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健康

心臟驟停

概述

指心臟射血功能突然停止導致全身循環中斷、呼吸停止和意識喪失。心臟驟停發生後,由於腦血流突然中斷,10秒左右病人即可出現意識喪失。如能及時救治,病人可以存活,否則將導致生物學死亡,自發逆轉者少見。主要臨床表現為意識突然喪失或伴有短陣抽搐,呼吸斷續,皮膚蒼白或明顯發紺,瞳孔散大。心臟驟停常為心臟性猝死的直接原因。心臟驟停的生存率極低。

就診科別:
心血管內科、急診
英文名稱:
Sudden cardiac arrest
疾病別稱:
心臟停博
是否常見:
是否遺傳:
併發疾病:
大腦損傷、代謝性酸中毒、心律失常
治療周期:
短期治療
臨床症狀:
意識突然喪失、呼吸斷續、皮膚蒼白或明顯發紺、瞳孔散大、大小便失禁、頸、股動脈搏動消失、心音消失
好發人群:
有器質性心臟病的病人,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心臟衰竭終末期病人、有猝死家族史的病人、嚴重 感染、失血、離子 失調等嚴重基礎疾病病人。
常用藥物:
腎上腺素、 Amiodarone 、利多卡因、阿托品、5%碳酸氫鈉
常用檢查:
一般檢查、血管檢查、心電圖檢查
疾病分類

心臟驟停可分為四大類

室顫

心室肌發生快速,不規則,不協調的顫動。心電圖表現為QRS波群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態各異的顫動波,頻率為200~400次每分。

無脈性室性心搏過速

因室顫而猝死的病人,常先有室性心搏過速,可為單形性或多形性室速表現,但大動脈沒有搏動。

心臟靜止

指心肌完全失去機械收縮力,此時心室沒有電活動,可伴或不伴心房電活動,心電圖往往呈一條直線或偶有P波。

無脈性電活動 也稱為 電-機械分離

心電圖可表現為不同種類或節律的電活動節律,但心臟無機械收縮活動,喪失向外泵血功能,大動脈無搏動。

病因

心臟驟停的病因很多,包括心源性和非心源性因素。心源性病因是因心臟本身的病變所致。非心源性病因是因其他疾患或因素影響到心臟所致。

主要病因

心源性病因

絕大多數心臟性猝死發生在有器質性心臟病的病人。冠心病是導致成人心搏驟停的主要病因,約80%心臟性猝死是由冠心病及其併發症引起,而這些冠心病病人中,約75%有急性心肌梗塞病史。有器質性心臟病影響心臟電活動和生理功能,或引起心肌收縮力減弱,心輸出量降低或引起冠狀動脈灌注不足或導致心律失常,最終導致心搏驟停。也可見於心肌疾病,比如阻塞性肥厚性心肌症、致心律失常性右室性心肌症、猛爆性心肌炎、brugada症候群、長QT症候群等。

非心源性病因

因其他疾患或因素導致心肌細胞大量損傷或者影響心肌電活動所致,如嚴重的電解質與酸鹼平衡失調,影響到心臟的自律性和心肌的收縮性,嚴重創傷導致低血容引起心肌嚴重缺血缺氧,最終均可引發心搏驟停。藥物中毒、電擊等。 

誘發因素
  • 應激,情緒激動,重體力勞動後,心臟負荷加重,可引起心臟驟停。
  • 藥物:某些藥物直接或間接損害心肌引起心臟驟停。如洋地黃、抗腫瘤藥物、抗癲癇藥物、某些抗生素、精神科藥物等。
  • 誘發心臟驟停的常見5H和5T可逆因素: 低血容量(hypovolemia)、缺氧(hypoxia)、酸中毒(hydrogenion)、低血鉀症(hypokalemia)、高血鉀症(hyperkalemia),張力性氣胸(tension pneumothorax)、心臟壓塞(cardiac tamponade)、中毒(toxin)、肺栓塞(pulmonary thrombosis)、冠狀動脈血栓形成(coronary thrombosis)。
  • 休克:各種原因導致的休克比如失血性休克、感染性休克、過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等均會導致酸中毒和高血鉀,可加重心肌損害,進而引發心臟驟停。
流行病學

根據資料顯示,每年有數十萬的人死於心臟驟停,心臟驟停的現象在許多國家的病人身上都普遍存在,而且是危及病人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我國目前心血管疾病病人多達2.9億,是危害我國人民生命的首位病因;加上我們已是老齡化社會,而且心血管疾病發病呈年輕化,未來心血管疾病的危害將更加嚴峻,心臟驟停發生率會更高。

好發人群

有器質性心臟病的病人

以冠心病最常見,尤其是心肌梗塞病人。心肌缺氧缺氧導致心肌收縮功能以及心肌電活動異常可以出現心臟驟停。

心臟衰竭終末期病人

所有心臟疾病終末期均可出現心肌收縮功能障礙和心肌電活動異常,隨時可能出現心臟驟停。

嚴重心肌疾病的病人

各種心肌疾病均可出現心肌電活動異常,出現室速、室顫、心臟驟停,比如阻塞性肥厚性心肌症、致心律失常性右室性心肌症、應激性心肌症、猛爆性心肌炎等。

有心臟猝死家族史的病人

 存在猝死性家族史的病人常存在遺傳性心肌症或與基因缺陷相關的疾病,比如阻塞性肥厚性心肌症、離子通道病、brugada症候群、長QT症候群等。

症狀

心臟驟停的主要表現有頸動脈、股動脈等大動脈的搏動消失以及聽診心音消失,病人出現循環功能的障礙,最終導致了心、肺、腦等重要臟器的嚴重缺血、缺氧表現。

典型症狀
  • 突發的眩暈、黑朦、心悸。
  • 意識喪失,頸及股動脈的搏動消失,心音消失,伴有局部或全身的抽搐。
  • 異常呼吸:出現嘆息,下頜式呼吸,有的病人在意識喪失前表現為急性嚴重的呼吸困難。
  • 皮膚改變:蒼白或發紺。
  • 瞳孔散大,大小便失禁,直接間接對光反射消失。
其他症狀

部分病人在意識喪失前存在前驅症狀,比如極度容易疲勞乏力,出現疼痛,如心絞痛,心前區疼痛,心悸、氣促、眩暈等。

併發症

大腦損傷

心臟驟停後可導致大腦損傷,臨床表現為昏迷,抽搐,肌陣攣,不同程度的神經感知和運動功能障礙、昏迷和腦死亡。

代謝性酸中毒

心臟泵血消失後出現全身各循環障礙,酸性產物堆積,容易出現代謝性酸中毒。

多臟器衰竭

心臟驟停後,可導致循環障礙,可導致腎、肝臟等各重要臟器供血中斷,從而出現缺血性功能障礙,可以出現多臟器損傷甚至多臟器功能衰竭。

看醫

心臟驟停的生存率很低,在5%~60%之間。搶救成功的關鍵是快速識別和啟動急救系統,儘早進行心肺復甦和復律治療。心肺復甦後也應維持有效的循環和呼吸功能,特別是腦灌注,預防再次心臟驟停。

就醫指征
  • 出現胸悶,胸痛,氣促,心悸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一步檢查。
  • 嚴重的胸痛,急性呼吸困難,突然心悸或者暈厥等應及時就醫
  • 若發生意識模糊,呼吸斷續,臉色蒼白或發紺,瞳孔散大,頸動脈搏動消失,心音消失,應立即心肺復甦,同時120下轉運致醫院就醫。
就診科別
  • 心臟驟停發生,如意識喪失等應立即進行心肺復甦術,同時通過120去急診就診。
  • 若病人出現嚴重的胸悶,胸痛,氣促,可到心血管內科就診。
醫生詢問病情
  • 病人症狀持續了多長時間?
  • 對什麼藥物過敏?
  • 既往有無其他的病史?
  • 近期有無服用藥物?
需要做的檢查

一般檢查

判斷是否有意識突然喪失,判斷心音、呼吸、血壓,迅速判斷生命體徵,皮膚蒼白或明顯發紺,瞳孔散大,大小便失禁等症狀。

血管檢查

檢查頸、股動脈搏動是否消失,心音是否消失。

心電圖檢查

心臟驟停是可見心電圖表現:(1)心室顫動或撲動。(2)心電—機械分離,有寬而畸形、低振幅的QRS,不產生心肌機械性收縮。(3)心室靜止,呈無電波的一條直線,或僅見心房波。心室顫動超過4分鐘仍未復律,幾乎均轉為心室靜止。

診斷標準
  • 病人意識喪失。
  • 呼吸停止或下頜式呼吸。
  • 無法觸及大動脈搏動。
  • 出現典型的心電圖特徵:室顫或室撲,心室停搏,電-機械分離。
鑑別診斷

心臟衰竭

主要臨床表現為呼吸困難,乏力和液體瀦留。超音波心動圖是診斷心臟衰竭的主要儀器檢查。肝大,水腫是診斷心臟衰竭的重要依據,心臟驟停一般不會出現水腫。

急性心肌梗塞

臨床表現為持久的胸骨後劇烈疼痛,全神有發熱,心搏過速。疼痛發作期間血壓下降,表現為面色蒼白,脈細而快。心電圖的動態演變和血清心肌壞死標誌物濃度的動態改變是主要診斷要點,而心臟驟停一般少見。

治療

心臟驟停時需快速識別和啟動急救系統,儘快恢復自主循環,保證重要臟器灌注,初期實施腦保護,提高長期生存的機會。

治療周期
短期治療。
一般治療

基礎生命支持

快速識別和判斷心搏驟停,啟動急救反應系統,胸外心臟按壓,開放氣道,人工通氣,有條件時可考慮實施電除顫治療。

高級心血管支持

開放氣道氧療和人工通氣,循環支持,建立液體通道,使用血管加壓藥物及抗心律失常藥物,尋找心搏驟停的原因。

藥物治療

血管升壓藥

腎上腺素:作為擬交感類藥,是CPR首選藥物。可用於電擊無效的室顫、無脈性室速、無脈性電活動、心室停搏。腎上腺素主要是收縮外血管,提高血壓,增加冠狀動脈和腦等其他重要臟器的灌注壓。

抗心律失常藥

Amiodarone

2~3次使用腎上腺素後仍然存在無脈性室速或室顫,在繼續心肺復甦的過程中可靜脈給予抗心律失常的藥 Amiodarone 。 Amiodarone 可影響鈉、鉀和鈣通道的合成,具有阻滯α、β-腎上腺素受體的特性。

利多卡因

沒有 Amiodarone 時或出現自主循環恢復後使用。利多卡因可降低心室肌傳導纖維的自律性和興奮性,相對的延長心室有效不反應期,提高室顫閾值。

阿托品

適用於緩慢性心律失常、心室停搏、無脈性電活動。

糾正代謝性酸中毒藥物

5%碳酸氫鈉:適用於心臟驟停或復甦時間過長者,或早已存在代謝性酸中毒,高鉀症者。

手術治療

此病治療的重點在於搶救是否及時,一般無需進行手術治療。

其他治療

優化通氣和吸氧

優化通氣和吸氧,可促進自主呼吸,同時需及時監測動脈血氣分析結果和二氧化碳波形圖。

維持有效的循環功能

建立或維持靜脈通路,注意和心律監測脈搏,心率和心律。

腦復甦

可行高壓氧治療,改善腦缺氧,降低顱內壓。

預後

心臟驟停復甦成功的病人,及時評估左心室功能非常重要。和左心室功能正常病人相比,左心室功能減退的病人心臟驟停復發的可能性大,對抗心律失常藥物的反應差,死亡率較高。

能否治癒

搶救的關鍵是快速識別和啟動急救系統。需看搶救是否及時,有無其他嚴重併發症以及基礎病史。

能活多久

心臟驟停的生存率很低,在5%~60%之間。

複診

治療結束7天~14天,應該追蹤治療,在鞏固治療的第3個月和第6個月複查,進行心電圖檢查。

飲食

心臟驟停病人的護理是為了保證人體所需要的營養素,優化飲食結構,滿足病人營養和治療的需求,促進病人的復健。心臟驟停病人少量多餐肥胖者應控制體重,消瘦者應增強營養支持。

飲食調理
  • 忌具有興奮性及刺激性食物,如濃茶、咖啡、還有辣椒等,避免飽餐,以免加重身體負荷。
  • 宜多食用高熱量,高蛋白,如雞蛋、牛奶等,和高維他命的清淡易消化飲食,如各類蔬菜及糖分較低的水果,以促進機體恢復。

照護

督促病人按時服藥,積極配合臨床治療,不要過分緊張,以免加重病情。進行環境護理干預,舒適的病房環境可提高病人舒適度,有利於促進病人復健。

日常護理

口服用藥

了解各類藥物的作用、劑量、用法、不良反應和注意事項,根據醫囑按時定量服藥。

心理護理

出現恐懼,焦慮,緊張,沮喪等情緒是正常現象,可以向醫護人員了解心臟驟停的相關知識,急救措施,解除自己的疑慮。還可以和家人溝通交流,緩解自己的不良情緒。

運動護理

若需運動,應以行走,慢跑,太極拳等有氧運動為主,循序漸進,運動時間由短到長,並且做好運動前的熱身活動。

病情監測
  • 密切監測血壓、心率情況,及時識別心律失常。
  • 進行呼吸系統的監測。能否自主呼吸,有無異常呼吸發生。
特殊注意事項
  • 避免過大的情緒起伏,以免加重病情。
  • 避免重體力勞動,自覺身體不舒服時應及就醫。
  • 避免病人獨處,以免發生意外。

預防

心臟驟停的病因很多,4~6分鐘內開始發生不可逆腦損害,搶救時間分秒必爭,所以我們應加強預防。全民提高急救意識,針對病因進行預防是預防的主要措施。

預防措施
  • 合理膳食,三餐規律,控制總熱量的攝入。宜清淡飲食、低脂少油、少糖少鹽,定時定量進餐。
  •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同時避免情緒激動,劇烈運動等誘因。
  • 有相關心臟疾病者應隨身攜帶藥物,定期去醫院進行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