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健康

神經衰弱

概述

神經衰弱是一種以精神易興奮又易疲勞為特徵的神經症,並表現為情緒易激惹、易煩惱、易緊張,還伴有肌肉緊張性疼痛和睡眠障礙等生理功能失調症狀。神經衰弱通常是慢性起病,如在一次較大的生活事件發生之後,很快出現神經衰弱症狀。如果起病急、心理因素明顯、治療得當,預後較好。其餘的病人症狀波動呈慢性遷延性病程,症狀的波動往往與其精神壓力與處境有關。

就診科別:
神經內科、精神科、心理科
英文名稱:
neurasthenia
是否常見:
是否遺傳:
併發疾病:
睡眠障礙、焦慮症
治療周期:
長期持續性治療
臨床症狀:
精神興奮、易疲勞、情緒易激惹、易煩惱、易緊張
好發人群:
性格特徵為敏感、自卑、多疑、急躁、情緒不穩定的人
常用藥物:
Sertraline 、 Diazepam
常用檢查:
心電圖、腦電圖、頭顱CT

病因

神經衰弱的病因與發病機制至今尚無定論。一般認為,個體在易感素質的基礎上,承受較大的心理壓力又不能有效應對時,其精神活動的能量調節機制便受到影響,因而產生神經衰弱症狀。

主要病因

易感素質

神經症病人的易感素質主要表現為中樞神經系統的兩種特性,即易興奮性、易消耗性。這兩種特性相關,因為敏感,連很微弱的刺激都易產生反應,反應太多,自然消耗大量能量,進而引起疲勞。

心理社會因素

心理社會因素導致本病的機制尚不完全明了,一般認為,心理社會因素能否成為致病因素,取決於其性質、強度和持續的時間,更取決於病人的態度和體驗,而病人的態度和體驗,又與其個性特徵、應付方式等密切相關。

誘發因素

職業

高強度、高壓力工作,使病人長期存在精神壓力,而且作息不規律,易出現神經衰弱。

年齡和性別

20~55歲的男性易出現神經衰弱。

流行病學

我國暫無此病較為權威的流行病學研究。

好發人群
  • 性格特徵為敏感、自卑、多疑、急躁、情緒不穩定的人。
  • 長期處於緊張和壓力狀態下的人。
  • 受到過重大刺激的人。

症狀

神經衰弱的主要症狀是持久性疲勞或乏力,可能還會有胸痛、心跳加快的症狀,而且病人對刺激多度敏感,如對聲、光或細微軀體不適感特別敏感,還可能會併發睡眠障礙、焦慮症等疾病。

典型症狀

異常興奮

有些病人表現容易興奮、容易激動;不能忍受通常的聲、光刺激,因為喧鬧而煩惱或發脾氣。這類症狀並沒有嚴重到影響社會生活的程度。

衰弱症狀

日常生活中,只要稍一活動,甚至早上起床後尚未開始活動,就會感到腦力和體力的力量不足,感到疲乏;工作或閱讀時注意力不易持續集中;記憶力差;但對有興趣的活動精力較好。

其他症狀

部分病人有耳鳴、心慌、胸悶、消化不良、頻尿、多汗、陽痿,或月經失調等心理生理症狀。還會出現起床後昏沉、早上感覺僵硬、無法集中注意力等表現。

併發症

睡眠障礙

神經衰弱病人多存在入睡困難或多夢,醒後感到不解乏,睡眠覺醒節律失調。

焦慮症

神經衰弱病人的情緒症狀多為煩惱與緊張,大多數焦慮程度很輕,但是也有少數病人焦慮症狀泛化,出現焦慮症突出的病理優勢情緒即焦慮體驗,這種焦慮體驗缺乏明確對象和具體內容。

看醫

病人如果長時間出現腦功能衰弱症狀,即精力減退、易疲勞、易激惹、乏力、夜間睡不著、注意力不集中,應注意及時就醫。

就醫指征
  • 如果長時間出現精力和腦力遲鈍、注意力難集中或不能持久、記憶力差、易疲勞等,應注意及時就診。
  • 如果長時間處於情緒緊張和巨大壓力之下,導致夜間睡眠障礙,如睡不著、多夢、醒後不解乏,出現夜間不眠、白天打瞌睡情況,應注意及時就診。
就診科別
  • 大多數病人優先考慮去神經內科就診,部分病人也可考慮去心理科就診。
  • 若病人出現併發症,如焦慮症,可考慮去精神科就診。
醫生詢問病情
  • 症狀出現多久了?
  • 疲勞是一過性還是持續的?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
  • 這些症狀有是否對生活、工作產生影響?
  • 既往有無其他的病史?
需要做的檢查

神經衰弱病人主要需要進行心電圖、腦電圖檢查病人是否存在心臟功能、大腦功能的異常;還需進行腦部都卜勒超音波、CT檢查等影像學檢查排除是否存在無顱部病變。

診斷標準
  • 符合神經症的共同特徵。
  • 以腦功能衰弱症狀為主要臨床相,至少有症狀的三項,即衰弱症狀、興奮症狀、情緒症狀、緊張性疼痛、睡眠障礙等。
  • 不符合其他任何一種神經症的診斷標準。
鑑別診斷

憂鬱症

憂鬱症病人以心境低落為主要特徵,表現為興趣下降、自我評價過低、早醒、食慾缺乏、性慾減退、精神運動性遲滯,有想死的念頭或行為。神經衰弱雖然也可出現憂鬱症狀,但通常是輕微的、繼發的、不占主導地位。

思覺失調症

思覺失調症初期可以出現神經衰弱症狀,但病人痛苦感並不強烈,自知力不充分。隨著病人感知、思維、情感、行為等多方面障礙的日漸暴露,鑑別不難。

治療

神經衰弱病人的治療是以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相結合為主要原則。另外,還要採取音樂治療和通過生活方式的調整進行治療,而且病人自身對疾病的認知,也有利於緩解其不適感。

治療周期
神經衰弱病人需要長期持續性治療,通過藥物和生活各方面進行調節,儘可能緩解其不適感。
藥物治療

根據病人的症狀可酌情使用抗焦慮劑、抗憂鬱劑、振奮劑、鎮靜劑、止痛劑和促腦代謝劑。

抗焦慮劑或鎮靜劑

如果興奮症狀明顯,以用抗焦慮劑或鎮靜劑為主。常用藥物為 Diazepam 、 Clonazepam 。

振奮劑或安定劑

如果白天萎靡不振,夜裡亢奮,則白天用振奮劑,晚上用安定劑,促其恢復正常的生物節律。常用藥物為安神補腦液。

手術治療

目前無治療神經衰弱的針對性手術治療方法,主要通過心理治療和藥物進行控制。

心理治療

認知療法

神經衰弱病人病前多有一些心理因素,精神刺激雖不算嚴重,但可能由於病人的過度引申、極端思考或任意推斷等形成錯誤認知,從而導致明顯的內心衝突。矯正病人的認知,往往有釜底抽薪的效果。

森田療法

神經衰弱的病人,部分具有疑病素質,其求生欲望強烈。森田療法建設性地利用這一精神活力,把注意點從自身引向外界,以消除症狀、適應環境。

放鬆療法

神經衰弱的病人大多伴有失眠、緊張性疼痛。各种放松療法,包括生物反饋、靜氣功、瑜伽術,均有一定作用。

其他治療

運動治療

開展體育鍛煉,不僅能夠強身健體,還能夠放鬆心情。並且能夠助眠,解除肌肉緊張,消除疲勞,激發精神和體力,提高工作效率。

文娛療法

病人可積極參加書籍分享會、詩歌朗誦會、音樂鑑賞會等文藝娛樂活動,能夠消除憂鬱、焦慮、緊張等不良情緒,保持良好的心態。

預後

病人經過有效規範的治療均可治癒,能夠減輕或消除神經衰弱症狀,維持正常的生活質量。病人症狀的波動性與其精神壓力與處境密切相關。

能否治癒

神經衰弱病人經過長期藥物和心理治療的控制,能夠治癒。

能活多久

神經衰弱的病人長期堅持治療和自我情緒調節,一般不會影響其自然壽命。

飲食

神經衰弱的病人需要合理、均衡地分配各種營養物質,合理控制總熱量和分配餐次,避免多食辛辣、油炸、膨化的食物,在晚上進食適量,以免引起胃部不適感,進而影響病人睡眠。

飲食調理
  • 飲食宜清淡,忌飲酒精、濃茶、咖啡等興奮性飲料。
  • 晚餐宜定量,過少會因飢餓驚醒,過多會因脹肚而影響睡眠。
  • 睡前勿過度飲水,以免夜尿過多,影響睡眠。

照護

神經衰弱病人常因長期睡眠障礙、軀體不適而難過。這時需要注意保持規律作息,放鬆心情,避免壓力。遵醫囑進行服藥,平日也可聽音樂,以調節機體緊張感,減輕思想負擔。

日常護理

口服用藥

家人了解各類藥物的作用、劑量、用法、不良反應和注意事項,指導病人正確服用。

日常放鬆

病人平時儘可能保持規律作息,放鬆心情。可通過自我放鬆進行調節。即保持樂觀的情緒、愉快的辛心情,盡力克服不良情緒,正確面對和善於化解各種矛盾、衝突。

享受音樂

選擇節奏、曲調、旋律溫柔的曲目,既能舒緩心情、緩解壓力,又能提高精神注意力、增強記憶力。

預防

神經衰弱主要可通過日常生活中保持生活規律,按時學習、工作,放鬆心情,注意休息加以預防。同時還可通過體育鍛煉、文娛活動等自我調節方式加以預防。

預防措施
  • 生活作息規律,按時工作,按時睡覺。
  • 儘量避免自己過度的情緒波動,放鬆心情。
  • 可有計劃地進行體育鍛煉,比如慢跑、游泳等項目。
  • 在睡前不進行讓自己情緒出現劇烈波動的活動,比如發生爭吵。
  • 在睡前不使大腦過度興奮,睡前儘量不抽菸不喝刺激性飲品。
  • 堅持睡前溫水洗腳、聽輕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