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健康

頸淋巴結結核

概述

頸淋巴結結核是結核桿菌侵入頸部引起的一種淋巴結病變,是體腔外淋巴結核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約占全部淋巴結結核90%,是由於結核分枝桿菌感染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及頸部淋巴結,導致淋巴組織發生結構破壞、炎症、壞死等的疾病。頸部淋巴結結核也被稱為頸部結核性淋巴結炎、淋巴結核,是肺外結核病常見的類型之一,典型症狀為頸部淋巴結腫大,以兒童及青少年多見。

就診科別:
兒科、感染科、耳鼻喉科
英文名稱:
Tuberculous cervical lymphadenitis
是否常見:
是否遺傳:
併發疾病:
頸部淋巴結繼發感染
治療周期:
1年
臨床症狀:
頸部淋巴結腫大、低熱、盜汗、消瘦
好發人群:
兒童、青少年,免疫力低下、長期營養不良人群
常用藥物:
異菸鹼醯肼錠、利福平、匹井梭安錠、鏈黴素
常用檢查:
胸部X光片、結核菌素試驗、紅血球沉降率、頸部淋巴結都卜勒超音波、淋巴結切片檢查
疾病分類

結節型

起病緩慢,一側或雙側有一個至數個淋巴結腫大,質變硬、散在而活動、無沾黏、有壓痛或微痛。

浸潤型

有明顯淋巴結周圍炎,與周圍組織有沾黏,移動受限,自覺疼痛與壓痛,可觸及腫大的淋巴結。

膿腫型

腫大的淋巴結中心軟化形成膿腫,伴繼發感染時局部紅、腫、熱、痛明顯。

潰瘍型

膿腫自破或切開引流創口經久不愈,則形成瘺管或潰瘍。

病因

頸淋巴結結核大多由口、咽、喉部,以及胸腔、氣管、肺部等原髮結核病灶內的結核桿菌沿淋巴管到達頸淋巴結,引起頸淋巴結結核,可以直接由空氣吸入。而且好發於兒童及青壯年,愛滋病病毒感染者也容易患本病。

主要病因
  • 結核桿菌經上呼吸道或隨食物在扁桃腺或蛀牙等處形成原發灶,並通過其黏膜下的淋巴網感染淺層及深層淋巴結。
  • 肺部原發性結核灶經淋巴或血行散播所致。
  • 由縱隔淋巴結結核上行感染。
流行病學

WHO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新髮結核病人130萬,占全球總數16%。淋巴結結核是肺外結核中最常見的一種,占30%~40%,並有逐年升高趨勢,以頸部、腋窩、腹股溝最多見。

傳播途徑

經口腔、鼻咽部感染傳播

結核菌在上呼吸道或扁桃腺等處形成肺內原發灶,感染淋巴結導致。

經血行、淋巴擴散

肺部原髮結核灶經淋巴或血行播散,縱膈淋巴結結核經淋巴管上行感染。

好發人群
  • 頸淋巴結結核好發於兒童及青少年。
  • 愛滋病病毒感染者由於免疫力低下,也容易患本病。
  • 好發於長期營養不良、與肺結核接觸密切的人群或者有其他部位結核病史的人群。

症狀

頸淋巴結結核病人的臨床表現主要是出現局部淋巴結寒性膿腫,部分病人也會出現低熱、盜汗以及消瘦等全身中毒症狀,還會出現吞咽困難、呼吸困難、聲嘶、放射性疼痛等其他症狀,甚至還會併發頸淋巴結繼發感染等疾病。

典型症狀

全身表現

大多數病人明顯全身症狀,少數病人可有低熱、盜汗、食慾缺乏、消瘦等結核全身中毒症狀。

局部表現

頸淋巴結結核的典型局部症狀是頸部淋巴結腫大,最常見的是頸前三角區或頸後三角區出現單側腫塊,頜下淋巴結及鎖骨上淋巴結也可受累,多數病人僅有頸部一側或兩側淋巴結腫大,一般位於頜下及胸鎖乳突肌的前、後緣或深面,大小不等。疾病初期,腫大的淋巴結散在而活動,無痛,病變繼續發展,可因淋巴結周圍炎而使淋巴結與皮膚和周圍組織發生沾黏,各個淋巴結之間也可相互沾黏,融合成團,形成不易推動的結節性腫塊。疾病末期,淋巴結可發生乾酪樣壞死、液化,從而形成寒性膿腫,最後破潰流膿,並形成經久不愈的竇道或慢性潰瘍。

其他症狀

頸淋巴結結核還會出現吞咽困難、呼吸困難、聲嘶、放射性疼痛等其他症狀。

併發症

頸淋巴結繼發感染,已破潰的淋巴結容易發生繼發感染,引起急性炎症。

看醫

普通人群出現頸部腫塊、低熱、盜汗、消瘦時應及時去醫院就診,進行胸部X光片、結核菌素試驗、紅血球沉降率、頸部淋巴結都卜勒超音波、頸部CT或磁振造影平掃及增強,需與慢性淋巴結炎、傳染性單核球增多症等鑑別。

就醫指征

病人出現頸部腫塊、低熱、盜汗、消瘦時應及時去醫院就診。

就診科別

病人出現症狀時需要到兒科或感染科、耳鼻喉科就診。

醫生詢問病情
  • 近期是否有消瘦、盜汗、食慾減退?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低熱、咳嗽、頸部腫塊等)
  • 是否有以下症狀?(吞咽困難、呼吸困難、聲嘶乏力、疲倦等)
  • 既往有無其他病史?
  • 是否做過檢查?
需要做的檢查

淋巴結穿刺切片檢查

檢出抗酸桿菌或培養出結核分枝桿菌為診斷金標準。

實驗室檢查

一般實驗室檢查可見紅血球沉降率加快、C-反應蛋白增高、結核菌素試驗陽性、血結核抗體陽性等,結核感染T淋巴球斑點試驗陽性、結核分枝桿菌核酸檢測陽性。

頸部增強CT

淋巴結呈周邊環形強化,可清晰地顯示淋巴結的分布和大小,是目前廣泛應用的頸淋巴結結核的輔助檢查。

診斷標準

頸淋巴結結核的診斷依靠臨床表現就相關檢查結果可確診,具體內容如下:

  • 有全身結核中毒症狀,低熱、盜汗、消瘦等。
  • 腫大淋巴結質硬、沾黏成串、成團並與周圍組織有沾黏,大多壓痛不明顯,或皮膚發熱,有波動感、壓痛或形成瘺管、潰瘍,長期不癒合。
  • 結核菌素試驗轉陽或強陽性,紅血球沉降率增快,結核抗體陽性。
  • 胸部X光片顯示肺部有結核病灶或淋巴結有鈣化,口腔、咽喉、臉部或腹腔臟器有結核感染病變。
  • 頸淋巴結結核的超音波表現為低回音結節,有時呈囊性,其中可有較高回音的凝固壞死區。淋巴結可相互融合,有鄰近的軟組織水腫等。
  • 頸部CT平掃檢查見一側或雙側、淺層或深層多個頸部淋巴結腫大,一般位於頜下及胸鎖乳突肌前、後緣或深部。
  • 上皮細胞、郎罕巨細胞及乾酪樣壞死物,是穿刺切片檢查診斷頸部淋巴結結核的重要成分,三者中出現一種應考慮為結核可能。對抹片中見大量嗜中性白血球的病例,尤其同時有壞死物的病例也應考慮為結核病可能,同時作抗酸染色可以提高診斷的正確性。
鑑別診斷

先天性鰓裂囊腫

起源於胚胎時期的鰓溝或咽囊,絕大部分起源於第二鰓溝,頸側上方逐漸腫大的腫塊,囊腫有時與瘺管共存,可通過結核菌素試驗陽性,紅血球沉降率增快,結核抗體陽性進行鑑別。

慢性淋巴結炎

多由口腔、鼻咽部慢性炎症引起,無結核病接觸史,受累淋巴結多為扁長形,直徑多為0.5~1公分,邊界清、質地較軟,多位於頜下三角區,而頸淋巴結結核往往有結核病接觸史、頸部CT平掃檢查可見一側或雙側、淺層或深層多個頸部淋巴結腫大,一般位於頜下及胸鎖乳突肌前、後緣或深部。

傳染性單核球增多症

是EB病毒感染引起的淋巴球急性增生性傳染病,好發於兒童和青少年,以發熱、咽痛、淋巴結增大、肝脾增大、血中淋巴球增多並有異型淋巴球出現為特徵,血清中可測得嗜異凝集抗體及抗EB病毒抗體,由此可進行鑑別。

治療

頸淋巴結結核作為肺外結核病變,在治療時與一般的結核治療原則相同,堅持初期聯合、適量和全程用藥。抗結核用藥至少半年,有時長達一年半之久。有多個大的、乾酪樣變的淋巴結核久治不愈者可以手術切除。

治療周期
頸淋巴結結核病人需治療6~18個月。
藥物治療

本病治療常用藥物有異菸鹼醯肼錠、利福平、匹井梭安錠、鏈黴素,強化階段通常採取四聯藥物治療2個月,即異菸鹼醯肼錠、利福平、匹井梭安錠和醫肺必妥錠。採用這種方案的目的在於儘量降低繼發性耐藥的產生。繼續治療階段通常採取二聯藥物(異菸鹼醯肼錠和利福平)治療至少4個月,因此頸部淋巴結結核的總療程為6個月。對於強化治療期間聯合服用匹井梭安錠的病人,繼續治療階段應延長至7個月,總療程為9個月。

手術治療

當淋巴包膜完整尚未破潰形成膿腫時,此時周圍組織清楚、解剖標誌清晰,是最好的手術時機。如果體格檢查腫塊單一、局限,與周圍組織無明顯沾黏可採取局麻切除腫塊,術後一經確診即行抗結核治療。

其他治療
  • 寒性膿腫未穿破者,可向腔內注入5%異菸鹼醯肼錠液沖洗,並留適量於膿腔內。
  • 慢性潰瘍或竇道如無明顯感染,可行刮除術,傷口開放引流,不予縫合。

預後

頸淋巴結結核多數預後良好,泛發性淋巴結結核病預後較差,約一個月複查,查肝腎功能、血尿酸、血液常規,注意視力、聽力的監測。

能否治癒

頸淋巴結結核經過積極的治療可以治癒。

能活多久

頸淋巴結結核一般不影響自然壽命,泛發性淋巴結結核病預後較差。

複診

頸淋巴結結核病人一個月複查肝腎功能、血尿酸、血液常規,注意視力、聽力的監測。

飲食

頸淋巴結結核病人推薦進食營養豐富又容易消化的食物,每天攝人一定量的新鮮蔬菜和水果,以補充維他命,保證全身的營養。

飲食調理
  • 忌食海鮮,防止尿酸增高。
  • 忌酒,防止增加肝損傷。
  • 宜食高熱量、高維他命、高蛋白的食物,比如牛奶、雞蛋、豆製品、魚類、雞、鴨等。
  • 宜食新鮮的水果和蔬菜,如蘋果、香蕉、梨等。

照護

頸淋巴結結核病人為慢性消耗疾病,易導致病人體質減弱,防止過度勞累,務必勞逸結合。適當鍛煉可提高身體素質、增強抵抗力,預防感冒和各種感染,在用藥期間出現任何不良反應時都應該及時到醫院就診。

日常護理
  • 平時需提高身體素質,預防各種感染。
  • 避免與結核病人接觸,日常注意戴口罩,做好個人防護。
  • 注意個人衛生、保持充足睡眠、平衡膳食、加強體育鍛煉。
心理護理

頸淋巴結結核病人的傷口癒合時間比較長,病人容易產生焦慮、煩躁、緊張等不良情緒,這種心理狀態下會造成人體免疫力的下降,進而影響到組織的修復能力,不利於傷口的癒合,因此需要進行心理干預。

特殊注意事項
  • 病人在應用全身抗癆藥物期間嚴密觀察是否有不良反應發生,避免中毒情況的發生。
  • 病人在治療期間避免飲酒和使用肝毒性藥物。

預防

頸淋巴結結核的預防包括控制傳染源、保護易感人群、切斷傳播途徑,有與肺結核病人接觸史的兒童、合併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應用抗腫瘤壞死因子治療、血液透析、器官或骨髓移植等高風險人群,需要提前篩檢保護。

初期篩檢

孕前或孕期確診為結核病的母親所娩出的新生兒發生宮內感染及進展為先天性結核病的風險高且發病迅速。因此需要篩檢孕前或孕期確診為結核病的母親是否處在結核病活動期。

預防措施

控制傳染源

  • 加強衛生宣傳,結核菌陽性病人禁止隨地吐痰。
  • 初期治療蛀牙、切除有病變的扁桃腺。
  • 結核菌陽性病人的物品要加以消毒和適當處理。

切斷傳播途徑

  • 避免與結核病人接觸。
  • 注意個人衛生。

保護易感人群

  • 兒童要及時接種卡介苗。
  •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適當鍛煉,增強體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