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健康

口腔頜臉部損傷

概述

口腔頜臉部損傷是口腔科的常見病和多發病。損傷原因多為交通事故、工傷及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意外損傷等,戰時則以火器傷為主。近年來,口腔頜臉部損傷的發生率總體呈上升態勢。口腔頜臉部是人體暴露部位,易受到損傷,由於其特殊的解剖生理特點,該區域的損傷不僅易引起機體組織器官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而且常對面容造成損毀,產生心理創傷。因此,對於口腔顫臉部損傷,採取正確救治方法十分重要。對伴有全身其他部位的多發損傷,在救治過程中必須做全面系統的檢查,注意有無威脅生命的併發症,綜合判斷傷情輕重緩急,先搶教生命,待全身情況穩定後再進行專科診治。

就診科別:
口腔頜面外科、急診科
英文名稱:
injuries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region
是否常見:
是否遺傳:
併發疾病:
窒息、感染、顱腦損傷
治療周期:
短期治療
臨床症狀:
腫脹、出血、疼痛、咀嚼障礙
好發人群:
任何人群
常用藥物:
青黴素、地塞米、破傷風抗生素
常用檢查:
X線、CT、核磁共振成像
疾病分類

口腔頜臉部軟組織損傷

包括閉合性損傷及開放性損傷。

口腔頜臉部硬組織損傷

包括牙與牙槽骨損傷、頜骨骨折、顴骨和顴弓骨折、鼻骨骨折和眼眶骨折。

病因

平時多因工傷、運動損傷、交通事故和生活中的意外傷害所致口腔頜臉部損傷,戰爭時期則以火器傷為主。隨著汽車和交通事業的飛速發展,交通事故傷已成為頜面傷的主要損傷原因,可發生於任何人群。

主要病因

口腔頜臉部是人體較突出部位,又處於暴露狀態,容易遭受外界損傷,無論是平時的意外傷、交通傷,還是戰時的槍彈傷,都很容易傷及口腔頜臉部,口腔頜臉部損傷在人體損傷中占有較大的比例和較高的發生率。

流行病學

隨著汽車和交通事業的飛速發展,交通事故傷已成為口腔頜臉部損傷的主要損傷原因,約占30%~40%。從近幾次局部戰爭的戰傷統計資料表明,隨著戰爭中大量使用高速小口徑武器和高能爆炸性武器,頜臉部戰傷的發生率逐漸增加,在全身部位損傷中,頜面傷的發生率已升至15%以上。

好發人群

口腔頜臉部損傷可發生於任何人群。

症狀

口腔頜臉部損傷的症狀主要由損傷部位的解剖特點決定,口腔頜臉部軟組織損傷常伴有局部疼痛、腫脹、出血等症狀,硬組織損傷常可出現出血、腫脹、疼痛、骨折段移位、咬合錯亂、感覺異常、張口受限等症狀,其併發症包括窒息、感染、顱腦損傷。

典型症狀

口腔頜臉部軟組織損傷

閉合性損傷主要包括擦傷、挫傷,擦傷主要表現為皮膚表層破損,創面常附著泥沙或其他異物,挫傷主要特點是局部皮膚變色、腫脹和疼痛,開放性損傷常見於刺傷、切割傷、撕裂傷、咬傷等。

口腔頜臉部硬組織損傷

牙損傷主要分為牙挫傷、牙脫位及牙折;牙槽骨骨折常伴有唇和牙齦組織的撕裂、腫脹、牙鬆動、牙折或牙脫落,搖動損傷區牙齒時,可見臨近牙齒及骨折片隨之移動;頜骨骨折可出現出血、腫脹、疼痛、骨折段移位、咬合錯亂、感覺異常、張口受限等症狀;顴骨和顴弓骨折可表現為顴臉部塌陷畸形、張口受限、復視、神經症狀、淤斑等;鼻骨骨折可出現移位和畸形、鼻出血、鼻通氣障礙、眼瞼部淤斑、腦脊髓液鼻瘺等症狀;眼眶骨折主要表現為骨折移位、眼球內陷、復視、眶周腫脹、眶下區麻木。

其他症狀

口腔頜臉部血運豐富,損傷後出血較多,容易形成血腫,常因血腫、誤吸入血塊或分泌物、撕裂組織的移位而阻塞呼吸道,甚至引起窒息。

併發症

窒息

口腔頜臉部位於呼吸道上端,損傷時可因組織移位、腫脹、舌後墜、血凝塊及分泌物的阻塞而影響呼吸或發生窒息。

感染

口腔頜臉部竇腔多,這些竇腔內存在著大量細菌,如與口腔相通,易發生感染。

顱腦損傷

頜臉部上接顱腦,遭受撞力後容易傳導到顱腦,因此上頜骨或面中1/3部位損傷容易併發顱腦損傷。

看醫

普通人群發生口腔頜臉部損傷時,可能伴發其他部位的損傷和危及生命的併發症,要及早就醫,進行體格檢查以及影像學檢查,以便明確診斷,便於以後的治療。

就醫指征

如普通人群發生頜臉部損傷,出現腫脹、疼痛、咀嚼障礙、感覺異常等症狀,尤其伴有窒息、出血、休克、顱腦損傷、胸腹傷等併發症,應立即就醫。

就診科別
  • 大多病人優先考慮去綜合醫院口腔科或口腔專科醫院口腔頜面外科就診。
  • 若病人出現窒息、休克、顱腦損傷等嚴重併發症狀,需到急診科就診。
醫生詢問病情
  • 發生損傷的時間、原因?
  • 是否有頭暈、胸悶等不適症狀?身體其他部位有無受傷、有無不適?
  • 是否做過檢查?檢查結果如何?
  • 是否接受過治療?如何治療的?
  • 既往有無其他的病史?(如感染或其他疾病等)
需要做的檢查

體格檢查

檢查傷口的類型、深淺、嚴重程度,是否損傷到顱腦、神經等重要位置。

影像學檢查

包括X線檢查、磁共振成像檢查等,其中X線又包括牙片、曲面平展、胸部X光片、CT等,主要用於了解損傷的範圍、程度及累及部位。

診斷標準

口腔頜臉部損傷病人根據口腔頜臉部外傷病史、出現頜臉部、牙齒、頜骨、神經、腮腺等損傷以及相應症狀,結合X線、CT、核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學檢查,一般可確診。

鑑別診斷

治療

口腔頜臉部軟組織損傷病人一般需要清創縫合,硬組織損傷多需復位、固定。傷員在首診時可能出現一些危機生命的併發症,應及時搶救,並預防感染,一般為短期治療。

治療周期
口腔頜臉部損傷病人治療周期為短期治療,具體情況根據病人情況而定。
藥物治療

傷後應及早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如青黴素等,少數傷員使用抗生素的同時,還可以給予 Dexamethasone 防止過度腫脹;對於有創口污染泥土的傷員,應及時注射破傷風抗生素。

手術治療

口腔頜臉部軟組織損傷

對於擦傷、挫傷、刺傷、割傷等,應徹底沖洗、清理創口並進行包紮、縫合。

口腔頜臉部硬組織損傷

硬組織損傷多需復位、固定,如牙槽骨損傷應在局麻下將牙槽突及牙齒復位並固定;頜骨、顴骨骨折可用手法復位、牽拉復位或切開復位並固定。

其他治療

對於口腔頜臉部損傷常出現窒息、出血、顱腦損傷、休克等併發症狀,應及時處理,防治窒息、止血、抗休克、伴發顱腦損傷的急救、防治感染等。

窒息的急救處理

關鍵在於早發現,及時處理。對因各種異物阻塞咽喉部窒息的病人,應立即用手指(或裹以紗布)掏出,或用塑料管吸出阻塞物;對因舌後墜而引起的窒息,應將舌牽拉出口外;上頜骨骨折及軟齶下墜時,可用夾板、木棍、筷子等,通過兩側上頜磨牙,將下墜的上頜骨托起,並固定在頭部的繃帶上;對口咽部腫脹,可安置不同型號的通氣管。如情況緊急,可行氣管切開術;對吸入性窒息,應立即進行造口術,迅速吸出氣管內分泌物及其他異物,恢復呼吸通道通暢。

止血

應根據損傷部位、出血的性質和現場條件而採取相應的處置措施。常用止血方法包括指壓止血、包紮止血、填堵止血、結紮止血和藥物止血。

預後

口腔頜臉部損傷病人經及時急救處理,一般可脫離生命危險,但具體恢復情況取決於損傷部位以及嚴重程度,病人需遵從遺囑定期複診。

能否治癒

口腔頜臉部損傷病人及時有效治療後一般效果較佳,但是否治癒需根據具體情況而定。

能活多久

口腔頜臉部損傷病人經及時急救處理,一般可脫離生命危險,但嚴重者可危及生命。

複診

口腔頜臉部損傷病人需遵從醫囑定期複診。

飲食

飲食調理
  • 宜少食多餐,可進食高蛋白、高維他命、高熱量流食或半流食以加強營養,促進傷口癒合。
  • 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 對於昏迷或不能由口進食者可給予鼻飼流質飲食。

照護

口腔頜臉部損傷病人要注意個人衛生、保護創口、積極預防感染,同時要注意多休息、保持愉悅心情。若自身出現異常情況應及時就醫,家屬要給予陪伴和鼓勵。

日常護理
  • 注意休息,避免勞累,保持愉悅的心情。
  • 軟組織外傷及牙外傷病人,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儘量保持口腔清潔,包括進食後漱口、刷牙等,以預防食物殘渣堆積造成傷口感染。
  • 牙外傷病人在一定時間內避免使用患牙啃咬食物,以防牙齒二次損傷。
病情監測

口腔頜臉部損傷病人治療後按醫囑複診,並注意監測傷口癒合情況,如出現出血、頭暈、疼痛或傷口癒合不良等情況,及時就醫。

心理護理

口腔頜臉部損傷後常有不同程度的臉部畸形,從而加重病人思想上和心理上的負擔,易使病人產生自卑心理,尤其對於青少年時期的病人。因此,家屬應關注病人的心理健康,增強病人戰勝疾病的信心。

預防

普通人群平時多因工傷、運動損傷、交通事故和生活中的意外傷害所致口腔頜臉部損傷,因此在工作、運動及交通出行時,要注意安全,避免受傷。

預防措施
  • 日常生活中注意安全,遵守交通規則,注意運動防護。
  • 遠離施工區,儘量避免受傷。
  • 使用交通工具時,應做好應有的防護,佩戴安全帶,騎行佩戴頭盔,遵守交通規則,避免行駛速度過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