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靜脈曲張
概述
下肢靜脈曲張是一組由於下肢靜脈瓣膜功能不全、靜脈阻塞、泵功能不全導致的下肢靜脈血液回流受阻,所致下肢淺靜脈曲張、靜脈高壓、皮膚微循環障礙的症候群。下肢靜脈曲張在形態上可表現為靜脈主幹或分支局限性、節段性囊狀或圓柱狀擴張,臨床表現為下肢淺靜脈突起於表皮呈蚯蚓狀走行、血液淤積、營養及氧氣供應障礙,易引起腿部疲勞、疼痛、下肢腫脹,同時足靴部皮膚萎縮、脫屑、搔癢、色素沉澱、皮下硬結,長期發展可形成濕疹和皮膚潰瘍。
- 就診科別:
- 血管外科
- 英文名稱:
- varicose veins
- 是否常見:
- 是
- 是否遺傳:
- 具有遺傳傾向
- 併發疾病:
- 下肢深靜脈栓塞
- 治療周期:
- 長期持續性壓力治療或短期手術治療
- 臨床症狀:
- 下肢酸脹、乏力、浮腫、青筋樣凸起
- 好發人群:
- 長時間站立工作者、肥胖者、孕婦、有靜脈曲張家族史者
- 常用藥物:
- 聚多卡醇、十四烷基硫酸鈉
- 常用檢查:
- 下肢血管超音波、下肢靜脈造影
原發性靜脈曲張
又稱單純性靜脈曲張,主要是靜脈瓣膜功能不全導致下肢靜脈曲張,包括先天因素引起的靜脈壁軟弱、靜脈瓣膜缺陷和長期站立、重體力勞動、習慣性便秘等後天因素。靜脈瓣膜長期過度承受壓力,逐漸鬆弛,不能緊密關閉,循環血量超負荷,導致靜脈代償性擴張,由於離心較遠的靜脈承受的靜脈壓力較大,導致小腿部靜脈曲張較大,以及腿部靜脈曲張明顯且嚴重。
繼發性靜脈曲張
繼發於某些疾病,因下肢深靜脈栓塞形成,血栓阻塞深靜脈,血液回流障礙,淺靜脈代償所引起的靜脈曲張,或因下肢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血液長期倒流,淺靜脈回流量增加,負擔加重,最終導致淺靜脈血管失代償。靜脈高壓,破壞隱股靜脈瓣和交通支靜脈瓣膜,引發的下肢靜脈曲張。
病因
下肢靜脈曲張是靜脈壁結構異常以及靜脈壓力增高導致,遺傳與基因在下肢靜脈曲張的發生中起重要作用,體重是下肢靜脈曲張的危險因素之一。由於妊娠、激素、生活習慣等方面的特性,女性罹患下肢靜脈曲張的比例普遍高於男性。重體力勞動、長久站立等行為,可使發病率升高。
- 先天遺傳的淺靜脈壁薄弱可導致下肢靜脈曲張,60.4%的病人有慢性靜脈疾病的家族病史。
- 先天性淺靜脈壁薄弱。
- 靜脈瓣膜結構與功能不良。
- 與隨年齡的增長靜脈瓣膜張力逐漸降低有關,老人常因小腿肌肉泵功能減弱,不足以對抗靜脈流出阻力,造成血液回流困難、下肢靜脈持續高壓,從而形成下肢靜脈曲張。
- 體重與原發性靜脈疾病的臨床嚴重程度有密切關係,超重和肥胖是慢性原發性靜脈疾病病人病情加重的危險因素。肥胖產生的體重壓力會造成股靜脈血液回流受阻,同時肥胖人群的血液黏稠對股靜脈回流產生阻礙,並可能增加炎症風險,從而導致下肢靜脈曲張。
- 靜脈曲張在妊娠期間尤為常見,妊娠前3個月(即妊娠前期)時未檢出靜脈缺陷症狀的孕婦隨孕周的增加,出現靜脈曲張情況增加。在妊娠中末期時慢性靜脈疾病的發生率較妊娠初期顯著增高,且在妊娠後期最為明顯。此外,下肢靜脈曲張在女性中高發,還可能與激素、藥物等因素有關。
- 在不同的職業人群中,下肢靜脈曲張的患病率存在較大差異,這主要與不同職業的工作環境、性質及工作要求所導致的重體力勞動、長久站立等行為有關。從事農業和重體力勞動者下肢靜脈曲張患病率明顯高於輕中度體力勞動者,而在下肢靜脈曲張伴靜脈潰瘍病人中,重體力工作者比例也顯著高於單純靜脈曲張病人。
- 吸菸、糖尿病、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症、肥胖及靜脈炎等,均可引起靜脈內長期壓力升高,導致下肢靜脈曲張。
下肢靜脈曲張為外科常見疾病,患病的人群也隨著社會發展而趨於年輕化,靜脈曲張影響了73%的女性和56%的男性。隨著病情的發展可伴有活動後小腿酸脹、水腫、皮膚濕疹、色素沉澱等臨床表現,甚至出現靜脈性潰瘍,嚴重影響了病人的工作與生活,造成家庭和社會的醫療負擔。
有下肢靜脈曲張家族史者
靜脈曲張有一定的家族聚集傾向。
老人
靜脈瓣膜張力降低,小腿肌肉泵功能減弱,導致靜脈血液回流障礙,下肢靜脈持續壓力升高。
肥胖人群
肥胖會造成股靜脈血液回流阻力升高,易發生下肢靜脈曲張。
妊娠女性
與激素、子宮增大阻礙靜脈回流因素有關。
長期站立或重體力勞動職業
重體力勞動、長久站立影響靜脈血液回流入心臟。
症狀
下肢靜脈曲張病人下肢淺靜脈突起於表皮,呈蚯蚓狀走行,青筋樣凸起,腿部疲勞、酸脹、下肢腫脹。長期發展下肢靜脈曲張者,也可形成濕疹和皮膚潰瘍。
- 病人就診時下肢青筋凸起,呈蚯蚓樣,可有雙腿酸脹不適,患肢沉重乏力、輕度水腫,長時間站立和午後感覺症狀加重,平躺或下肢抬高時症狀明顯緩解。
- 對於病程較長的病人,還可能出現足靴區皮膚萎縮、脫屑、色素沉澱,以及皮膚和皮下組織硬結。
濕疹
病變皮膚出現營養障礙、靜脈內代謝產物及血球外滲,刺激局部皮膚,出現搔癢感覺,導致皮膚出現濕疹。
皮膚潰瘍
病人不停的搔抓局部病變皮膚,導致局部皮膚破潰,由於靜脈曲張長期存在,靜脈瘀滯,潰瘍難以癒合。
栓塞性静脉炎
淺表靜脈曲張、血液淤滯導致栓塞性静脉炎,表現為患肢局部紅腫、疼痛,可觸及痛性索狀硬條或串珠樣結節。
淤滯性皮下硬化症
由下肢靜脈曲張、血液循環淤滯引起的小腿下部局限性皮下纖維性結締組織增生疾病,損害初發於小腿內下1/3脛骨緣,左側多於右側。病變呈隱襲性地發生於皮下脂肪組織內,為1~3個黃豆至蠶豆大的硬結,逐漸相互聚集成硬性斑塊,邊緣清楚,其上皮膚為淡紅或膚色,輕度疼痛和壓痛。
靜脈曲張性濕疹
淤積性皮膚炎常發生在足踝部。最初皮膚出現皮膚搔癢、紅斑,有輕度鱗屑,幾週或幾個月後皮膚呈深褐色。皮下淤血常被忽視,可能導致水腫加重繼發感染,最終引起嚴重皮膚損害(潰瘍形成)。
看醫
對於下肢靜脈曲張,及時就醫,進行規範治療,可有效控制疾病進展,緩解不適症狀,避免出現嚴重併發症。
- 發現腿部疲勞、酸痛、腫脹,以及足靴部皮膚萎縮、脫屑、搔癢、色素沉澱、皮下硬結時,應及時就醫。
- 已經確診下肢靜脈曲張的病人,若見皮膚破裂出血、靜脈栓塞、皮膚潰瘍,應立即就醫。
- 優先考慮去血管外科就診。
- 若病人出現皮膚破裂出血、靜脈栓塞,可到急診科就診。
- 因為什麼來就診的?
- 下肢靜脈曲張多久了?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如腿部疲勞、疼痛、下肢腫脹、足靴部皮膚萎縮、脫屑、搔癢、色素沉澱、皮下硬結等)
- 出現症狀有採取過什麼緩解措施嗎?
- 既往有無其他的病史?
下肢血管超音波
超音波檢查下肢血管,淺靜脈逆流情況,逆流點在哪裡,深靜脈是否通暢,有無靜脈血管畸形的存在。
下肢靜脈造影
超音波不能連續觀察下肢血管情況,下肢靜脈造影可以彌補超音波的不足,可以連續的觀察下肢淺靜脈和深靜脈血流情況。
- 典型下肢靜脈曲張症狀:下肢沿大隱靜脈走行區的靜脈出現曲張成團,並且靜脈突出於皮膚,腿部疲勞、疼痛、下肢腫脹、足靴部皮膚萎縮、脫屑、搔癢、色素沉澱、皮下硬結、濕疹、皮膚潰瘍。
- 超音波或下肢靜脈造影檢查,明確下肢存在靜脈曲張。
原發性下肢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
可繼發淺靜脈曲張,但症狀相對嚴重,作下肢活動靜脈測壓試驗時,站立活動後壓力不能降至正常。最常用的方法是都卜勒超音波檢查,最可靠的檢查方法是下肢靜脈造影,能夠觀察到深靜脈瓣膜關閉不全的特殊徵象。而下肢靜脈曲張無深靜脈瓣膜關閉不全。
動靜脈瘺
多為先天性或外傷性。由動-靜脈瘺繼發的淺靜脈曲張,局部曲張顯著,有的為怒張;肢體局部可捫及顫抖和聞及連續性血管雜音;肢體增粗、皮溫增高、易出汗,靜脈血的含氧量增高,遠端肢體可有發涼缺血表現,淺靜脈壓力高,抬高肢體靜脈不易排空。靜脈造影時不規則的末梢迂曲靜脈及主幹靜脈初期顯影是診斷依據。
治療
下肢靜脈曲張治療目的主要為延緩或者消除靜脈逆流、曲張靜脈,根據病人的臨床分類、意願,決定治療方式以及療程長短。
避免久站、久坐,改變生活習慣,鍛煉小腿肌肉,戒菸、戒酒,穿靜脈曲張彈力襪。
泡沫硬化劑
被廣泛應用於微血管擴張及網狀靜脈曲張的治療,恰好解決了傳統手術及腔內閉合治療方式對小直徑靜脈的治療困難。泡沫硬化劑單獨或結合傳統手術及腔內治療方法,應用於下肢靜脈機能不全的治療中,常見硬化劑如聚多卡醇、十四烷基硫酸鈉等。
靜脈活性藥物
可增加靜脈張力,降低血管通透性,減輕患肢腫脹,如黃酮類、葉皂苷類等。
高位結紮加大隱靜脈剝脫術
傳統的大隱靜脈隱股高位結紮術結合大隱靜脈抽剝術及點式抽剝術,治療單純的大隱靜脈曲張已有接近一個世紀的歷史。傳統的大隱靜脈高位結紮加剝脫術療效肯定,但此種治療方式恢復慢,且會造成大的創傷,給病人留下多個手術疤痕。
腔內雷射射頻治療
腔內雷射治療靜脈曲張是一種較早在臨床上用於的微創治療方法,此療法藉由雷射束利用血紅素作為介質,使患處的蛋白質發生變性,從而到達預期的治療效果。相比於傳統的手術治療,它具有安全、微創、不影響美觀的特點。
經皮透光動力靜脈切除術
治療曲張靜脈團有其獨特優勢,尤其適合於面積廣泛且嚴重的曲張靜脈團、皮膚色素沉澱和(或)皮膚潰瘍及注射硬化劑後復發的靜脈曲張。但也有學者認為經皮透光動力靜脈切除術治療會給病人造成的創傷較大、術後併發症發生率較高。
硬化劑注射和壓迫療法
可實現無手術切口及不留手術疤痕的優點,但僅適用於局部輕度靜脈曲張、或者傳統靜脈曲張手術的輔助治療,需要嚴格把握治療的適應症。
預後
經過有效規範的治療,可預防下肢靜脈曲張的進一步發展,能夠減輕症狀,維持正常的生活質量,手術治療能夠根治下肢靜脈曲張。
通過手術治療,可以治癒下肢靜脈曲張。
下肢靜脈曲張通過規範治療一般不會影響自然壽命。
對於下肢靜脈曲張應該追蹤治療,每3~6個月複查,可進行超音波檢查。
飲食
下肢靜脈曲張的飲食在臨床上並沒有什麼禁忌。靜脈曲張不同於動脈疾病,因此,並沒有明確的推薦或者禁忌。
照護
下肢靜脈曲張病人應注意保持皮膚乾燥潔淨,避免外傷、搔抓皮膚,適當活動,促進血液循環,可以進行運動。
- 進行增加小腿肌肉力量的運動,如慢跑、跳繩、騎單車。
- 穿著彈力襪,需要通過專業人員的測量確定壓力等級。
- 注意不要搔抓患處皮膚,以免出現破潰,導致感染。
定期複診時查下肢血管超音波。
預防
下肢靜脈曲張通過生活習慣改變是預防的主要措施,比如避免久站、久坐,鍛煉小腿肌肉,促進血液循環,將下肢靜脈血液泵回心臟。
- 久站、久坐將會導致靜脈血液在下肢長期停留,靜脈壓力升高,衝擊血管壁,導致血管管腔變大,形成靜脈曲張。因此,需要每隔一段時間活動下肢,促進血液循環,起預防的作用。
- 小腿肌肉的活動將會使下肢靜脈血液回到心臟,起肌肉泵的作用。鍛煉方式包括蹬單車、慢跑、登山、游泳,促進下肢靜脈血液循環,降低下肢靜脈壓力。
- 休息時可墊高下肢進行按摩,促進血液循環。
- 避免增加腹壓的活動,避免穿過緊的衣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