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膈腔腫瘤
概述
縱膈腔腫瘤是指在縱隔內生長的腫瘤,除了食道、氣管、支氣管和心臟生長的腫瘤。縱膈腔腫瘤是一種常見的胸部腫瘤,分為原發性縱膈腔腫瘤和繼發性縱膈腔腫瘤。繼發性縱膈腫瘤是指身體其他部位腫瘤轉移所致,原發性縱膈腔腫瘤根據位置分為前、中、後縱隔原發性腫瘤。部分縱膈腔腫瘤可無明顯症狀,隨腫瘤增大會出現典型的胸痛、咳嗽、壓迫症狀、神經系統症狀等,一般採取手術治療,良性腫瘤可治癒。
- 就診科別:
- 腫瘤科、胸外科
- 英文名稱:
- mediastinal tumor
- 是否常見:
- 是
- 是否遺傳:
- 否
- 併發疾病:
- 吞咽困難、上腔靜脈症候群、聲音嘶啞、感染
- 治療周期:
- 疾病性質不同治療周期不同
- 臨床症狀:
- 胸痛、咳嗽、壓迫症狀、神經系統症狀
- 好發人群:
- 有家族史者、化工廠工人、有胸部外傷史者
- 常用藥物:
- Cisplatin 、 Doxorubicin 、環磷醯胺、貝伐珠單抗
- 常用檢查:
- 血液常規、生化檢查、腫瘤標誌物、胸部CT、縱隔鏡
縱膈腔腫瘤分為原發性縱膈腔腫瘤和繼發性縱膈腔腫瘤。繼發性縱膈腔腫瘤多為繼發性縱隔淋巴結轉移,多為肺部原發的惡性腫瘤,食道、乳房和腹部也較多。原發性縱膈腔腫瘤根據位置分為前、中、後縱隔原發性腫瘤。
前縱隔原發性腫瘤
前縱隔最常見的腫瘤為胸腺瘤、畸胎瘤、異位甲狀腺腫瘤、淋巴瘤等。
中縱隔原發性腫瘤
中縱隔最常見的為先天性囊腫、淋巴瘤等。
後縱隔原發性腫瘤
後縱隔最常見的是神經源性腫瘤。
病因
縱膈腔腫瘤可分為原發性縱膈腫瘤和繼發性縱膈腔腫瘤,繼發性縱膈腫瘤主要由肺癌或其他部位腫瘤繼發引起,而大部分原發性縱膈腔腫瘤的發病原因和機制尚不清楚,可能和遺傳、理化因素和外傷有關,常好發於有家族史者、化工廠工人、有胸部外傷史者。胃腸穿孔、劇烈咳嗽、裝修等也可能會誘發縱膈腔腫瘤。
遺傳
縱膈腔腫瘤與先天性遺傳因素有關,有研究表明,家族內若有患有縱膈腔腫瘤的人,則其他人得該病的機率比普通人群要高出許多。
理化因素
長時間的接觸化學致癌物或者物理致癌因子,比如芳香胺類、亞硝胺類、甲醛類物質或者金屬類氣體等,有可能引發縱膈腔腫瘤。這些理化致癌因素被吸入人體後,會進入到縱隔組織內,從而引起組織病變,組織細胞出現異常增殖變性後形成縱膈腔腫瘤。
外傷
機械外傷因素也有可能導致縱膈腔腫瘤,比如胸部外傷、縱隔氣腫等疾病。胸部受到外傷後縱隔內的氣道發生破裂,從而導致氣體進入到縱隔內發生病變引起。
胃腸穿孔
有一些做過胃腸穿孔手術或者是人工氣腹術的病人,會有一些氣體會沿著食道裂孔周圍的一些組織進入到縱隔內,從而誘發嚴重的縱膈腔腫瘤。
劇烈咳嗽
劇烈咳嗽或者是用力憋氣的時候會導致肺泡壁發生破裂,從而發生縱隔氣腫。也會造成氣管腫瘤伴隨縱隔氣腫的發生,從而引起氣體進入到縱隔內發生病變之後引起。
裝修
長時間的接觸化學致癌物或者物理致癌因子,進入人體後會進入到縱隔組織內,從而引起組織病變,組織細胞出現異常增殖變性後形成縱膈腔腫瘤。
縱膈腔腫瘤是一種常見的胸部腫瘤,胸腺瘤、神經源性腫瘤、畸胎類腫瘤,還有各類的囊腫和胸骨後甲狀腺腫等占原發的縱膈腔腫瘤發病率的80%~90%。縱膈腔腫瘤以良性的比較多見,畸胎瘤多見於30歲以下,其餘的腫瘤都在40歲以上。縱膈腔腫瘤發病無性別、地域差別。
有家族史者
縱膈腔腫瘤與先天性遺傳因素有關,有家族史者更易好發縱膈腔腫瘤。
化工廠工人
工人長時間吸入化學致癌物,進入人體後會進入到縱隔組織內,從而引起組織病變,組織細胞出現異常增殖變性後形成縱膈腔腫瘤。
有胸部外傷史者
機械外傷因素也有可能導致縱膈腔腫瘤。
症狀
縱膈腔腫瘤部分可無明顯症狀,隨腫瘤增大出現典型症狀包括胸痛、咳嗽、壓迫症狀、神經系統症狀等。此外,某些腫瘤還可出現特異性症狀,如畸胎瘤病人可咳出皮脂物及毛髮,部分胸內甲狀腺腫瘤病人出現甲狀腺亢進等。
胸痛
胸痛好發於胸骨後或患側胸部,與腫瘤增大壓迫神經或腫瘤侵入骨骼有關。
咳嗽
腫瘤侵犯氣管或肺組織引起劇烈咳嗽,部分病人腫瘤侵入肺血管出現咳血。
壓迫症狀
壓迫上腔靜脈導致上腔靜脈症候群,出現臉部、頸部和上胸部水腫及靜脈怒張。壓迫食道可引起吞咽困難,腫瘤過大壓迫胸部出現胸悶、呼吸困難。
神經系統症狀
腫瘤壓迫或侵及神經引起的症狀,腫瘤侵犯隔神經引起呃逆和隔肌麻痹,侵犯喉返神經引起聲音嘶啞,侵犯交感神經出現霍納氏症候群,侵犯肋間神經出現胸痛或胸部感覺異常,侵犯脊神經出現肢體癱瘓。
其他
還會出現乏力、聲音嘶啞、手臂麻木、運動受限等症狀。
畸胎瘤侵入支氣管,病人可咳出皮脂物及毛髮。支氣管囊腫與支氣管相通,破裂時出現支氣管肋膜瘺。部分胸內甲狀腺腫瘤病人出現甲狀腺亢進,胸腺瘤病人部分伴有重症肌無力。
看醫
對於出現胸痛、咳嗽、壓迫、神經系統等症狀的病人應及時就診腫瘤科,行血液常規、生化檢查、腫瘤標誌物、胸部CT、縱隔鏡等檢查明確診斷。注意和中央型肺癌、縱隔淋巴結結核和主動脈瘤相鑑別。
- 對於出現胸痛、咳嗽、壓迫、神經系統等症狀的情況下,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一步檢查。
- 對於確診的縱膈腔腫瘤病人,自覺吞咽困難、聲音嘶啞、頭臉部水腫,應及時就醫。
- 對於確診的縱膈腔腫瘤病人,突然出現肢體癱瘓的情況,應立即就醫。
- 優先考慮去心胸外科,其次是腫瘤科。
- 合併甲狀腺亢進、重症肌無力的病人,考慮去內分泌科。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如胸痛、咳嗽、壓迫症狀、神經系統症狀)
- 是否有以下症狀?(如甲狀腺亢進、肌無力等)
- 有無遺傳史、胸部外傷史、致癌物接觸史?
- 既往有無其他的病史?
- 腫塊的是否會造成疼痛或者不適?
實驗室檢查
血液常規
檢查有無其他病原體感染。
生化功能檢測
明確肝腎功能有無異常。
腫瘤標誌物
有無異常升高,可作為惡性腫瘤常規篩檢手段。
影像學檢查
胸部X線
X線透視能夠提供腫瘤大小、部位、密度、成分等信息。
胸部CT
CT可以區別脂肪、血管、囊腫及軟組織腫塊、明確腫瘤與周圍結構間的關係。
超音波檢查
能夠鑑別縱隔內腫瘤系囊性、實質性或混合性,對胸骨後甲狀腺腫、延伸到縱隔內的頸部囊腫以及靠近胸壁的腫塊的診斷有較大幫助。
131I或123I核素掃描
對懷疑腫塊為甲狀腺來源者,131I或123I核素掃描有助於明確診斷,對胸骨後功能性甲狀腺腫診斷的敏感性和特異性較高。
組織病理學檢查
活組織穿刺檢查
適用於臨床上高度懷疑惡性淋巴瘤者,或腫瘤巨大、難以切除乾淨的情況,以便明確診斷,制訂治療方案。
縱隔鏡切片檢查
通過縱隔鏡取病理明確縱膈腔腫瘤病理類型,有助於後續治療。
- 通過縱膈腔腫瘤的典型症狀,即胸痛、咳嗽、壓迫症狀、神經系統症狀可初步考慮為縱膈腫瘤。
- 進一步進行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組織病理學檢查可明確診斷腫瘤大小、部位、密度、成分等基本信息即病變部位,通過腫瘤標誌物、活組織穿刺檢查可明確是否為惡性腫瘤。
中央型肺癌
有咳嗽咳痰等症狀,胸部X光片表現為肺門腫塊,呈半圓形或分葉狀。影像學檢查常能看到腫瘤,痰中可以查到腫瘤細胞。縱膈腔腫瘤一般無咳痰症狀,有時會有咳血,根據腫塊位置、性質可進一步鑑別。
縱隔淋巴結結核
多見於兒童和青少年,常常沒有臨床症狀,少數有低熱盜汗等輕度的中毒症狀。在肺門處可以見到圓形或分葉狀的腫塊,常伴有肺部結核病灶,以此可於縱膈腫瘤鑑別。
主動脈瘤
多見於年齡較大的病人,體檢可以聽到血管雜音。透視可以見擴張性搏動,增強CT或磁共振可以明確診斷。
治療
對於原發性縱膈腔腫瘤,絕大多數首先考慮手術治療。少數病例可選用放療或者化療,如惡性淋巴瘤適合放療,非精原細胞性生殖細胞瘤適合化療等。良性縱膈腔腫瘤短期治療,惡性縱膈腔腫瘤長期持續性治療。
全胸腺切除術
建議完整切除胸腺,切除的完整性是最重要的預後因素。因為胸腺瘤區域淋巴結轉移罕見,因此不常規推薦淋巴結清掃術。合併重症肌無力或者自身免疫性疾病者,以全胸腺切除術為好,術中應格外注意保護膈神經,以減少對呼吸功能的損傷。若腫瘤侵犯肺、肋膜、心包,應儘可能切除,必要時可打開心包探查。對於腫塊與重要臟器、大血管關係密切,或者一般情況較差的末期腫瘤病人,可行姑息性切除或者切片檢查取得病理。
畸胎瘤切除術
腫瘤巨大、沾黏嚴重、暴露困難者,可打開腫瘤囊腔,挖除部分腫塊或吸除內容物(如皮樣囊腫)後,再解剖分離。腫瘤潰破人支氣管或者肺,原則上應該行病肺切除術。已經繼發感染如肺膿腫者,應該視病人一般情況,考慮行一期病肺切除或先行膿腫引流,待一般情況好轉,感染控制後,再手術切除。
胸骨後甲狀腺腫切除術
多可經頸部衣領狀切口完整切除。腫塊較大,單從頸部切口切除有困難者,可以加胸骨正中部分劈開,強行經頸部切口手術有損傷血管的危險。也可採用頸部切口加胸部前外側切口,在胸內將甲狀腺游離並將其推向頸部。極少數病人胸內甲狀腺為胚胎時殘留的甲狀腺原基發育而成,與頸部甲狀腺無關,只需經胸切除。
神經源性腫瘤切除術
手術切除腫瘤為首選治療,包括侵犯椎管和椎體的腫瘤。術後併發症包括Horner症候群、交感神經切斷、喉返神經損傷、脊髓損傷等。對有殘留、侵犯或轉移者應當放療和化療。
電視胸腔鏡手術(VATS)和縱隔鏡手術(VM)
VATS和VM與常規開胸手術相比,具有創傷小、術後恢復快的優點,適用於部分縱膈腔腫瘤,尤其是後縱膈腔腫瘤、縱隔囊腫、良性畸胎瘤和較小的胸腺瘤等的摘除。腫瘤巨大或者腫瘤外侵嚴重者,一般不宜採用VATS或VM。
機器人縱膈腫瘤手術
機器人縱膈腫瘤手術是近年來新興手術方式,有常規開胸手術、胸腔鏡以及縱膈鏡手術的優點,視野更清晰、定位更精確、操作更靈活穩定、創傷更小,術後恢復較快。
- 本病對放療較為敏感,預後尚佳。放療常用於不能手術、對化療不敏感的縱膈腔腫瘤,或用於術前縮瘤、術後輔助、化療聯合治療等。
- 對於不完整切除的胸腺瘤需術後放療,第三期胸腺瘤具有較高的復發風險,推薦術後放療。
- 對進展期胸腺瘤,推薦化療聯合放療。
- 縱隔精原細胞瘤術後輔以放、化療,難以切除或已有遠處轉移者,穿刺切片檢查明確診斷後,應予以放療及化療。
- 神經源性腫瘤對有殘留、侵犯或轉移者,應當放療聯合化療,淋巴瘤本病應予以化療聯合放療。
對於惡性縱膈腔腫瘤或有惡性可能、復發率高的縱膈腔腫瘤應給予化療,常用藥物有 Cisplatin 、 Doxorubicin 、環磷醯胺等。如非精原細胞性惡性生殖細胞腫瘤,應予以化療。部分病人化療後,腫塊完全消失或變小,提示對化療敏感。對於進展期胸腺瘤,推薦化療聯合(或不聯合)放療。縱隔精原細胞瘤術後輔以化療。神經源性腫瘤對有殘留、侵犯或轉移者,應當化療,淋巴瘤應予以化療。
預後
縱膈腔腫瘤的預後和病理類型相關,根據腫瘤類型、大小、良惡性程度、病人身體狀況等情況不同,預後有所不同。一般良性縱膈腔腫瘤能治癒且不影響自然壽命,惡性縱膈腔腫瘤與其惡性程度有關。縱膈腔腫瘤術後一般不留後遺症,腫瘤巨大者可能會損傷神經出現聲音嘶啞、隔肌麻痹、胸痛等症狀。
一般良性、初期低度惡性縱膈腔腫瘤能治癒,惡性的腫瘤則無法治癒。
一般良性縱膈腔腫瘤不影響自然壽命,惡性縱膈腔腫瘤與其惡性程度有關,低度惡性的初期病人10年生存率達70%~90%。
縱膈腔腫瘤術後一般不留後遺症,腫瘤巨大者可能會損傷神經出現聲音嘶啞、隔肌麻痹、胸痛等症狀。
縱膈腔腫瘤病人每年定期複查腫瘤標誌物、胸部CT觀察病情變化。
飲食
縱膈腔腫瘤病人的飲食以清淡營養、利於消化為主。合理、均衡地分配各種營養物質。合理餐次分配,忌食辛辣、溫熱食物,慎食肥甘油膩之品。
忌辛辣食品
辛辣食品多食易生燥熱,使內臟熱毒蘊結,出現傷口皮膚癢痛等症狀,從而使本病症狀加重。
忌海鮮發物
魚、蝦、蟹等腥膻之品會助長濕熱,食後能使傷口皮膚搔癢加重,不利於炎症的消退,故應忌食。
忌甜膩食物
油膩食物,如豬油、奶油、牛油等,高糖食物,如巧克力、甜點心等,這些食物有助濕增熱的作用,不利於消化,並影響治療效果。
忌菸酒
由於菸草中的尼古丁可使動脈血與氧的結合力減弱,酒能助長濕熱,故藥當禁忌。同樣含酒飲食,如酒釀、藥酒等,均不宜飲用。
宜多食用含維他命C豐富的食物
如橙子、草莓、柚子等,有一定的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照護
縱膈腔腫瘤病人的護理以促進傷口癒合為主,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有無術後併發症、術後傷口的護理等,術後定期監測腫瘤標誌物和影像學檢查,同時也要注意病人術後的心理疏導。
術後併發症
巨大縱膈腔腫瘤的手術可能會損傷周圍隔神經、喉返神經、交感神經、肋間神經等。日常護理中要觀察病人有無呃逆、聲音嘶啞、胸痛等症狀。術後注意仰臥位,避免壓到傷口。
傷口護理
術後注意傷口周圍消毒換藥避免感染,注意臥床休息,避免劇烈運動導致傷口裂開出血。術後的病人每2~3小時翻身一次,保持傷口清潔。
術後定期監測腫瘤標誌物和影像學檢查,監測縱隔腫物有無復發。
在生活中病人家屬要多關心病人的感受,了解其內心想法,及時進行心理疏導,鼓勵病人說出其不適感以對症治療。
對於合併糖尿病的縱膈腔腫瘤術後病人,注意控制血糖,避免傷口不愈。
預防
縱膈腔腫瘤的發病原因尚不明確,因此不可能完全預防。縱膈腔腫瘤的預防除避免誘因外,高危人群要注意每年定期檢查胸部影像學進行初期篩檢。通過提高自身免疫力,養成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保持輕鬆愉悅的心情,有助於預防疾病。
本病的高危人群要注意每年定期檢查胸部影像學,進行初期篩檢。
- 養成運動的習慣,每日規律適度的運動,有助於提高機體免疫力。
- 保持輕鬆愉悅的心情,避免每日高度緊張,焦慮不適,長期緊張、焦慮易誘發疾病。
- 避免經常接觸芳香胺類、亞硝胺類、金屬元素氣體等致癌物。
- 有家族史、胸部外傷史的病人注意每年定期檢查胸部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