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張性頭痛
概述
緊張性頭痛是指沒有明顯病因、缺乏偏頭痛特徵的臨床最常見的慢性頭痛,占頭痛病人的70%~80%。表現為雙側枕部、全腦緊縮性或壓迫性非搏動性頭痛。多與日常生活中的應激有關,但如持續存在,則可能是焦慮症或憂鬱症的特徵性症狀之一。
- 就診科別:
- 神經內科、精神心理科
- 英文名稱:
- tension headache
- 疾病別稱:
- 肌收縮性頭痛
- 是否常見:
- 是
- 是否遺傳:
- 否
- 併發疾病:
- 憂鬱症、焦慮症、失眠症
- 治療周期:
- 長期間歇性治療
- 臨床症狀:
- 頭痛、肌肉緊張、失眠
- 好發人群:
- 不良情緒者、頭部姿勢不良者、肩胛部姿勢不良者
- 常用藥物:
- 酮洛芬、 Naproxen 、 Amitriptyline 、 Eperisone
- 常用檢查:
- 實驗室檢查、CT、磁振造影、腦電圖、經顱都卜勒檢查
根據發作頻率和持續時間分為4型:
偶發性緊張性頭痛
每月發作<1天,至少發作10次(每年<12天)。
頻發性緊張性頭痛
每月發作≥1天,但<15天以上(每年≥12天,並<180天),且至少已3個月者。
慢性緊張性頭痛
每月發作≥15天(每年≥180天),且已3個月者。以上3型又各自分為伴或不伴顱周壓痛(即在額肌、顳肌、咀嚼肌、翼內外肌、胸鎖乳突肌、頰肌、斜方肌上用力壓迫)兩種。
可能的緊張性頭痛
是指緊張性頭痛診斷標準A~D中只有1項不符合,且不是偏頭痛,並除外其他疾病,包括可能偶發反覆性緊張性頭痛、頻發反覆性緊張性頭痛、慢性緊張性頭痛。
病因
緊張性頭痛的病因與發病機制尚不十分清楚。既往多認為其發病可能與肌肉緊張及肌肉收縮導致的血管病變有關。目前多認為,緊張性頭痛的發病涉及中樞神經系統、周圍神經系統和環境中的諸多因素。心理因素,如憂鬱、焦慮、憤怒、精神緊張、過度疲勞、頭頸部經常固定於某一位置等常為重要誘因。
精神因素
疼痛閾值是指人體感知疼痛的最小刺激量。正常情況下,人體對一定的刺激量是能夠忍受的,不會引起痛苦感覺。在病理情況下,由於病人長期處於焦慮及憂鬱狀態,心理狀態不佳,大腦皮質高級整合能力失調、失控,導致痛覺閾值降低。同時腦啡肽樣物質分泌出現異常,以至小量的刺激即可引起疼痛,尤其表現在頭、面、頸、肩部,持久的疼痛造成束緊感及壓迫感。此種病人治療的核心在於解除焦慮、憂鬱,達到心理平衡,使腦啡肽的分泌恢復平衡狀態。
交感神經亢進性增高學說
交感神經亢進性增高學說認為緊張性頭痛的發生是由於當病人緊張、生氣、恐懼時交感神經亢進性升高,使動作電位傳輸呈跳躍式傳導活動加重,動作電位傳輸的終極出現去極化,去甲腎上腺素(NE)、5-HT、兒茶酚胺等神經遞質釋放增多,這些物質可促使血管收縮,組織缺血、缺氧,酸性代謝產物蓄積,致緊張性頭痛發生。因此,對此類病人穩定情緒,恢復平衡,造成相對的穩態,是治療的關鍵。
血管因素
偏頭痛發作期頸部肌肉收縮作為前驅症狀並不少見,由此引起肌肉小動脈收縮,產生肌肉缺血收縮和疼痛,說明血管運動調節異常。
顱周肌肉疾患
肌肉疾患是緊張性頭痛的原因還是結果,或只是緊張性頭痛發病機制之一,至今尚無結論。在頭痛發作期間,肌電圖的研究表明頸部肌肉收縮較顳部肌肉更強,而偏頭痛病人比緊張性頭痛更明顯。在疼痛緩解期,偏頭痛病人顳部、額部和頸部肌電活性比緊張性頭痛更強。
鉀離子致病學說
實驗證明當向顳肌注射6%鹽水時,產生顳肌收縮而出現局部疼痛。若反覆注射,則出現持續性肌肉收縮。而在持續收縮或缺血的肌肉中,鉀離子的濃度升高,鉀離子有可能刺激組織中的化學感受器而產生疼痛。但本學說對緊張性頭痛的解釋還有矛盾之處,還值得進一步研究。
姿勢因素
姿勢引起的緊張性頭痛是指人體採用某種姿勢長久工作,如伏案工作長時間屈頸、低頭;不斷地咬牙、皺眉等,造成慢性、持久的頭、頸部肌肉收縮,而引起頭痛。此種病人應保持正確的工作姿勢,間斷地改變姿勢,加強鍛煉,改掉皺眉、咬牙等不良習慣。
其他
菸酒及寒冷刺激造成的焦慮及自主神經功能失調,也可導致緊張性頭痛的發生。另外,還有一些易被人們忽略的原因也會引起緊張性頭痛,如戴新潮的假髮或帽子,使頭部箍緊;戴得眼鏡過重,對太陽穴和鼻部產生壓力;穿太高的高跟鞋,使背部肌肉勞損,牽涉頸部和頭部肌肉而產生頭痛等。
緊張性頭痛約占頭痛病人的40%,是臨床常見的慢性頭痛。我國流行病學顯示,緊張性頭痛的患病率約為10.8%,遠低於歐美國家。女:男患病比為1:80。發病高峰年齡在40~49歲,隨年齡遞增而逐漸遞減。
- 長期處於壓力、焦慮、憂鬱、情感衝突或受壓抑等情緒的人群,可引起發作性緊張性頭痛。
- 頭頸和肩胛部長期處於不良姿勢的人群。
症狀
緊張性頭痛起病緩慢,逐漸加重,多持續數天,頭痛部位不定,多為壓迫感、緊束感等,無持續搏動感。可有頸肩背部肌肉僵硬感,許多病人可伴有頭昏、失眠、焦慮或憂鬱等症狀。頭痛程度較輕,一般不影響病人的日常生活,不因體力活動而加重。頭痛可於晨間醒來時或起床後不久出現,可逐漸加重或整天不變。
頭痛部位
90%以上的病人頭痛多為兩側痛,多見於後枕部、頸項部、兩顳側、頭頂部、額部或全頭痛,有時伴有頸部、肩部或頭臉部肌肉緊張、僵硬,病人活動頭頸部時感到不適或肩部疼痛。
頭痛性質、程度及持續時間
頭痛多為輕至中度疼痛,很少因為頭痛而臥床不起或影響日常生活。頭痛表現為鈍痛、脹痛、壓迫感、麻木感、沉重感和束帶樣緊箍感,後頸部、肩胛部肌肉有壓痛,有時可觸及1個或多個硬結,該硬結叫「痛性結節」,是由肌肉長期收縮所致。精神緊張可加重,頭前後屈伸可誘發,不因體力活動而加重。但有些重型病人,因伴有噁心、嘔吐和其他偏頭痛症狀,而迫使其臥床休息。病人長年累月的持續性頭痛,很多病人的症狀可回溯10~20年。病人整日頭痛,但1日內可逐漸增強或減輕。因應激、生氣、失眠、焦慮或憂慮等因素使緊張性頭痛陣發性加劇。
偏頭痛
有些病人初期表現為症狀明確的偏頭痛,當發作頻率逐漸增加後表現為發作性緊張性頭痛,並進而可轉為慢性緊張性頭痛。
失眠
緊張性頭痛會加劇病人精神的負擔,導致其長期處於精神緊張的狀態,從不能入睡,甚至失眠。
憂鬱症
緊張性頭痛病人憂鬱的發生率為4.2%,明顯高於對照人群,說明緊張性頭痛更易患憂鬱障礙。長期緊張性頭痛不僅影響病人生活、工作和學習,還會導致人際交流和溝通能力的下降,最終勢必會影響病人的精神心理狀態,更給社會帶來了負擔。
焦慮症
頭痛病人中焦慮的發病率顯著升高。緊張性頭痛伴發焦慮障礙的比例為17.3%。頭痛伴發焦慮,使其臨床診斷和治療難度增加。
看醫
緊張性頭痛的生化機制與偏頭痛亦有相似之處。對於長期復發性頭痛的病人,初期可能表現為先兆型偏頭痛,後來逐漸轉為無先兆型偏頭痛及緊張性頭痛。其與血管性頭痛合併存在,最後成為緊張性頭痛。所以出現長期復發性頭痛,建議及時治療,避免疾病進展,甚至出現併發症,而影響病人生活質量。
- 頭痛,伴有頸部、肩部或頭臉部肌肉緊張、僵硬時建議及時就醫。
- 出現新發、突發進展性頭痛,原有頭痛模式改變,查體出現異常神經體徵者,建議就診排除繼發因素。
- 已診斷為緊張性頭痛,近期症狀加重,或出現新的症狀時應立即就醫。
- 心理壓力過大,出現消極情緒,甚至輕生想法時應立即就醫。
- 大多病人優先考慮去神經內科就診。
- 若病人出現消極情緒,甚至輕生想法時,建議就診心理科或精神科。
- 出現頭痛的症狀有多久了?
- 頭痛的性質是什麼樣的?
- 頭痛都在上面情況下發作?
- 是否有壓力或煩心事?
- 睡眠質量如何?既往有無顱腦病史?
目前尚缺乏特異性的輔助檢查手段,對於已表現出繼發性頭痛的各種警兆者,可行CT、磁振造影、腦電圖、TCD及腰椎穿刺等檢查診斷手段。
體格檢查
壓迫顱周肌肉如額肌、顳肌、咀嚼肌、胸鎖乳突肌等可加重疼痛。
神經系統檢查
常無陽性體徵,有時可發現頭頂部有壓痛點。
實驗室檢查
對診斷意義不大,但可有血清鉀離子濃度升高、血流變學異常等。
腦電圖檢查
檢查腦部是否出現病變,進而判斷是否為腦部疾病引起的頭痛。
肌電圖檢查
查看病人肌肉活動情況,進而判斷是否由肌肉負荷過重而引起頭痛。
根據《國際頭痛疾病診斷分類》第3版標準(2013年)。診斷標準如下:
發作性緊張性頭痛持續30分鐘至7天;慢性緊張性頭痛持續數小時或呈持續性。
疼痛至少具有以下特徵中的兩個:
- 壓迫、緊縮感(非搏動性);也可為脹痛、頭頸背僵硬感;伴或不伴肌肉觸痛、壓痛。
- 輕或中度(不影響日常生活)。
- 雙側性,多位於雙側頸枕部或全頭。
- 日常生活如行走或上樓梯不加重疼痛。
具有以下症狀中1項
- 無噁心和(或)嘔吐(可以畏食)。
- 通常無畏光和畏聲,或僅出現其中之一。
- 不能歸因於其他疾病。
緊張性頭痛診斷較難,容易與其他頭痛混淆,應認真進行鑑別診斷以排除其他疾病。
偏頭痛
- 偏頭痛與緊張性頭痛關係密切
兩者在臨床表現上有相同之處,如兩種疾病均有頸部肌肉收縮、頭部充血、癲癇傾向等,血小板內5-HT濃度均低,心理因素均可誘發疾病,兩種病對 Amitriptyline 、麥角新鹼、 Propranolol (恩特來)等的反應相似。
- 偏頭痛與緊張性頭痛的不同
兩者在發病年齡、突出症狀、每日發作的頻度、持續時間、病變部位、發作時是否伴發嘔吐、頭痛家族史等方面均有不同,但各種表現都有一定的重疊性。
鼻源性頭痛
如鼻炎、鼻竇炎等,因抗生素的廣泛應用,鼻部本身症狀表現可不明顯,易與緊張性頭痛混淆。這時應做鼻腔及鼻竇檢查,尤其是拍鼻竇X線片以明確診斷。
齒源性頭痛
尤其是第一恆磨牙蛀病已形成洞,食物殘渣填塞到一定程度時,刺激牙髓神經,引起頭臉部疼痛,酷似緊張性頭痛,這時需要詳細詢問病史,仔細檢查口腔,不難確診。
頸椎病
本病疼痛的部位和性質與緊張性頭痛相似,但頸椎病常伴有眩暈、肩痛、手麻木或臂痛、眼花或眼脹,X線有頸椎退化性病變等,以此做鑑別。
頭臉部的部分惡性腫瘤
如鼻咽癌、上頜竇癌等,在發病初期多以頭痛為主要表現,而無鼻部本身的症狀。應提高警惕,做X線檢查、頸部淋巴結觸診及鼻腔檢查。
顳動脈炎
顳動脈炎與緊張性頭痛的發病年齡及病程等有相似之處,但兩者臨床上有明顯區別。顳動脈炎者單側頭痛居多,若為雙側也常有一側偏重,左側較多。痛區可以看見顳動脈迂曲外凸,多以前額明顯,枕顳部次之,也有遊走性疼痛者。頭痛輕重不一,性質各異,如持續性脹痛、針刺、刀劈、燒灼或觸電樣劇烈陣發銳痛,少數劇烈難忍,徹夜不眠,高效止痛藥不見效。其表現明顯不同於緊張性頭痛。
三叉神經痛
是臉部三叉神經分布區的發作性短暫劇痛。每次疼痛僅數秒,每天發作數次至數十次。疼痛如刀割、燒灼或針刺樣。常因洗臉、刷牙、說話、咀嚼而誘發。病人常可指出誘發疼痛的位置,稱為「扳機點」。本病好發於中老人,以三叉神經第2、3支受累較多。
顱內壓力異常所致的頭痛
此類病人均以頭痛為主,酷似緊張性頭痛。此類疾病可通過腰椎穿刺測量顱內壓及頭顱CT檢查以茲鑑別。
治療
緊張性頭痛的治療方法包括非藥物治療、藥物治療、預防治療。非藥物治療包括鬆弛訓練、物理治療、生物反饋治療、針灸及心理治療等,可改善部分病人的臨床症狀。急性發作時可選擇非類固醇類抗炎藥,但是必須注意勿濫用,以免引起藥物過度使用性頭痛。
由於緊張性頭痛的發病機制並不清楚,所以在藥物選擇上多採用非麻醉性止痛藥,以減輕症狀。其中主要是非類固醇抗炎藥(NSAIDs)、抗憂鬱藥及中樞性肌肉鬆弛藥等。一般多以口服方式給藥,並且短期應用,以免引起藥物的毒副作用。
非類固醇抗炎藥(NSAIDs)
酮洛芬
除用於緊張性頭痛外也適用於肌肉和關節痛止痛。其作用為抑制攝護腺素合成,提高細胞內cAMP濃度,改善血小板功能。副作用為胃不適噁心腹瀉、心悸出汗、嗜睡及皮膚搔癢等。
Naproxen
通過抑制攝護腺素合成而起止痛抗炎作用。副作用為噁心、胃部不適、疲倦、眩暈及乏力,妊娠婦女及哺乳期婦女禁用。
Amitriptyline
屬於三環類抗憂鬱藥,為較早用於慢性緊張性頭痛伴有憂鬱症狀的藥物。本藥既是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藥,又是5-羥色胺再攝取的抑制劑。過去認為後者為本藥止痛的主要途徑,但近來的研究表明上述兩種作用對止痛效果並無差別。其改善頭痛的機制是由抗憂鬱效果所介導的間接作用。副作用為噁心嘔吐、乏力、睏倦頭昏及失眠等,嚴重心臟病及青光眼病人禁用。
Eperisone
屬於中樞性肌肉鬆弛藥,除可抑制肌肉張力過高並可抑制疼痛反射活動,從而改善緊張性頭痛的症狀。副作用為噁心、嘔吐、胃部不適、腹瀉、乏力、睏倦及站立不穩。有藥物過敏史或肝臟疾病者慎用,妊娠婦女及哺乳期婦女禁用。
目前無針對性手術方法。
- 訓練坐位、站立、睡眠及工作時頸部和頭部的正確姿勢。
- 練習改善頭部位置,加強頸後部肌肉的動作,並在頸後部放置冰袋。
- 在背和肩部進行中至深部按摩2分鐘。
- 被動伸展斜方肌上部、提肩肌和胸肌5分鐘,必要時根據病情被動運動頸前部肌肉。
焦慮、憂鬱、緊張等精神心理或情緒上的因素是緊張性頭痛的病因之一。在排除器質性疾病引起的頭痛後,開展心理治療是十分必要的。診斷不同的緊張性頭痛,應向病人做充分解釋,緩解緊張情緒,消除應激,解除焦慮和憂鬱的精神因素,開展心理教育,並給予專業性心理治療技術,使心胸開闊。再配合休息和適當的文體活動,可提高治療效果,減少復發。
根據我國中醫理論進行針刺及按摩治療均有一定的療效。近年來根據中醫學理論對頭痛的認識,國內相繼開發一些中醫藥物並已應用於臨床,辨證用藥標本兼顧,毒副作用較少。
模擬人體頻譜治療:一方面可以改善機體的微循環,調節人體生物電場,從而改善神經功能。另一方面可使偏高的鉀離子濃度波動值得到改善,消除其對化學感受器的刺激,減少「致痛物質」的釋放。使興奮的交感神經得到控制,達到內環境平衡,從而緩解頭痛。
預後
緊張性頭痛病人預後良好,有效且規範的治療,能夠減輕或消除頭痛的症狀,使病人工作、學習不受影響。積極避免誘發因素,可以使症狀減少,甚至不再發作,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
緊張性頭痛目前尚不能治癒,但是積極治療可使症狀得到緩解,甚至不再發作。
緊張性頭痛一般不會影響病人的自然壽命。
病人需要在預防性用藥4周後複診,根據症狀緩解情況,調整藥物治療方案。
飲食
緊張性頭痛病人應飲食清淡、慎用補虛之品。合理的飲食習慣,有助於改善症狀,減少頭痛的發作。
- 少吃巧克力、咖啡等食品,忌菸酒,飲酒會引起血管擴張,引起或加重頭痛症狀。
- 多補充大豆、核桃等鎂元素豐富的食物。
- 可進高營養、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
- 多食用富含粗纖維的食物,保持大便通暢,以免便秘及用力排泄會使血壓及顱內壓快速升高,引起頭痛。
照護
緊張性頭痛病人應對疾病進行充分解釋,解除焦慮情緒,家屬應予以安慰和精神支持,耐心聽取病人主訴,消除病人的不良情緒。平時注意保暖,生活作息規律,減少誘發因素,通過合理的護理措施,有利於疾病的恢復。
- 口服用藥:了解各類藥物的作用、劑量、用法、不良反應和注意事項,正確服用。
- 休息:充足的休息和良好的睡眠質量,可以減少或緩解頭痛,過度疲勞和勞累可增加血氧消耗,造成血管擴張,從而引起頭痛。
- 保持環境安靜,維持環境舒適的溫度、濕度,避免不良因素刺激而誘發頭痛。
- 頭頸部肌肉應適當地按摩及放鬆運動,避免頭頸部肌肉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可減少緊張性頭痛的發作。
- 溫熱敷可促進血液循環,使緊張的肌肉得以放鬆。
家屬以及病人要通過觀察頭痛的特徵及性質、有無頭痛的前驅症狀及其表現,頭痛程度及伴隨的不適症狀、有無生命體徵變化等等內容來進行病情監測。
預防
緊張性頭痛與長期焦慮、神經緊張、過度疲勞關係密切。從事高強度工作的人,要注意休息和放鬆。另外,長期從事某種單調工作,導致頭頸部或肩胛部長期處於不良姿勢,也容易造成緊張性頭痛。預防緊張性頭痛首先要避免精神刺激,戒除菸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適當進行體育鍛煉也是非常必要的。
- 長期伏案工作的人要注意定時休息,每工作1小時起身活動10分鐘。
- 養成良好坐姿,注意調整桌椅高度與自身適宜,控制電腦使用時間。
- 睡前養成洗溫水澡的習慣,臨睡前喝一杯牛奶,提高睡眠質量。
- 改變自己的不良生活習慣及工作習慣,如果有不良習慣要立即改正。
- 保持愉快的心情,避免人際交往過程中的不良情緒,用健康樂觀的心態面對生活,遇事做到不慌張、不緊張、不憂慮。
- 多參加體育鍛煉,學會肌肉放鬆,保證正常睡眠,杜絕熬夜、過度勞累等不良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