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氧
概述
心肌缺氧嚴格意義上來說並非疾病,而是一種病理生理狀態。心肌缺氧是由於冠狀動脈狹窄(多數是由動脈粥狀硬化引起)、冠狀動脈痙攣、冠狀動脈栓塞等引起的,冠狀動脈給心肌的供血、供氧不足的病理生理狀態。心肌缺氧會影響心臟的泵血收縮和舒張功能,因此病人若檢查發現心肌缺氧,或感到有心肌缺氧的相關表現,應該積極接受治療,防止病情不斷進展。
- 就診科別:
- 心血管內科
- 英文名稱:
- Myocardial ischemia
- 疾病別稱:
- 缺血性心臟病
- 是否常見:
- 是
- 是否遺傳:
- 否
- 併發疾病:
- 心律失常、心絞痛、心肌梗塞
- 治療周期:
- 需要長期堅持治療控制
- 臨床症狀:
- 胸骨後或心前區悶痛、胸悶、心悸、氣短、呼吸困難
- 好發人群:
- 40歲以上中老人
- 常用藥物:
- 阿斯匹靈、保栓通、替格瑞洛、普拉格雷、吲哚布芬
- 常用檢查:
- 心臟超音波、心電圖、冠狀動脈造影檢查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發表的「缺血性心臟病」的命名和診斷標準,可將本病分為以下類型:
心絞痛
心肌缺氧最具代表性的類型,特點為前胸陣發性、壓榨性疼痛,疼痛主要位於胸骨後部,可放射至心前區與左上肢,勞動或情緒激動時常發生,休息或用硝酸酯製劑後消失。可分為穩定型、不穩定型和變異型心絞痛。
心肌梗塞
心肌梗塞常是在冠狀動脈粥狀硬化病變的基礎上繼發血栓形成所致。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本病急性期主要病死率有所下降,但它仍然是一種嚴重的致命性疾病,總死亡率可達30%,一定要注意預防,尤其是吸菸、肥胖、糖尿病和缺少體力勞動者。
缺血性心肌症
心肌長期缺血缺氧狀態,可導致心肌細胞壞死、疤痕形成,心肌間纖維組織增生,稱為缺血性心肌症,亦稱為心肌纖維化。其特點為心臟變得僵硬,逐漸擴大,發生心律失常和心臟衰竭。預後不佳,病死率高,死亡原因主要是進行性充血性心臟衰竭、心肌梗塞和嚴重心律失常。
猝死
常無任何危及生命的前期表現,主要原因是心臟突然發生嚴重的心律失常。冠心病是心臟性猝死病人最常見的基礎心臟病變,因此預防心臟猝死的發生應從發病的根本原因上預防,改變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減少發生冠狀動脈粥狀硬化的危險,減少冠心病的形成。有缺血現象時應長期用藥,改善心肌缺氧情況,防止病情惡化。
病因
心肌缺氧的根本原因是由於冠狀動脈狹窄、冠狀動脈痙攣、冠狀動脈栓塞等引起的冠狀動脈對心肌的供血、供氧不足。具體病因包括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和心肌耗氧量增多,供血不足是最主要的病因。此外,高血壓、糖尿病、吸菸、飲酒等因素也可以死誘發心肌缺氧。
冠心病
全稱是冠狀動脈粥狀硬化性心臟病,是最常見引起心肌缺氧的原因。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炎症等疾病因素,吸菸、飲酒、久坐、熬夜、心理壓力大等不良生活習慣,都可能導致全身血管(包括冠狀動脈)內皮產生損傷,促進動脈粥狀硬化的發生、發展,進而導致血管管腔狹窄,甚至閉塞,引起心肌缺氧。
X症候群
一種可產生心肌缺氧症狀,心電圖可觀察到心肌缺氧表現,但冠狀動脈造影檢查卻觀察不到與之相稱的冠狀動脈病變的疾病,病因不明確。
血管痙攣性心絞痛
又叫變異性心絞痛,常無明顯誘因下出現心肌缺氧症狀,與X症候群不同,冠狀動脈造影可觀察到心絞痛時出現了暫時的冠狀動脈痙攣、狹窄。該病目前認為是血管調節功能異常所致,而非冠狀動脈病變引起,這是因為該病病人大多年輕,除了吸菸較多,缺乏其他患冠心病的危險因素,也沒有表現出冠心病的病理改變。
心肌橋
冠狀動脈通常在心外膜下的結締組織內,若某一段穿梭於心肌內,這段心肌纖維即可稱為心肌橋,當心臟收縮時,可壓迫這段冠狀動脈,進而引起心肌缺氧。
心搏過速
可見於各種快速心律失常,如不同時合併冠狀動脈病變的話,其導致的心肌缺氧是暫時的,當心跳恢復正常,心肌缺氧狀態即解除。
- 吸菸,包括主動吸菸及二手菸,長期接觸會損傷動脈內壁,導致血管痙攣。
- 糖尿病,第一型糖尿病、第二型糖尿病均會促進動脈粥狀硬化的發生和發展。
- 高血壓,可加速動脈粥狀硬化,導致動脈血管受損。
- 高膽固醇,膽固醇可以使冠狀動脈狹窄的主要沉積物。
- 肥胖,肥胖可能誘發多種心血管系統疾病。
- 其他,飲酒、不當的藥物服用、體力活動、情緒的波動、飽食、寒冷等。
心肌缺氧屬於常見病、多發病,本病多發於40歲以上成人,男性發病早於女性,經濟發達國家發病率較高;近年來發病呈年輕化趨勢,已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本病多發生於40歲以上,男性多於女性,且以腦力勞動者居多。
症狀
心肌缺氧病人臨床表現個體化差異明顯,部分病人可無明顯症狀,有症狀的心肌缺氧病人主要表現為心前區的不適、疼痛,而不同程度的心肌缺氧,心前區的症狀會有不同的變化。其他常見症狀包括心律失常、呼吸困難、胸痛向其他部位放射等。嚴重的心肌缺氧常可伴心律失常和心功能不全,表現出心臟和全身的各種伴隨症狀。
- 勞累或精神緊張時出現胸骨後或心前區悶痛,或緊縮樣疼痛,並向左肩、左上臂放射,持續3~5分鐘,休息後可自行緩解,伴有大汗。
- 體力活動時出現胸悶、心悸、氣短,休息時自行緩解。
- 出現與運動有關的咽喉痛及燒灼感、緊縮感,牙痛等。
- 飽餐、寒冷、飲酒後出現胸痛、胸悶。
- 夜晚睡眠枕頭低時,感到胸悶憋氣,需要高枕臥位方感舒適;熟睡、或白天平臥時突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需立即坐起或站立方能緩解。
- 性生活或用力排便時出現心慌、胸悶、氣急或胸痛不適。
- 突發的心搏過緩、血壓降低或暈厥。
較輕的心肌缺氧一般無伴隨症狀,但隨著缺血程度加重,會出現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等表現,可表現為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及全身症狀。
心律失常相關症狀
可見於多種心肌缺氧疾病,以心肌梗塞和缺血性心肌症最為常見,可無明顯表現,或表現為胸悶、心悸,並可伴有全身乏力、頭暈、暈厥等症狀。
心臟衰竭相關症狀
常見於心肌梗塞和缺血性心肌症,表現為胸悶、氣短、呼吸困難、咳嗽、發紺、煩躁,甚至全身水腫等症狀。
消化系統相關症狀
多見於急性下壁心肌梗塞,表現為頻繁的噁心、嘔吐、上腹痛。
其他全身症狀
發熱
見於心肌梗塞,是由壞死物質吸收引起的反應,一般不會超過39攝氏度,常在梗死發生後1~2天出現,持續約1週。
休克
主要由大面積心肌梗塞,心臟排血量急劇降低引起,可表現為血壓降低、煩躁不安、面色蒼白、皮膚濕冷、脈搏快、大汗淋漓、神志淡漠等症狀。
無典型症狀的病人僅感覺胃部不適、噁心,或者是牙痛、頸椎痛等。
心肌梗塞
心肌缺氧病人由於缺血嚴重且長時間處於缺血狀態,可導致缺血部位心肌壞死,從而併發嚴重的心機梗死。
缺血性心肌症
心肌缺氧病人由於長時間處於缺血、缺氧,可導致心肌發生變性而導致心臟僵硬、擴大,從而併發缺血性心臟病。
看醫
心臟是維持生命的重要臟器,一旦出現心前區不適、疼痛、呼吸困難、噁心等心肌缺氧的相關表現時應立即到醫院就診,以明確病情。
- 病人體檢或進行心電圖檢查懷疑心肌缺氧時。
- 出現心臟附近的不適症狀,如胸痛等症狀時。
- 除了心臟的不適症狀,如伴有其他系統症狀、全身症狀,尤其是呼吸困難、意識障礙時,很可能提示病情嚴重。
心血管內科
- 症狀有什麼變化?是如何變化的?
- 每次持續多長時間?
- 是否可自行緩解?
- 多長時間緩解?
- 以前曾診斷過哪些疾病?
- 平時吸菸嗎?吸多少?
- 是否飲酒?量如何?
- 是否伴有其他慢性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
- 平時還吃什麼藥?
查體
對心肌缺氧的查體,主要包括胸部,尤其是心臟的叩診、聽診,以及測量血壓、脈搏。
查體僅用於發現心臟增大、心功能異常及部分心律失常,無法靠單純查體判斷心肌是否缺血。
實驗室檢查
血液常規
主要用於檢查是否存在貧血。
血脂、血糖
高血糖可損傷血管,繼而引起動脈粥狀硬化,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險因素;過高的血脂(LDL-C、VLDL-C、TC、TG等)可沉積在損傷的血管壁上,參與形成動脈粥狀硬化;也是冠心病重要的危險因素。醫生可通過這2項指標評估冠心病的風險。
心肌酵素和肌鈣蛋白
這些心肌細胞內的成分在心肌損傷時會進入血液中,使化驗結果異常升高。醫生通過這些指標判斷心肌缺氧是否存在心肌梗塞。常用的、對心肌特異性高的指標包括cTnI、cTnT、CK-MB等。
甲狀腺功能
有時可能會有病人出現心臟器質性病變無法解釋的心悸、胸悶等症狀,以及心率過快等情況,需要檢查甲功,排除由甲狀腺功能亢進引起的心臟異常表現。常用指標包括FT3、FT4、TT3、TT4,以及垂體分泌的調節甲狀腺功能的TSH等。
影像學檢查
超音波
醫生可以通過心臟彩色超音波檢查,觀看心臟結構和功能是否異常變化,可以明確是否存在心臟增大、心肌肥厚、瓣膜病,並通過觀察心臟的血流評估心功能,預測疾病預後。如出現心肌梗塞,心臟都卜勒超音波可能在梗死部位發現心臟節段性運動異常。
CT
注射顯影劑後,用先進的多層螺旋CT對心臟冠狀動脈進行掃描,可以發現冠狀動脈的狹窄病變,但是局限性是,一旦出現鈣化,會嚴重影響對血管病變判斷的準確性。因此,CT對冠狀動脈的檢查主要意義在觀察到陰性結果,基本可以排除冠狀動脈病變。
冠狀動脈造影
屬於有創檢查。通過在外周血管(手腕或大腿根部)進行穿刺,將一根導管通過穿刺部位伸到冠狀動脈入口處,打顯影劑,再通過數字減影X光機觀察冠狀動脈是否存在狹窄情況,是冠狀動脈病變診斷的金標準。該檢查除了協助診斷,還能直接進行治療,例如用氣球撐開狹窄的冠狀動脈,急性心肌梗塞時使用抽栓導管抽取血栓,以及最為人熟知的在狹窄部位放置支架等。
特殊檢查
心電圖能觀察心臟的電活動變化,並初步定位電活動異常的部位,且無創、操作簡單、重複性好,對心肌缺氧的初步診斷、合併有哪些其他心臟問題,尤其是作為病情變化的觀察尤為重要。
根據典型症狀結合心電圖檢查即可確認。
- 勞累或精神緊張時出現胸骨後或心前區悶痛,或緊縮樣疼痛,並向左肩、左上臂放射,持續3~5分鐘,休息後可自行緩解,伴有大汗。
- 體力活動時出現胸悶、心悸、氣短,休息時自行緩解。
- 出現與運動有關的咽喉痛及燒灼感、緊縮感,牙痛等。
- 飽餐、寒冷、飲酒後出現胸痛、胸悶。
- 夜晚睡眠枕頭低時,感到胸悶憋氣,需要高枕臥位方感舒適;熟睡、或白天平臥時突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需立即坐起或站立方能緩解。
- 性生活或用力排便時出現心慌、胸悶、氣急或胸痛不適。
- 突發的心搏過緩、血壓降低或暈厥。
心肌缺氧主要需要與各種以胸痛症狀為主要表現的疾病鑑別,還需要對引起心肌缺氧的不同原因進行鑑別:
與其他引起胸痛的疾病鑑別
主動脈剝離
疼痛劇烈,持續不緩解,往往伴隨高血壓病史;夾層累及冠狀動脈開口會導致冠狀動脈急性閉塞,臨床上有急性心肌梗塞的表現,如心電圖有ST段抬高。心臟都卜勒超音波或主動脈CTA可以明確診斷。
肋間神經痛和肋軟骨炎
疼痛性質為刺痛或灼痛,而且呈持續性,咳嗽、呼吸等動作由於對病變部位產生牽拉,可使疼痛會加劇,該特徵使其很容易和心肌缺氧相鑑別。
心臟神經症
疼痛性質多為短暫的刺痛或持續性的隱痛。胸痛發作時間多為疲勞後,而非疲勞當時,而且繼續體力活動,胸痛往往不會加重,甚至可能減輕。很容易與心肌缺氧鑑別。
各種不典型疼痛
包括胃食道逆流、膈疝、消化性潰瘍、腸道疾病、頸椎病等。無論是症狀表現,還是進一步針對病因的檢查,都與心肌缺氧有比較大的區別,很容易鑑別。
心肌缺氧原因的鑑別
不同程度的冠狀動脈病變,其表現與心肌酵素檢查結果有所區別;而與其他非冠心病因素引起的心肌缺氧,通過病史、影像學檢查結果也很容易鑑別。
治療
心肌缺氧有發生心肌梗塞和猝死的危險,因此明確診斷心肌缺氧後要及早治療。不同病因引起的心肌缺氧,治療原則有很大的不同,但整體治療思路是一致的,即改善心肌供血並減輕心肌耗氧量。心肌缺氧的主要治療方式為藥物治療,病情嚴重者可進行介入治療或外科手術治療。
發作時
- 停止活動,臥床休息;家屬要積極安撫病人,儘可能消除其緊張、激動的情緒。
- 保持通風,有條件應給病人吸氧,改善心肌缺氧缺氧。
平時
- 積極控制引起心肌缺氧的危險因素,例如控制好血壓、血糖、血脂,戒菸、限酒。
- 適度運動,可一定程度改善心血管的健康狀況。家屬幫助病人保持平和、愉悅的心情。如果存在可能使心肌缺氧加重的疾病,要積極治療,例如所有感染性疾病、各種原因引起的發熱、甲狀腺亢進、貧血、低血壓、心功能不全、呼吸衰竭以及各種快速型心律失常和嚴重的緩慢型心律失常。
急性期治療的目的是迅速解除缺血狀態,不同的病因會有不同的治療措施。常用措施有:
- 應用迅速起效的擴張冠狀動脈的藥物(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改善心肌供血;
- 應用降低心臟負荷的藥物(如各種降壓藥),以及減慢心跳、降低心肌收縮力的藥物(如β受體阻斷劑、鈣離子通道阻斷劑),降低心臟耗氧量。
- 對於較嚴重的心肌缺氧,還可在發作時使用負荷劑量的阿斯匹靈和保栓通。
心肌缺氧的病因很多,涉及藥物種類眾多,病人務必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藥物治療。
抗心肌缺氧藥物
硝酸酯類
硝酸甘油起效迅速,常在心肌缺氧發作時使用,迅速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心肌供血。硝酸甘油不但可以通過舌下含服,還可通過靜脈注射(包括滴注)。硝酸甘油較容易出現藥物耐受,而使效果降低,因此無法長時間持續使用,需要持續擴張冠狀動脈,需要用硝酸脂類其他長效類型,如硝酸異山梨酯、單硝酸異山梨酯。硝酸酯類最常見的不良反應是頭痛、皮膚潮紅,通常不影響藥物使用。偶可見低血壓。
β受體阻斷劑
通過降低心臟收縮力及心率、減少心肌耗氧量,來發揮抗心肌缺氧作用。β受體阻斷劑可以減少心肌梗塞的發生,對改善冠心病的近期、遠期預後都有重要的作用。常用藥物有美托普洛、比索洛爾、 Atenolol 等。β受體阻斷劑禁用於支氣管氣喘、較嚴重的房室傳導阻滯病人。
鈣通道阻斷劑
雖然與β受體阻斷劑藥理機制不同,但它們同樣都都可以降低心臟收縮力,部分也可降低心率,有效改善心肌缺氧,減輕心絞痛症狀。由於臨床試驗觀察,這類藥物單用並不能預防急性心肌梗塞的發生,也不能降低病死率,所以在治療持續性心肌缺氧時作為次選藥物,但在治療血管痙攣引起的心肌缺氧(變異型心絞痛)時,作為首選藥物。常用藥物有硝苯地平、氨氯地平地爾硫卓、 Verapamil 等。常見不良反應為低血壓、水腫。地爾硫卓、 Verapamil 等可降低心率的種類,禁用於心功能不全、竇房結功能低下、房室傳導阻滯的病人。
其他常用藥物
降血脂藥物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極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異常升高與動脈粥狀硬化密切相關,降低膽固醇可減少冠心病的發生、延緩粥樣硬化的進展,常用的藥物包括氟伐他汀、 Atorvastatin 、 Rosuvastatin 等。
抗血小板藥物
可以防止冠狀動脈內血栓形成、阻止或延緩冠心病的進展。主要包括阿斯匹靈、保栓通、普拉格雷、替格瑞洛等。
溶栓藥物
主要針對急性心肌梗塞,冠狀動脈內被血栓阻塞,可用藥物溶解血栓,疏通血管。常用的種類包括尿激酶、重組鏈激酶、重組組織型纖維蛋白溶酶原激活劑等。
抗凝藥
可用於較嚴重的不穩定型心絞痛和非ST抬高型心肌梗塞的治療,也可輔助溶栓和介入治療。常用的包括低分子肝素、比伐盧定等。
內科介入治療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PCI)是現在最常用的治療冠狀動脈嚴重病變的方法,做法是切開皮膚表淺的動脈(常選擇手腕或大腿根部的動脈),將導管通過動脈送至冠狀動脈,並通過各種方式開通冠狀動脈的方法,創傷小,療效肯定。主要的PCI技術有以下幾種:
經皮冠狀動脈氣球擴張術
即PTCA。操作方法為通過導管,把抽乾空氣的氣球送至病變血管,向氣球內充氣,氣球擴張,撐開狹窄的血管,達到治療心肌缺氧的目的,有時還需繼續輔以其他介入治療。
不過單純行經皮冠狀動脈氣球擴張術(PTCA)治療冠狀動脈狹窄,不但術後再狹窄率很高,而且有發生冠狀動脈夾層撕裂或急性閉塞的風險。
冠狀動脈支架術
通過導管,將金屬支架送至病變血管,並撐開,以維持血管的暢通。大多數病人經過前述的介入治療後,都需要植入支架,以確保冠狀動脈長久的暢通。
由於初期的支架是單純的金屬,作為異物,可引起血管內皮增生,而導致再狹窄。而近些年廣泛使用的藥物洗脫支架,表面存在抑制血管內膜增生的藥物塗層,1年再狹窄率在10%以下。
外科手術
當內科治療心絞痛無效,或冠狀動脈病變較重時,就需要進行外科手術治療,即冠狀動脈旁路移植手術,俗稱「搭橋」。
手術首先截取身體其他部位血管,然後再打開胸腔,將移植的血管近端吻合到升主動脈壁上,遠端吻合到冠狀動脈病變狹窄部位遠端的正常血管段,將血管替換下病變的血管,從而實現冠狀動脈再通,恢復心肌供血。如移植的血管出現再狹窄,還可再次搭橋或者PCI,以延長病人壽命,改善生活質量。
目前中醫治療還沒有循證醫學在證據支持。一些中醫辨證論治的方法和藥物可緩解症狀,建議到正規中醫機構在執業中醫師指導下治療。
心肌缺氧很少單獨存在,往往合併多種心血管疾病。因此,治療除了上述措施外,還可能包括控制血糖、血壓,治療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等,這些疾病的治療同樣以藥物為主。目前藥物洗脫氣球在臨床上應用越來越廣泛,可以避免異物在體內的永久存在(支架的植入),經醫生指導,可以在適合的病人中選擇性應用。
預後
心肌缺氧的預後取決於引起心肌缺氧疾病的種類和程度,而生存期由於存在大量未知因素,所以難以估計。如果為單純的心搏過速引起心肌缺氧,對健康不會有明顯的影響。如果是冠心病引起的心肌缺氧,則情況會較為複雜。如果冠狀動脈病變較輕,經過規範的治療,可以長期生存;如果已出現過心肌梗塞,或由於長期的心肌缺氧而產生缺血性心肌症,則生存期會明顯縮短,而且心肌梗塞本身死亡率也比較高;如果缺血性心肌症或心肌梗塞嚴重,引起慢性的心功能不全,則預後不良。如果是其他非冠心病的冠狀動脈病變引起的心肌缺氧,一般預後良好,但也有突然加重,出現心肌梗塞的風險。
如果症狀較輕,經過規範治療,症狀可以得到緩解,但基本不能治癒。
生存期由於存在大量未知因素,所以難以估計。如果不發生心肌梗塞,則可長期生存;發生心肌梗塞,則可能會導致迅速死亡。所以生存期難以估計。
有醫生根據病人病情確定複診的周期和具體時間,病人一定要遵醫囑及時複診。
飲食
由於大部分心肌缺氧病人都是繼發於冠狀動脈粥狀硬化,因此從飲食上來說,要注意低脂、低鹽,注意控制飽和脂肪酸的攝入,防止動脈硬化進一步加重。
- 建議進食蔬菜、水果、魚蛋奶類食品,儘量少食用動物內臟,豬牛羊肥肉及豬牛羊的脂肪;
- 建議減少煎炸烤類食物,食材多採用蒸、煮的烹飪方式處理。
照護
心肌缺氧病人要注意日常護理,適度運動,不要過度勞累,避免情緒激動,冬天要注意防寒保暖,從而防止心肌缺氧的發作。
運動
外出應注意適度運動,活動量不宜過大,以免對心臟產生過大的負擔。
生活方式
- 注意保暖,因為寒冷環境可使血管收縮,增加心臟負擔,誘發心肌缺氧,而受涼引起的感染也是心肌缺氧最常見的誘因。
- 確保居住場所與外界良好暢通,一旦心絞痛發作,可迅速通風,改善缺氧狀態。
- 確保居住場所空氣乾淨,空氣污染和菸草燃燒的煙霧都是可損傷心血管、引起冠心病的因素。
密切留意症狀的變化,及時作出處置,如休息、通風、服用急救藥物等。必要時要及時就醫,通過心電圖、心臟都卜勒超音波、24小時動態心電圖等進行檢查。
病人要嚴格遵醫囑用藥和複查,雖然說該病無法根治,但並不意味著可以自暴自棄。嚴格按照醫囑進行治療,可以儘可能的維持正常狀態。而且部分藥物服用一段時間後需要對身體健康狀態進行檢測,來查看是否有肝腎功能的損傷。
預防
心肌缺氧的預防應在平時應儘量避免各種誘發因素,如過度的體力活動、情緒激動、飽餐等,冬天注意保暖,戒菸戒酒,及時治療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貧血、甲狀腺功能亢進等相關疾病。
一旦發現自己出現胸悶、心慌等身體不適,一定要儘早到醫院進行檢查、治療,包括心電圖、心臟都卜勒超音波等。
生活習慣
情緒要穩定,避免大喜大悲,保持充足睡眠,定時排便,不能過度勞累,臨睡前不看緊張、恐怖的小說和電視,戒菸少酒,避免過重體力勞動或突然用力,飽飯後不宜運動。
適度運動
適度運動可促進心肌側支循環的建立,運動應根據各人自身的身體條件、興趣愛好選擇,要量力而行。
密切觀察病情變化
已診斷為冠心病的病人,應密切注意自身情況,病情如有變化要及時就診治療。此外,易患冠心病的高危人群,也應定期體檢,及時發現問題,如高血壓病人、糖尿病病人、腹型肥胖者、有心血管病家族史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