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健康

坐骨神經損傷

概述

坐骨神經損傷是指多種病因,如交通事故、臀部刀傷或臀部手術、臀部藥物注射損傷神經,導致源自第4、第5腰椎或第1、第2、第3骶椎的坐骨神經損傷,引起股後部肌肉及小腿和足部所有肌肉全部癱瘓,導致肢體無力、膝關節不能屈、踝關節與足趾運動功能完全喪失,呈足下垂,小腿後外側和足部感覺喪失。本病目前主要通過手術治療改善,但因坐骨神經解剖複雜,故多數預後較差。

就診科別:
骨科、急診科
英文名稱:
injury of sciatic nerve
是否常見:
是否遺傳:
併發疾病:
足底潰瘍
治療周期:
長期間歇性治療
臨床症狀:
肢體無力、足下垂、感覺喪失
好發人群:
遭遇交通事故者、臀部刀傷者、臀部手術者、臀部藥物注射損傷者
常用藥物:
維他命B12、普賴鬆
常用檢查:
體格檢查、神經電生理檢查、影像學檢查

病因

坐骨神經損傷的病因明確且多樣,常見的致病因素有交通事故、臀部刀傷或臀部手術等物理因素損傷坐骨神經,還可見於臀部藥物注射等化學因素導致坐骨神經損傷。本病好發於遭遇交通事故者、臀部刀傷者、臀部手術者、臀部藥物注射損傷者,可由精神因素誘發。

主要病因

交通事故

交通事故出現時,人體多成坐位,髖關節屈曲,撞擊後,導致髖關節後脫位,有10%的病人可合併坐骨神經損傷。

臀部刀傷

多為開放性銳器傷,如刀割傷、電鋸傷等,直接損傷或切斷坐骨神經。

臀部手術

常見的有全髖關節置換術,術中操作不當,導致坐骨神經損傷。

臀部藥物注射

尤其是青黴素注射治療,注射部位不當直接損傷神經,或藥物劑量過大導致坐骨神經受刺激,是導致坐骨神經損傷的最常見病因。

誘發因素

長期精神緊張,心理壓力過大,或者容易生氣,導致自律神經失調,容易誘發神經功能障礙,神經失調易誘發本病。

流行病學

坐骨神經損傷任何年齡均可發病,無明確流行病學數據。

好發人群

遭遇交通事故撞擊者

撞擊後導致髖關節後脫位、髖臼骨折或骨盆骨折,直接損傷坐骨神經。

臀部刀傷者

開放性銳器傷,直接損傷或切斷坐骨神經。

臀部手術者

手術操作不當,導致醫用器械直接損傷坐骨神經。

臀部藥物注射者

藥物注射部位不當導致坐骨神經直接損傷,或過量藥物注射刺激坐骨神經,導致坐骨神經功能障礙。

症狀

坐骨神經損傷症狀比較明確,主要體現為肢體無力、足下垂、感覺喪失,部分重症病人可合併出現足部潰瘍。

典型症狀

肢體無力

肌肉組織發軟,緊張度下降或消失,肢體發軟、無力。

足下垂

股後部肌肉及小腿和足部所有肌肉全部癱瘓,導致膝關節不能屈、踝關節與足趾運動功能完全喪失,呈足下垂。

感覺喪失

坐骨神經高位損傷時,小腿後外側和足部感覺喪失。若股後部中、下部損傷,僅表現為踝部、足趾感覺障礙。

併發症

足部潰瘍

坐骨神經損傷導致足部神經營養不良,足部可出現神經營養性改變,病情嚴重者或未得到及時積極治療的病人,足部潰瘍發生率高。足部深層組織破壞,輕者表現為足部畸形、皮膚乾燥和發涼,重者可出現足部潰瘍、壞疽。

看醫

坐骨神經損傷的病因明確,病人常有外傷史、臀部手術或藥物治療史,在外傷、手術或藥物治療後出現下肢感覺或運動障礙,則應高度懷疑存在坐骨神經損傷,應及時到骨科就診,通過體格檢查、神經電生理檢查、影像學檢查確診。本病需要與脛神經損傷、腓總神經損傷進行鑑別。

就醫指征
  • 對於有相關病史的人群,應重視體檢中的下肢神經檢查。
  • 無論是不是高危人群,一旦體檢中出現肢體感覺或運動障礙,都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一步檢查。
  • 在體檢或其他情況下發現病人存在肢體感覺或運動障礙,高度懷疑存在神經損傷時,應及時就醫。
就診科別
  • 大多病人優先考慮去骨科就診。
  • 若病人在外傷或車禍後出現肢體感覺或運動障礙,及時到急診科就診。
醫生詢問病情
  • 有沒有過臀部外傷史?
  • 既往有無臀部手術史?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如小腿感覺喪失、肢體無力等)
  • 是否有以下症狀?(如小腿或足部肌肉癱瘓等症狀)
  • 這些症狀大概持續多長時間了?
需要做的檢查

體格檢查

檢查時應配合醫生閉目,避免主觀或暗示作用,包括感覺功能檢查,如小腿及足部的觸覺、痛覺、溫度覺、震動覺、位置覺、運動覺、皮膚定位覺、兩點辨別覺、實體覺等。還包括運動功能檢查,如肌力評級、肌肉張力檢查、肌肉異常活動檢查。還包括神經反射檢查,如跖反射、膝反射檢查、阿基里斯腱反射等,可協助判斷是否存在神經系統病變及損傷的部位和程度。

神經電生理檢查

顯示神經信號傳導速度減慢、波幅下降,F波或H反射潛伏期延長,體感誘發電位潛伏期延長、波幅下降、波間期延長。

影像學檢查

髖關節CT檢查,有助於明確導致神經損傷的病因,可顯示股骨頭與關節盂之間的位置關係,從而判斷是否具有髖關節脫位。

診斷標準
  • 病人具有典型的臀部外傷、手術或藥物注射史。
  • 典型坐骨神經損傷症狀,即小腿及足部感覺喪失及肌力減退等運動障礙,可基本診斷為該病。
  • 神經電生理檢查顯示神經信號傳導障礙可幫助確診該病。
鑑別診斷

脛神經損傷

導致小腿後側屈肌群集足底內在肌麻痹,出現踝跖屈、內收、內翻,足趾跖屈、外展和內收障礙,小腿後側、足背外側、跟外側和足底感覺障礙。脛神經電生理檢查顯示神經信號傳導速度減慢、波幅下降。但脛神經一般較難受損,受損後還伴有足趾和足心的疼痛,坐骨神經受損多見足下潰瘍,可通過足部表現進行鑑別。

腓總神經損傷

腓骨頭、頸部骨折易導致腓總神經損傷,導致小腿前外側伸肌麻痹,出現踝背伸、外翻功能障礙,呈足內翻下垂畸形。伸趾功能喪失,小腿前外側和足背前、內側感覺障礙,腓總神經電生理檢查顯示神經信號傳導速度減慢。跖反射、阿基里斯腱反射消失。坐骨神經損傷的電生理檢查表現與腓總神經損傷傳導速度改變相似,區別在於還伴脛神經不同程度損傷,股二頭肌短頭和長頭呈神經源性損害。

治療

坐骨神經損傷治療可通過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神經探查修復術等手術治療,配合維他命B12、普賴鬆等藥物治療改善,藥物方面需要進行長期間歇性治療。手法復位的病人需要進行固定、功能鍛煉改善。

治療周期
坐骨神經損傷病程較長,需要進行長期間歇性治療。
藥物治療

維他命B12

適用於所有神經損傷的病人,將維他命B12注射到坐骨神經處,可促進神經修復。但維他命B12注射液的不良反應常見,如皮疹、皮膚搔癢、腹瀉及過敏性氣喘等,因此,使用時應嚴格監控病人生命體徵,出現不良反應時以及時處理。

普賴鬆

適用於神經損傷後出現神經炎性病變的病人,可減少神經組織破壞、組織水腫和滲出,禁用於對甾體激素過敏者。

手術治療

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

適用於髖關節後脫位且手法復位失敗的病人,禁用於一般情況差或併發休克者,應先行搶救,待休克穩定、一般情況好轉後才能進行復位手術。

神經探查修復術

適用於明確坐骨神經損傷的病人,可直接顯示神經損傷部位,並予以修復,有組織沾黏或卡壓者,可予以松解。若神經損傷嚴重,可切除病變節段,重新吻合。但術後感染風險大,易導致傷口癒合不良。

其他治療

固定、功能鍛煉

對於手法復位的病人,應將患肢做皮膚牽引或穿丁字鞋2~3週,不必做石膏固定,臥床期間作股四頭肌收縮動作,2~3周後開始活動關節,4周後開始扶雙拐下地活動,3個月後可完全承重。

預後

坐骨神經損傷目前無法治癒,但一般不影響自然壽命。本病病人需在手術治療後第一個月複診,如神經修復良好,可每三個月複診一次。

能否治癒

因坐骨神經解剖複雜、分支眾多,雖然可通過手術、藥物治療改善症狀,但目前無法治癒。

能活多久

本病一般不會影響自然壽命。

複診

本病病人手術治療後一個月應複查一次,若神經修復良好,以後每三個月複查一次。

飲食

飲食調理

本病健康飲食即可,無需特殊飲食宜忌。

照護

坐骨神經損傷病人的護理應促進神經組織恢復正常,並保持穩定,減輕組織水腫,做好復健訓練,避免其他創傷,同時複診時要注意神經功能的監測。需要特別注意,本病病人要避免初期活動關節或完全承重。

日常護理

口服用藥

病人需要了解各類藥物的作用、劑量、用法、不良反應和注意事項,病人正確服用藥物。

復健訓練

在坐骨神經損傷功能修復中占重要地位,建議在醫師指導下開展運動,循序漸進,並長期堅持。

特殊注意事項

坐骨神經損傷的病人初期復健訓練,以作股四頭肌收縮動作為主,應避免初期行活動關節和完全承重,以免加重神經損傷。

預防

坐骨神經損傷的病因較明確,日常中安全駕車、避免外傷、正規標準的手術入路和嚴格藥物使用規範等,可有效避免疾病的發生。

預防措施
  • 規範駕車,安全行駛,避免發生車禍,坐車佩戴好安全帶,儘量減少車禍後導致的機體損傷。
  • 避免外傷,儘量不到施工區域逗留。
  • 做外科手術,應選擇有手術資質的醫院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