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健康

靜脈炎

概述

靜脈炎又稱栓塞性静脉炎,是靜脈的無菌性炎症。若伴有血栓形成,又稱栓塞性静脉炎,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外周血管病,多發生於下肢淺靜脈。目前認為可能與靜脈曲張或深靜脈栓塞有關,輕者可自愈,重者可能出現難以治癒的靜脈性潰瘍,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

就診科別:
血管外科
英文名稱:
phlebitis
疾病別稱:
栓塞性静脉炎
是否常見:
是否遺傳:
併發疾病:
肺栓塞
治療周期:
長期間歇性治療
臨床症狀:
紅腫疼痛、發癢、色素沉澱
好發人群:
長期臥床病人、血流動力學異常病人、肥胖者
常用藥物:
低分子肝素、布洛芬、塞來昔布
常用檢查:
血液常規、彩色都卜勒超音波、靜脈造影
疾病分類

淺靜脈炎病人

患肢局部紅腫、疼痛,行走時加重,可觸及索狀硬條或串珠樣結節。深部靜脈炎病人,發病突然,患肢呈凹陷性腫脹,皮膚呈暗紅色,有廣泛的靜脈怒張或曲張,以及微血管擴張。後期出現營養障礙性改變,伴有淤積性皮膚炎、色素沉澱或淺表性潰瘍,患肢周徑較健肢粗1公分以上,行走時腫痛加重,靜臥後減輕,靜脈造影可見患肢深靜脈血管狹窄或阻塞。

遊走性血栓淺靜脈炎

淺靜脈炎症發生部位不定,此起彼伏,反覆發作,是人體淺靜脈炎中的一種特殊類型。

胸腹壁血栓性淺靜脈炎

胸壁、乳房、兩肋緣及上腹部出現靜脈栓塞形成,並同時有炎性病理改變的一種常見疾病。

病因

靜脈炎主要是人體長時間缺少體育鍛煉,導致血流緩慢或停滯,就容易形成靜脈栓塞引發炎症。還可能是由於醫療操作所引起的併發症,靜脈血管壁受到藥物刺激或機械損傷時,也有可能誘發靜脈炎。

主要病因

機械性因素

  • 不恰當的固定方法:穿刺部位未固定牢靠,造成針管的滑動。
  • 選用的導管管徑太粗,刺激血管壁。
  • 穿刺部位太靠近關節處,由於關節活動造成針管與血管壁不斷地摩擦而產生發炎反應。

化學性因素

藥物稀釋不足、輸液酸鹼度過高、溶質的濃度過高、留置針材質的差異性皆是造成化學性靜脈炎的原因。

細菌性因素

通常與消毒方法不正確、穿刺技術不良﹑輸液套管無菌狀態的破壞,導管留置時間過長有關。

誘發因素

靜脈血管治療操作

對靜脈血管進行穿刺等有創性操作時,如果操作不當時有可能致深靜脈栓塞形成。

長期臥床

因病長期臥床者下肢缺乏有效的鍛煉,因此可能使血液處於高凝狀態。

避孕藥的濫用

口服避孕藥以後,雌激素會導致凝血因子或者纖維蛋白原增加,抗凝血酶減少,可導致血液處於高凝狀態。

流行病學

靜脈炎常常發生於下肢,與靜脈曲張伴發,在女性的發病率比男性高4~6倍。

好發人群

長期臥床病人

長期臥床不注意自身的運動,會導致病人血液循環較差,容易發生靜脈炎。

血流動力學異常病人

病人本身血液循環就不好,就容易形成血栓。

肥胖者

肥胖的病人常常由於血液黏稠從而造成靜脈炎。

症狀

大部分靜脈炎病人會出現沿靜脈行走區域的紅腫、疼痛、發癢、色素沉澱等,病情較為嚴重者可能沿著靜脈血管形成靜脈性潰瘍,深靜脈炎的症狀與淺靜脈炎類似,也是沿著靜脈的走向發生腫脹和疼痛。如果靜脈炎未及時、有效的進行治療,病人可能出現局部潰瘍、併發感染,深靜脈發生血栓破裂,破裂碎片隨血流進入肺部發生肺栓塞,危及生命。

典型症狀

紅腫疼痛

靜脈炎造成了人體局部的炎症反應,因此出現紅腫疼痛。

發癢

機體局部的炎症反應使血管膨脹,容易造成血脈燥熱和過敏的現場,從而造成搔癢的症狀。

色素沉澱

長期的炎症刺激可致機體局部色素沉澱。

其他症狀

皮膚潰瘍

長期慢性的炎症刺激可致皮膚潰瘍。

細菌感染

長期的炎症刺激個別病人可能會有患處的細菌感染。

併發症

肺栓塞

靜脈炎常常與深靜脈栓塞伴發,深靜脈栓塞脫落可能導致肺栓塞,其典型臨床表現為胸痛、呼吸困難、暈厥。

看醫

靜脈炎通常為自限性疾病,輕者可自行痊癒,皮膚搔癢等症狀嚴重者可就診。若存在血流動力學障礙等高危因素的病人應及時就診。

就醫指征

當病人出現下述症狀時需及時就醫:

  • 病人出現局部皮膚發紅、發癢、疼痛,持續幾週或幾個月 。
  • 四肢局部有硬結且行走疼痛需立即就醫。
就診科別
  • 多數病人優先考慮去血管科就診。
  • 出現肺栓塞症狀如胸痛、呼吸困難、咳血等症狀可以考慮胸外科就診。
醫生詢問病情
  • 症狀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 症狀是一直不變的還是一直有變化?
  • 最近有無出現搔癢的症狀?
  • 平時體育鍛煉嗎?
  • 自己在家服用過止痛藥嗎?
  • 除此之外有沒有其他疾病?
需要做的檢查

血管超音波檢查

最常用的無創靜脈檢查方法,不僅能觀察靜脈壁有無增厚,而且能有效判斷靜脈是否存在血栓及血栓範圍。

靜脈造影檢查

靜脈疾病檢查的金標準,不僅能判斷有無血栓、血栓的範圍、靜脈壁是否光滑,且能判斷靜脈瓣膜功能。

伸踝試驗

又稱霍曼斯(Homans)試驗,本試驗用以檢查小腿深靜脈栓塞性靜脈炎。檢查時讓病人伸直小腿,然後用力背伸踝關節,如小腿肌肉發生疼痛,則為陽性。在小腿肌肉深部觸診時出現疼痛,更證實小腿有深靜脈栓塞性靜脈炎。

實驗室檢查

可以根據病人血液檢查中的嗜中性白血球或者其他細胞來判斷病人是否存在細菌或者病毒感染。

診斷標準
  • 有明確的靜脈炎相關的臨床表現,如紅腫、疼痛、發癢、色素沉澱等,或既往有靜脈栓塞史、靜脈曲張病史。
  • 都卜勒超音波探測局部血流的變化,當有栓塞性静脉炎時可表現為局部血流信號消失或部分缺失,加壓後管腔不能壓扁,此種檢查可發現約95%的近端深靜脈栓塞形成。
鑑別診斷

靜脈曲張

其主要症狀是下肢靜脈周圍皮膚隆起、發癢、疼痛,但並無炎症,靜脈曲張是因為下肢靜脈瓣膜病變引起,也可以表現為水腫、靜脈擴張、潰瘍形成、慢性濕疹樣皮膚改變,但通常有靜脈炎發作的病史,繼而出現靜脈曲張。二者可以根據病人症狀不同,可以直接進行鑑別。

治療

靜脈炎通常為自限性疾病,輕者可自行痊癒,重者需要手術治癒。局部皮膚搔癢、紅腫、疼痛等症狀嚴重時及時就診;若出現嚴重的呼吸困難等疑似肺栓塞的症狀應立即就診。治療時需遵醫囑用藥,不可私自更改藥物劑量。

治療周期
靜脈炎需要長期間歇性治療。
藥物治療

鎮痛藥

如布洛芬可緩解因栓塞性静脉炎引起的局部疼痛。

抗凝藥物

如低分子肝素等,該類藥物的應用可有效預防因病人血液高凝狀態而導致的深靜脈栓塞。

抗感染藥

如果病人症狀嚴重,出現皮膚破潰或者發熱等一些感染症狀時,需要病人進行抗感染治療,一般不推薦使用抗生素。

手術治療

大隱靜脈剝脫術

適合於靜脈栓塞病變範圍較大時,危及到大隱靜脈時,為預防病變的進展可行此法。

局部淺靜脈剝脫術

適合於病變範圍較小,且範圍局限於體表的淺靜脈時,可採用此法。

病變靜脈段切除術

此法適合於嚴重的靜脈炎,嚴重的栓塞性静脉炎甚至發展到了靜脈化膿、皮膚潰瘍的地步。可將病變的靜脈完全切除,並將切口敞開等待二期縫合,或等待時機合適後做皮膚移植。

其他治療

患有此病或靜脈曲張的病人可穿著高彈力襪,防止疾病進一步加重。

預後

靜脈炎預後與發病時間長短、病人自身情況以及治療情況有關。一般初期配合進行相關治療的病人預後良好。

能否治癒

靜脈炎預後通常較好,輕症病人病情一般可能持續3~4週可自行緩解,症狀嚴重者則病程可能更長。

能活多久

病人積極配合醫生進行相關的治療,如果護理得當、治療及時,一般不會影響自然壽命。

複診

手術後需定時到醫院進行靜脈造影複診,若保守治療需遵醫囑按時服藥,定期做超音波檢查。

飲食

靜脈炎病人的飲食以促進病人身體恢復正常以及將血糖、血脂維持在正常或接近理想水平為主,日常飲食以清淡為主,忌食油膩、辛辣食物。

飲食調理
  • 忌吃油炸、油煎食物,炒菜宜用植物油,少食動物內臟、蟹黃、蝦子、魚子等含膽固醇高的食物。
  • 嚴格限制各種甜食,包括各種食糖、糖果、甜點心、餅乾、水果及各種含糖飲料等。
  • 忌辛辣食品,辛辣食品多食易生燥熱,使內臟熱毒蘊結,從而使本病症狀加重。

照護

靜脈炎病人的護理以促進病人體重恢復正常並保持穩定,血糖、血脂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水平為主,病人平時應注意穿著高彈力襪,並適度鍛煉防止血栓形成。

日常護理
  • 病人平時應該嚴格控制血糖和血脂,有血液高凝狀態者應注意按時服用抗血小板藥物,防止血栓生成。
  • 有靜脈曲張病史的病人應注意穿著高彈力襪,防止靜脈曲張進一步發展。
  • 有相關高危因素的病人,平時可適度活動,不要久站、久坐或長期臥床,防止下肢靜脈栓塞形成。
病情監測

建議有血液高凝或靜脈曲張病史的病人,定期做血管造影以及超音波監測病情。

特殊注意事項

平時有高危因素的病人一定堅持服藥、堅持鍛煉、堅持穿著彈力襪,如長時間站立的教師、護士以及其他伏案久坐人員。

預防

靜脈炎的病因尚未明確,目前還沒有特異而有效的預防方法。但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對預防疾病發生,或避免疾病進一步加重有益處。

初期篩檢

建議有血液高凝或靜脈曲張病史的病人,定期做血管超音波以排除相關疾病。

預防措施
  • 合理膳食,三餐規律,控制總熱量的攝入,可少食多餐。宜清淡飲食、低脂少油、少糖少鹽,定時定量進餐。
  • 經常運動,防止肥胖,目前認為低強度、持續時間長的運動有慢跑、游泳。避免久坐不動,加強下肢的運動,避免血液長時間淤積於下肢。
  • 平時記得穿著高彈力襪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