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病
概述
心臟病是由於心臟功能異常或結構缺陷引起的疾病,是所有心臟病的統稱,包括先天性心臟病和後天性心臟病,不同類型的心臟病表現不一,心臟病為生活中常見的疾病之一。
- 就診科別:
- 心血管內科、心胸外科
- 英文名稱:
- Heart disease
- 是否常見:
- 是
- 是否遺傳:
- 是
- 併發疾病:
- 心臟衰竭、心肌梗塞、腦血栓、腦膿腫、肺炎、心臟驟停
- 治療周期:
- 長期持續性治療
- 臨床症狀:
- 胸痛、心慌、呼吸急促、頭昏、焦慮
- 好發人群:
- 有家族遺傳史者、不良生活習慣者、先天心臟結構缺陷者,患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者
- 常用藥物:
- 速效救心丸、複方丹參滴丸、心腦康膠囊、硝苯地平、美托普洛、 Digoxin 、呋塞米
- 常用檢查:
- 心臟影像學檢查、心臟電生理檢查、心電圖檢查、冠狀動脈造影
先天性心臟病
是指胎兒期心臟及大血管發育異常所致的先天性畸形,其發生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儘管病因未完全明確,目前認為先天性心臟病的發生與遺傳、環境因素密切相關,如房間隔、室間隔、房心室中隔缺損,法洛氏四重症,先天性瓣膜病等,少數病人也會因為先天性免疫系統異常所致。
後天性心臟病
是指相關疾病或者藥物不良反應,不良生活習慣(如吸菸)所致,如冠狀動脈粥狀硬化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肺源性心臟病、心肌症、心肌炎、心律失常、心臟腫瘤、血管病變等。
病因
心臟病的病因大致可分為先天性和獲得性(後天獲得的)兩類。主要是與遺傳因素、不良習慣、疾病因素、藥物因素、環境因素有關,生活中較為常見的疾病,常見有家族遺傳史者、不良生活習慣者、先天心臟結構缺陷者,患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者,誘發因素見於不良習慣、年齡、性別等。
先天性心臟病
遺傳因素
可以被看作是一種遺傳性疾病,母性家族遺傳病史會加大兒童患先天性心臟病的機率,具體影響因素為:
- 染色體發生畸變其中也包含染色體數量存在缺陷以及染色體結構發生改變等,這種畸變因素可誘發先天性心臟病發生機率約在5%左右,染色體數量的缺失以及數量重複等都會導致基因數量的改變。因此染色體異常所導的先心病除了會出現心血管系統畸形外,也會影響其他器官功能的正常發育。
- 13-三體症候群,常染色體病,出現這種病症嬰兒的存活率非常低,平均壽命不足100天,其病症主要表現為動脈導管沒有完全閉合、心室中隔缺損、法洛氏四聯症等心臟發育不全等特徵。
環境因素
胎兒生長環境因素也是先心病的主要誘因,孕婦初期妊娠期間如果合併病毒性感染,如風疹病毒感染,會導致動脈導管不易閉合,使肺動脈口閉合受阻,誘發胎兒先天性心臟病。孕婦年齡過大、患有糖尿病等;孕婦在懷孕期間服用一些抗病毒的藥物或接受放射治療等;孕婦的生活環境以及居住環境等,這些因素都會影響胎兒正常發育,增加其出現疾病的可能性。
疾病與藥物因素
藥物與疾病因素的導致的先天性先天性心臟病與母體的行為習慣密切相關,如果母體生活習慣不健康,有酗酒、濫用藥物等行為,必然會影響胎兒的正常發育,引發胎兒各種疾病。
後天性心臟病
冠狀動脈粥狀硬化性心臟病
抽菸及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導致冠狀動脈粥狀硬化進展迅速,冠狀動脈管腔狹窄,影響心肌供血,導致心肌耗氧的供需失衡,導致冠心病,當管腔內斑塊破裂,血栓急性形成,引起冠狀動脈管腔急性閉塞,可引起持續性心肌缺氧缺氧性壞死,引起急性心肌梗塞。
風濕性心臟病
慢性風濕性心臟病主要在風濕熱感染後,免疫複合物沉積在心臟瓣膜,導致心臟瓣膜的狹窄和關閉不全,最常累及二尖瓣,其次主動脈瓣,可引起聯合瓣膜病。
肺源性心臟病
因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等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導致肺動脈高血壓,使得右心室肥大以及右心臟衰竭。
心肌症
不同病因包括遺傳病因、代謝、感染、中毒、內分泌等原因導致的心肌症變,導致心肌收縮功能或者電活動的障礙。
心臟腫瘤
大多為良性腫瘤,以黏液瘤為最常見,原發性心臟惡性腫瘤很少見。
血管病變
包括高血壓、感染、發育缺陷、結締組織疾病等引起的血管異常導致的心臟疾病。
- 年齡與性別,衰老會增加心臟疾病的風險,男性以及停經後女性患心臟病的風險會更高。
- 精神壓力較大、長期吸菸或二手菸的人群,易誘發心臟病變。
- 飲食上高糖、高鹽、高脂,以及吸食毒品等人群,這些習慣會影響血管的正常功能,誘發心臟病變。
我國推算心臟病現患人數2.9億,其中冠心病1100萬,心臟衰竭450萬,肺源性心臟病500萬,風濕性心臟病250萬,先天性心臟病200萬,高血壓2.7億。心臟病死亡率居首位,高於腫瘤和其他疾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構成的40%以上,特別是農村。根據一份國際健康報告顯示,全球心臟病死亡率整體趨勢逐年下降。
- 有家族遺傳史者(如常見的肥厚性心肌症、馬凡症候群)。
- 不良習慣者(如抽菸、酗酒)。
- 先天心臟結構缺陷者(如心臟畸形)。
- 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者。
症狀
病人心臟病發作期間主要有胸痛、心慌、呼吸急促、頭昏、焦慮症狀。可伴隨噁心、嘔吐、咳嗽、咳痰、下肢水腫、腹脹、黃疸、發熱、發育異常、虛弱症狀。心臟病可能發生心臟衰竭、心肌梗塞、多臟器損傷甚至功能衰竭、胸腔積水、肺炎、各種心律失常等疾病,嚴重時出現心臟驟停。
胸痛
胸痛是心臟病發作的常見症狀,多見於冠心病、高血壓性心臟病、肥厚性心肌症、心肌炎、心包炎等,並不是所有的心臟病病人都有胸痛症狀。由心臟病引起的胸痛主要位於胸骨後或心前區,多為悶痛,活動後加重,也可出現燒灼樣疼痛或咽部緊縮感。
心慌
是心臟病的常見症狀,可見於各種心臟疾病,嚴重的心悸伴有頭暈、黑朦、意識喪失、胸痛、呼吸困難等血流動力學障礙。
呼吸急促
呼吸急促可能是心臟病發作或者心臟衰竭的徵象,有些心臟病病人並不會發生胸悶和胸痛,但是會有呼吸急促症狀發生。心臟病發作時,呼吸急促經常會伴有胸悶,也會在胸部不適前發生。
頭昏
心臟病發作可引起頭昏和意識喪失,當心臟疾病導致頭暈、黑朦、意識喪失,說明存在血流動力學不穩定或硬性腦供血,需要高度重視,非常危險。
焦慮
心臟病可以引起劇烈的焦慮或者對死亡的恐懼,心臟病倖存者都有休克感的經歷。
咳嗽
持續咳嗽或者氣喘,活動後或平臥位時加重,夜間加重,是心臟衰竭的不典型徵象,嚴重心臟衰竭可能咳血痰或粉紅色泡沫樣痰。
水腫
心臟衰竭時水鈉瀦留可引起胸腔積水、腹腔積水、心包積水,導致腳、踝、腿的凹陷性水腫,可導致體重突然增加,食慾減退、乏力、腹脹。
發熱
心內膜炎會出現發熱症狀。
身材矮小
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孩子會出現發育遲緩或發育不良。
虛弱
存在心臟疾病的病人心肌收縮力減低,向外泵血減少,導致各器官供血不,病人會出現虛弱、乏力的症狀,多見於心臟衰竭病人。
暈厥
主要是由於大腦供血不足所致的短暫性意識喪失,常伴有肌肉張力喪失而不能維持自主體位。
心臟衰竭
指由於心臟的收縮功能和或舒張功能發生障礙,靜脈回流至心臟受阻,導致靜脈系統血液淤積,動脈系統血液灌注不足,表現為肺循環緩和體循環淤血。
心肌梗塞
冠狀動脈管腔內急性閉塞導致心肌缺氧性壞死,表現為持續的胸痛伴大汗,可導致心臟衰竭、休克、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腦血栓、腦膿腫
這是法洛氏四重症最嚴重的併發症,病人長期缺氧,紅血球增多,血球壓積增高,血液黏稠且流速慢,易在腦血管形成血栓;若引起細菌感染則形成腦膿腫,表現為頭痛、嘔吐、意識障礙等。
肺炎
主要是由於先天性心臟病所引起的併發症,肺循環淤血可繼發肺部感染,出現肺炎。
心臟驟停
各種心臟疾病均可出現心臟驟停,往往毫無徵兆,少部分會有乏力、胸悶、心悸等前驅症狀。心臟突然停止跳動,會中斷對全身各個重要器官的血液供應,幾分鐘內就會死亡。
看醫
病人具有家族史或者出現頭暈、胸痛等症狀,建議及時去心內科就診,在醫生指導下進一步檢查,常見的有心臟影像學檢查、心臟電生理檢查、心電圖檢查、冠狀動脈造影、心臟標誌物檢測、血生化與血氣檢查、病理檢查。
- 出現胸痛、胸悶、呼吸急促、頭昏、昏厥等症狀的病人,需在醫生的指導下進一步檢查。
- 心臟病因有遺傳因素存在,有家族遺傳史的人群出現症狀,如胸痛、頭昏,建議儘早去醫院做檢查,以便早發現、早治療。
出現胸痛、心慌、呼吸急促、頭昏、焦慮等症狀,考慮去心血管內科與心胸外科就診。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如胸痛、胸悶)
- 有無長期服藥史?
- 家族中是否有患過心臟疾病?是什麼疾病?
- 做過什麼檢查?檢查結果帶了嗎?
- 既往有無其他疾病病史?
心臟影像學檢查
心臟X片
一般採用後前位和左、右前斜位;後前位和左側位。可以發現心界的大小,發現肺循環存在淤血或者缺血的情況,肺動脈段是否存在突出,是否存在胸腔積水和心包積水等。患有主動脈瓣或二尖瓣關閉不全的病人,依據左心室或左心房顯影密度變化可粗略估計逆流程度。患有法洛氏四重症病人,根據初期顯影的升主動脈密度可大致估計主動脈騎跨程度。
心臟CT檢查
心臟CT的基本原理是X線以多角度穿過人體並由探測器陣列檢測,由探測器陣列檢測的信號經數位化轉變為象素圖像(薄層橫斷面圖像)。CT獲得數百至數千幅橫斷面圖像,原始圖像的閱讀和分析很重要,多平面重組在二維平面(如心室短軸和長軸)上顯示心臟解剖結構;曲面重組沿血管軸線在二維平面上顯示血管,對血管腔評價很有用;最大密度投影重組顯示最大CT密度的像素,可獲得類似於傳統血管造影的圖像;容積再現重組以二維模式直觀和整體顯示心臟和血管。
心臟核磁共振檢查(磁振造影)
磁振造影可以多參數成像,尤其是在診斷心肌症、確定纖維化或脂肪變、心肌水腫等組織病理學特徵方面具有獨特優勢,無須使用顯影劑,利用流空效應,心臟和大血管顯示為低信號;利用流入增強效應和流動引起的相位改變,磁振造影能無創進行心臟動態和血流速度分析;磁振造影尚能評價心肌代謝、心肌灌注和確定冠狀動脈起源和路徑。
心臟電生理檢查
電生理檢查的基本內容是在自身心律或起搏時,記錄心內電活動,分析其表現和特徵,加以推理並做出綜合判斷,為臨床醫生提供關於心律失常的正確診斷、發生機制研究、治療方法選擇和預後判斷等方面的重要依據。
心電圖檢查
是針對心臟疾病最簡單、快捷、廉價的無創性檢查手段,反應心臟電活動,提示是否存在心律失常、心房擴大、心室肥厚、傳導阻滯、心肌缺氧或者梗死等情況。
冠狀動脈造影
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術是用特製的心導管經外周動脈逆行插管至主動脈根部的冠狀動脈口,將顯影劑注射人冠狀動脈內以顯示冠狀動脈的形態及血流情況,判斷有無冠狀動形態及功能異常的一種左心導管技術,臨床應用較廣,是目前診斷冠狀動脈粥狀硬化性心臟病的金指標。
心臟標誌物檢測
對於包括急性心肌梗塞(AMI)和不穩定心絞痛(UA)在內的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ACS)、心臟衰竭、心血管炎症等心臟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預後評估的價值,已得到臨床醫生及研究人員的廣泛重視。
血生化與血氣檢查
檢查病人血脂、血糖、血氧水平,診斷是否存在心臟病高危因素和是否缺氧。B型利鈉肽原和腦鈉肽用於鑑別是否存在心源性呼吸困難,並評價心臟衰竭治療療效,評估心臟衰竭病人預後的指標。
病理檢查
用於診斷心肌炎、心肌症等心臟疾病。
不同心臟病診斷標準不同,通常需要結合病人的病史、危險因素、症狀、體格檢查以及實驗室檢查以及心電、超音波心動圖、動態心電、心臟電生理 以及心臟造影等輔助檢查綜合診斷。
心絞痛與急性心肌梗塞的鑑別判斷
疼痛部位與心絞痛相仿,但性質更劇烈,持續時間多超過30分鐘,常伴有心律失常、心臟衰竭或休克,含服硝酸甘油多不能緩解,心電圖有ST段抬高、異常Q波以及心肌壞死標記物升高。
心肌梗塞與急腹症的鑑別判斷
急性胰臟炎、消化性潰瘍穿孔、急性膽囊炎膽石症等,均有上腹部疼痛,可伴休克,仔細詢問病人病史以及做體格檢查、心電圖檢查、血清心肌酵素測定可協助鑑別。
治療
大部分心臟病病人需要長期規範用藥進行治療,少數輕症病人可不治療,有手術指征的病人可以進行手術治療。
急用藥物方案
硝酸甘油:適用於冠心病、心絞痛,當心病出現胸悶、心前區不適、左肩酸沉等先兆症狀時,即應迅速含服速效救心丸,切不可等典型的心絞痛發作後再含服,但心絞痛發過時需要關注血壓,若血壓低於90/60mmHg不建議應用硝酸甘油,可能進一步降低血壓。
常用的藥物方案
降壓藥物
利尿劑如氫氯噻嗪、呋塞米;β受體阻斷劑如美托普洛、 Atenolol 、比索洛爾;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如卡托普利、 Enalapril ;血管緊張素受體阻斷劑如氯沙坦、纈沙坦。非二氫吡啶類鈣阻斷劑比如硝苯地平緩釋片、氨氯地平、 Felodipine 。
降糖藥物
二甲雙胍等。
調脂藥物
如 Simvastatin 、 Rosuvastatin 阻止冠狀動脈粥狀硬化的進展,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建議長期應用,建議監測肝功和血脂。
擴血管藥物
如硝酸甘油、硝酸異山梨酯、尼可地爾,用於冠心病對的治療,擴張冠狀動脈,改善心肌缺氧。
抗血小板藥物
如阿斯匹靈、保栓通。
抗凝藥物
如肝素、磺達肝癸鈉、可邁丁,用於存在栓塞風險的心房顫動病人。
抗心律失常藥物
如奎尼丁、普魯卡因。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
適用於不穩定型冠心病、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塞。
經皮穿刺二尖瓣氣球成形術(PBMV)
這是一種心臟介入治療方法,採用經股靜脈、下腔靜脈、右心房徑路,再經房間隔穿刺將二尖瓣氣球導管送入狹窄的二尖瓣口,充盈氣球使瓣膜擴張成形,恢復心臟正常的血流動力學,用來治療以二尖瓣狹窄為主的瓣膜病。
心包穿刺及引流術
這是採用穿刺針經皮穿刺,將心包內異常積水抽吸或通過引流管引流出來,以緩解心臟壓塞或獲取心包積水,達到治療或協助臨床診斷的操作方法。
心臟起搏器植入術
這是指人工植入心臟起搏器,用特定頻率的脈衝電流,經過導線和電極刺激心臟,代替心臟的起搏點帶動心臟搏動的治療方法,治療不可逆的心臟起搏和傳導功能障礙的病人,如病態竇房結症候群。
心室中隔缺損封堵術
這是用於治療先天性心室中隔缺損的一種介入性治療技術,操作簡單,創傷小,費用低,不需要全身麻醉,已經成為治療心室中隔缺損的主要方法,但巨大的非正中位置的心室中隔缺損,不能採用該種方法治療。
心臟射頻消融術
這是將電極導管經靜脈或動脈血管送入心腔特定部位,釋放射頻電流導致局部心內膜及心內膜下心肌凝固性壞死,達到阻斷快速心律失常異常傳導束和起源點的介入性技術,適用於房室結折返性心搏過速、房室折返性心搏過速、房撲、房速、心房顫動、室性心律失常、其它器質性心臟病合併該單源頻發的室性早期收縮、室性心搏過速者。
預後
心臟病病人預後較為樂觀,規範治療後可延緩病情發展,但是不能治癒,不會影響自然壽命,需要遵醫囑進行複診。
先天性輕微心臟畸形病人如心房中隔缺損,可終身不需治療;嚴重心臟畸形病人如完全性大動脈轉位,需要手術治療可恢復心臟正常功能。後天性心臟病可以通過規範治療和良好生活習慣,可延緩病情發展,但並不能治癒。
心臟病病人如果治療及時,病情控制較好,一般不會影響自然壽命。
飲食
心臟病人應注意少食膽固醇、蔗糖、葡萄糖過多的食品,多吃水果蔬菜,避免不規律進食、暴飲暴食。
- 每日膽固醇的攝入量不超過300毫克,脂肪的攝人不超過總熱量的30%。
- 少吃或不吃蔗糖、葡萄糖等精糖類食品,如蛋糕。
- 少吃含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高的食物,如肥肉、蛋黃、動物油、動物內臟等。
- 避免過度酗酒以及刺激性的食物。
- 多吃富含維他命C的食物,如新鮮水果、蔬菜和植物油。
- 飲食要高鉀低鈉,鼓勵食用豆製品和飲茶。
- 飲食要有規律,不可過飢或過飽。
- 高血壓病人要限制鈉鹽的攝入,每天攝入量應少於6g。
照護
心臟病病人可以通過合理飲食、規範用藥、保持良好心態的方式,對病情進行減輕,延緩其發展,提高生活質量。病人若有妊娠以及坐飛機的需求,建議詢問自己的主治醫師。
- 心臟病病人要遵醫囑規範用藥,延緩病情進展,定期複診,注意用藥安全,不要擅自加用其他藥物和停藥或改變用藥劑量。如果身體需要就診於其他科別時,應及時告知醫生目前身體情況以及服用的藥物,以利於合理用藥。
- 保持良好心態,情緒一旦緊張、激動,會使得交感神經亢進,兒茶酚胺增加,使心跳加快,血壓升高,心肌耗氧量亦明顯增加,加重冠心病、心臟衰竭病人的病情,更嚴重時這些變化有時會導致心律失常,引起心臟驟停。
- 患有心臟疾病的女性若有妊娠需求,要在專業的心內科和產科,進行全面檢查,評估目前的身體的情況,以便明確是否可以進行妊娠。
- 當病人在2週之內發作過疾病、放過心臟支架、做過心臟手術、存在心絞痛以及嚴重的心律失常、有心臟起搏器等,不適合做飛機出行。
預防
病人要通過定期的健康檢查進行篩檢,孕期女性要避免有害物質,防止胎兒出現先天性心臟病;正常人群要注意生活習慣,通過戒除香菸和合理運動,減少先天性心臟病的機率。
- 孕期女性要避免接觸有毒物質、放射線以及濫用藥物,可以減少先天性心臟病的發生率;對於遺傳因素所致的先天性心臟病,要通過產前檢查預測,以便儘早做出判斷。
- 戒菸:遠離香菸可以避免心臟病的發生,吸菸有害健康而且主要損害心臟功能,如果曾經有過發作病史,在吸菸方面就應該更加小心,繼續吸菸無疑會給生命帶來很大的風險;有吸菸習慣的人,往往難以立即戒斷需要諮詢醫生,找出最好的戒菸方法。
- 合理運動,缺乏運動是心臟發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同一環境裡生活的人,經常坐著不動,患心臟病比經常活動者高出2倍,積極參加活動是預防心臟病的有效措施之一,如慢跑、太極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