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纖維瘤
概述
皮膚纖維瘤又稱纖維性組織細胞瘤、結節性表皮下纖維化病、硬化性血管瘤,是成纖維細胞或組織細胞灶性增生所致的一種真皮內的良性腫瘤。本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中、青年多見,無遺傳傾向。最常發生在四肢伸側。具體病因及發病機制不明,20%病例有外傷史。
- 就診科別:
- 皮膚性病科、腫瘤科
- 英文名稱:
- Dermatofibroma
- 疾病別稱:
- 纖維性組織細胞瘤、結節性表皮下纖維化病、硬化性血管瘤
- 是否常見:
- 是
- 是否遺傳:
- 否
- 併發疾病:
- 色素沉澱、疤痕
- 治療周期:
- 病情不同治療周期不同
- 臨床症狀:
- 質地堅實的硬節
- 好發人群:
- 昆蟲叮咬史者、外傷史者、中青年
- 常用藥物:
- 普賴鬆注射液、 Triamcinolone Acetonide 注射液
- 常用檢查:
- 組織病理檢查、免疫組化、血液常規
根據組織病理檢查可分為兩型:
纖維型
主要由散在的幼稚膠原纖維組成,排列不規則,交錯成條索狀或漩渦狀,纖維束間可見纖維細胞。
細胞型
由大量成纖維細胞組織細胞構成,而僅有少量的膠原纖維。80%以上的纖維瘤皮損中,其中央上方的表皮明顯增生。
病因
病因和發病機制病因不明。有些病例可能與局部輕微損傷有關,如昆蟲叮咬或鈍器損傷。亦與病毒感染也有一定關係。本病非傳染病,無傳播途徑,好發於有病毒感染史或局部外傷史的青年。
確切病因不明,可與以下因素有關:
損傷
有些病例可能與局部輕微損傷有關,如昆蟲叮咬或鈍器損傷等。
外傷
本病可能是外傷後成纖維細胞的一種反應性增生性炎症。
病毒感染
有研究表明,本病部分病人的發病可能與病毒感染有關。
細胞增生
有些學者通過電鏡觀察,皮膚纖維瘤內有大量較不成熟的肥大細胞與成纖維細胞緊密接觸,成纖維細胞內可見發達並擴張成囊狀的粗面內質網,說明功能活躍,認為大細胞增多可能是引起纖維增生的原因。
外界刺激因素
工作、生活環境長期接觸輻射、化學污染等危險刺激因素。長期接觸此類危險因素易誘發局部細胞的異常增生,可引發本病。
外傷因素
局部有外傷史,反覆的局部輕微外傷刺激,如蟲咬,同一部位反覆磕碰等均會形成對局部皮膚的刺激,誘發本病。
本病屬常見病,好發於青壯年,女性多於男性,隨年齡增加發病率增加,出現足底病變病人通常比較年輕。手掌纖維瘤病更常見於男性,男性患病群體的數量是女性的4倍。足底纖維瘤病則不同,發病性別上有微弱的男性優勢。患有手掌纖維瘤病的群體約占人口1%~2%,足底纖維瘤病病人大約占人口的0.23%,本病最常見於北歐血統,少見於非白種人。
曾有病毒感染史或外傷史或昆蟲叮咬的中青年。
症狀
本病較常見,男女均可發病,一般發病於20~50歲,無遺傳傾向,可自然發生或有外傷昆蟲叮咬史。通常單發,少數可多發,皮損為質硬的結節,高出皮面,呈扁球形或紐扣狀,表面光滑。好發於四肢伸側,上臂多見,但也可見於胸背及臉部。一般為正常膚色、黃褐色或黑褐色。
好發部位
本病好發於病人四肢伸側,上臂多見,但也可見於胸背及臉部。常單發,偶可見多發性損害。
皮損形態及進展
皮損為稍隆起質地堅實的圓形或卵圓形的結節,直徑0.5公分~1.5公分,呈正常皮色、淡紅色、黃褐色或黑褐色。皮損與皮膚沾黏,與深部組織不沾黏,可推動。
結節生長速度
生長緩慢。
病人一般無自覺症狀,偶可有輕度癢感或陣發性刺痛等不適。皮損常持久存在,少數亦可自行消退。泛髮型皮膚纖維瘤好發於成人,較少見,皮損與單發者相同,但泛發而對稱,無簇集傾向,成批發生,常自行消退。
本病行手術治療的病人術後因個人體質不同,局部可出現不同程度的色素沉澱與疤痕。
看醫
本病病人來診主訴常為發現四肢、軀幹皮膚表面有圓形凸起小硬節。症狀發現的初期前來就診有助於改善預後,防止因搔癢自我抓撓至皮損破裂,繼發感染,使病程延長。故病人在發現有硬節凸起時及時就診,可先就診於皮膚科。需行體格檢查、血液常規、組織病理切片檢查等檢查來確診。
- 病人發現四肢、軀幹皮膚有散在硬節突出者應及時就醫。
- 病人發現皮膚表面有凸起硬物,可推動,邊界不清者應及時就醫。
- 病人皮膚表面有圓形膚色或深褐色凸起,且伴有皮膚搔癢者應及時就醫。
- 因結節首發為皮膚表面凸起,故病人優先選擇就診於皮膚科。
- 病人懷疑可能為腫瘤後到腫瘤科就診行病理檢查判斷良惡性。
- 有什麼症狀?(四肢、軀幹出現硬節)症狀持續多久?
- 既往有何皮膚病史?既往有無腫瘤病史?
- 既往有無其他病史?
- 家裡是否有人患此病?
- 對食物、藥物有過敏嗎?
組織病理檢查
鏡下表現為真皮內結節,無包膜,邊界不清,有數量不等的成纖維細胞和膠原所組成,結節上的表皮明顯增生,伴色素增加。
免疫組化檢查
對該疾病有診斷價值,其損害與周圍組織無明顯分界,與上表皮常有一狹窄的正常膠原纖維帶相隔,表皮明顯增生,表皮突規則延長,伴基底層色素增加。
體格檢查
視診
醫生視診可見病人四肢伸側、胸背及臉部有單髮結節,大小在0.5~1.5公分之間
觸診
醫生觸診結節質硬,無包膜,邊界不清。
血液常規
可見白血球輕度升高。
本病確診需結合病人的病史、症狀體徵與檢查結果,組織病理學切片檢查是診斷的金標準。
病史
局部有輕微外傷史或病毒感染史。
症狀和體徵
- 病人初期有淡褐色丘疹、小結節,其質硬且與表皮沾黏。
- 病人皮損好發於四肢,常為單發,但有時可見多發性損害。
實驗室檢查
組織病理檢查,此為診斷本病的金標準。
纖維肉瘤
為皮下不規則腫塊,質硬,腫塊迅速增大,呈紫紅色,逐漸破潰。可通過組織病理學檢查來鑑別,肉瘤瘤細胞核呈異型性,本病為良性結節,無異型性。
疤痕疙瘩
常繼發於外傷、手術、化膿性損害,局部發生斑塊伴疼痛,表面光滑,失去正常紋理,可見微血管擴張。本病起病前多無明顯外傷史,且病人無明顯疼痛感,以臨床表現來鑑別,也可通過組織病理學檢查表現不同來與本病相鑑別。
結節性黃疣
皮疹為扁平或圓形隆起性結節,黃色或橘黃色,質硬,有融合傾向,好發於四肢關節伸側面。一般為正常膚色、黃褐色或黑褐色,以臨床表現與本病相鑑別。
皮膚平滑肌瘤
好發於下肢,呈球形結節,略高於皮面,陣發性刺痛,尤以寒冷刺激為明顯,本病無冷熱刺激加重表現,也可通過組織病理血檢查與本病相來鑑別。
隆凸性皮膚纖維肉瘤
病理上瘤細胞核為異型,可見核分裂象,表皮明顯增生,有潰瘍出現。本病的病理學檢查結果無細胞異型性,無核分裂象,以此來鑑別。
治療
病人若無自覺搔癢、疼痛,則無需治療。若有明顯症狀者,需要短期性持續治療。可選擇液氮冷凍、二氧化碳雷射或手術治療,也可選擇皮損內注射治療,如普賴鬆或 Triamcinolone Acetonide A混懸液。
注意保持皮膚清潔,避免暴曬,做好皮膚防護。
注射普賴鬆或 Triamcinolone Acetonide 混懸液。
手術主要採用局部結節切除術,需要注意術後可能會產生疤痕,要到正規醫院處理。
液氮冷凍
主要針對於突出皮膚表面以及受到反覆創傷刺激的病變,效果好,但仍有留疤或復發的風險。
雷射治療
包括二氧化碳雷射、脈衝燃料雷射。其效果較好,但可留下疤痕。
預後
本病為良性腫瘤,預後良好,不影響病人的自然壽命。可通過物理治療、手術治療等方式消滅局部結節。但本病易復發,可在治療結束後的一段時間於身體其他部位再發。建議本病病人每年至少進行一次全身體檢,如有不適,及時就醫。
本病能治癒,可通過物理治療、手術治療等方式消滅局部結節,但易再發。
本病為良性腫瘤,極少出現惡變,不影響病人的自然壽命。
無需治療的病人應至少每年行一次體檢追蹤疾病進展及有無累及其他系統。而有症狀的病人,在治療結束後,應保證至少每年一次體檢,如有再發及時就醫。
飲食
病人宜清淡飲食,忌食油膩食物。忌食姜、辣椒等辛辣刺激食物,忌食魚、蝦等海鮮。選擇易消化的優質蛋白質飲食,多飲水,保持大便通暢。多食新鮮的蔬菜、水果,適當補充維他命。
- 宜清淡飲食,忌食油膩食物
- 忌食姜、辣椒等辛辣刺激食物,忌食魚、蝦等海鮮,禁食引發個體過敏的食物。
- 選擇易消化的優質蛋白質飲食,多飲水,保持大便通暢。
- 多食新鮮的蔬菜、水果,適當補充維他命。
照護
本病病人應儘量選擇衣料柔軟的衣物,避免粗糙衣物與皮膚摩擦。平日注意防曬,避免長時間暴曬,做好皮膚隔離。工作場所及居所均應遠離輻射、化學污染等刺激因素。注意加強身體鍛煉,增強免疫力。
- 病人宜儘量選擇衣料柔軟的衣物,避免粗糙衣物與皮膚摩擦。
- 病人需注意防曬,做好皮膚隔離。病人平日應多飲水,保證皮膚水分充足,保護好皮膚屏障。
- 病人應該日常遠離輻射、化學污染等刺激因素。
- 加強身體鍛煉,增強免疫力。
本病病人應保持至少每年一次的全身體檢。
本病會影響皮膚美觀,病人可能會因此感到焦慮,病人家屬應積極開導病人。
通過液氮冷凍治療、二氧化碳雷射治療的病人術後應注意保護傷處,做好周圍皮膚清潔,避免繼發感染。
預防
本病尚無明確有效的預防手段,預防應從日常生活做起。如儘量避免皮膚外傷、避免昆蟲叮咬,做好防曬,日常生活遠離輻射、化學污染等危險刺激因素。建議每年均應行一次全身體檢。
本病尚無簡潔有效的篩檢手段,建議保證每年一次的全身體檢。
- 做好皮膚保護,避免長時間暴曬,注意做好防曬工作,避免曬傷。
- 加強日常鍛煉,增強體質。
- 工作環境及長期居所均應遠離輻射、化學污染等刺激因素。
- 保持心境平和,避免長期的緊張焦慮及大的情緒波動。
- 避免外傷、昆蟲叮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