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狀肌症候群
概述
梨狀肌症候群是一種常見病,主要病因是梨狀肌壓迫坐骨神經,當梨狀肌受損出現炎症、腫脹、充血,壓迫坐骨神經出現的周圍神經卡壓性疾病。主要臨床表現包括疼痛、臀部腫物、活動受限,可導致畸形的併發症。目前主要通過藥物和手術治療,一般預後尚可。
- 就診科別:
- 骨科、疼痛科
- 英文名稱:
- pyriformis syndrome
- 是否常見:
- 是
- 是否遺傳:
- 否
- 併發疾病:
- 肢體畸形
- 治療周期:
- 7~14天
- 臨床症狀:
- 疼痛、臀部腫物、活動受限
- 好發人群:
- 所有人群
- 常用藥物:
- 阿斯匹靈、肌肉鬆弛劑、糖皮質類固醇、肉毒毒素、利多卡因
- 常用檢查:
- 體格檢查、影像學檢查、肌電圖
病因
梨狀肌症候群的主要病因是梨狀肌壓迫坐骨神經和坐骨神經變異,循證醫學目前沒有證據判斷該病好發於哪一類人群,所有人群均可發生。外傷、坐姿不良、注射藥物是梨狀肌症候群的主要誘因。
臀部外傷出血、沾黏、疤痕形成;注射藥物使梨狀肌變性、纖維攣縮;髖臼後上部骨折移位,骨痂過大均可使坐骨神經在梨狀肌處受壓。此外,少數病人因坐骨神經出骨盆時行徑變異,穿行於梨狀肌內,當髖外旋時肌肉強力收縮可使坐骨神經受到過大壓力,長此以往產生坐骨神經慢性損傷。
長期翹腳、桌椅不合身高導致髖部過度拉伸等,可能誘發梨狀肌受損,出現梨狀肌症候群。
梨狀肌症候群是一種常見病,目前沒有相關的流行病學統計數據,所有人均可發生本病。
所有人群:循證醫學目前沒有證據判斷該病好發於哪一類人群。
症狀
梨狀肌症候群的典型症狀包括疼痛、臀部腫物、活動受限等,部分病人疼痛向同側下肢放射,有的還會伴有小腿外側麻木、會陰部不適、跛行等。常見併發症為肢體畸形。
疼痛
病人主要表現以臀部為主的疼痛,臀部疼痛為刀割樣灼燒樣的疼痛,嚴重者可影響夜間睡眠。大小便、咳嗽、打噴嚏時疼痛加重。病人可感覺疼痛位置較深,甚至出現胸部、腹部、腹股溝區的疼痛,因疼痛雙腿屈曲困難。
臀部腫物
該病是梨狀肌損傷後出現的,所以在損傷後,梨狀肌可發生炎症或水腫,在臀部患側可出現條塊狀或臘腸樣腫塊,有壓痛感。
活動受限
臀部疼痛可向下肢放射,嚴重時不能行走,或出現疼痛性跛行,需休息片刻後才能繼續行走,下肢活動幅度嚴重受限。
部分病人疼痛向同側下肢放射,有的還會伴有小腿外側麻木、會陰部不適、跛行等。
肢體畸形
主要發生在病程較長的病人,梨狀肌痙攣、沾黏導致臀部萎縮,患肢縮短,出現患側肢體畸形。
看醫
當出現疼痛、臀部腫物、活動受限的症狀應及時就診骨科,行體格檢查、影像學檢查、肌電圖等檢查明確診斷。此外,還需注意梨狀肌症候群與腰椎管狹窄和椎間盤突出鑑別。
- 當出現疼痛、臀部腫物、活動受限的情況,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一步檢查。
- 臀部腫物增大,出現肢體障礙影響活動應及時就醫。
- 確診的梨狀肌症候群病人突發劇烈疼痛、不能活動的情況應立即就醫。
- 病人優先考慮去骨科就診。
- 如果病人疼痛明顯,可以去疼痛科就診。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如疼痛、臀部腫物、活動受限)
- 這些症狀出現多久了?
- 近期有無受過臀部外傷?
- 有沒有自己服用過藥物或進行按摩?
- 既往有無其他的病史?
體格檢查
醫生通過視診檢查病人臀部有無外傷、腫物,以及腫物的位置、形狀如何,病人步態有無異常。觸診臀部腫物有無壓痛、腫物質地。
- 行直腿抬高試驗,若直腿抬高在60°以前出現疼痛為試驗陽性。
- 行梨狀肌緊張試驗,病人仰臥於床上,將患肢伸直內收內旋,出現坐骨神經放射性疼痛時將患肢外展外旋,疼痛緩解即為陽性。
影像學檢查
梨狀肌症候群都卜勒超音波檢查可見梨狀肌局部水腫,行X線、磁振造影(磁共振成像)檢查主要是為了排除其他髖關節、臀部疾病。
肌電圖
肌電圖用於與椎間盤突出鑑別,梨狀肌症候群僅有梨狀肌和遠側肌肉異常,椎間盤突出為梨狀肌近側肌肉異常。
醫生通過病人的臨床症狀以及體格檢查和影像學檢查結果確診本病。
- 梨狀肌症候群典型症狀:疼痛、臀部腫物、活動受限。
- 直腿抬高試驗、梨狀肌緊張試驗陽性。
- 影像學排除其他疾病。
腰椎管狹窄
腰椎管一處或多處管腔狹窄壓迫神經根或(和)馬尾引起血液循環障礙、炎性刺激,出現行走或站立時出現下肢疼痛麻木,休息或彎腰時症狀可緩解或消失的間歇性跛行症狀。但臀部一般沒有腫物,結合CT、磁振造影(磁共振成像)掃描等影象學檢查多可以明確診斷。
椎間盤突出
除間歇性跛行,發作時腰椎側彎活動受限及神經根性症狀和體徵等尤為明顯,患肢溫度變低以足趾的遠端為著,檢查時足背動脈搏動仍然正常。腰椎磁振造影I(磁共振成像)可以看到突出的錐體,可與梨狀肌症候群鑑別。
神經鞘膜瘤
神經鞘膜瘤的臨床表現與病變的部位有關,如累及聽神經可以出現聽覺障礙以及耳鳴。小的腫瘤可以沒有明顯表現,較大的腫瘤可以因為壓迫神經而出現相關部位的疼痛和麻痹,且這種感覺會沿著神經進行放射,兩者可以根據影像學檢查和病理檢查進行鑑別。
治療
梨狀肌症候群可以通過藥物對病人的症狀進行緩解,物理和中醫治療也有一定療效。對於症狀嚴重、出現肢體活動障礙者可手術治療。
非類固醇類抗炎藥
臨床上主要有阿斯匹靈、吲哚美辛等,具有良好的抗炎、止疼作用。服藥後多數病人可以緩解,不良反應輕微,常見胃腸道症狀、肝功能輕度損害、頭痛等。
糖皮質類固醇
臨床常見的糖皮質類固醇類藥物有普賴鬆、甲普賴鬆、 Betamethasone 等,用於口服非類固醇類抗炎藥不能緩解者,主要在超音波引導下注射治療。緩解急性的疼痛有較好作用,但不能大量長期應用。常見副作用有高血壓、骨質疏鬆、滿月臉、傷口不癒合等。
肌肉鬆弛劑
肌肉鬆弛劑主要指的是能讓一些肌肉張力有所降低的藥物,臨床上常用的是一些γ-氨基丁酸的衍生物,它可以作用於一些神經元,從而降低衝動,降低肌肉的張力。不良反應以噁心等消化道症狀為主,其次是頭昏、頭暈、嗜睡等神經系統反應。一般均輕微,可自行消失或停藥後緩解。
肉毒毒素
肉毒毒素抑制神經末梢釋放乙醯膽鹼,引起肌肉鬆弛麻痹。用於口服非類固醇類抗炎藥不能緩解者,主要在超音波引導下注射治療,效果有效且持久。
利多卡因
利多卡因是非常好的局部麻醉劑,用於口服非類固醇類抗炎藥不能緩解者,主要在超音波引導下注射治療,但易反覆。對本品過敏、充血性心臟衰竭、嚴重心肌受損、心搏過緩者禁用。
梨狀肌切斷術
對於保守治療無效者可以選擇切斷梨狀肌,解除坐骨神經壓迫。但術後有復發風險,可以進行沾黏鬆懈,可以有效緩解。
紅外線熱療
利用紅外輻射進行治療,有止痛、消腫和改善局部血循環的作用。可以改善梨狀肌症候群病人臀部、腿部的疼痛症狀。
電療
低、中頻電流刺激神經肌肉收縮,降低痛閾,緩解沾黏,高頻電以其對人體的熱效應和熱外效促進循環,消退炎症和水腫,刺激組織再生,止痛。對梨狀肌沾黏有很好的療效。
超音波衝擊
超音波治療可以改變細胞膜的通透性,刺激細胞半透膜的彌散過程,促進新陳代謝、加速血液和淋巴循環、改善細胞缺血缺氧狀態,改善組織營養、改變蛋白合成率、提高再生機能等。可以使堅硬的梨狀肌延伸、鬆軟,緩解沾黏、痙攣症狀。
針灸
運用針刺手法來對臀部特定穴道進行刺激,從而達到緩解梨狀肌痙攣、沾黏的目的,可以有效緩解病人的症狀,減輕病人的痛苦。
按摩
通過手法按摩促進血液循環,減輕因梨狀肌損傷造成的疼痛,並且對梨狀肌的恢復有一定幫助,不可自行隨意按摩,防止因按摩不當加重病情。
預後
梨狀肌症候群病人經過及時有效的治療一般預後尚可,部分病人可能殘留症狀,經久不愈。本病不影響自然壽命,若治療不及時會出現肢體畸形的後遺症。
梨狀肌症候群的病人經過及時、有效的治療一般預後尚可,部分病人可能殘留症狀,經久不愈。
梨狀肌症候群一般不影響病人的自然壽命。
梨狀肌症候群若治療不及時會出現肢體畸形的後遺症。
病人在治療期間每月複查直腿抬高試驗、梨狀肌緊張試驗,必要時可行都卜勒超音波檢查。
飲食
梨狀肌症候群病人一般無特殊飲食調理,營養均衡豐富即可。
照護
梨狀肌症候群病人的護理以注意休息和按時復健為主,日常病人不要活動過多,避免壓迫疼痛部位。按照醫生的指導進行梨狀肌牽拉和內收訓練。平時觀察病人疼痛有無緩解、臀部腫塊大小變化,治療期間觀察病人心理狀態有無異常。
注意休息
病人每日避免行走過多,或保持不正確的坐姿。休息時避免持續壓到患處,因疼痛影響休息者可以用冰敷緩解。
按時復健
按照醫生的指導進行梨狀肌牽拉和內收訓練,加大梨狀肌的活動範圍。鍛煉梨狀肌周圍關節及肌肉,有助於緩解疼痛症狀。
平時觀察病人疼痛有無緩解,臀部腫塊大小變化,治療期間每月複查直腿抬高試驗、梨狀肌緊張試驗。
加強病人心理疏導,家屬要向病人講明病情,告知目前身體狀態及治療過程,取得病人配合。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儘量減輕病人心理負擔。
梨狀肌症候群病人應避免進行高強度性運動,避免反覆旋轉和彎腰的運動。
預防
梨狀肌症候群的預防主要是避免外傷,平時避免過度運動,運動前熱身,進行危險動作注意防護等。
- 平時避免過度運動,鍛煉要適度,避免長時間跑步、走路等。
- 運動前注意熱身,加強身體平衡感訓練,避免發生運動意外。
- 進行高危行為時注意穿戴好防護工具,防止出現外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