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眼
概述
沙眼是由微生物沙眼衣原體感染所致的一種慢性傳染性結膜角膜疾患,潛伏期約5~12日,雙眼發病,兒童少年時期多發。因其在瞼結膜表面形成粗糙不平的外觀,形似沙礫,故名沙眼。對於出現沙眼初期症狀的病人,需要及早就醫控制病情,以防止進一步傳播。
- 就診科別:
- 眼科
- 英文名稱:
- trachoma
- 是否常見:
- 是
- 是否遺傳:
- 否
- 併發疾病:
- 瞼內翻、眼瞼下垂、角膜混濁、實質性結膜乾燥症、慢性淚囊炎
- 治療周期:
- 局部抗生素治療至少10~12週,全身應用抗生素治療一般3~4週
- 臨床症狀:
- 畏光、流淚、異物感、乾燥、燒灼感
- 好發人群:
- 低學齡兒童和學前兒童、衛生條件差以及乾旱地區的人群
- 常用藥物:
- 利福平眼藥水、 Ftibamzone 眼藥水、新黴素眼藥水、紅黴素類眼膏、四環素類眼膏
- 常用檢查:
- 結膜細胞學檢查、衣原體分離培養
Macallan分期法
第一期
為初期沙眼,此時上瞼結膜出現未成熟濾泡,輕微上皮下角膜混濁、瀰漫點狀角膜炎和上方細小角膜血管野。
第二期
為活動期沙眼,分為Ⅱa期、Ⅱb期、Ⅱc期:
- Ⅱa期以濾泡增生為主。角膜混濁、上皮下浸潤和明顯的上方淺層角膜血管翳。
- Ⅱb期以乳頭增生為主。濾泡壞死、上方表淺角膜血管翳和上皮下浸潤,濾泡模糊,疤痕不明顯。
- Ⅱc期合併慢性淋菌性結膜炎。
第三期
為疤痕前期,此時進行性病變與疤痕生成共同存在。
第四期
為非活動性疤痕期沙眼,此時結膜表面變為平滑,除了白色疤痕以外,找不到其他活動性病變。
我國常用沙眼分期:
- 第一期一進行期,即活動期,乳頭和濾泡同時並存,上穹隆結膜組織模糊不清,有角膜血管翳。
- 第二期一退行期,疤痕開始出現,最後僅殘留少許活動性病變。
- 第三期一完全疤痕期,活動性病變完全消失,代之以疤痕,無傳染性。
病因
沙眼是由於感染沙眼衣原體而導致,各種途徑接觸該病原,均可能發病。發病率和嚴重程度與環境因素,如較差的生活狀況、衛生概念的缺乏和落後的醫療水平等有關。
沙眼是由於感染沙眼衣原體而導致,各種途徑接觸該病毒,均可能發病。沙眼衣原體種內有三個生物變種(或亞種),眼血清型包括A、B、Ba、C四個血清型,生殖血清型包括D、Da、E、F、G、H、I、Ia、J、K十個血清型,性病性淋巴肉芽腫血清型包括L、L2、L2a、L3四個血清型。地方性致盲沙眼通常由四個眼血清型A、B、Ba和C引起。
沙眼於20世紀50年代以前曾在我國廣泛流行,是當時致盲的首要病因。20世紀70年代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衛生常識的普及和醫療條件的改善,其發病率大大降低,只在某些地區有散在性的流行,沒有成為一個大面積的常見流行病。
沙眼衣原體可有多種途徑傳染,其傳播與病人的不良衛生條件、營養不良、居住環境、醫療條件等密切相關。其傳播途徑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接觸傳播
可經眼-手-眼途徑,接觸受感染病人的分泌物和受污染的生活用品而傳播。另外,母親與嬰兒的密切接觸可傳播,是重要的傳播途徑。
昆蟲傳播
攜帶病原體的節肢昆蟲也是傳播媒介,一般是生活蒼蠅肆虐地區的人群比較易感。
- 低年學齡兒童和學前兒童。
- 生活在衛生條件差的環境的人群容易患此病。
- 長期處於亞熱帶地區、乾旱地區容易患此病。
症狀
沙眼一般起病緩慢,臨床症狀輕重不等。急性沙眼感染主要發生在學前和低年學齡兒童,沙眼病人初期無自覺症狀,或僅有輕微異物感,似有灰塵侵入眼內等眼部異物和不適感,表現為濾泡性慢性結膜炎,以後逐漸進展到結膜疤痕形成。
急性期
包括畏光、流淚、異物感,較多黏液或黏液膿性分泌物。可出現眼瞼紅腫,結膜明顯充血,可見乳頭增生,上下穹隆部結膜滿布濾泡,可合併瀰漫性角膜上皮膚炎及耳前淋巴結腫大。
慢性期
- 病人症狀有所減輕,僅眼癢、異物感、乾燥和燒灼感。結膜充血減輕,結膜污穢、肥厚,同時有乳頭及濾泡增生,病變以上穹隆及瞼板上緣結膜顯著,並可出現垂幕狀的角膜血管翳。病變過程中,結膜的病變逐漸為結締組織所取代,形成疤痕。
- 重複感染時,如併發細菌感染,刺激症狀更重,可能出現視力減退。
沙眼治療不及時或反覆感染時可出現併發症,具體如下:
瞼內翻與睫毛倒插
沙眼常見的併發症,結膜疤痕收縮和瞼板彎曲,使瞼緣內翻,從而牽拉睫毛倒向角膜側生長,形成睫毛倒插。
眼瞼下垂
上瞼結膜及瞼板組織增生使上瞼重量增加,而眼部肌肉提瞼功能下降,從而引起眼瞼下垂
角膜混濁
衣原體可致角膜上皮膚炎症,在角膜血管翳的末端可以發生角膜浸潤、角膜潰瘍,加之內翻、睫毛倒插加重損害,最終可導致角膜混濁。
實質性結膜乾燥症
結膜廣泛形成疤痕,使杯細胞和副淚腺分泌功能遭到破壞,淚腺開口疤痕性閉塞,導致結膜逐漸出現乾燥。
慢性淚囊炎
病變累及淚道黏膜,鼻淚管發生狹窄或阻塞,導致慢性淚囊炎,表現為流淚、流膿,擠壓鼻根部可見大量膿液溢出。
看醫
沙眼初期表現為畏光、流淚和分泌物增多等,當眼部出現上述症狀時應立即就醫,及早控制病情。通過觀察眼部症狀,結合衣原體分離培養、結膜細胞學檢查等相關實驗室檢查即可確診。
- 經常出現畏光、流淚、眼部分泌物增多時,應定期醫院就診。
- 當出現眼睛視物模糊、眼瞼下垂等症狀時應及時就醫。
- 已經確診為沙眼,局部用藥無明顯好轉,併發流膿時應及時就診。
大多病人優先考慮去眼科就診。
- 今年多大?職業是什麼?
- 目前主要有哪些感覺,這種症狀持續了多長時間?
- 有沒有沙眼病人接觸史?
- 有沒有進行過什麼治療,效果怎麼樣?
- 家裡其他人有沒有出現這種情況?
- 之前沒有得過這種病?
體格檢查
查看病人有無畏光、流淚症狀,檢查病人視力情況。
衣原體分離培養
診斷衣原體感染的金標準。四種衣原體均可用雞胚卵黃囊接種分離,分離陽性率為20%~30%,可用於初代培養但費時較多,較適宜用以恢復衣原體毒力,用細胞培養分離衣原體是目前分離衣原體最常用的方法。
結膜細胞學檢查
此方法是實驗室檢查沙眼衣原體最傳統的方法,沙眼細胞學的典型特點是可檢出淋巴球、漿細胞和多形核白血球。結膜刮片後行Giemsa染色可顯示位於核周圍的藍色或紅色細胞漿內的包涵體。
分子生物學方法
原位雜交法檢測子宮頸或直腸切片檢查標本中沙眼衣原體DNA,也可用PCR法檢測,可明顯提高檢測敏感性,且可用於鑑定其血清型。
WHO要求診斷沙眼時至少符合下述標準中的兩條:
- 上瞼結膜5個以上濾泡。
- 典型的瞼結膜疤痕。
- 角膜緣濾泡或Herbert小凹。
- 廣泛的角膜血管翳。
1979年第二屆中華醫學會眼科學會制定了統一的沙眼診斷標準:
- 上穹隆部和上瞼板結膜血管模糊充血乳頭增生或濾泡形成,或二者兼有。
- 放大鏡或裂隙燈顯微鏡下檢查可見角膜血管野。
- 上穹隆部和上瞼結膜疤痕。
- 結膜刮片有沙眼包涵體。
在第一項的基礎上,兼有其他3項中之一者可診斷沙眼。若出現上穹隆部及眥部瞼結膜充血,有少量乳頭增生或濾泡,並已排除其他結膜炎者,可視為疑似沙眼者。
慢性濾泡性結膜炎
常見於兒童及青少年,皆為雙側。下穹隆及下瞼結膜見大小均勻,排列整齊的濾泡,無融合傾向。結膜充血並有分泌物,但不肥厚,數年後不留痕跡而自愈,無角膜血管翳。而沙眼上下穹隆部結膜滿布濾泡,病變以上穹隆及瞼板上緣結膜顯著,並可出現垂幕狀的角膜血管翳。
春季結膜炎
為季節性發病,表現為瞼結膜増生的乳頭大而扁平,上穹隆部無病變,也無角膜血管翳,結膜分泌物抹片中可見大量嗜酸性細胞增多。而沙眼細胞學的典型特點是結膜分泌圖片可檢出淋巴球、漿細胞和多形核白血球,可以此鑑別診斷。
包涵體性結膜炎
濾泡以下穹隆部和下瞼結膜顯著,無角膜血管翳,室驗室可通過針對不同衣原體抗原的單克隆抗體進行免疫螢光檢測來鑑別其抗原血清型。而沙眼上下穹隆部結膜滿布濾泡,病變以上穹隆及瞼板上緣結膜顯著,並可出現垂幕狀的角膜血管翳。
巨乳頭性結膜炎
本病有明確的角膜接觸鏡配戴史,而沙眼病人多無角膜接觸鏡配戴史。
治療
沙眼的治療包括全身和眼睛局部用藥治療,局部使用眼藥水或者眼藥膏治療,全身用藥可口服抗生素治療,必要時需手術治療。
四環素
廣泛用於衣原體等感染,急性期或嚴重炎症性沙眼的病人可口服四環素。7歲以下兒童和孕期婦女忌用四環素,避免產生牙齒和骨骼損害。
阿奇黴素
阿奇黴素可用於男女性傳播疾病中由沙眼衣原體所致的單純性生殖器感染,在治療沙眼衣原體病中是有效的。阿奇黴素沒有嚴重的副作用,6個月以上的兒童可以使用,但孕期禁用。
紅黴素
屬於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屬於快速抑菌劑,對沙眼衣原體具有強大的抗菌作用,局部常用藥物為紅黴素眼藥膏。孕婦和哺乳婦女宜慎用,對大環內酯類藥過敏者禁用。
磺胺類藥物
對衣原體有抑制作用,可緩解沙眼症狀。
針對沙眼併發症進行手術治療,如瞼內翻者行瞼內翻矯正術,慢性淚囊炎者行鼻腔淚囊吻合術,角膜混濁者行角膜移植術。
預後
沙眼的預後因感染輕重、是否反覆感染而因人而異,病情因反覆感染而加重,感染頻次不同致使病程長短不一,或自愈,或持續數月,或延綿數年甚至數十年之久。
一般情況下沙眼可治癒,部分病人治癒後可復發。相應治療和改善衛生環境後,沙眼可緩解或症狀減輕,避免嚴重併發症。在流行地區,再度感染常見。
沙眼一般不會影響自然壽命。
沙眼初期局部藥物治療每10~12週為一療程,至少一療程結束後複查一次;全身抗生素治療3~4週為一療程,治療完成後複查。
飲食
飲食與沙眼基本無相關性,所以沙眼病人一般無特殊飲食注意事項,維持正常飲食即可,不要挑食。
照護
沙眼是接觸性傳染疾病,眼-手-眼是最主要的傳播方式,接觸受感染病人的分泌物和受污染的生活用品均造成沙眼傳播感染的機會。因此,日常生活要培養良好衛生習慣,健康的生活方式,病人應積極治療,預防交叉感染。
- 減少手-眼-手的接觸,同時勤洗手,尤其是點眼藥水之前。
- 避免接觸沙眼病人的分泌物及受污染的物品,避免發生交叉感染。
- 定期對生活用具進行高溫消毒,經常清洗和更換枕套和被套並將其放置於日光下暴曬。
- 治療期間避免使用眼部化妝品,不配戴隱形眼鏡。
- 病人需嚴格遵醫囑用藥,不可擅自減藥、停藥,以防止病情反覆。
沙眼是由沙眼衣原體引起一種具有傳播性的疾病,常有重複感染,致使病情加重。若治癒後再次出現畏光、流淚、癢和分泌物増多等症狀,需要立即就醫。
與沙眼病人密切接觸者均應到醫院進行篩檢,若發現感染及時治療,以免發生交叉感染。
預防
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避免交叉感染以及及早就診是預防沙眼的重要手段。
- 增加洗面和清潔眼部次數可有效防治沙眼相互傳播。
- 改善生活環境,保證使用清潔水源,妥善處置人畜排泄物,減少蒼蠅滋生。
- 不與他人公用眼部化妝品、毛巾、臉盆等個人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