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健康

單純性下肢靜脈曲張

概述

單純性下肢靜脈曲張指深靜脈無病理改變,僅為下肢淺靜脈瓣膜功能不全,使靜脈內血液倒流,遠端靜脈淤滯,繼而病變,靜脈擴張、變形,出現不規則膨出和扭曲。發病原因主要是先天性靜脈壁軟弱和靜脈瓣膜缺陷,長期站立工作、重體力勞動等均是本病的促發因素。下肢淺靜脈曲張具有明顯的形態特徵,診斷並不困難,通過叩擊試驗、靜脈瓣膜功能試驗、交通靜脈瓣膜功能試驗等可全面了解病情,為確定治療方案提供依據。單純性下肢靜脈曲張的治療可採用保守治療、手術治療和硬化劑治療。

就診科別:
血管外科
英文名稱:
simplex varicose veins of lower extremity
疾病別稱:
下肢淺靜脈瓣膜關閉不全
是否常見:
是否遺傳:
有一定的遺傳傾向
併發疾病:
栓塞性静脉炎、潰瘍、曲張靜脈破裂出血
治療周期:
3個月左右
臨床症狀:
下肢微血管擴張、下肢酸脹、疼痛、乏力、皮膚搔癢、潰瘍
好發人群:
長期站立或久坐的人群、不愛運動的人群
常用藥物:
七葉皂苷、己酮可可鹼、攝護腺素E1
常用檢查:
叩擊試驗、深靜脈通暢試驗、交通靜脈瓣膜功能試驗、靜脈瓣膜功能試驗

病因

單純性下肢靜脈曲張的病因多由於淺靜脈第一對瓣膜關閉不全導致的淺靜脈血流逆流,增加下肢靜脈壓力引起。先天性或後天性因素所導致的靜脈壁薄弱、靜脈瓣發育不全及淺靜脈內壓力不斷升高是引起單純性下肢靜脈曲張的主要原因。

主要病因
  • 先天性的靜脈壁薄弱是重要原因,病人常合併有周身或局限性的靜脈壁缺陷,在靜脈壓力增加的情況下,便產生靜脈的迂曲、擴張。
  • 長期站立、肥胖和腹腔壓力等因素可增加靜脈壓力,均會增加靜脈曲張發生、發展的可能。
誘發因素

妊娠、遺傳和習慣性便秘等易誘發單純性下肢靜脈曲張。

流行病學

單純性下肢靜脈曲張在成人中的發病率高10%~35%,一般在女性及老人中更常見。

好發人群

多見於長期站立或久坐、不愛運動的人群。

症狀

單純性下肢靜脈曲張的症狀多為下肢酸脹不適及鈍痛感,同時有肢體沉重感,易乏力。多在久站後上述感覺加重,通過平臥、肢體抬高則可緩解。靜脈壁受損,靜脈隆起、擴張、迂曲,呈蚯蚓樣外觀,以小腿內側大隱靜脈走行區明顯。

典型症狀
  • 初期肢體皮下會出現微血管擴張,久而久之出現皮下血管擴張、迂曲成團,久站後出現酸脹、疼痛。
  • 後期會出現肢體腫脹、可凹性水腫、皮膚搔癢、皮膚炎、色素沉澱、足靴區潰瘍。
  • 繼發淺表靜脈栓塞時,會出現栓塞性静脉炎,局部紅、腫、熱、痛,可觸及條索樣腫物。
併發症

血栓性淺靜脈炎

曲張靜脈內血流緩慢,易形成血栓併發非感染性炎症。有時也可因足部細菌入侵造成感染性炎症,腿部出現紅腫、發熱,靜脈呈條索狀,觸之疼痛。

潰瘍

踝上足靴區為靜脈壓較高的部位且有恆定的穿通靜脈,皮膚營養狀況差,一旦破潰會引起難愈性潰瘍,常併發感染。

曲張靜脈破裂出血

曲張靜脈管壁較薄,輕微外傷可致破裂出血且較難自行停止。應抬高患肢並用彈力繃帶加壓包紮,必要時可予縫扎止血,以後再作手術治療。

看醫

單純性下肢靜脈曲張在長期久站的工作人群中較為常見,一旦出現會影響病人的生活和工作,需要引起病人的重視。就診時除詢問病史、症狀表現和體格檢查外,單純性下肢靜脈曲張還需要結合下肢靜脈功能試驗、影像學檢查結果等才能就診。

就醫指征
  • 出現小腿、腳踝、足部酸脹、乏力、疼痛不適及鈍痛感,同時有肢體沉重、乏力等症狀時需及時就醫。
  • 足踝部皮膚出現營養性改變,包括汗毛脫落、皮膚萎縮、脫屑、色素沉澱,應及時就醫。
  • 出現局部皮膚濕疹、潰瘍形成、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時及時就醫。
就診科別

肢體皮下會出現微血管擴張,病人優先考慮去血管外科就診。

醫生詢問病情
  • 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不適,有什麼不舒服?
  • 不適的感覺是否由明顯的因素引起?
  • 有無下肢酸脹不適及鈍痛感等伴隨症狀?
  • 是否吸菸喝酒?
  • 家人有無相類似情況?
需要做的檢查

叩擊試驗

在肥胖病人,尤其是膝部以上的大隱靜脈主幹,由於有較厚的皮下脂肪覆蓋,靜脈曲張情況往往不易被肉眼看到。此時,可沿大隱靜脈的行程作靜脈叩擊試驗以確定診斷。檢查時,醫生用右手叩擊膝部以下明顯曲張的靜脈,同時以左手輕輕觸壓腹股溝的大隱靜脈入口部,其衝擊感可傳導至左手時,即表示膝以上的大隱靜脈主幹已發生曲張。

靜脈瓣膜功能試驗(改良勃—托試驗,Brodie-Trendelenburg試驗)

病人仰臥,抬高下肢,使曲張靜脈內血液排空,將止血帶纏縛於腹股溝下方,壓迫大隱靜脈,並以拇指於膝盖窝處壓迫小隱靜脈近端,病人站立,觀察淺靜脈的充盈程度和速度,如放開止血帶(不放鬆拇指)時,靜脈頓時充盈,則表示大隱靜脈瓣關閉不全。

交通靜脈瓣膜功能試驗(Pratt試驗)

專門用於檢測交通靜脈瓣膜功能。病人仰臥,抬高下肢,使充盈淺靜脈空虛,在卵圓窩處扎止血帶,先從足趾向上至膝盖窝處縛纏第1根彈力繃帶,再自止血帶處向下扎第2根彈力繃帶,讓病人站立,一邊向下解開第1根彈力繃帶,一邊向下繼續纏縛第2根彈力繃帶,在2根繃帶之間的間隙內出現任何曲張靜脈,即意味著該處有功能不全的交通靜脈。這樣可以發現和標記任何瓣膜功能不全的交通靜脈。

深靜脈通暢試驗(Perthes試驗,又稱踢腿試驗)

病人取立位,用止血帶在腹股溝下方壓迫靜脈,曲張的靜脈充盈後,病人迅速用力伸展膝部20次,如充盈的曲張靜脈迅速消失或明顯減輕,且無下肢墜脹感時,即表示深層靜脈通暢且交通支靜脈完好,為陰性。反之,曲張靜脈有所增加和下肢墜脹不適,即為深層靜脈栓塞的表現,為陽性。另外,也可作裹腿試驗,先抬高下肢,排空靜脈血後,用繃帶加壓包裹小腿,囑病人自由行走2~3h,若脹痛感減輕,則說明深層靜脈通暢。

診斷標準
  • 下肢淺靜脈曲張具有明顯的形態特徵,通過一般體格檢查即可以明確診斷。
  • 站立後下肢淺靜脈突起,即提示靜脈曲張的可能。
  • 若要進一步全面了解病情,則需進一步進行詳細體格檢查,了解靜脈瓣膜功能情況及深靜脈通暢情況,必要時需進行靜脈超音波或造影檢查。
鑑別診斷

原發性下肢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

單純性下肢靜脈曲張需和原發性下肢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鑑別,前者只有大隱靜脈和淺靜脈瓣膜功能不全,後者為下肢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合併交通支和大隱靜脈及淺靜脈瓣膜功能不全。

下肢深靜脈栓塞形成後症候群

其為下肢深靜脈回流障礙,待病程進入後期,血栓機化而完全再通後,也可變為深靜脈逆流性病變,淺靜脈曲張多為代償性表現,下肢腫脹、酸脹不適,常在短期內即出現踝部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迅速出現皮膚營養不良性改變。在深靜脈栓塞形成的閉塞期,深靜脈通暢試驗陽性,靜脈壓升高,運動後更加明顯。血栓再通後,深靜脈通暢試驗也可陰性,與原發性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表現相似。若鑑別診斷仍有混淆,可行靜脈造影檢查確定。

動-靜脈瘺

患肢皮膚溫度升高,局部可捫到持續性顫抖或有血管雜音,淺靜脈曲張、壓力明顯上升,靜脈血的含氧量增高;抬高患肢後淺靜脈的曲張程度並不減輕或消失,該點與單純性下肢靜脈曲張有明顯不同,靜脈穿刺可抽出顏色鮮紅的動脈血。

先天性靜脈畸形骨肥大症候群

為一種先天性血管畸形,具有淺靜脈曲張、患肢增長增粗及皮膚呈現大片血管瘤樣紅斑三個主要體徵,體徵常局限於下肢的外側面。但本病比較少見,必須提高警惕,以免誤診為單純性淺靜脈曲張,而錯誤的施行不恰當手術。

治療

大多數病人經藥物治療後症狀緩解或停止發展,長期內科治療無效的病人,可以考慮手術治療。

治療周期
症狀輕微的病人通過積極的手術治療,手術恢復後3~4天即可出院。症狀嚴重引發相應併發症狀則一般需要3個月左右。
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僅適用於減輕症狀及促進潰瘍癒合,對瓣膜功能及靜脈曲張無作用。藥物種類較多,有降低微血管通透性藥物如七葉皂苷;改善血液流變學藥物如己酮可可鹼;改善微循環藥物如攝護腺素E1等。

手術治療
  • 大隱靜脈曲張的治療以高位結紮和剝脫為主。
  • 大隱靜脈功能不全而交通支及深靜脈正常者,可作高位結紮,切斷大隱靜脈及其屬支。
  • 大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兼有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者,除作上述手術外,尚應將不正常的交通支分別結紮和切斷,或作大隱靜脈剝脫術。
  • 如小隱靜脈進入膕靜脈處有逆流現象者,可將其入口段結紮切除,遠側段行剝脫術或注射硬化劑。
其他治療

硬化劑治療

下肢靜脈曲張的硬化劑治療適用於淺靜脈主幹無明顯逆流或逆流已得到糾正的靜脈曲張,適應證包括微血管擴張症、網狀靜脈曲張、孤立的靜脈曲張、術後殘留和復發的靜脈曲張、難以耐受手術者。治療的原理是向曲張的靜脈內注入硬化劑後加壓包紮,使靜脈壁發生炎性反應相互沾黏而閉塞。目前使用較多的硬化劑有魚肝油酸鈉、十四烷基硫酸鈉和高滲鹽水等,可使內皮細胞破壞併發生繼發性纖維化。

加壓治療

在行走或站立時採用加壓治療可降低下肢淺靜脈高壓,同時可增加皮下組織間隙的張力以對抗微血管的高通透性,減輕下肢酸脹和水腫。通常根據病變範圍選用合適的彈力襪。彈力襪的壓力一般為4~5.33kPa(30~40mmHg),壓力梯度自下而上遞減。在無彈力襪的情況下可採用彈力繃帶,但纏綁壓力較難掌握。應注意的是,在同時伴有下肢缺血表現時,禁忌使用。

預後

單純性下肢靜脈曲張如未進行相關治療,可能會有一些後遺症,如皮膚色素沉澱、皮膚以及皮下有硬結,嚴重時還可併發靜脈炎,會影響病人生活質量。若經過積極治療,本病一般預後良好,不會危及病人的生命。

能否治癒

單純性下肢靜脈曲張經積極治療後基本可以痊癒,但存在一定的復發率。

能活多久

該病一般不會影響自然壽命。

飲食

單純性下肢靜脈曲張治療後可給予飲食調理,促使病人身體儘快恢復。

飲食調理
  • 飲食選擇上要求病人忌食辛辣刺激食物。
  • 多吃具有消結散腫作用的食物,包括芋艿、油菜、芥菜、奇異果等。
  • 多吃具有增強免疫力的食物,如香菇、蘑菇、木耳、核桃、薏仁、紅棗、山藥等。
  • 多吃一些富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來保證人體各項機能的營養需求,如牛奶、雞蛋、魚、瘦肉、豆製品等。
  • 適當的吃一些碳水化合物,來保證人體正常的能力需求,如小麥粉、大米、馬鈴薯、蕃薯等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
  • 多吃含維他命E的食物,因為維他命E對血管的恢復具有一定功能,而植物油就是維他命E最好的食物來源,含維他命E豐富的食物有芝麻、核桃仁、瘦肉、乳類、蛋類、花生米、萵苣等。

照護

對於單純性下肢靜脈曲張病人做好合適的術後護理可以使之儘快癒合,病人需注意避免長時間久坐或站,應經常走動,幫助下肢血液循環。

日常護理
  • 術後1~2d,每12小時下床活動1次,每次5~15min,以後逐步增加活動量。避免雙足下垂不動或久立及過度活動。穿彈力襪,以防復發。
  • 出院3~6個月後,日常活動可不必穿著醫用彈力襪,但需要長時間站立活動時建議穿著醫用彈力襪保護患肢,預防復發。
  • 預防和觀察術後局部出血、感染、栓塞性静脉炎等併發症。
  • 避免站立過久或長時間行走,宜臥床休息,將患肢抬高略超過心臟水平,以促進血液回流,減輕下肢靜脈內壓力。
病情監測

病人可關注每日關注小腿是否有腫脹情況,若症狀較前加重,請及時就醫。

特殊注意事項

病人患肢穿彈力襪或使用彈力繃帶,使曲張靜脈處於萎癟狀態,減輕患肢症狀,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習慣性便秘者睡前飲白開水一杯或口服輕瀉劑,避免長期、長時間蹲位。

預防

凡有單純性靜脈曲張家族史者,大都在青春期以後不久發病,因而在兒童和少年時期,應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在增強全身體質的條件下,加強靜脈管壁。

預防措施
  • 此病有一定的遺傳傾向,一般在30歲左右發病,因此在兒童和青少年時期應勤於運動,增強體質,有助於防治。
  • 肥胖的人應該減肥,肥胖雖不是直接原因,但過重的分量壓在腿上可能會造成腿部靜脈回流不暢,使靜脈擴張加重。
  • 長期從事重體力勞動和長期站立工作的人,最好穿彈力襪套。
  • 婦女經期和孕期等特殊時期要給腿部特殊的關照,多休息,要經常按摩腿部,幫助血液循環,避免靜脈曲張。
  • 戒菸,因吸菸能使血液黏滯度改變,血液變黏稠,易淤積。
  • 抬高腿部和穿彈力襪,抬高雙腿使體位改變,幫助靜脈血液回流。彈力襪要選擇彈性較高的襪子(醫用),在每日下床之前,將雙腿舉高慢慢套入,彈力襪的壓力能改善且預防下肢靜脈曲張。
  • 每天堅持一定時間的行走,行走可以發揮小腿肌肉的「肌泵」作用,防止血液倒流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