腔潰瘍家族史人群
直系親屬,如父母有復發性的口腔潰瘍,其子女出現口腔潰瘍的機率會增加。
免疫力低下人群
更易受到病原體的侵襲,引起潰瘍。
症狀
口腔潰瘍常見於口唇、臉頰、軟齶或牙齦等處的黏膜上,潰瘍面一般呈圓形或橢圓形,潰瘍面凹陷,有白色或黃色的中心,周圍充血、微紅腫,有明顯疼痛感。
輕型口腔潰瘍
潰瘍不大,數目不多,好發於唇、舌、軟齶等部位的黏膜上。初起時發病部位充血水腫,呈粟狀紅點,有明顯灼痛感;而後形成淺表潰瘍,呈圓形或橢圓形,直徑為5~10mm,邊界清楚,發作潰瘍有紅、黃、凹、痛的特點。約1~2週癒合,不留疤痕。主要症狀是口腔黏膜潰瘍疼痛,一般無明顯的全身症狀。
重型口腔潰瘍
初期好發於口角,之後有向口腔後部蔓延的發病趨勢。潰瘍常單個發生,大而深,形似「彈坑」,直徑可達10~30mm,深及黏膜下層直至肌層;周圍呈紅腫並且微微隆起,基底微硬,表面呈黃白色;疼痛劇烈。病程較長,可達1~2個月甚至更長,癒合後可留疤痕,常伴低熱、乏力等全身不適症狀和病損局部區域的淋巴結腫痛。
皰疹性口腔潰瘍
好發於唇、舌、軟齶等部位的黏膜上,數目較多,一般可達10個以上,多則可達數十個,散在分布形似「滿天星」,可融合成片;但直徑較小,為2~5mm;疼痛劇烈。病程約為1~2週,癒合後不留疤痕,可伴頭痛、低熱、全身不適等症狀。
部分病人可出現低熱、乏力、煩躁、頭痛、頭暈、噁心、淋巴結腫大等全身症狀,嚴重者還會影響吞咽、進食、說話功能。
口臭
一般多出現在重型和皰疹型中,這種情況比較嚴重,潰瘍疼痛比較明顯,唾液分泌較多,口臭比較明顯。
慢性咽炎
多出現於重型以及皰疹型等情況比較嚴重的病人,口腔潰瘍長期反覆發作,病損發生在咽部。
便秘
口腔潰瘍嚴重時會影響進食,加上病人長期受病痛折磨,心情憂鬱,都會導致便秘的產生。
淋巴結腫大
主要發生在重型和皰疹型人群當中,當發生繼發性感染時會出現淋巴結腫大。
看醫
一般口腔潰瘍在1週左右便可以自行癒合,如反覆發作、病程持續時間過長、口腔潰瘍個數較多、潰瘍面過大,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 之前沒有出現過口腔潰瘍而突然發生,並且長時間不能癒合,時間超過2個月,這種情況應該及時就醫。
- 潰瘍面積逐漸超過黃豆大小,形態多不規則,邊界不清,邊緣隆起呈凹凸不平狀,潰瘍底部不平,呈顆粒狀,摸起來感覺有些硬,此時應該及時就醫。
- 疼痛不明顯,要警惕癌性潰瘍,應及時就醫。
- 伴隨出現頜臉部腫大、淋巴結沾黏時,應及時就醫。
- 用藥效果不明顯時,應及時就醫。
優先考慮就診於口腔科。
- 口腔潰瘍是否反覆發作?多長時間發作一次?
- 潰瘍發生的部位是哪裡?大概有幾個?大概多大?
- 除了口腔之外有沒有其他部位的皮膚損害?
- 有沒有其他全身不適症狀,如低熱、頭痛、乏力、淋巴結腫大等?
- 是否有其他病史?
口腔視診
視診可以觀察到口腔潰瘍的形狀、大小以及顏色,從而判斷口腔潰瘍的類型和程度。
血球分析檢查
主要用於判斷病人是否有細菌感染。
免疫功能檢查
主要判斷是否因為免疫功能減退或免疫性疾病引發的口腔潰瘍。
活體組織檢查
用來排除癌性潰瘍或者結核性潰瘍等,切片檢查可以明確診斷,確定治療手段。
血液檢查
用來排除血液性疾病導致的口腔潰瘍。
由於口腔潰瘍沒有特異性的實驗室檢測指標,因此診斷主要以病史特點,即復發性、周期性、自限性及臨床特徵黃、紅、凹、痛為依據,比如病人口腔具有破潰面、疼痛明顯或不適、咀嚼運動受限等。潰瘍發作具有周期性復發史,且病程有自限性,依據潰瘍特徵可以分型。對大而深且長期不愈的潰瘍,應警惕癌性潰瘍的可能,需做切片檢查明確診斷。
皰疹性口炎
有發熱等類似感冒的前驅症狀,有自限性,一般7~14天可愈,無疤痕,以6歲以下的兒童較多見。
手足口病
初期可有低熱、流涕、厭食、肚子疼等全身症狀。口腔可見散在皰疹,破潰後形成潰瘍,疼痛明顯。有自限性,病程在7~10天,具有傳染性,一般發生在學齡前兒童。
口腔念珠菌病
又稱鵝口瘡,表現為黏膜充血,上面覆蓋白色的凝乳狀斑點或斑塊,不容易剝離。如果強行把白色的斑塊揭掉,基底很容易出血,出現鮮紅色的糜爛面。好發於長期患病、年老體弱、免疫缺陷的人群。
治療
口腔潰瘍治療原則是消除致病誘因、增進機體健康、減輕局部症狀、促進潰瘍癒合、延長潰瘍的復發間歇期。復發性口腔潰瘍主要以局部消炎、緩解口腔疼痛、促進潰瘍癒合為原則,全身治療以延長間歇期為治療目的。輕型口腔潰瘍一般以局部用藥為主,也要適當調節生活習慣。長期或反覆發作的口腔潰瘍,需要同時進行局部治療和全身治療。小兒口腔潰瘍要注意消除致病因素,比如偏食導致維他命缺乏、咬唇、咬頰、口腔衛生不佳等。孕婦儘量不使用藥物進行口腔潰瘍的治療,可用淡鹽水進行漱口,將冰敷在潰瘍處,讓冰屑在潰瘍處慢慢溶解,同時多食用富含維他命的蔬菜和水果。
局部用藥
止痛藥物
代表藥物有利多卡因凝膠、噴霧、複方苯佐卡因凝膠、苄達明噴霧劑等。將其塗於潰瘍面,僅限在疼痛難忍時使用,以防成癮。擦乾潰瘍面塗於潰瘍處,有迅速麻醉止痛效果。
消炎類藥物
氯己定含漱液、西地碘片等,有抗菌、抗病毒、收斂和消腫、止血作用。
促進癒合藥物
散劑包括口腔潰瘍散、冰硼散、西瓜霜,將其塗於潰瘍面或含漱使用;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凝膠、重組牛鹼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凝膠,將其塗於潰瘍面。
其他局部藥物
復健新液具有通利血脈、養陰生肌的作用,外用有治療潰瘍的效果。
全身用藥
糖皮質類固醇及其他免疫抑制劑
常用藥物有普賴鬆、環磷醯胺、胺甲蝶呤、 Thiopurine 。糖皮質類固醇具有抗感染、抗過敏、減少炎性滲出、抑制組織胺釋放等作用,但長期大量使用可出現向心性肥胖、血壓血糖升高等不良反應。免疫抑制劑具有抗感染作用,但長期大量使用有骨髓抑制、腎功能損害、粒細胞減少等不良反應。一般用藥在2週之內,最長不超過4~6週。
免疫增強劑
包括 Levamisole 、 Thalidomide 、轉移因子、胸腺素等,此類藥物具有增強細胞免疫功能,對本品過敏者禁用。
維他命
包括維他命C片、維他命B群片等,此類藥物可對機體缺乏的維他命進行補充。
其他
應用 Omeprazole 等治療胃潰瘍,應用谷維素、安神補心丸等穩定情緒、減少失眠。
雷射照射可幫助黏膜再生,降低炎症反應,促進潰瘍的癒合。
口腔潰瘍可根據中藥理論進行辨證治療。
脾胃伏火型
宜清熱瀉火、涼血通便。中藥方劑用涼膈散、清胃散、玉女煎等加減。
心火上炎型
宜清心降火、涼血利尿。中藥方劑用導赤散、瀉心湯、小薊子飲等加減。
肝鬱蘊熱型
宜清肝瀉火、理氣涼血。中藥方劑用龍膽瀉肝湯、小柴胡湯等加減。
陰虛火旺型
宜滋陰清熱。中藥方劑用六味地黃湯、杞菊地黃湯、甘露飲等加減。
脾虛濕困型
宜健脾化濕。中藥方劑用健脾勝濕湯、五苓散、平胃散等加減。
氣血兩虛型
宜氣血雙補。中藥方劑用補中益氣湯、參苓白朮散等加減。
預後
口腔潰瘍具有周期性、復發性和自限性等特徵,一般在1週左右便可以癒合,預後效果好,不會遺留疤痕。
口腔潰瘍能治癒,但有復發可能。
口腔潰瘍一般不影響壽命,如果發生大而深的潰瘍,且經久不愈,要警惕癌性潰瘍的可能,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經過治療後口腔潰瘍痊癒且不再復發,則不需要複診。如果口腔潰瘍復發或者病情加重,需要及時複診。
飲食
口腔潰瘍病人應合理控制飲食,多食含礦物質和維他命較多的蔬菜和水果,如海帶、香菇、動物內臟等,少食燒烤、醃製、辛辣食物。
- 若口腔潰瘍反覆發作,應適當補充含B群維他命的食物,如動物肝臟、心臟、腎臟、蛋類、黃豆、花生等。
- 多食蔬菜、水果,蔬菜、水果是身體維他命、纖維素和礦物質的主要來源,攝入不足和口腔潰瘍的發作有直接關係。
- 口腔潰瘍病人禁吃研磨後的食物,如麵包末、玉米或馬鈴薯片等,這類食物研磨後容易黏附在潰瘍面,影響潰瘍面的癒合。
照護
口腔潰瘍在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口腔潰瘍的護理需要注意塗抹藥物或用藥水漱口。注意口腔衛生,吃完食物要及時漱口。平時應保持心情愉快,避免過度疲勞,以減少口腔潰瘍的發生。
- 掌握正確的刷牙方法,手持牙刷柄,刷毛傾斜45度角,將牙刷毛束尖端放在牙齦和牙冠交界處,順著牙齒的方向稍微加壓,刷上牙時向下刷,刷下牙時向上刷,牙的內外面和咬合面都要刷到。
- 保證口腔衛生,早晚認真刷牙,飯後漱口。刷牙可以有效減少口腔內的細菌,注意不要使用過硬的牙刷,以免劃傷口腔黏膜而誘發口腔潰瘍。避免使用含有十二烷基硫酸鈉成分的牙膏,以免刺激口腔黏膜,同時需要每年至少進行1次口腔健康檢查。
- 適當進行體育鍛煉,增強自身免疫力。
- 生活作息規律、避免熬夜、勞逸結合、舒緩壓力。
- 精神緊張、焦慮等負面情緒會導致口腔潰瘍,要調整好心態,保持心情愉悅,避免悲觀消極。
- 女性雌激素的降低會引發口腔潰瘍,所以女性更要注重日常保養,少吃生冷食物,適量攝入蛋白質,食用大豆、洋蔥等天然含有雌激素的食物,維持雌激素的正常分泌水平。
- 經久不愈、大而深的口腔潰瘍,有可能是一種癌前病損,極易癌變,必要時應做切片檢查,以明確診斷。
預防
雖然口腔潰瘍的病因複雜,有時難以明確,但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及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對預防口腔潰瘍有著重要意義。
- 保持規律的進餐習慣,避免口腔的局部刺激因素,避免食用過硬、尖銳食物,如薯片、魚骨、帶殼類海鮮和過燙食物,少吃辛辣食物,防止對黏膜造成損傷。
- 保證良好的睡眠質量,保持樂觀精神,避免焦慮、緊張等負面情緒。
- 保持大便通暢,多食含纖維豐富的食物。
- 注意口腔衛生,避免損傷口腔黏膜。
- 定期口腔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