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健康

竇性心搏過緩

概述

竇性心搏過緩是指成人竇性心律的頻率低於60次/分。竇性心搏過緩常同時伴有竇性心律不整(不同PP間期的差異大於等於0.12秒)。竇性心搏過緩常見於健康的青年人運動員、老人、體力勞動者及睡眠狀態。無症狀的竇性心搏過緩通常無需治療。如因心率過慢,出現心排血量不足症狀,如頭暈、疲乏、氣短、心絞痛等症狀,可應用阿托品或異丙腎上腺素等藥物,但長期應用往往效果不確定,易發生嚴重副作用,故應考慮心臟起搏治療。

就診科別:
心血管內科、急診科
英文名稱:
sinus bradycardia
疾病別稱:
心搏過緩
是否常見:
是否遺傳:
併發疾病:
暈厥、心絞痛、心臟衰竭
治療周期:
目前無具體治療周期
臨床症狀:
頭昏、胸悶、氣短、乏力
好發人群:
健康的青年人運動員、老人、體力勞動者
常用藥物:
阿托品、異丙腎上腺素、麻黃鹼
常用檢查:
心電圖、動態心電圖、阿托品試驗
疾病分類

生理性竇性心搏過緩

多見於經常鍛煉者或者體育工作者等,通常在安靜或者是睡眠時發生。

病理性竇性心搏過緩

見於顱內壓升高、急性心肌梗塞等各類急性,多由迷走神經張力過高導致。

病因

竇性心搏過緩的病因包括生理性、藥物性以及病理性因素,其產生的機制多數是由於迷走神經張力的增高,少數是由竇房結本身發生了病變所致。

主要病因

生理狀態

迷走神經張力增高時可出現心率慢,主要見於運動員、老人和睡眠時,部分人甚至可低於40次/分鐘。

心臟疾病

器質性心臟病如心肌炎、心肌症、冠心病時均可出現竇性心搏過緩。急性心肌梗塞尤其是下壁心肌梗塞,更易出現竇性心搏過緩,但往往是一過性的。竇性心搏過緩可以是病態竇房結症候群的一種表現,多由竇房結變性、纖維化等所致。

藥物作用

應用洋地黃類、β受體阻斷劑、鈣阻斷劑、 Propafenone 、利舍平、肌乙啶、 Methyldopa 等藥物時可出現竇性心搏過緩。

其他

如低溫、甲狀腺功能低下、嚴重缺氧、顱內壓升高、血鉀過高等病理生理狀態下也可出現竇性心搏過緩。

誘發因素

長期勞累、鍛煉

這類人群心臟功能得以改善,安靜時迷走神經張力占據優勢,與迷走神經張力改變有關。

年齡

年紀過大的人群竇房結功能減退,可引發心搏過緩。

精神壓力

過於焦慮,精神壓力大的人群可引起神經功能失調,進而導致心搏過緩。

流行病學

竇性心搏過緩常見於健康的青年人運動員、老人、體力勞動者。據研究數據標明,65歲以上竇性心搏過緩的發病率為11.61%。

好發人群
  • 健康的青年人運動員。
  • 老人。
  • 體力勞動者。

症狀

生理性的竇性心搏過緩因血流動力學改變不大,所以一般無症狀,也沒有特殊的臨床意義。嚴重心搏過緩者可有頭暈、乏力、氣短、易疲勞等症狀。病理情況下可有心悸、胸悶,嚴重時可有頭暈、黑蒙、暈厥,甚至可誘發心絞痛,多見於合併器質性心臟病病人。

典型症狀

頭暈

竇性心搏過緩,心排血量減少,表現在腦部供血減少時,可出現頭暈。

胸悶、氣短

血液淤積在中心靜脈等處,血液不流通,導致胸悶、憋氣、氣短。

易疲勞、乏力

心排血量減少,全身組織器官缺血缺氧,可出現乏力、易疲勞的症狀。

意識模糊、血壓下降

都與血液灌注不足有關,致血壓下降,進而意識模糊、注意力無法集中,甚至昏厥。

其他症狀

冠心病病人竇性心搏過緩時,會有心絞痛的症狀。

併發症

暈厥

嚴重心搏過緩時,會導致大腦缺血,病人發生暈厥。

心臟衰竭

嚴重的心率過慢,長期不糾正,病人容易出現心功能下降,甚至是心臟衰竭。

慢快症候群

心跳時快時慢,毫無節律性,可引起心房顫動甚至中風。

猝死

嚴重心搏過緩可致心臟驟停,甚至猝死。

看醫

竇性心搏過緩的治療原則為正常變異者不需治療,有基礎病因者應予以糾正。心搏過緩出現黑蒙、暈厥等心腦供血不足的症狀時,可給予藥物治療,但長期應用效果不確定。對嚴重而持續的竇性心搏過緩,心臟起搏治療比藥物更有效。

就醫指征
  • 若竇性心搏過緩伴有頭暈、乏力、胸悶、氣短等症狀,及時就醫。
  • 如果病人發生暈厥或胸痛持續發作以及其他嚴重併發症,應立即就醫,或立即撥打119。
就診科別
  • 大多病人優先考慮去心血管內科就診。
  • 若病人出現暈厥和其他嚴重不適反應或併發症,可到急診科就診。
  • 明確心搏過緩的病因後,轉入消化科、一般外科、腎內科、泌尿科或是內分泌科等進一步診治。
醫生詢問病情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如頭暈、乏力、易疲勞、胸悶、氣短等)
  • 是否有以下症狀?(如心絞痛等)
  • 既往有無其他的病史?
  • 有沒有嗜煙、嗜酒的習慣?
需要做的檢查

心電圖

是診斷竇性心搏過緩的首要檢查。

動態心電圖

需要病人24小時佩戴記錄心率的儀器。這樣可了解臨床症狀與竇性心搏過緩是否相一致、最高竇性心率、最低竇性心率、平均心率、是否有長間歇及其程度,藉此可以對竇性心搏過緩進行綜合評估,幫助後續診斷及治療。

阿托品試驗

可用於鑑別病態竇房結症候群。老年病人應謹慎進行該試驗,因阿托品靜脈推注可誘發冠狀動脈痙攣。

運動試驗

用於鑑別病人是否存在冠心病。可觀察運動時心率的變化,但應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量力而行。

傾斜試驗

通過體位變化,了解其是否會引起明顯心搏過緩,甚至暈厥。

睡眠監測

明確病人發生的心搏過緩的情況是否由呼吸暫停引起。

心臟電生理檢查

必要時可行該檢查,有利於疾病的確診。

診斷標準

出現以下情況時,可判斷為心搏過緩:

  • 竇性P波,頻率<60次/分。
  • PR間期≥120ms。
  • PP間距>100ms。竇性心搏過緩常伴有竇性心律不整,即在同一次心電圖描記中,PP間隔互差>120ms。
  • 常伴有逸搏、逸搏心律和繼發於心搏過緩的快速性心律失常。
鑑別診斷

二度竇房傳導阻滯

當發生2:1竇房傳導阻滯時,心率可以很慢,酷似竇性心搏過緩。鑑別方法為活動或注射阿托品後心率突然成倍增加,而在竇性心搏過緩時心率雖也可加快,但增加緩慢,且不成整倍數關係。

未下傳的房性期前收縮

仔細觀察可識別出未下傳的房性期前P波。注意有時其可融合在前一心跳的T波中,僅造成T波形態的改變。

與房性逸搏心律相鑑別

房性逸搏心律的速率比正常的心律要慢,而其P波的形態也與竇性P波不同,據此點可與竇性心搏過緩相鑑別。竇性心搏過緩時,Q-T間期會隨著竇性周期長度的增加而作等比例的延長,但Q-T間期維持不變。

治療

生理性或藥物性引起竇性心搏過緩者,一般不需特殊治療。主要是病因治療,有基礎病因者應予以糾正。嚴重的竇性心搏過緩伴血流動力學改變,可選用藥物治療過渡,效果不佳時可進行心臟起搏器治療。

治療周期
該病治療時間根據病因的不同,治療措施不同,治療周期長短不一,所以目前無具體治療周期。
急症治療

急性發作時,可使用阿托品、異丙腎上腺素來提高心率,以緩解心功緩慢的情況。

藥物治療

阿托品、麻黃鹼、異丙腎上腺素

心搏過緩出現黑蒙、暈厥等心腦供血不足的症狀時,可暫時給予阿托品,麻黃鹼、異丙腎上腺素加快心率,增加心排量,緩解症狀。但長期使用效果不確定。

Salbutamol 、氨基非林

對於合併有氣喘的病人發生竇性心搏過緩時,給予 Salbutamol 、氨基非林等藥物治療有一定優勢。

手術治療

安置人工心臟起搏器

如已明確是病理性、有症狀、藥物療效不佳者,應予以人工心臟起搏器治療。對嚴重而持續的竇性心搏過緩,心臟起搏治療比藥物更有效。而且對於年齡高達65歲的老人,出現心搏過緩更需要安裝起搏器。

導管射頻消融術

對於引起併發症慢快症候群的病人,需要在安裝起搏器後進行射頻消融來治療心動過快。如果還存在心房顫動現象,則需要抗凝治療,以防發生中風。

預後

竇性心搏過緩的預後與心率快慢及基礎心臟狀態有關。如心率40~60次/分,血流動力學改變不大,且無嚴重的器質性心臟病,則其無明顯症狀,預後良好。如心率慢且有嚴重的器質性心臟病,預後較差。若心率低於40次/分時,則心排血量明顯降低,預後不良。

能否治癒

此病治療的關鍵是對因治療,不同病因的治療結果不同。但植入心臟起搏器後,能較長時間穩定心率。

能活多久

生理性竇性心搏過緩者,不影響壽命。病理性心搏過緩病人,及時就醫治療,一般也不會影響壽命。

複診
  • 生理因素引起的竇性心搏過緩者,如果沒有明顯不適,則三個月或是半年複查一次。
  • 病理性因素引起的竇性心搏過緩者,原發病的複查時間更應重視,遵醫囑進行複查。
  • 安置心臟起搏器的病人,術後3個月、半年、一年以及之後的每年都要進行複查。

飲食

膳食調理是改善竇性心搏過緩十分重要的一部分,病人應當注意飲食禁忌,注意飲食調整,保持營養均衡。

飲食調理
  • 選擇低脂、高維他命、易消化的食物,少食多餐,避免暴飲暴食。
  • 儘量避免冷飲、辣椒、麻椒等。冷飲可導致胃部負擔加重,刺激迷走神經,增加竇性心搏過緩發生的風險。辣椒等容易誘發高血壓、冠心病等各種心血管疾病。
  • 戒菸、忌酒。吸菸、飲酒是誘發心律失常的重要因素。

照護

有過竇性心搏過緩的病人,注意監測心率,減少可能引起心搏過緩的風險,預防疾病,健康生活,有症狀及時就醫。另外,明顯的竇性心律過緩是由心臟疾病引起,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利於維持心臟健康狀態。

日常護理
  • 保持規律運動,具體方式可根據心臟具體情況,而遵醫囑進行,總體以不勞累為宜。
  • 積極治療已有疾病,避免加重,影響心臟功能。
  • 若體重超標,屬於肥胖階段,則建議適當減肥。
  • 儘量戒菸,且遠離二手菸。
  • 遵醫囑按時服用抗凝藥物,且注意不要摔傷,防止出血。
  • 對於安裝心臟起搏器的病人,可正常生活,但需要注意不要靠近電磁場,以免失靈。
特殊注意事項
  • 定期複診,如出現暈厥、黑蒙等症狀應立即就醫。
  • 安置人工起搏器的病人,應定期複查起搏器功能。

預防

通過降低患心臟病的機率,可減少發生竇性心搏過緩的風險,而且及時消除原發病因和誘因是預防竇性心搏過緩發生的關鍵。

初期篩檢

存在基礎疾病的病人或健康的運動員都可定期體檢,做心電圖等檢查。這樣可初期發現是否存在竇性心搏過緩,還可以明確引起心搏過緩的病因,及早治療。

預防措施
  • 注意生活調理,應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
  • 慎用減慢心率和心臟傳導的藥物,且對此類藥物的應用要嚴格掌握適應證和劑量,避免過量和誤用。
  • 病竇和房室傳導阻滯病人,要禁用洋地黃製劑、β受體阻滯藥及明顯減慢心率的其他抗心律失常藥物。